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红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资源拓展

[复制链接]
9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7:05:00 | 只看该作者
“自作自受”的“作”怎么读?







  


问:第八课《穷人》一文中关于桑娜自言自语自己是“自作自受”的“作”念何种读音,资料上关于这个字的音五花八门。


答:自作自受里的“作”在这里应念四声。(请看现代汉语“自”中词条“自作自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7:05:00 | 只看该作者
斗志斗勇的一战

──《飞夺泸定桥》导读

王英昌



  

《飞夺泸定桥》一文记叙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可以说这是一场红军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战斗。那么,红军的“智”、“勇”表现在哪?

一、“飞”中见智

识破诡计,智定策略

为了阻拦红军北上,敌人“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还“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面对路远(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时短(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敌强(已有两个团,又派两个旅)的不利形势,红四团果断作出决策:抢在援敌之前赶到泸定桥。

排除艰难,智斗援敌

红四团的前进并不顺利,他们一边翻山越岭,一边还要打击阻击的敌人,在“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时,“天又下起雨来”,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战士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发现了河对岸的敌人,红军战士索性“点起火把”与敌人赛跑;听到敌人问话时,红军战士高声答话,声称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消除了敌人的疑心。就这样,红四团“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为成功地夺下泸定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夺”中见勇

“险”中见勇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桥下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这险境让人心惊胆战,但它却挡不住英勇的红军战士。

“难”中见勇

“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守敌凭着有利的地势,扼守桥头,气焰极其嚣张。我们的红军呢?他们“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过桥之“难”反衬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气概。

“激”中见勇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听到党的号召,战士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仅用了两个小时,敌人就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从战斗的“激烈”中我们再次看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7:05:00 | 只看该作者

王亚南读书生活片断







  
解放后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资本论》中文译作者之一王亚南,一生著译41部,论文300余篇,是我国著名的知识渊博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天份并不特别高,主要靠勤奋。他总结了自己积累知识的五个基本途径,即:诵读、抄摘、翻译、教学和写作。

王亚南幼年在家读私塾,对先生指定要背的四五五经以及《史记》、《离骚》等古书,他都一遍又一遍地读得烂熟。中学毕业后,就读武汉中华大学教育系。中学时代,为了向睡眠争夺学习时间,他仿效司马光的“警枕”,设计了一个把床板两边架空的“警床”,每当睡眠深熟之际,稍一翻身,床板就会失去平衡而歪斜。于是,他揉一揉惺忪的两眼,点起床头的油灯,又继续读书了。没有钱买书,他就设法借书读,或到书店站着看书,一站就是大半天;或者借书来抄。有一次,他从老师那里借来一本《东周列国志》,读了几页,爱不释手,竟然下了狠心,花了一两个朋时间,硬把整本书给抄了下来。以后抄书成了习惯,到大学时代还抄,连《史记》这样大部头的书也抄。1929-1937年期间,为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他先后去日本、德国、英国学习、考察。他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广搜博采,夜以继日,三十年代在上海,后来到中山大学执教,以及在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所和厦门大学工作期间。无论酷暑严寒,尽管工作繁忙,他或伏案读书到深夜,或奋笔疾书于凌晨,常年累月,孜孜不倦。当时的上海学术界曾经称赞他“是一个非常刻苦的学者”。

解放后,他勤奋读书的劲头始终不减。每次出去开会,都随身带一箱子书,备足了旅途的“精神食粮”。当一个大学校长,工作繁忙可想而知。他仍抓紧零碎的时间,经常拿起原版的外文书来大声朗读。青年时代养成的摘抄的习惯,在他著书立说以后仍然保留着。往往亲自动手做索引卡、摘要卡,不假手于秘书或资料员。他给自己规定一条守则:非星期天不看影剧。在“十年动乱”的日子里,王亚南已经是60出头的人了。他身处逆境,遭受迫害,但学习毫不松懈。在接受“批斗”的余暇,反复精读《反仁林论》、《自然辩证法》、《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朱雪冬)

王亚南(1901-1969),中国现代经济学家。湖北黄冈人。曾任厦门大学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著有《中国经济论丛》、《中国经济原论》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座位”与“坐位”哪个对?







  

问:“座位”与“坐位”哪个对?


