|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8-10-31 08:50:00
|
只看该作者
第5小组
学生编号 合计 1 2 3 4 5 平均夹球个数
夹球个数 21 5 1 2 5 8 5……1
这两个小组中哪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为什么?
生:第3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因为他们小组人少,夹球的总数却多。
师:我刚才发现,咱们班由4个人组成的小组特别厉害,夹的总数比5个人一组的都多。但不要紧,来这里上课之前,我在我们学校做过调查,这是第7小组夹球个数的统计表:(教师出示第7小组夹球水平的统计表)
学生编号 合计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夹球个数
夹球个数 50 4 6 3 7 5 5 2 8 4 6 5
你认为哪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
生1:我认为第3小组水平更高些。
生2:我也认为第3小组水平更高些。
(学生意见十分统一。)
师:我不这样想。明明是第7小组夹的多,第3小组夹的少,你怎么认为第3小组的水平更高呢?如果大家能说服老师,我就接受大家的意见。大家讨论讨论,看怎样才能说服老师。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与学生展开辩论。讨论完毕,全班交流。)
师:谁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1:第7小组的人太多了。他们夹的总数多是因为人太多了。
生2:第7小组人数这么多,比总数肯定是不公平的。
生3:第7小组有10人,总数确实多。但平均数不如第三小组。假如第三小组也是10个人,10个对10个,又会是哪个小组的夹球个数多呢?
生4:单个对单个更公平。第7小组靠着人多才总数多,第3小组因为人少所以总数少,如果第7小组只有4个人,肯定不如第三小组总数多。所以,小组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行,比平均数更好。
…… ……
师:我听明白了。看来,在小组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较两个小组的夹球水平再比总数不公平了,我们应该比他们的——
生:(齐答)平均数。
师:我向同学们提一个很难很难的问题:如果让你给咱们班6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排出第一名到第六名,比什么更合理?
生1:比合计。
(许多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
师:看来有不同意见。谁再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2:应该比平均数更合理。因为我们六个小组的人数不一样多,比总数不公平。
师:她考虑了咱们分组的实际情况,非常好!
[比较出真知。在有层次的比较中,学生逐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实际价值,对平均数的理解更加深刻。由于课堂上没有呈现出预想的“比总数好”和“比平均数公平”这两种意见交锋的场面,而是出现了全体同意“比平均数更公平”的一边倒局面,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把自己放在被说服的一方,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体现了教师较好的应变能力。]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师:(教师出示例题)这是课本146页上的一道题:
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谁来先估计一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大约是多少?
生1:大约是38千克。
生2:应该在32千克和40千克之间。
师:每个同学独立列出算式,然后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看自己估计的准不准。
(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指导。选一个学生板书列式。)
师:请板书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先求出了这个小组中7位同学的体重的和,然后除以小组人数。
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吗?
(学生表示没有疑问。)
师:我们知道,在篮球比赛中,身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北关小学参加区教工女子篮球赛,上场的5名队员的身高分别是:168厘米、166 厘米、170厘米、165厘米、171厘米。上场队员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大家先估计一下,然后独立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一生板书算式。)
(学生说解题思路,其他同学质疑问难。)
师:刚才咱们求的平均夹球个数、平均体重、平均身高都是平均数。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个人先想想,然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看法,教师参与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讲讲你们的意见?
第6小组代表:先把每个数加起来,看有几个数就除以几。
第3小组代表:求平均数,应该先求总数量,然后看有几个人或几份就除以几。
(教师简单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尝试解答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把求平均数的方法总结出来,“放”的适度,“收”的适时。规律由学生自己发现归纳,看似不起眼,却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真正内涵。]
四、联系实际,应用新知
师:这是张老师家七、八、九三个月的用水情况统计表:
月 份 七月 八月 九月
用水量(吨) 8 7 9
你能帮老师口算出我家这三个月的平均用水量吗?
生:平均用水量是8吨。
师:怎么算的?
生:8+7+9求出三个月的用水总吨数,再除以3。
师:你能预测一下我家十月份的用水量吗?
生1:8吨。
生2:8吨多一些。
师:你们是根据什么预测的?
生2:根据七、八、九这三个月的平均用水量。
生3:10吨。
师:怎么会是10吨呢?
