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数学教材培训

[复制链接]
127#
发表于 2008-11-19 07:21:00 | 只看该作者
本章第20.2节研究了刻画数据波动情况的统计量。统计中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常有极差、方差、标准差、平均差、四分位差等,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只研究极差和方差。极差是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范围,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最简单的统计量。教科书利用温差的例子来研究极差,温差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概念,是一个典型的极差的例子,利用温差介绍极差,有助于学生认识极差的统计意义。方差是统计中常用的一种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教科书对方差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首先在一个讨论栏目设计了一个实际问题背景,根据背景提出两个具体问题,从统计上看,这两个问题中是要计算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比较它们的波动情况。通过计算可知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是相同的,这一点有利于学生理解数据的波动情况。为了直观第看出数据的波动情况,教科书画出了两个散点图,通过观察散点图,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这两个散点图的使学生对数据偏离平均数的情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引进了利用方差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方法,介绍了方差的公式,并从方差公式的结构上分析了方差是如何刻画数据的波动的,即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将利用方差刻画数据的波动和利用散点图显示数据的波动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方差的意义,因此,教科书对本小节开始提出的实际问题用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然后又设计一个例子,来利用方差反映数据的波动。利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也可以求方差,由于不同品牌计算器在计算方差时操作的步骤不同,教科书对使用计算器求方差,只做了简单的介绍。在本节最后,教科书回到本章前言中提出的问题。因为这个实际问题涉及到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的问题,这样,教科书就结合这个例子介绍了如何利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的问题。



教材在最后一节安排了一个具有一定综合性和活动性的“课题学习”。这个“课题学习”选用了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体质健康问题。由于本章是统计部分的最后一章,因此这个课题学习的综合性比前面两章统计中的课题学习更强。为了便于教学操作,教科书根据《中学生体质健康登记表》提供了一个样例,样例中涉及到选择样本收集数据、用统计表图整理和描述数据,通过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和方差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过程。完成这个课题学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本章以及以前所学有关数据处理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活动的方式,经历数据处理得出结论以及对所得结论进行解释和反驳的统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进一步体验统计是进行决策的有利手段。



对于本章内容,教学中应达到以下几方面要求: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



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



4.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



5.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发表于 2008-11-19 07:21:00 | 只看该作者
二、本章编写特点



1.注意突出统计思想



统计中常常采用从总体中抽出样本,通过分析样本数据来估计和推测总体的情况,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本套教科书对于统计的这一基本思想给予充分重视。本章在第4章的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如何用样本的集中趋势和波情况估计总体相应情况的问题。例如在20.1节通过实例学习了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估计总体的相应情况,在20.2节通过实例研究了如何用样本的方差估计总体的方差的问题,在20.3节的课题学习中也要让学生通过抽样进行统计调查活动,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得出对总体的估计等等。因此,本章编写时,在每一节都注意体现了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这一思想,使得他们对抽样的必要性、样本的代表性、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可行性,以及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即结论的“不确定性”等有更多体会。



2.强调在活动中建立统计观念,突出统计活动的基本过程



统计观念反映的是由一组数据所引发的想法、能推测到的可能结果以及自觉地想到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等,是在亲身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一种感觉。培养统计观念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从事统计活动,经历统计活动的基本过程,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活动中,逐步学会用数据说话。本套教科书特别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基本过程,在活动中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和方法,建立统计观念。例如,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统计的内容,全套教科书以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为线索,按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描述、数据的分析来安排统计内容。在每一章的中,对于统计的知识和方法又都是放在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中来学习的,本章也是如此。例如,本章在研究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问题时(例6),教科书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要求学生通过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依照各统计量的特征来选择它们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再如,本章第20.3节的课题学习,强调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方法,通过调查活动获得一些信息。动手处理数据并展示自己的成果是一个活动性很强,并且充满乐趣的过程,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对结论进行解释或反驳的过程。这样的一种处理方式,将统计的概念、方法与原理统一到数据处理的活动过程中,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统计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统计观念。



