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红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资源拓展

[复制链接]
8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7:10:00 | 只看该作者
廖沫沙谈读书







  
廖沫沙认为,提倡多读书,无疑是一件好事。不少人以为,读书就是读文学方面的书,读语文、读历史方面的书,廖沫沙认为这种看法有片面性。他主张要有目的地读书,把读书同自己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比如,农民科学种田,需要多读点农业技术方面的书;工厂企业要改善经营管理,厂长、经理需要多看点现代管理的A、B 、C。他自己在读书方面,也是从不自学到比较自学,从学会读书到比较会读的。

廖沫沙从小酷爱文学方面的书。小学三年级,他便读了《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一类小说。到了高小,除读完了《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一些古典小说外,还背诵了大量古体诗词,也读过谢冰心、詹大悲的小说集,以及沈雁冰、郑振铎等人编的《新的小说》、《小说月报》等刊物,接触了外国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1922年,即廖沫沙15岁那年,他考上了徐特立创办的湖南长沙师范学校。从此,他开始阅读创造社、文学研究会出版的书,鲁迅先生编的《语丝》以及鲁迅先生本人的文集,他都逐字逐句阅读。25岁那年,他在《自由谈》上发表了几篇杂文,于是,他同杂文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觉得鲁迅先生的杂文写得好,富有战斗性,便处处留心研究、学习。由于杂文无所不谈,这就要求作者有广泛的知识。从此,他读书的范围突破了文学的藩篱,进入到天文、地理、社会、历史、政治、军事等领域。

1936年至1949年,廖沫沙曾经先后在《抗战日报》、《救亡日报》、《华商报》、《新华日报》等报社从事新闻编辑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报纸上刊载的战报占有主要的版面。一切政论、时评,三句话离不开抗日战争。军事问题成了一切文章的主题。为了适应时局发展的需要,他不得不担当起谈军事、写军事的任务来。

不是军人,却来写军事论文,从何谈起、怎么个写法?这虽然是迫于形势,却也使他在学习、工作和写作上开辟了一条新路:过去,读到什么写什么;后来便改成了要写什么,就去读什么、学什么。过去是先学后做,以后是一边写作,一边读书。他读的头一本军事著作是毛泽东同志1938抻6月发表在武汉《新华日报》上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后来,他又连贯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论新阶段》,同时阅读了中外的一些军事名著:中国古代的《孙子》和《吴子》,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鲁登道夫的《全民战争论》。读了这些书以后他不但懂得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军事离不开政治等原理,而且对军事学中的许多名词、术语,搞得比较清楚,且能运用这些概念分析与综合当时报纸上所反映的战争情况,探索它的发展规律,估计它的发展形势,并且预测它的发展动向、前途和结局。

这个边写边学的方法,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就靠这种方法,仅1947到1949的两年间,在香港《华商报》和《群众》半月刊上,发表的军事论文多达六十余篇,几乎每周都写一篇。去年1月,广东花城出版社将它们汇集成册,定名为《纸上谈兵录》出版了。

廖沫沙认为好的读书方法,可以加快青年人自学成才的进程。“读书破万卷,自学必成才。”这即是他学习经验的总结,也是对青年一代的鼓励!(张朝阳)

廖沫沙(1907年生),现代作家。湖南长沙人。先后任中国新闻协会理事及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著有《三家村札记》(与邓拓、吴晗合作)、《分阴集》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飞奔”的“奔”读何音?







  


问: 第五课月光曲关于贝多芬“飞奔”回自己的屋子,“奔”在这读何种音?(一声还是四声?)