生3:如果你家10月份多洗些衣服,用水量就会增加很多。
师:(笑)看来我家要注意节约用水了。我搜集到了两条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请同学们看看,说说你的想法。(教师出示第一条信息。)
生1:他们是不是捐的少了点?
师:你的意思是为希望工程捐款应该多捐些,是吧?真好。平均每人捐了5元,是说每个同学都捐了5元钱吗?
生2:不是,每个人捐的不一定一样多。
师: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
生3:可能有的比5元多,有的比5元少。
生4:也可能有和5元一样多的。
师:(教师出示第2条信息的前半句)
你心情怎样?
生:我很高兴、很自豪。
师:(教师出示第2条信息的后半句)
你现在怎么想?
生:我国的平均每人占有量太差劲了。
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总数第一,平均数却居世界第80位的结果?
生:就是因为我国人口太多了。
师: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要看它的总产量,更要看它的平均每人占有量。
[练习题的设计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觉亲切自然。既巩固了求平均数的算法,又进一步拓展了平均数的作用和意义。]
五、自主评价,完善认知
师:今天咱们学了什么?
生1: 今天学了平均数。
生2:我知道了平均数可以反映一个班或一个国家的整体水平。
生3:我知道了在人数不一样的情况下,比平均数比比总数更公平。
生4:我们还学会了怎样求平均数。
师:怎样求?
生4:先求总数量,再看有几份就除以几。
师:大家觉得咱们班同学学得怎么样?请各小组迅速商量一下,给咱们班同学这节课的表现打个分。最高分10分。
(学生小组商量打分,然后逐个小组汇报,教师板书每个小组打的分数:9分、8分、8分、8分、9分、8 分。)
师:大家能求出咱们班同学这节课表现的平均分吗?感兴趣的同学下课后自己解答一下。
[让学生自己给全班同学上课的整体表现打分再求平均分,可谓“妙棋一招”。既使学生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又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将知识巧妙延伸到了课外。看似不经意,实则有深意。]
[总评:这节课整体设计颇有新意。1、注重创设生动鲜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练,在活动中体验新知,在解决问题中提炼新知;2、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较好发挥,重要的知识点均由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教师能顺着学生的思路适时调控教学;3、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例题、练习题的设计,所用素材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它的应用价值,自始至终课堂上洋溢着浓郁的生活色彩。]
教后反思
与过去教学“求平均数”的思路相比较,这节课体现出了不同以往的特点。过去教学“求平均数”,侧重求平均数方法的多样和灵活,注重算法的优化,而忽视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这也是我把课题板书成“平均数”的原因所在。按照新大纲,平均数不再归入应用题的范畴,而被列为统计知识的内容,这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应该从统计的角度教学平均数。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我想到了平均数的比较功能,由此我把学生分成人数不等的六个小组,以筷子夹玻璃球这个游戏作为导入环节,为教学提供信息素材,为学生探究新知建立了操作平台。
当然,求平均数的方法并非一带而过。由于学生在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上花费了较以往更多的功夫,理解更加深刻,所以学生尝试解题、归纳方法不但费时少而且效果佳。至于“移多补少”、“汇总均分”、“假设调整”中的一些技巧,我个人以为可以放在稍后的练习课中加以培养。
上完课后,虽然教学效果还可以,听课老师反映也不错,但我总觉得课上的还不充分、不踏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听了刘品一老师的点评,我体会到至少有以下四点值得改进:1、筷子夹玻璃球的游戏虽然新颖有趣,但我忽视了从活动中进行提炼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注意从解决问题中提升概念、提升方法、提升规律、提升数量关系,以使活动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2、求平均用水量那道题,是渗透“移多补少”思想的好时机,我因为怕走老路而舍弃,这是个败笔。创新不是全盘否定过去,过去的好路子不但不应舍弃,而且应该进一步提倡;3、“平均数”概念的引入似乎还是过早,时机不够成熟。能不能先组织两个小组进行夹球水平的比较,在学生体会到比总数与比平均数产生矛盾的时候再引入“平均数” 呢?这样设计可能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会更深刻;4、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息息相关,我在把握探索时机、实施有效引导上还有很大差距,这也是我今后努力钻研的一个课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