3.素材丰富,体现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这一领域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的,本套教科书编写时特别注意将统计的学习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选择典型的、学生感兴趣的和富有时代气息的现实问题作为例子,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理解统计的概念和原理,本章亦是如此。例如,在第20.1节中,教科书利用“求人均耕地面积”“公司招聘职员”“演讲比赛成绩”“公共汽车载客量”“灯泡的使用寿命”等实际问题来学习加权平均数,利用“体育比赛成绩”“鞋店销售量”等学习中位数和众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统计意义;又如,在20.2节中,借助于“”温差“年龄”“身高”“选择甜玉米种子”等实际问题,研究极差和方差,结合这些实际问题情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差与方差的统计意义;再如,在第20.3节中,教科书选择了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作为“课题学习”,使学生综合运用本章知识和方法进行统计活动。这样的一种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编写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有关的统计知识和方法,体会统计的思想,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统计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统计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



三、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发表于 2008-11-19 07:22:00 | 只看该作者
1.注意与前两个学段相关内容的衔接



本章是第三学段“统计与概率”的最后一章,主要学习分析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知识与方法,这也是数据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数据的分析,《标准》在第2学段和本学段都有要求,第2学段要求“理解、会求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这样看来,对于分析数据集中趋势的三种统计量,学生在第2学段已经有所接触,已经会求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对它们可以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有所体会;《标准》在本学段要求“会计算加权平均数,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会计算极差方差,会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这样看来,本学段在第2 学段的基础上,需要学习利用加权平均数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以及用极差、方差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等。根据《标准》的这个特点,本章在编写时,注意与前两个学段的衔接,将三个学段的相关内容,在分析数据的这个大背景下统一起来,在对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本章就是在研究数据集中趋势的大背景下,在整理学生已有的关于这三种统计量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加权平均数,研究如何根据统计量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等。这样的一种编写方式,将三个学段的学习连成一个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整体。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在复习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使学生对于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形成整体认识。



2.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对于统计中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本套教科书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例如,关于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标准》在本学段要求“通过丰富的实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能指出总体、个体、样本,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通过实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等。对于《标准》的这个要求,教科书在第4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和本章都有安排,但在要求上有不同的层次。第4章从收集数据的角度研究抽样调查,要求初步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初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本章要求通过较多实例,从不同的方面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并初步感受样本的代表性,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能够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等。因此,在本章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教学要求。



3.合理使用计算机(器)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统计学的研究带来很大变化,为统计工作的高效、准确提供了便捷的工具。对于计算机(器)等现代信息技术对统计的作用,本套教科书给予充分重视。本章中,编写了使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的内容作为碧血内容,还编写了利用计算机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等集中统计量的内容作为选学内容等。教学中要注意发挥计算器(机)在处理数据中的作用,也要注意合理地使用计算器(机)。比如,在初学加权平均数和方差的概念时,应该让学生使用笔算或使用计算器的一般计算功能进行计算,使学生对求加权平均数方法和方差的结构有更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使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求平均数或方差的方法,将学习重点放在理解统计思想和从事统计活动上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07:34:00 | 只看该作者
初中数学培训手册之二十七

九年级上册简介

课程教材研究所 薛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包括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旋转、圆、概率初步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

本书供义务教育九年级上学期使用,全书共需约6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第21章  二次根式                                               9课时

