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红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资源拓展

[复制链接]
6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糊”“例”“狮”是什么结构







  


问:“糊”“例”“狮”这类字,它们是左右结构,还是左中右结构?


答:新出版的《小学生规范字典》,把左中右结构归并到左右结构中,把上中下结构归并到上下结构中。“糊”“例”“狮”这类字,可以判断是左右结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话说博览群书







敢峰

自古以来,一切有见识、有学问的人,都强调博览群书。“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对这句话,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我看要作具体分析。对于取得直接经验来说,不经过亲自实践是不可能的,直接经验对于一个人的知识构成极为重要,可是天下事不可能事事亲自实践,那就要靠博览群书——取得各种间接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有什么不对呢?

博览群书之所以必要,主要在于:第一,开阔视野;第二,了解各种信息;第三,学到各种知识;第四,增进智慧;第五,了解各种思想观点;第六,丰富文化、精神生活。我们的头脑虽小,却可以通过博览群书把宇宙万事万物收入眼底,经过思维加工,贮在脑海之中。每当需要的时候,它们便从脑海中涌现出来,帮助我们进行改造世界的斗争。在知识之“神”面前,临时“抱佛脚”是无济于事的。

有人说,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增值和更新得很快,各种书籍和报刊简直多得目不暇接,就是每天不睡觉、不吃饭也看不过来,更何况工作很忙,可以用来看书的时间少得可怜。怎么办呢?这里有个学习战略和学习方法问题。“开卷有益”,从劝人学习上是对的,从学习战略上说却不对,只能使人淹没在浩瀚的知识大海中。学习不讲战略不行,我们应当把博览群书放在整个学习的战略中来考察,成为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要根据工作的需要和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建立知识的根据地,把精读和博览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把整个学习的全局搞活。比如下围棋,有了根据地作为立足点,向四外发展,势头就会很大,处处都能成活;如果胸无成竹,东摆一个子,西摆一个子,结果往往劳师无功。博览群书也是这个道理,有人得益大,有人收效小,奥秘就在这里。提倡博览群书,是要形成和不断扩大知识的网络系统,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各种零碎知识的堆积。

第二,博览群书,对书要有选择,避免随意性。博览,不是乱看,而是要挑好书看,在层层叠叠的书山之中寻找良师益友。正像旅游一样,要观览名胜,而不是无目的地把大量时间消磨在崇山峻岭的跋涉之中,更不能在册间迷失了路途。

第三,博览群书,要分别不同的情况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有的是“下马看花”,有的是“走马看花”,有的是“跑马看花”,有的甚至是翻目录。即使看同一本书,也可以把几者结合起来。从现代的观点看问题,一目十行是一种读书的本领,在博览群书中如果都一字一句仔细地读,那怎么行啊!至于书多刊物多,可以先翻目录,翻目录是一种宏观读书法,可以使人知道许多信息,知道大家在关心和议论什么问题,然后择其要者读之。我们每天看报不就是这样吗?

第四,博览群书要重视消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它同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纳入其中,不断丰富知识的宝库。博览群书的过程,应当像蜜蜂在百花丛中采花酿蜜那样,注重实效,否则书读得再多也没有用。

第五,博览群书要善于利用时间,特别是要善于利用各种零碎时间——时间的“下脚料”。如果我们能把每天容易浪费的各种零碎时间用来翻翻各种杂志,并形成习惯,持之以恒,在知识上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更不用说挤时间读书了。不善于利用时间,谈博览群书就是一句空话。

敢峰(1929年生),社会科学家。湖北武昌人。曾任北京景山学校校长等职。著有《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教育哲学》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7:05:00 | 只看该作者
似”字怎样读?







  

问:“似”有两个读音sì 和shì。那么什么时候“似”读sì,什么时候读shì呢?


答:“似”只在“似的”这个词中读shì,在其他情况下,都读sì,如“相似”“似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7:05:00 | 只看该作者
读书是终生之事







李燕杰

有人问,我的演讲受欢迎其中有什么奥秘?我想,除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一颗红心,注意加强针对性之外,那就是我能够博览群书。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从清贫的生活中挤出钱来买书。家中虽然没有万贯家产,却有万卷图书。我从小就爱读书,那些图文并茂的艺术珍品对陶冶我的心灵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古人说:“开卷有益”。这话是有道理的。读书可以使人见多识广,博采众长。我小时候生活在旧社会。经常为生活所迫,中途辍学。14岁到工厂学徒,17岁到农场去开荒,但学习并没有中断。即使在卖报、卖纸烟的闲暇时间,也还是抓空儿看书。像《我的童年》《一个苦儿努力记》就是在失学的境遇中读完的。身临其境,有更为深切的感受与体会。

后来参军,上大学,教学,几十年如一日,像牛那样吃草,像海绵那样吸水,然后把心血和汗水贡献出来,这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一生无有它癖,唯有书籍为友。同志们觉得我演讲、写作还有可听可看的地方,我想,除了深入现实生活这个重要因素之外,博览群书,博采众长,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

那么,我是怎样读书的呢?

