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红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资源拓展

[复制链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04:49:00 | 只看该作者
读书求知是我福



余光明



  


读书人的幸福,绵延于读书求知的过程。读书不像做生意那样急功近利、回报及时。寒夜孤灯,捧书卷,闻墨香,每每细斟慢酌,像盛夏吮吸冰凉的饮料,甜滋滋,凉悠悠。读到深入,偶有顿悟,抓起笔来,疾书几行;读到疑处,穷追不舍,翻拣断胡须,直到探骊得珠方肯善罢甘休;读到奇处,跳将起来,击掌叫绝,惊动家小;读到悲处,替人落泪,湿透襟袖,如失亲情;读到喜处,又不禁手舞足蹈,乐不可支,竟孩子般笑出声来。大凡这些幸福的感觉,是爱读书的人才独有的。


乐不释卷的读书人生活大多清苦,但他们也甘之如饴。尤如寺庙僧侣,终生苦修,寂寞相伴,却视苦为乐。同事、朋友、学生、家人,或有所惑而动问,读书人若能说出个“道道”,告诉个“名堂”,解人之惑、助人之难,那心里的感觉是清甜的;在工作或事业中,读书人若能解决点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创出点别人未创出的办法,那心里的滋味是纯美的。这似乎比得了钱,得了名还舒坦、还惬意。爱书的人,往往对“贫”有自己的见识:钱财若贫,而知识不贫,趣味不贫、劳作不贫、创造不贫。有时来了神儿,品味人生,反倒觉得不读书的人最贫,这些人活得空洞、活得寡趣、活得可悲、活得很累,他们“贫”得只剩下一点没生命、没灵魂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废纸”。


爱书的人也爱忽发奇想:爱书不就是爱知识、爱自己、爱人类么?抓紧时间多读点书,为人类多做点事,比什么都值。书读多了,书读好了,书读得有用了;社会进步了,人们也清醒了,社会上的许多人,一改昔日轻蔑的目光,开始敬慕地打量读书人了。社会前进的脚步声,渐渐吓跑了“愚”和“贫”两个恶魔的纠缠,“丰衣足食”也感动地跑过来拥抱读书人了。


读书人就在读书中渐渐解脱了自己、慰藉了自己、充实了自己、实现了自己。最后,读书人终于发出了骄傲而真切的呐喊:读书求知是我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04:50:00 | 只看该作者

读书与看书之间



(美国)王鼎钧



兵学家蒋百里说,想打胜仗你得“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套用他的句式,做读书人最好“生活条件与读书条件一致”,例如在大学里教书、做研究,有人发薪水供你读书,你读了一辈子书还可以领退休金。


一般人不是这样,时间精力都消耗在与书无缘的事务上。台北有位出名的小学校长,为了把学校办好,每天“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既然声名大噪,少不得被外面拉去开会、演讲、访问、赴宴,几乎没有时间和家人相处。有一天他忽然感慨之至,对我说:“我觉得我已经不识字了。”


所以我曾说我们用“残生”读书写作。古人也说“三余”读书,“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冬者岁之余”,“余”字比“残”字好看些。我们虽不种田,“三余”还是生活里常有的现象,尤其纽约的冬季漫长,风雪不少,户外的活动搁置,多些时间出来。我们还有第四余,“老者生之余”,退休后读生平未读之书,不无小补。


今天我们的问题不仅是可以读书的时间少,要读的书也实在太多。古人为了接近书,有雇给书香人家做书僮的,有嫁给藏书之家做媳妇的。那是另一番难以想象的光景。于今台湾这么一个“小地方”,有出版社三千家,依营运常轨,每个出版社每年总得出十本书,共计三万本。每年三万本书忽然来到你的手边眼前,好不令人手足无措,更何况,中国大陆又是多少出版社,每年又出版多少本书(若再把外书文书“联想”在一起,真是天旋地转了)?


