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8-10-26 14:3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以“名人效应”为话题作文
请最有名的人来宣传,这样老百姓才相信,价钱自然会高一些,不过舍不得孩子打不了狼嘛。这还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要不停地宣传,铺天盖地的效果最好。这不,故事里的伯乐还要再三回头呢,这样才出效果呢。”
“对、对、对,”妻子也被盖总的情绪感染了,“照我看,咱们就请演艺圈的当红的明星大腕,大家都相信。对了,男影星甲现在不是名头很响吗,很多女性都喜欢他,他肯定很有号召力;再说了,这些崇拜他的女性大多是中青年,这可是你们保健品的好顾客哪。”妻子讲得越来越头头是道了。
盖总马上附和道:“不能光请男明星,咱们再请个女明星,这样就兼顾到另外一半市场了,你说对不对?依我看,女星乙最合适,她大红大紫好几年了,每部电影都出尽风头。好,就这么决定了。”
盖总赶紧张罗给秘书、给广告部、给电视台、给明星的经纪人打电话。没多久,他们制药厂的广告在全国各地都铺天盖地地宣传开了。只要打开电视,无论是中央台还是地方台,都能看到那两张熟悉的脸,广告词甚至连小孩子都倒背如流了。于是乎,制药厂财源滚滚而来。
最近盖总越来越忙了,再也没时间陪老婆孩子,更不会给女儿讲故事了。这个星期六,盖总早早地起了床,赶去参加一个什么先进企业管理模式交流会,好多领导都要出席,这次他要做重点发言的。稿子已经由秘书写好并让专家润过色了,题目就叫做“抓住市场机遇,革新经营思想,全面提升企业”,什么伯乐相马,什么名人效应,当然都上不了什么台面了。不过在盖总的办公桌里倒多了几本寓言故事,用盖总的话来说,咱们老祖宗,聪明着呢!
无可厚非的名人效应
关键构思
1.从肯定“名人效应”的角度立论。
2.从公共心理、市场领域、公益事业等方面展开论述。
谈到名人效应,好多人马上一副痛心疾首的表情,然后就开始逐项列举名人效应弊端的一二三四,但我却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名人效应并不见得是件坏事,名人具有不一般的声名效应是一件很正常而且合理的事情,只要人们利用得好,它绝对是有百益而无一害。
我想先讲一个大家可能都很熟悉的故事。据说美国有位出版商,手头上积压了一批滞销书,久久不能脱手,眼看要蚀本,情急之下想出了一个非常妙的主意:给总统送去一本样书,并三番五次地征求他的意见。总统当然很忙,根本就不愿与他多纠缠,便随便说了一句:“这书不错。”于是这位出版商便大做文章,打出了“总统喜爱的书”的广告,这些书自然很快就被一抢而空。不久,这位出版商又有书卖不出去,于是又送了一本给总统。总统上了一回当,便想奚落他,就说道:“这本书糟透了。”出版商脑子一转,又打出了“总统讨厌的书”的旗号,结果又有不少人出于好奇争相购买。第三次,出版商又将书送给总统,总统接受了前两次教训,没作任何答复。聪明的出版商却大做广告“现有令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书居然又被一抢而空。总统被搞得哭笑不得,而这位商人则大发其财,大出风头。
这则小笑话和我国古代伯乐相马的寓言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有个人想卖一匹骏马 ,可人都不识,于是恳请伯乐前去小视一番。不过一天,马价就翻了十倍。这恐怕是我国最早的请名人作广告的实例了。试想没有伯乐的推荐,这匹马再好,也没有什么人真正赏识它,它最终的下场就是同一般劣马为伍,浑浑噩噩终老农场。那位出版商和卖马人可谓善于借势均力敌之人,《荀子·劝学篇》写道:“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其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名人之所以能成为名人,除了一些人是由于先天的因素(比如美貌),更多的是离不开个人后天的努力,他/她的成名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其付出努力的肯定。而且在此过程中,社会造就的因素也不可少,所以名人通常具有较强的感召力。既然名人是众人关注的对象,他/她往往有着一呼百应的作用。
在我看来,名人效应其实就是现代公共关系心理的一种表现,利用名人效应造势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中已经屡见不鲜。各行业的专家权威或是社会公众人物,他们与消费者有着直接的接触,如果通过他人在社会上的特殊地位,现身廉洁,对产品进行较为客观公允评价,不做夸大和吹嘘,公众从感情上更容易愿意接受。在生活中名人能引领时尚的情形已经屡见不鲜。
