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红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资源拓展

[复制链接]
10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神机妙算,以智取胜

──《草船借箭》导读





《草船借箭》讲的是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读了全文,大家都佩服诸葛亮才智过人。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文章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一、将计就计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很想除掉他,就在商议军事时,限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枝箭,而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并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满以为诸葛亮钻进了他的圈套。其实,真正上当的还是周瑜自己。由此可见,诸葛亮谋略过人,早已成竹在胸。

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诸葛亮却深知鲁肃为人忠厚老实,守信用,又顾全大局。于是,反请鲁肃帮忙,为他准备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和青布幔子。鲁肃信守诺言,没有走漏半点儿风声。这样,周瑜不仅没有获得真实的情报,客观上还为诸葛亮计谋的实现和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大雾漫天,诸葛亮才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一起去取箭。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这是抓住了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特点,料他看不清虚实,决不肯轻易出动,只命弓弩手向江中放箭。因此,没费吹灰之力,就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枝箭。借箭的过程,不但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而且说明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醉翁之意不在酒

取箭时,诸葛亮叫“吃惊”的鲁肃“只管饮酒取乐”,反衬出诸葛亮的沉着镇定。

最后,课文以周瑜的一声长叹结尾,诸葛亮草船借箭大获全胜。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抓住上述“三点”,不但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有助于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博览群书取其精华——访教育家段力佩







  
著名教育家、育才中学名誉校长段力佩同志,虽然已经79岁高龄,但是精神矍铄。他热情地向我们谈起读书的体会。“看书,首先要有重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代表作要好好看,他们的文章是指导我们前进的武器。”接着,段老兴致致勃勃地介绍了他是怎么看马克思著作的。他说,看马克思的著作,一定要抓住“商品”这一重点去学习、去钻研,这样才能懂得马克思是怎么由研究商品开始,发展形成了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段老认为,不仅看革命导师的经典著作是如此,看其它书籍,也要抓住书的重点。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书,段老都看过,他的书着重讲了“学校、课堂是世界的缩影”这一思想,抓住这一重点,就能很好地了解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体系和脉络了。

“我一直忘不了我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他是我在青年时代任小学教师时认识的一位医务工作者。他当时为我介绍了艾思奇写的《大众哲学》,使我入了迷,以后,我就逐步转向辩证唯物,并了解了共产主义、加入了共产党。”段老怀着深厚的情谊回忆着四十多年前他生活中的这段往事。

“书海茫茫,人生有限。要对每本书、每张报都精读是不可能的。我主张用一目十行的办法,浏览各种书籍报刊,这快速翻阅过程,可以把一些颇有新意和值得重视的内容着重捉摸一下,这就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抓住重点。”段老停了一下,加重了语气说,“看书还要学会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要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评价一本书和一个人。”

段老思维敏捷,引经据典,旁证博论,令人赞叹不已。只见他话锋一转,联系起他多年来担任校长这一工作,谈起了有关看书之事。他认为,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要热爱,要积极地去看一些与自己本职有关的书。“要能做个称职的校长,就要对中学的各门学科都要熟悉,这就要下苦功去多看书,否则就没有发言权。”(关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小扣”是否应为“小叩”呢?







问: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游园不值》中的“小扣柴扉久不开”句,“小扣”是否应为“小叩”呢?课本给“小扣”的注释是“轻轻地敲”,可是字典中“扣”字并没有“敲”的意思,只有“叩”字才有“敲”的意思。


答:古人写文章时,借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表示本义的字,这种借用的字,叫“通假字”(通,指通用;假,指借用。)如《鹿柴》一诗中“柴”通“寨”,读作zhai,《游园不值》中的“扣”是“叩”的通假字,所以“小扣”就是“轻轻地敲”的意思。课本中只给“小扣”注明释义,没有说“扣”通“叩”,这是因为不需要小学生掌握“通假字”这个概念。


汉字通假是古汉语中的现象,现代汉语中除了成语还保留着一部分退假字外,一般不再使用通假字,所以在古代“扣”与“叩”可以通用,今天则不能通用,如果现在把“叩门”、“叩头”写成“扣门”、“扣头”,就是写别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文章不是无情物

──《圆明园的毁灭》导读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文情并茂的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用不同感情朗读,惋惜、赞叹、仇恨,相互交织成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朗读课文第一段应用惋惜之情,尤其读到“不可估量的损失”,该痛惜。

二、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

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用赞叹之情朗读第二部分要声色和谐,气势贯通,富有节奏。尤其第三节最后一组分句,要舒缓深沉,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第四节则要读得洪亮,尽显自豪。

三、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

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用仇恨之情朗读课文第三部分,语速要稍快,“凡是”“统统”“任意”用重音读出愤慨之情。最后两句语速要稍慢,读得凝重、沉痛,以表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读书要讲究效益——访草婴







  


    草婴告诉我,他喜爱并致力于托尔斯泰、肖洛霍夫、莱蒙托夫等大师的作品翻译,也醉心于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肖邦笔下那些流动的和弦与带色的音块,它们给人们以想象的空间与表述的节奏感,这对一个文学翻译工作者是必需的。

草婴对音乐的偏爱使他孕育成一种独特的表述风格:恬淡雅致、冼炼清新。他不喜欢用欧化的长句子来直译或意译地再现原作,而是主张用容易上口的简炼短句来“化”出原作。这样的译书宗旨,这样的兴趣偏爱,形成了草婴独特的治学世界,——“涉猎面不能囿于一个狭窄的天地,各种不同样式的艺术模式所具有的不同味质的养份,对我们都是极有益处的”。