我有一个朋友,喜欢看书,也喜欢买书。后来情况有变,他进了书店,东摸摸,西看看,空着手走出来,书太多,干脆不买了。他进了图书馆,东翻翻,西查查,叹口气走出来,书太多,他干脆不看了。浮生有涯,五色令人目盲,出版爆炸的压力实在大。听说,在台湾真有人(读书的人,写作的人)逃到停水断电面海负山之处,不听广播,不看电视,不订报纸,也不知他是潇洒还是悲愤。有位学者说,佛教所以有禅宗,就是因为经典太多,读不完,读完了也读不通,索性来个“不立文字,起码证心源”。这个解释倒也很“人性”。


出版界对著作成品本有检核过滤的功能,它替读者把守大门,要过一关,你得够格。然后,批评家替读者把守二门,“选家”也是广义的批评家。现在出版家河海不择细流,批评家光棍不挡财路,读者买书只有靠运气。你进书店能否买到好书,有如搭计程车能否遇到好司机,进庙能否抽到好签。我常想,假如买书像买酒一样有多好!我不会喝酒,但我知道怎样一定买到好酒;我会看书,但我不知道怎样一定可以买到好书。


有人说,“读书”和“看书”不同,读书有方法,有目的,有成果,讲的是读书人的水准,不是书的水准。我们说读哲学系,读康德,不说看哲学系,看康德。告诉某作家“我读过你的书”或“我看过你的书”,一字之差,寓褒贬、别善恶。


中国有句老话“读书便佳”,指的是受正统教育,它的意思并非“不论看什么书都好”,而是“不论能否中举都好”,文凭无用之类的话,本来有理,后来我不信了,我留在中国大陆上的同学,高年级生读到大学毕业,低年级生读到高中毕业,以后遭际各有不同。在那样一个社会里,依然是大学毕业的人比中学毕业的人有较好的出路,即使是毛泽东,他也觉得大学毕业生比中学毕业生用处大一些。我在翻看同学录的时候,深深感到“读书便佳”这句话通过了有史以来最严酷的试炼。


你可以说“读书便佳”,不能说“看书便佳”,一如不能说“看电影便佳”。今天教育普及,看书是每个人的事,读书人仍然是特定的少数。有人强调读书凭兴趣、凭性情,我想他说的是看书,他写的书也很好看。今天作家出一本新书,斤斤计较的只是有没有人“看”,其志亦云小矣。有一次,我问一个写小说的朋友“近来读什么书”,他说:“我不读书,我写书给人家读。”又着实使我肉跳(附带记下:如果谁说他想做“总统”,我倒并不惊讶)。


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我想他是看书。诸葛亮读书但观大略,我想他也是看书,隐地在《一句话》扉页写下“风翻哪页,就读哪页”,正是为我等看书人立言。“读书”的情况大约应该像韩愈在《进学解》里噜噜嗦嗦说的那般模样。他们读,之后把心得写出来给我们看。我们看了之后再写,即不值一看了矣。所以,我们必须去读那本名为“人生”的大书,接通源头活水。


读书,书成全我们;看书,书惯纵我们。我是看书人,这半辈子算是被书惯坏了,有点遗憾,并不后悔。世界上,除了看书,还有谁能这样顺应我们、尊重我们呢?除了书,还有什么能这样揣摩我们的需要、一心一意为我们而存在呢。“拥书权拜小诸侯”!不仅是用“书城坐拥”的典故而已。这些书把它的细腻体贴交给我们,同时并在暗中矮化了我们。上帝既然这样安排了,也罢,也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04:50:00 | 只看该作者
读书不仅仅增加知识——傅雷教子读书







傅雷一生博览群书,他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极渊博的知识,他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培养也要求极高。


次子傅敏曾回忆说,刚进入初中,父亲就要求他读 《古文观止》。傅雷对儿子说:“这个古文选本,上起东周,下迄明末,共辑文章220篇,能照顾到各种文章体裁和多方面的艺术风格。其中不少优秀文章反映了我国古代各家散文的 不同风貌,如《战国策》记事的严谨简洁;纵横家说理的周到缜密;《庄子》想象的汪洋恣肆……无论它的说理、言情、写景、状物,均堪称典范,对你的古文学习和修养有帮助。” 他每星期天选择其中一篇详细讲解,孩子读懂后便要背诵。?


