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参加浪花杯决赛,心里有一份激动,更有一份担忧。在一次次磨课中,我感受到来自与孩子们心灵碰撞时的欣喜,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磨”你千遍也不厌,因为从中我们一起成长,感悟“磨”的艺术。
这是一堂一年级的识字课《操场上》。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犹如落入凡间的精灵,原生态的纯,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很直观的。有很多环节都需要一次次的磨改才能了解到孩子们理解的程度与内心的想法。
是的,孩子的想法奇特,在于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固定。教学中,带领孩子们在操场上认识了许多词语宝宝,“玩累了,词语宝宝该回家了,可是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小朋友们可以帮助他们找找家吗?”让孩子们将“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进行分类。在第一次磨课中,一个孩子居然将两个字的词语分成一类,三个字的词语分成一类;另一个孩子将与球有关的词语分成一类,无关的再分一类;直到最后才将跟手的运动有关的词语分成一类,与脚的运动有关的再分一类。课上,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孩子们会首先想到那两种;课后,在与老师们讨论中发现在一年级孩子的眼中,数量与相同的字是最直观的。这就是他们,这也是磨课的价值!
词语宝宝安心地入住蘑菇房,我随即圈出了六个动词“打”、“拔”、“拍”、“跳”、“跑”、“踢”,让孩子们想想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宝宝。在首次磨课中,我把记字的方法框得太死了,“谁能够用组词的方法来记住这些生字宝宝?”一年级的孩子虽然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但是一下子要将一个新学会的生字用组词的方法记,有点为难。以“打”自为例,他们能说的词语也总是在“打球”周围打转,“打乒乓球”、“打羽毛球”,反而一下子将孩子的思维限制了,以为“打”就只能出现这些。经过师傅的悉心讲解,发现其实我可以将问题的范围再广一些,难道要认识生字非得用“组词”吗?不是的,我自己将它推翻了。
“孩子们,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个字?”这回试教,他们热闹了许多,“提手旁加‘丁’就是这个‘打’字。”一个男孩坚定地说。我欣喜地发现孩子用了“加一加”的方法。“钉钉子的时候需要用手,所以‘打’是提手旁。”呀,这个孩子他能将自己平时认识的字与生字结合起来,很会联想啊!但是由于表达不够明确,所以听起来有些奇怪,“哦,原来你是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钉子的‘钉’将金字旁换成提手旁,真不错!”我边说边把“钉”在黑板上写一写,孩子们一下子明白了,“这个字我也认识……”下面传出了共鸣的声音。
渐渐地,举起的小手越来越多了,“我知道,这是‘打人’的‘打’。”“是的,组词可以,但是这种行为可不好,小朋友们之间要和睦相处,不能打人。”我暗想:这个也是组词的方法呀!怎么前面一个班没人讲到呢?难道是那班特别笨吗?显然不是的,我将这种想法否定了。“我还知道!”一个小男孩抑制不住自己,显然他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打’,‘鸡飞蛋打’的‘打’!”呀,多好的成语呀,他还说出了该成语的意思。原来,我给孩子们一个大的自由空间,孩子的就有更广的回答思路。孩子们在宽松的环境下,那种内在的潜力更容易被挖掘,灵感一促激发。
更多的,用动作记,在平时生活中见到的广告电视中等,“打拳”等等,孩子们显得很有感觉,似乎再给他们一节课也说不完。
“在你的生字库中还有像这样表示手的动作的字吗?”“还有像这样需要用到脚的,带有足字旁的字吗?”其实这些问题显然比较难。几个孩子说了两三个字后,就愣住了。有了前一次磨课的经验,我伸出手与一个刚说出提手旁的字的小朋友握了握手,启发孩子。“‘握手’的‘握’,提手旁。”一个小男孩转过脑袋,我又摸了摸他的头。“‘摸一摸’的‘摸’也是提手旁。”“啊,我还知道,‘提手旁’的‘提’也是。还有,‘推门’的‘推’。”另一个孩子忙接上,“那拉门也是。”瞧,我们说了那么多。
在一次次的磨课中,在与孩子们面对面的接触中,我体会到了快乐。反复磨,自己的心情我感受着;反复磨,孩子的心情我揣摩着。磨课,怎能让我不爱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