他读所有能找到的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等人的作品,为了能尽力接近原作的灵魂和神韵,敏感地体味凝聚在其深处的意蕴;他读《红楼梦》、古典诗词,欣赏绘画、音乐,为的是让诗句、音符、线条锤炼自己的文字表述能力。广泛的涉猎迎来丰收的硕果:他翻译的《被开垦的处女地》、《当代英雄》、《安娜.卡列尼娜》等30多部译作受到读者的欢迎,原作深刻的内含与译文年具有的诗的凝炼、音乐的节奏感,构成了一种绝妙的契合。

草婴的读书观与他的翻译观一样,很是独特。他认为,生命有止、精力有限,读书量也有一个极限,读书关键是要讲究效益。他告诉我,国外有人算了一笔帐:一个活到七八十岁的人,一辈子平均可读中等厚薄的书2000本,书的种类浩如烟海,2000本只是个小浪,就更不轻易放过,像买东西一样,必须精心挑选,挑优秀的和有价值的来读。草婴主张,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都应该以读经典名著为主,他严肃地说,对任何文学作品最高的评判来自读者,最严格的考验则有待于历史,名著的可取之处是它们已经经历了这双重考验。

草婴对读书方式很有研究,他认为,好书必须精读,反复读,领略其精髓,并化之为自己的东西;对一些杂志、报刊、以及其它书籍,要以浏览为主,旨在收集信息,了解动态,扩大知识面。精读与浏览有区别,但也有共同之处。几天就把一本名著翻完,可能留不下什么东西;硬捧着自己讨厌的书来啃,也未必会有收获,草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方法,就是:“要带着一种渴求去读,”就像去听一支心爱的曲子,欣赏一曲仰慕已久的名画,那么,既使是一聆一瞥,色彩与旋律也将永远留在记忆中。(郑逸文)

草婴(1923年生),文学翻译家。浙江镇海人。现在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译,上海作家协会外国文学组组长。译有巴甫连柯长篇小说《幸福》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7:13:00 | 只看该作者
松鼠为什么白天还出来活动







问:第8册《松鼠》一课。松鼠的活动时间在晚上,为什么白天还能见到它出来活动?


答:问得好,很会思考。请你读读书中的有关句子。“它们好像怕强烈的日光,白天常常躲在窝里歇凉;只在树枝被风刮得乱摇晃的时候,他们才到地面上来。”这个句子中有一个词告诉我们,它有时是可以出来的。“常常”一词,说明松鼠并非总是在晚上活动。因此,我们理解句子的意思,有时句子中的一些词语也需我们认真地去体会、揣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穿山甲的读书方式——访美籍中国学者杜维明教授







  
“杜先生,你采用什么样的读书方式?”

“英国学者柏林说过,做学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狐狸打洞式,接触面广;另一种是穿山甲打洞式,钻得深。这也可以用来说明读书的方式,而我采用的是穿山甲方式。”

今年45岁的杜维明教授,身材壮实,四方的脸庞上架着一副宽边眼镜。他思维敏捷,谈吐风趣,一派学者风度。这位闻名美国的汉学家,从1967年起就在美国的一些大学教授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今年又应邀来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作为期半年的讲学。据他的朋友介绍,杜先生学问渊博,不仅有自己的读书观,而且有独特的读书方式。

作为一名研究理学的专家,杜维明的读书单上主要是四书五经、程朱理学。对于这些典籍,他系统地读、反复地读,手不释卷地百读不厌。就以“四书”而言,他每年都要重温一遍。他读这些书,不是一读了之,而是一头钻了进去,同时进行潜心思考,每读必有所得。这大概就是他所说的“穿山甲的读书方式”吧。杜先生认为,如果每次重读书,没有新的收获,就等于没有读。前年他因病住院开刀,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又将“四书”重读了一遍,读完后发现以前等于没有读。“涉深水得蛟龙”,他从书中领悟了更深的哲理。正是这种谦逊好学的态度,孜孜不倦的精神,正是这种“穿山甲的读书方式”给他的学术研究带来累累硕果:《论中庸》、《儒家伦理在今天:新加坡的挑战》、《人文心灵的振荡》等用中英文撰写的专著相继问世了。

“当然,我也不只是读一类书,为了吸取更多的信息,扩大知识面,我也读其它各种对我有用的书,只不过那是采用一目十行式的速读法,狐狸式和穿山甲式两种方式并不相斥。”说到这里,杜维明愉快地笑了。

杜先生的读书观与他的治学方法完全一致。他坦率地阐明了自己对读书的见解:书是死的文字,文字是没有声音的,因而读书需要技术和艺术。所谓技术,就要讲究读书的艺术。所谓艺术,就是指在读书的过程中,读者要和作者对话。对话,是一种心灵的交流,也是自我意识的飞跃。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读书自然就有了效果。这不失为他的经验之谈。

杜维明又说: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知识的精华。死书只有在读了之后才能变成活的信息。读者读书时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对书要有一种敬畏之心。读书,不能过分强调实用观点,而要作为开阔视野,作为加深对人生、对客观事物理解的一种手段,如同朱熹所说,读书要下坚苦的功夫。(茅廉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7: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