一次,傅敏由于忙于球赛而未能背出《岳阳楼记》。垂着头,心中忐忑不安,等着父亲批评。平时对儿子要求极严的傅雷这回没有发脾气。使劲吸着烟,半晌才缓缓地说:“过去,私塾先生要学生背书,子曰、诗云,即使不懂,也要鹦鹉学舌地跟着念和背。诚然,死记硬背不宜提倡。然而平心而论,似也有其道理。七八岁的孩子,记忆力正强,与其乱记些无甚大用的顺口溜,不如多背些古诗古文。中国的好诗文多得很。一首首一篇篇地储存在脑子里。日子长了,印象极深。待长大些,再细细咀嚼、体味,便悟出了其中意义。这叫作反刍。若到了二三十岁,甚至更晚才开始背,怕也难记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都是经验之谈哪!……”望着已经知错的儿子,傅雷翻开《岳阳楼记》这一篇,让儿子高声朗读,然后意味深长地说:“范仲淹先生登岳阳楼,将览物之情归纳为悲喜二意,指出古之仁人忧多而乐少。然后说明自己之忧乐俱在天下,正见他确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真意。还记得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么?”“记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傅雷点点头:“那么你想想看,为什么同样登高望远,同样登岳阳楼,听见之景是一样的,而他的想法与别人不同?他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和他的经历、思想有什么联系?全文是怎样一层层展示它的中心的?……”?


望着父亲那眼镜片后慈祥、智慧的目光,傅敏重重地点点头。二十多年后傅敏回忆起来,耳边似还响起父亲那熟悉的声音:“做学问需要切切实实地下功夫,不能自欺欺人呵!”?


长子傅聪是著名的钢琴艺术家。在傅雷的影响下,从小熟悉了贝多芬、克利斯朵夫等,培养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在父亲严格执教下学习音乐,练习钢琴,从而走上成材之路。1954 年傅聪赴波兰参加国际钢琴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并引起轰动。欧洲的评委们在幕后听到傅聪的西洋曲子里,隐隐约约地揉合了唐诗的意境。意境是中国式审美的特质,外国评委倾倒了。东西方文化交融成了傅聪成功的秘诀。《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在海外学艺的儿子的部分家信。它记载了父辈对儿辈的精神上的家训,记载了一位历经沧桑的饱学的长者对才华横溢但又初入人世的青年人的忠告。这不是普通的家书,是充满了父爱的教子篇,是一部青年修养的好读本。?


可见,傅雷是把读书与做人,读书与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希望儿子能做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事实也真像老人所期望的那样,傅聪在异国飘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书信中,从父亲所推荐、所分析的一系列书籍中吸取了丰富的精神和艺术的养料,从而对人生有更深切的了解,对艺术有更诚挚的爱。不管在人生旅途中遭到怎样的风浪和坎坷,他都始终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04:50:00 | 只看该作者

读书与书籍



[德]叔本华/文?



文学的情形和人生毫无不同,不论任何角落,都可看到无数卑贱的人,像苍蝇似的充斥各处 ,危害社会。在文学中,也有无数的坏书,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五谷,使它们枯死。他们原是为贪图金钱,营求官职而写作,却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神,使人们不能读好书,做高尚的事情。因此,它们不但无益,而且为害甚大。大抵来说,目前十分之九的书籍是专以骗钱为目的的。为了这种目的,作者、评论家和出版商,不惜同流合污,朋比为奸。?


因此,我们读书之前应谨记“绝不滥读”的原则,不滥读有方法可循,就是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例如正享盛名,或者在一年中发行了数版的书籍都是,不管它属于政治或宗教性还是小说或诗歌。你要知道,凡为愚者所写作的人是常会受大众欢迎的。不如把宝贵的时间专读伟人的已有定评的名著,只有这些书才是开卷有益的。?


不读坏书,没有人会责难你,好书读得多,也不会引起非义。坏书有如毒药,足以伤害心神 ——因为一般人通常只读新出版的书,而无暇阅读前贤的睿智作品,所以连作者也仅停滞在流行思想的小范围中,我们的时代就这样在自己所设的泥泞中越陷越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04:51:00 | 只看该作者

读书犹似看风景



翟礼湘



不管承认与否,读书一“入定”,你就宛若站在高处看风景。?