第22章  一元二次方程                                          13课时

第23章  旋转                                                    8课时

第24章  圆                                                     17课时

第25  章  概率初步                                                14课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07:35:00 | 只看该作者
一、教科书内容安排
1.二次根式
学生已经学过整式与分式,知道用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还会遇到二次根式。“二次根式” 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式子,探索它的性质,掌握它的运算。
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以下重要结论:
1是一个非负数;
20);
3 (a0)
关于二次根式的运算,由于二次根式的乘除相对于二次根式的加减来说更易于掌握,教科书先安排二次根式的乘除,再安排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一节的内容有两条发展的线索。一条是用具体计算的例子体会二次根式乘除法则的合理性,并运用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进行运算;一条是由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得到
(a0b0)
(a0b>0)
并运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先安排二次根式加减的内容,再安排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在本节中,注意类比整式运算的有关内容。例如,让学生比较二次根式的加减与整式的加减,又如,通过例题说明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这些处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2. 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一种新方程 ——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 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首先通过雕像设计、制作方盒、排球比赛等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数值代入的方法找出某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加以体会,并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在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2)在介绍公式法时,首先借助配方法讨论方程的解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后安排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三种情况。
3)在介绍因式分解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易于用因式分解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出因式分解法。然后安排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最后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进行小结。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节安排了四个探究栏目,分别探究传播、成本下降率、面积、匀变速运动等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3.旋转
学生已经认识了平移、轴对称,探索了它们的性质,并运用它们进行图案设计。本书中图形变换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旋转。“旋转”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变换,探索它的性质。在此基础上,认识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23.1 旋转”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旋转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旋转的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说明作一个图形旋转后的图形的方法。最后举例说明用旋转可以进行图案设计。
23.2 中心对称”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中心对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中心对称的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说明作与一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这些内容之后,通过线段、平行四边形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最后介绍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以及利用这一关系作与一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
23.3 课题学习 图案设计”一节让学生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平移、轴对称、旋转及其组合),灵活运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07:35:00 | 只看该作者
4.圆

圆是一种常见的图形。在“圆”这一章,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圆,探索它的性质,并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的解决图形问题的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

“24.1 圆”一节首先介绍圆及其有关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与垂直于弦的直径有关的结论,并运用这些结论解决问题。接下来,让学生探究弧、弦、圆心角的关系,并运用上述关系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探究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并运用上述关系解决问题。

“24.2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一节首先介绍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三角形的外心的概念,并通过证明“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不能作圆”引出了反证法。然后介绍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切线的概念以及与切线有关的结论。最后介绍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24.3 正多边形和圆”一节揭示了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介绍了等分圆周得到正多边形的方法。

“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一节首先介绍弧长公式。然后介绍扇形及其面积公式。最后介绍圆锥的侧面积公式。

5.概率初步

将一枚硬币抛掷一次,可能出现正面也可能出现反面,出现正面的可能性大还是出现反面的可能性大呢?学了“概率”一章,学生就能更好地认识这个问题了。掌握了概率的初步知识,学生还会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25.1 概率”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随机事件的概念,然后通过掷币问题引出概率的概念。

“25.2用列举法求概率”一节首先通过具体试验引出用列举法求概率的方法。然后安排运用这种方法求概率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列表及画树形图。

“25.3利用频率估计概率”一节通过幼树成活率和柑橘损坏率等问题介绍了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

“25.4 课题学习 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一节让学生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体会概率的广泛应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07:35:00 | 只看该作者
二、本书编写特点
(一)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与综合
学生经过初中两年的学习,进一步积累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领域的知识以及学习这些知识的经验。本书内容都是以学生已学内容为基础的。因此本书各章都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学好新内容。
在“二次根式”一章,教科书注意从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得到与二次根式有关的结论,注意二次根式的加减与整式的加减,以及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多项式乘法的类比,帮助学生掌握新内容。
在“一元二次方程”一章,突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在讲配方法时,用框图的形式展示用配方法实现上述转化的过程,并强调其中的关键步骤是运用。另外,为了加强与因式分解的联系,体现因式分解的作用,专门介绍了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在“旋转”一章,注意运用已学知识证明有关结论。从学生熟悉的线段、平行四边形出发,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本章的第2个数学活动还从坐标的角度揭示了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关系。
在“圆”一章,注意运用所学图形变换知识。如从圆是轴对称图形的角度认识与垂直于弦的直径有关的结论;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弧、弦、圆心角的关系。这一章也注意了运用已学知识证明有关结论,如证明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
在“概率”一章,从频率的稳定值出发引出概率的概念,介绍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都加强了概率与统计的联系。
此外,本书还注意了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在“旋转”一章安排了综合运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的内容。在“圆”一章,圆的有关性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的讨论,实际上也是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总之,注意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易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新内容,注意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2: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