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红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资源拓展

[复制链接]
5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04:54:00 | 只看该作者

徐特立读书由少到多







  


著名教育家、革命老人徐特立,读书从不贪多图快,而是注重实效。他认为,与其用读一本书时间马马虎虎读十本书,不如用读十本书的时间老老实实去读一本书,把这本书读得字字分明,句句通透。因此,他主张读书应当由少到多。


当年徐老曾刻苦攻读过《说文解字》。这部书系1800多年前东汉人许慎所著,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共收有9000多个字,字体均为篆籀古文,非常难读、难记。徐老每天只学两个到三个字,晚上睡觉时用右手食指在左手掌心里默写白天学过的字,直到熟练了再学下一个字。《说文》部首共有540字,他每天读两字,花了1年的时间才读完。徐老43岁开始学外文,也是用这种方法。他每天学一个生词,一年就牢牢记下了365个基本词汇。用这样的学习方经他掌握了法文、德文和俄文。他说:“我读书的办法总是以‘定量’、‘有恒’为主。不切实际的贪多,既不能理解又不能记忆。要理解,必须记忆基本的东西,必须‘经常’‘量力’才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04:54:00 | 只看该作者
华罗庚用慢功夫打基础







  


读书,谁都想取得既快又好的效果。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了提高读书的效率,先用慢功夫打基础,然后再逐步加快进度,因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华罗庚刚开始自学时常犯急躁病,一个劲地加速,结果所学的知识成了“夹生饭”。这个教训使他领悟到:片面求快不符合读书的辩证法。后来,他就宁肯比在学校里学得慢些,练习做得多些,用五六年时间才学完了高中课程。看起来,高中课程学得慢了一些,但因为学得扎实,所以给后来学习大学课程带来了方便。到清华大学没多久,他就听起了研究生课程。


朱熹在《同学录》中写道:“读书之法,谓始初一书费十分功夫,后一书费六分,又后则费四五分矣!此即所谓势如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这是治学的一条规律。刚开始读书,由于自己的知识底子薄弱,必须先打好基础。打基础就得一板一眼实实在在,宁肯多花点时间,多使些力气。基础打牢了,在上面盖房子就快了。如果一味贪快,基础打得不牢靠,到头来还要返工,那就得不偿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04:54:00 | 只看该作者

陈垣的“三分类”法







  


著名历史学家陈垣读书,有个“三分类”的方法。


少年时的陈垣,有次偶然得到了清代学者张之洞写的《书目答问》一书。打开一看,发现这本书开列了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典籍,并作了鉴别,为读者介绍了学习的门径。陈垣十分高兴,连忙按照书目购买了大量书籍。有人问他:“你买了这么多书能念得完吗?”陈垣回答道:“书并不都是要仔细念的。有的是供浏览翻阅的,有的是供参考备查的,有的是需要熟读记诵的。有的书要必求甚解,有的则可以不求甚解嘛!”原来,陈垣根据书的内容和用途,把要读的书分成了三类:即一般浏览、仔细浏览和熟读记诵。有的一两天就翻过去了,有的要读上个把星期,有的则需翻来复去地背诵。


这种“三分类”法,使陈垣读书避免了“一刀切”、平均投入精力的毛病。他读的书比一般人多,精读的书比一般人深。直到老年,一些历代的名篇他仍然能够背诵出来,90岁时,还能把骆宾王的《讨武后檄》从头到尾背得一字不差。许多基本史料,他不用翻检原文即能引用,给治学和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04:54:00 | 只看该作者

朱熹主张“循序渐进”







宋朝的著名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他在读书方法上,特别强调“循序而渐进”。


有的人读书性子急,一打开书就匆忙忙朝前赶。朱熹批评他们像饿汉走进饭店,见满桌大盘小碟,饥不择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究竟怎样读书呢?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平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涵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错误了。他还说:“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进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04:54:00 | 只看该作者
“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







华罗庚教授把读书的过程归纳为“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两个阶段。


他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感到就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这是每个科学家都要经历的过程。这样,并不是学的知识变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04:55:00 | 只看该作者

嗜学抄书







  
明代有一位文学家宋濂,青年时期就非常酷爱读书。可是,由于家里贫穷,他常常到有书的人家借书读,有时还要把它抄下来,再按约定的时间送回去。

有一年冬天,刺骨的寒风夹着鹅毛般的雪片纷纷扬扬地下着。宁濂照常坐在书桌前抄书,这部书按约定今天该送还回去。他暗暗下了决心,“天冷也得抄完”。手东僵了,就送到嘴上呵热气暖一暖;砚台里的墨结冰了,就用笔轻轻挑开……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一字一字、一页一页地抄,直到快点灯的时候,才把书抄好。抄完以后,他又赶紧把书包好,顶风冒雪,如期还给别人。

寒来暑往,宋濂抄了很多书,也读了很多书,后来成为明代有名的文学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04:55:00 | 只看该作者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露”应读哪个音?







  


问:“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露”应读哪个音?


答:我们经常使用的“露”,有两个读音:


1.作名词,如露水,读lù。


2.作动词,如显露、暴露、流露,读lù。


3.作动词,用在口语中,如露底、露馅、露马脚,读 lòu。


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里“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句子中的“露”应读l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19: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