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8-10-31 07:30:00
|
只看该作者
其中A老师的课主要环节是:从生日、节日引入,展示收集的年历,并欣赏与交流,重点研究2008年1月的月历,讨论制作年历需要注意的地方,老师提供一张16K纸设计好版面的备用纸,最后小组合作制作。学生制作时间有近20分钟,但多数学生不喜欢老师设计的版面,小组合作也无头绪,因而学生到最后还是未能完成。B老师的课主要环节是:从推算老师的生日入手,到制作2008年年历,展示收集的年历,讨论共同点,确定制作方案:式样、分工、制作步骤、备注,交流与修改方案,讨论制作过程体现得最为充分,但真正用于制作的时间只有10分钟,当然最后是完不成制作的。C老师的课主要环节是:复习年月日的知识,介绍自带的年历特点与作用,集中制作1月份的月历,通过每月1日星期几的提示,小组成员每人填写其中的几月月历,最后组合成年历,相互交流作品。
几节课下来,我对于过程与结果的矛盾充满疑惑,象A老师那样对于制作方案与小组合作指导过粗,虽然制作时间充分,但制作效果不佳;象B老师那样让学生经历了讨论制作方案与交流修改方案的过程,但留给学生制作的时间实在过少;象C老师那样统一全班的制作式样,提供每月1日是星期几,学生大都完成年历制作,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足够重视?究竟是书本的编写有问题,这个内容难以在一节课中完成,还是我们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怎样才能既要过程又要结果呢?
2. 数学与非数学成分的混淆。D老师在课堂引入中介绍自己带来的年历时,夸赞了画面的精美,之后学生在介绍自己年历的特点时,由于突出介绍了年历的画面以及月历之外的诸如广告、诗词这些内容,每人介绍时间相对变长,涉及年历中的数学因素相对变淡,偏离了预期的目标。A老师对小组合作的分工没有具体指导,在学生制作年历时都先着手年历的美工,忙得不亦乐乎,最后完成年历填写的少之又少,当然是偏离了制作的主旨。E老师在让学生观察1月月历时,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变成了思维训练课,数学味浓,但明显偏离了老师的预设,老师希望的是从结构、编写特点方面来考虑,为制作填写月历做准备。
3. 究竟要不要小组合作。因为书本插图中突出了小组活动,施教老师无一例外的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方式。C老师对于2月份的月历填写进行了全班具体指导,后面几个月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是小组成员先独立填写其中的几个月,教师对每月1日是星期几作了提示,最后小组成员共同对年历进行美工制作。这里的小组活动,成员间其实是没有分工区别的。B老师在让学生小组讨论制作方案的时候考虑了分工,老师同样对每月1日是星期几作了提示,有的组2人负责填写,1人负责美工,1人负责传递与统筹,有的组只有1人负责填写,那么这样的分工是不是合理?比如负责美工的学生他在这节课里在数学方面又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对于上面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在思考,数学实践活动课到底该怎样上?同样是活动,它应该有别于体育活动、生活劳动、美术制作,它还是应该突出在“数学”这两字上。
那么在制作年历的过程中,数学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 设计版面。比如一张代表一年的,就要考虑每行几个月和行数问题。一张代表两个月的,那要考虑这两月的版面安排和制作的张数。
2. 设计月历表格。比如通常是6行7列,第一行要顺次填写星期日到星期六。下面5行顺次填写日子。
3. 填写月历表格。难点是确定每月1日是星期几,关键是知道每月1日和前一月最后一天的相邻关系,或者通过每月天数除以7的余数,了解本月1日是星期几加这个余数,就表示后一个月1日是星期几,我个人认为这里是要花力气的地方。再者是明确填写的这个月共几天,这就涉及到每月有几天的复习,关键是学生能采取有效的办法进行自我提醒。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在执教三下年级《制作年历》时,在教学策略上作了一些调整,做了适当的取舍,以求达到过程与结果的和谐统一。
1. 对于课本第一环节:“你见过什么样的年历?”采用提取学生收集的有代表性的年历制成幻灯片欣赏的方式处理,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至于各种年历的名称如挂历、台历、万年历、书历、日历本,那是非数学性的,不强调。
2. 对于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年历特点环节,我用“请你从数学的角度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年历特点?”这句话,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数学性上来,避开对广告画面之类的关注。年历特点的介绍,也是对制作式样、制作步骤的孕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