答:飞奔的“奔”在这里是直奔目的地的意思,所以应读四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少年闰土》的开头之妙

──《少年闰土》导读





  

《少年闰土》一文的开头:“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段对少年闰土看瓜刺猹的景物和人物的细致描写,在全文起了特殊作用。

一、以景烘托人物形象。在“蓝”天与“碧绿”的西瓜地之间,勾画出一轮“金黄”的圆月,作者生动地描绘了“蓝”、“绿”、“黄”三色交相辉映的一幅彩图,对描写勇敢、机智的少年的出场起了烘托作用。

二、生动勾画人物形象。用项“带”银圈,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刺去的外貌形象,给读者以人物形象优美的感受。

三、营造气氛,设下悬念。文章开头营造一种气氛,留下悬念:这十一二岁的少年是谁?家住在何处?“我”怎样和他相识的?他为什么见识那么广?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把故事读完。

四、埋下伏笔,照应后文。开头细致描写,表明了闰土是个海边长大的农村孩子,见多识广、知识丰富,他的生活经历是“只看见院子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我”所闻所未闻的。这为后文闰土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知道无穷无尽的希奇事埋下了伏笔。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吴晗青年时代的读书学习







  
吴晗小时候很爱看书,特别爱看历史书和历史小说。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小说。家里找不到要看的书,就到处去借。有时为借一本书,他能跑几十里地。遇到人家不肯借走,他就蹲在人家门口看;能借走的,他就边走边看。经常是回到家,书已经看完了,然后又立即去还书。书的主人怀疑他是否看过,就问他书的内容,他都能马上讲出来。因为他看书又多又快,当地人称他为“蛀书虫”。吴晗也很喜欢买书,但是没有钱。在金华上中学时,有一次假期回家的路上,他为了买一部书,把自己的铺盖卷全卖了。中学期间,吴晗靠自己的节俭和妹妹的帮助,买了前四史——《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这些历史书,在童年时代的吴晗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读有关明史著作时,很佩服海瑞、于谦等刚直不阿的性格,他们对吴晗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中学里读过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很受影响,从这些书里接受了维新思想,年轻的吴晗,还读过许多宋明人的笔记和旧小说,对历史的兴趣愈来愈浓厚。

1934年夏天,吴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史学系。三年大学生活,勤奋、艰辛和他相伴始终。他学习很刻苦,除了读书、抄卡片之外,几乎不能有什么爱好。他的研究工作,基本上是靠自己探索。他说:那时“我自己找书读,没有人指点,读了很多好书,也读了不少坏书。我自己抄书,没有人帮助,向人千方百计地借书,有些书求了人家还是不肯借。有的书一些地方不懂,只好自己摸索,拿这个书对,拿那个书互证。……自己读目录书,学目录学,自己校勘,自己研究历史地理,自己研究方言,自己试着标点,自己写卡片”。因此,在学生时代,吴晗的古汉语就有很深的造诣。他读的书很广泛,考虑问题也很多。他主张读书要眼勤、手勤,把书中有用的段落抄下来,随读随抄,抄的资料多了,多看几遍,就可以巩固记忆,也容易发现问题。知识总是靠逐渐积累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片面到比较全面。这种刻苦、勤奋和惊人的毅力,使他取得了不寻常的成就,很为前辈学者赏识,也得到同学们的尊重,有人给他起了个绰号,称他为“太史公”。

吴晗在阅读浩瀚的明史资料时,搜集和寻找清朝大批焚毁书籍后遗留下来的蛛丝马迹,终于发现朝鲜的《李朝实录》,这部书共有800多本,记载了李氏朝鲜27个朝代的编年史,其中记载建州初期的史实极为详尽。吴晗决心把这部书里的有关中国的史料都抄录下来。那时,《本朝实录》还是影印本,只有北平图书馆有。吴晗以坚强的毅力把其中有关建州都摘抄下来,从1932年开始,每逢星期六和星期日都往图书馆跑,一直跑了几年,足足抄了80本。仅这项摘抄《李朝实录》中的有关中国史持续了好几年,这些史料一共300多万字。吴晗把它装订成线装书,笔迹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苏双碧)

吴晗(1909-1969),中国现代史学家。浙江义乌人。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等职。主要著作有《朱元璋传》、《投枪集》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擂鼓”的“擂”读二声对吗?