有人将现在的经济形容为“注意力经济”,尽管这种看法稍微有些信偏颇,但毫无疑问,它还是很形象地揭示了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太多的事情;当然,名人的消息除外。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当今社会“名”已经成为一种资源。在经济领域里,只要加以良好的商业运作,良好的声名作为一种可贵的资源便能直接转化为财富,促进企业的发展。以名人效应公关促销,乃是现代商战的常用谋略,精明的经营者在公关促销中不但注重借用名人,更为注重运用自己的头脑和智慧,二者的巧妙结全,方能形成夺目之势。比如“李宁”牌运动服为什么在市场上卖得那么火?这中间“李宁”的名字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勿庸置疑的。名人们良好的名声犹如一注强有力的兴奋剂,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名人效应不仅在市场经济领域内发挥着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而且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同样也大有作为。往大处讲,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名人效应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往往扮演着极为重要性的角色,它直接为我们树立了好的示范作用。往小处讲,名人效应也程度不一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旅游景点便是与名人效应紧密相连的一个例子。古人常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其实,哪里有什么“仙”、有什么“龙”?它无非是说自然景观需要人文景观的借助和衬托,然后才能相得益彰,而这个人文景观历来是与不同时代的名人效应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在这些地方流连忘返多多少少不正是因为名人效应使然吗?成都西南郊的浣花溪,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但自从唐代诗人杜甫流寓于此写了不少传诵千古的名篇杰作之后,人们便在这里建立了杜甫草堂,从此吸引许多中外游客,人们常常来此凭吊诗人,这里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旅游胜地,带动了成都市的繁荣。再比如绍兴的妩媚秀丽的景色固然可以倾倒古今中外的游客,但试想一不,如果这里没了沈园中陆游与唐婉儿令人肝肠寸断的题诗壁,没有了鲁迅生活玩耍过的三味书屋、百草园、咸亨酒店这些绝对是属于名人效应的东西,绍兴名城还成之为绍兴名城吗?我想答案肯定是很明显的。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在各种名人效应的现象中,也有不少问题,像言语不实,金钱导向等等的问题,但我深信,只要名人自珍自重,将其名声在正当的领域合理运用,再加上众多百姓和媒体的监督,这些不好的现象一定会有所必观的。那些种种“借名”招摇的失实宣传或者不好的言行,会很容易诱发公众不信任心态,最终损害的还是名人自身。
一言以蔽之,名人效应是一种难得的财富和资本,我们应加以引导和良好地利用,因为名人毕竟不多,名人效应本身无可厚非。
循名,何若责实?
关键构思
1.从买马者的角度切入,剖析大众盲从现象。
2.围绕“名”与“实”的关系展开论述。
伯乐相劣马,一圈又一圈,临别再回首,马价十倍涨!买伯乐之“名”。还是买用马之“实”?循名,何若责实!
万事须“惟实是举”。伯乐此一番相马,众人被牵着鼻子而行。可是,无论谁怎样夸耀那马头、马眼、马身乃至马屁,无论谁怎样认为此马有骏之腿、骓之蹄,此马终非彼马,劣马终非骐骥。怎能一味跟在“权威”屁股后面摇旗呐喊而不惟“实”是举呢?名气名气,名惟气耳!名气如气球,可吹大亦可吹小,一旦猛吹,结局可悲。
万事贵在以实求名。伯乐一圈则“钟情”,三圈则“倾心”,再回首则马价暴涨如火箭越蹿越高。这种高度是围观者重名不求实造成的。仰视伯乐,你自然只配在伯乐的脚丫子当中生活;换种眼光,俯视伯乐,以实求名,这回伯乐自当会矮了下去。猫成了虎,秃尾巴鸡变成了美丽的大孔雀,都是循名不求实一味仰视权威的结果。倘若坚守以实求名的信条,稻草便绝对不会变成金条,也决不会因为什么“长”在会上大放厥词“我代表”而将其划入“人民”的行列,更不会因为吹捧标榜而提拔任用那些“占坑不拉屎,为僧不撞钟”的所谓公仆!少了逐名的人,多了务实的人,民族才有希望。
权威的力量也许是无穷的,但群众的眼睛终究是雪亮的。我们不能因为世有伯乐善相马,便以为伯乐所相之马必都能追风逐电;我们不能因为世有“权威”,就甘做“权威”的马前卒。倘有人拉了“权威”的手不放,犹如此次竞标购马的“幸运者”弄了匹“卧槽马”,对此我们只能说——
活该!
话题12 沟通
王生想借邻居家的斧头来用。
在去邻居 家的路上,他想,“邻居会把他的斧头借给我吗?那个斧头可是他新买的,他舍得吗?他本来就不是个大方人,上次我向他借犁,他就说犁坏了。这一次他肯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