大凡读书,是读一种知识,读一种经验,读一部人生。只要你心认真投入,就会读出种种神 奇,读出无数坎坷,读明世间哲理,读懂万般谜语,读懂让人为之高兴为之忧愁为之生为之死的内涵和真谛。站在书前,你仿佛觉得一座山一条江一棵树一种阅历一种想象和形态各异 的人,蓦地站立在你的对面。


此时此刻,风景是一种灵性的感悟。?


因为,读书人总爱以书为镜,照出现实,照出是非,照出古今。“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 来风满楼”。许浑的佳句可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读来读去,一幅人生的景致岂不跃然纸上?! ?


读书有距离说。近视则错,远观则清。聪明之人常站在书外而读书,有角度而读。苏轼的“ 横 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揭示了读书也同认识事物规律一样,需跳出局限,走出窄窄的心境去“一览众山小”。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是诗人的人生总 结,更是诗人对生活真谛的深刻揭示,也是一曲劝学词。读一本好书,就是站在思想的至高点去观社会舞台上的大风景,读风景中来来往往的人生。?


书,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结晶,本身就源于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的风景。它包括实景、虚景、 现实、神话,纷呈繁杂,应有尽有。大自然有的,社会生活有的,它都有。它还包含着人世间众多情感——这一十分独特又无处不在的风景。读这种风景,会唤起读书人全新视觉,让 心与心贯通。?


读书人常常在读了某本书后,感慨不已:“这书很美。” 这正是以你的目光以你的心灵, 去翻阅这本书得出的结论,去巡看了那幅风景。?


读书要有一种胸襟,一种深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去发现风景中的另一世界——那个 世界更有一幅鲜活而真实的风景,在迎接着你,让你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04:51:00 | 只看该作者

三种读书人







  


大凡读书人有三种,一为苦读者,二为闲读者,三为乐读者。一般说来,能成大器的读书人,多为苦读而成,十年寒窗,头悬梁锥刺股,闻鸡而起,以朗朗读书声伴若干蹉跎岁月,其中艰辛自不必多言。但卧薪尝胆的苦读者靠一股志气读书,往往有志者事竞成,因此在芸芸苦读者中,倒也不乏功成名就之辈,终于在某一天读出好大一个正果来。?


通常情况下,苦读者的读书条件和环境大都欠佳,不是衣食无着,就是缺少购书的区区散碎银两,更有甚者,连煤油或蜡烛都买不起,于是便有了逮萤火虫照明和凿墙洞借光而读的故事发生;若运气好,那隔壁住的是乐善好施的贵人,难免要为此穷书生的勤奋所感动,如此便少不得慷慨解囊,资助其几文进京赶考的盘缠——放在现在,也就是为希望工程添砖加瓦,以实际行动为苦读者送炭,共同炮制出一段千古佳话。?


至于闲读,读的多少便是闲书了,由于读闲书者读得自在,没有功利性目的,也没有苦读的负担,有闲则读,无闲则不读,把读书真正当成一种业余爱好,如此放开来读,慢慢便也读得满腹经纶起来,有时随手两则序跋,竟也出手不凡,不经意就为中国古代文学留下了几篇惊人之笔,在过去,闲读者多为女流之辈,闲来无事,便请得一、二私塾老师坐堂家教,读些四书五经之类的老生常谈,并将此与女红一道,作了淑女或大家闺秀们必修的功课;而现今的闲读者,却是不分男女的,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有,他们通常是手边有什么书就读什么,好歹不论,武侠也罢,有空翻翻,长此以往,却也开卷有益,比不读书者多出几分书卷气和知识分子味道来。?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读书人,这便是乐读者了。乐读者一般家境较好,衣食不愁,读书多为附庸风雅,家中银子不少,藏书更不少,这就为乐读者提供了乐读的前提;当然,作为乐读者,最重要的是在饱读诗书的同时,还少不了佳人伴读于侧,或红袖添香,或素手研墨,饥时还会送来一碗宵夜,如此乐读者明书在手,有美人相伴,读得每一本书每一页纸上都是脂粉香,自是乐在其中了,到破万卷时,艳福不浅的乐读者读书水平也不浅起来,有时随口吟出的情诗艳词,居然都是些对仗工整、引经据典的大好绝句和华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04:51:00 | 只看该作者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4: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