  


问:关于第十课“擂鼓”一词中的“擂”的音,教科书注音为二声察字典却为四声,孰是孰非?


答:“擂鼓”在这里读二声是对的,因为“擂”做四声时作“打擂、擂台”是名词,而“擂鼓”的擂在这里含有“敲、打”的意思,所以应读二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围绕中心句展开思路

──《詹天佑》导读

孟彩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是《詹天佑》这篇课文的中心句。课文是怎样体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的呢?同学们阅读课文时要围绕中心句展开思路。

一、“爱国”的体现

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中国遭受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欺侮。“当时,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刚”、“就”等词语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虎视眈眈的强盗野心。他们千方白计出来阻挠和要挟,认为中国要修铁路“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多么狂妄啊!甚至“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这是对中国的极端蔑视!中国真的没有这样的人才吗?不!“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消息一传开,“全国都轰动了”。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际,能否完成任务,关系到民族的尊严和荣辱。虽然顶着沉重的压力,但是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没有强烈的爱国之心,是绝对做不到的!

二、“杰出”的体现

詹天佑是如何主持修筑铁路的呢?勘测线路时,他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还亲自带领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夜以继日地工作。“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从詹天佑的所言、所行和所想中,可以看出他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的高贵品质。

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进一步反映了他杰出的才能。

“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八达岭隧道长1100多米,他“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因地制宜,节约时间。“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怎么办呢?詹天佑巧妙地设计了“人”字形线路,“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强烈的爱国心和杰出的才能使得詹天佑提早两年完成了任务,“给了蔑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同时也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事实证明,他的确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卢鹤绂教授谈读书







  
年逾七旬的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卢鹤绂,豁达爽健。他告诉我,他的读书宗旨是博学多识,融会贯通。他忆起青少年时代的读书经历,侃侃而谈,那已经流逝的岁月,那几本儿时读过的书像浪花一般翻涌了起来。

给卢老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套二十年代出版的小丛书,每种书都以“一瞥”为名,涉及各行各业、各文化领域。这些书像一个个窗口,向卢老展开了一个多元化整体性的知识领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读完了这套有几十个种类的丛书。使卢老记忆犹新的另一套书是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他感概地说:“这两套书的意义不仅仅是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些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它的小读者们从单一的课堂基础教材中跳了出来。

那时候,卢老一方面的课堂上专心听课,力求使听课效率达到最高点;一方面又广泛地接触各类书籍,融会贯通。他曾经细读了《汽车学》从上驾驶室,找开油门,车开动了——尽管几乎撞倒了一堵墙,但毕竟学会了开车;他还根据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无线电学》所提供的有关知识,爬上自己家的屋顶,自制了一架矿石收音机。

卢老偏爱自然科学,在他的读书天地里却保留着阅读历史小说这一角,《三国演义》、《水浒传》、《东周列国志》等一一读来,觉得《三国》尤难忘怀。“这部巨著好就好在不说废话,寥寥几笔能使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扼要几段描写能使情节跌宕起伏,真绝!“他坦诚地笑道:”我之所以致力于物理学研究,固然与少年时代的阅读有关;然而能得心应手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形诸文字,却得益于《三国》酣畅淋漓的文字表达功力。“这不禁使我想起卢老的那几部力作:《受控热核反应》;《高能粒子物理学漫谈》;《哥本哈根学派量子论考释》……这些论著由于见解独特,持论平实,逻辑严密,在物理界独树一帜。

当我问起应该如何指导青年人读书治学时,卢老的回答很是独特:“我曾经对我儿子说过,千万不要盲目地学习你的父亲。你们的时代与父辈的时代不同,父辈们做得对的,也许在儿子们做来并不适宜。

卢老主张:让年青人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自己闯出一条路来。(郑逸文)

卢鹤绂(1914年生),中国现代物理学家。山东掖县人。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著有《高能粒子物理学》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6: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