答:以往的教科书,一般都用的是“座位”这个词。其实,“坐位”与“座位”是通用的。大家可以查查《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坐位”一词的解释,也可以查查《新华字典》中“坐”的字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梅花魂爱国情

──《梅花魂》导读

李尊栋



  

《梅花魂》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的梅花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整篇文章通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一、分外爱惜墨梅图,暗含华侨对祖国的热爱

文章一开头写“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小的时候,外祖父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教“我”读唐诗宋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以及外祖父念完诗句流下的“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为慈祥的外公在我弄脏墨梅图后大发脾气埋下了伏笔。外祖父分外爱惜书房里的那幅墨梅图,外孙女偶尔摆弄家中的古玩,他也不甚留意,而小外孙女不小心在墨梅图上面留了个脏手印,慈祥的外祖父竟大发了一通脾气,然后“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华侨老人对墨梅图这种特有的感情表明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爱。因为在华侨老人心中,梅花是最纯洁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它是祖国的象征,不能受到一点玷污。

二、赠送墨梅图表达了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念

“我们”要回唐山了,而年迈的华侨老人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得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离别前,他把一生中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在凉飕飕的腊月天,老人亲自来到码头,泪眼蒙胧地把一个手绢递给了我,这表明他对亲人和祖国深深的依恋,希望外孙女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情带回祖国。

作者在结尾夹叙夹议,点明了华侨老人通过具有象征意味的梅花来寄托爱国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7:07:00 | 只看该作者
梅花魂爱国情

──《梅花魂》导读

李尊栋



  

《梅花魂》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的梅花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整篇文章通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一、分外爱惜墨梅图,暗含华侨对祖国的热爱

文章一开头写“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小的时候,外祖父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教“我”读唐诗宋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以及外祖父念完诗句流下的“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为慈祥的外公在我弄脏墨梅图后大发脾气埋下了伏笔。外祖父分外爱惜书房里的那幅墨梅图,外孙女偶尔摆弄家中的古玩,他也不甚留意,而小外孙女不小心在墨梅图上面留了个脏手印,慈祥的外祖父竟大发了一通脾气,然后“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华侨老人对墨梅图这种特有的感情表明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爱。因为在华侨老人心中,梅花是最纯洁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它是祖国的象征,不能受到一点玷污。

二、赠送墨梅图表达了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念

“我们”要回唐山了,而年迈的华侨老人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得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离别前,他把一生中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在凉飕飕的腊月天,老人亲自来到码头,泪眼蒙胧地把一个手绢递给了我,这表明他对亲人和祖国深深的依恋,希望外孙女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情带回祖国。

作者在结尾夹叙夹议,点明了华侨老人通过具有象征意味的梅花来寄托爱国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7:07:00 | 只看该作者
王安忆谈读书







  
王安忆的读书观与她的创作观很是一致,表现为一个多方面的、多层次的、立体交叉的整体。她很坦率地说:“我没有系统地看某一类书的习惯,也没有留下一本读书笔记。”她看所有喜欢看的书,无论是理论性的、还是文学作品,无论是外国的、还是中国的,宗旨在“多”。在她刚开始能看懂书的时候,正值“十年浩劫”,家中的藏书几乎都被抄了,她只能抓住在偶然机会里蓦然跳出的一切书来读,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时是“滥读”,这大概是形成她涉猎而较广的最初原因吧。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使她神往、使她迷恋。即使在农村插队的那些个精疲力竭的日日夜夜,她也没有放弃看书。不知不觉中,书中的深邃意境在她心灵深处融化了,她开始重新来认识五光十色的大自然,从识错综复杂的社会,渐渐地她能从许多人所熟视无睹的现象中看出特别的意蕴,这正是王安忆后来的小说创作所具有独特风格。

在王安忆众多的读书栏目中,她始终保留着自己最为心爱的一个“天地”——传记,她读了《邓肯自传》、《渴望生活》、《卓别林传》……她些书不仅仅展示了这些人物一生的生活、奋斗、追求的过程,更主要的是能让人从中领悟更多的人生真谛,能了解那一整段历史。

她是那样热情地向我推崇刚读完的小说: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长篇《百年孤独》,这虽然不是部传记,但它却以魔幻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一幅布恩地亚一家七代人的坎坷经历和马贡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盛衰的历史画卷。她对马尔克斯的大手笔赞叹不绝,认为这是她看到的一部“盖了帽”的长篇:“它让我看到的不仅是拉丁美洲的一百年,它简直是把整个地球端到了我的面前来转动了。”

当我谈到读书方式时,她坦率地说:“我读书是看一本扔一本。”她认为,扔掉的是书本,而留下的是人对书本深刻理解和书本对人的启迪。书是不会轻易离去的,它的功力是潜移默化,正像她自己曾经说过的:

“……被抛弃被遗忘的一闪念,实际上是一座桥梁,它将我们渡向彼岸——那更完美、更长久的存在。

秋叶凋落了,树却添上了年轮。“(郑逸文)

王安忆(1954年生),当代作家,生于南京,后随母亲茹志鹃移居上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著有《王安忆短篇小说集》、《舞台小世界》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7: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