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生活融入课堂,让数学走进生活,缩短数学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是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前提。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认识社会;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实施“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数学 源于 回归 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对于小学数学,更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因此,为了能给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我们必须开放小课堂,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
??一、从生活中来
1、“信手拈来”,数学就在身边。
学习“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时,如何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呢?我设计了这样的新课导入。首先请文娱委员唱支歌,随后请四名小组长和教师一起按百分制打分,思考:以谁的评分为准?应该怎么办呢?由此引入求平均数问题教学。这样设计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生活中时时有数学,并能通过学习自发寻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有效地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识数学学习的实用价值。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如在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整理和复习》时,我创设“小金鱼迁入新居”的情境,即分别出示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的鱼缸,并提出问题:如果想给小鱼找个宽敞的家,大家准备选哪个做它们的新家?搬家前要往鱼缸里倒水,该倒多少立方厘米的水呢?这样一来,求物体体积的枯燥的几何问题就被故事化、生活化、情趣化了,因而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激发起强烈的探索兴趣。
3、捕捉生活现象学习数学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有数学思想,关键在教师是否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安排了这样一段插曲: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手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直伸长度的长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1:7,人的大腿与小腿长度之比是1:0.618,人的肘关节把手臂分割为1:0.618两部分,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场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就一个侦察员,中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学习数学,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激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情感。
?又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因为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它比较抽象。因此,我设计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有数脉搏、跳绳、拍皮球、转呼拉圈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亲身感受到、体验到1分钟、1秒钟的长短,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尔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填一填时间单位:①小华每天睡9(?);②小红跳绳10下用了7(?);③小亮吃饭用了20(?);④小明跑50米用了12(?)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