首先,我对自己所从事的中国古典文学专业进行了专门的、系统的学习。在我较为丰富的藏书中,凡属有关这一方面的知识我都尽量浏览,重要的章节就认真研究,有的作了笔记。这还不够,为了研究某一个问题,还专门从图书馆借来有关书籍,或到阅览室去阅读,不搞清楚决不罢休。这样,我的书就不是“死书”而是“活书”——因为我大都翻过,甚至有的是看过之后认为很好才买来备用的。当我研究一个什么问题、需要一种材料的时候,就可以随手翻阅。有的同志常常强调工作忙,或者认为只要买了书,就放心了,心想:“用的时候再说。”其实这种买书不看的习惯是很不好的,必然使书籍成为“死书”,发挥不了作用。

博览群书虽为博览,但也应该有个大致的范围与目的才会学以致用。例如,我的基本专业是中国古典文学,但我的阅读范围却较为广泛,可以说,古今中外,政治历史,文学艺术。趣闻杂感,无所不看,无所不记。有人称我为“杂家”,细想起来,这个“杂”字倒很必要,因为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多色彩的万花筒,你不杂,便不能体会社会本来的色彩与本质,很容易成为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书呆子。当然“杂”是为了“专”,二者相辅相成。

读书还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特别是从事写作的同志,引用知识需要准确,发表感想需要深刻。平时作一些摘录或杂感式的笔记大有好处,这些自己独有的知识积累,有如海滨拾贝,深海探珠,即使一时闲置,也是珠宝成串,一旦派上用处,就会别有滋味。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根少”。大家都爱读书的人,那就让我们省点烟酒钱多买几本书,省点消遣时间来博览群书吧。学习没有止境,读书也可以说是终生之事。

李燕杰(1930年生),当代教育艺术家、著名演说家、教授。北京人。现任北京师范学院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自修大学校长。著有《启迪青年心灵》、《和青年谈美》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绿树成阴”是对的







  


问:绿树成阴对吗?应该是“绿树成荫”吧!


答:根据国家颁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荫”读 yìn ,“阴”读 yīn。“绿树成阴”是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琥珀奇异在哪里

──《琥珀》导读

张兆琼 于兆金



《琥珀》一文,从一块琥珀的发现,推测出约一万年前琥珀形成的过程。细读课文,字里行间显现着“奇异”。

1.从时间上突出“奇异”。松脂球形成后,过了“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由于陆地下沉,海水上涨,森林被水淹没了,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由琥珀形成时间的久远,我们可以看出琥珀的“奇异”。

2.从数量上突出“奇异”。 “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这里作者用“成千上万”形容多,“两只小虫”形容少,对比描写,突出了“这是很少见的”。由于这样的琥珀极少极少,从而突出了它的“奇异”。

3.从形象上突出“奇异”。“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里描写了琥珀的形状,一切都保持着上万年以前那一时刻的情景。那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多么“奇异”啊!

4.从价值大上突出“奇异”。课文最后一段,科学家推测“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人们由此还可以了解生物演化、地壳的运动及地层年代。这样看来,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极其珍贵,从而也突出了琥珀的“奇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从创作书到读书







竹林

在艺术上如何不断地前进和提高,甚至有所突破,单单靠个人的毅力和决心是不够的。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靠读书。靠读书来开阔自己的视野,积累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艺术自养。

前两年,我计划写一部中篇儿童小说。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我是早就确定了的,也经常有创作冲动;其中的一些细节,也常常在我的脑际闪现,但是,写不出特点和新意,于是,又只好停笔思考。这样反复了几次,停停写写,老是找不出一个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好像天上朝朝暮暮积聚着云,光在头顶上盘旋,就是下不来雨。无奈,我就干脆报废了已经写好的几章,静下来读些书。我手头正好新买一套印度作家泰戈尔选集,还有他的传记。我一口气读了他的几本诗集、小说集、戏剧集。读着读着,我就被作品清新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和深邃的哲理深深地吸住了。作品里的意境和思想,同我自己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怀是如此的一致,我终于找到了我所需要学习和效法的艺术风格,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这样,我就有意识地再去重读泰戈尔的作品,有时每章每节都细细地读,慢慢地体会。一天,我读完泰戈尔的《园丁集》和《新月集》,走出房间到乡间的田埂上去散步。我举目四望,觉得眼前的天地突然明亮广阔起来:那开满野花的田埂,那绿色的田野,那河边依依的垂柳,还有那水中的荷叶、浮萍,那在我脚下蹦跳的青蛙、蚂蚱,那在我眼前飞舞的蝴蝶,都给我以一种清新、亮丽、生动、活跃的感觉,仿佛眼前的一切都和平常不一样了,世界似乎进入了理想中的艺术境界。我所读到的作品同眼前的景物和我心中长期积累的生活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共鸣,连我自己也感到吃惊。于是,我掏出小本子,在荷花盛开的池塘边的翠柳下记下了当时的冲动和感受,并确定了我那个卡了壳的儿童中篇的构想和写法:我决定以人物的命运和思想感情的起伏变换来展开层次,用意境和哲理来烘托人物、表达思想,以写人写情来打动读者,突破原来构思的框框。这样安排下来,已经不是原先设想的一部中篇,而是三部人物命运和生活细节互相衔接的系列小说了。现在,前两部《晨露》和《夜明珠》,已经完成发表,第三部正在写作中。

就这样,我开始尝到了读书的甜头。每当我在写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往往就去求于书本,因为书本知识是前人积累的生活和经验的结晶。书读得多了,知识的积累丰富了,写起文章来笔下的句子和词儿也就会跟着丰富起来;顺畅的时候就如行云流水自然地流出来。我从自己的创作过程中体会到,读书对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至关重要。高尔基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事业的保障”。

竹林(1949年生),女作家。上海人。曾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现在《上海文学》编辑部工作。著有长篇小说《生活的路》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17: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