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红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加油站——标点符号用法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8:22:00 | 只看该作者

叹号的功能  







叹号起源于说话时感叹句有不同于说陈述句的语调变化。用于句末具有双重功能,既表示感叹语气,又表示句末停顿。作为标号用于句内仅表示感叹,不表示停顿。

不同时期的政府文件关于叹号定义如下:

·惊叹号!表示情感或愿望等。(1919年《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

·感叹号(!)表示一句感叹话完了之后的停顿。(1951年《标点符号用法》)

·叹号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1990年《标点符号用法》)

·1)感叹句末尾的停顿,用叹号。2)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叹号。3)语气强烈的反问句,也用叹号。(1996年《标点符号用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8:23:00 | 只看该作者

叹号的用法  







一、用于一般感叹句的末尾

感叹句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句子,用以抒发人的喜、怒、哀、乐、惊、忧、恐、爱、憎、怜等多种多样的情感。感叹句常以“啊”“呀”“哇”“了”等语气词结尾,或用“多”“多么”“那么”“何等”“太”“真”“好”等副词来强调程度或加强肯定语气。例如:

(1)最后一次试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燃着的导火线。一声巨响,在旁的人惊叫:“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身上还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陈群《理想的阶梯》)

(2)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都德《最后一课》)

(3)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彭荆风《驿路梨花》)

(4)多可惜呀!(莫里兹《七个铜板》)

(5)这是何等详尽的配载图啊!(柯岩《汉堡港的变奏》)

(6)哎呀,真是美极了!(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7)这太棒了!(老舍《龙须沟》)

二、用于语气强烈的祈使句的末尾

(1)刚刚,彬彬,小军,来!跟我封锁交通!(赵丽宏《雨中》)

(2)巡警  走!滚!快走!(老舍《茶馆》)

三、用于语气强烈的反问句的末尾

反问句往往兼有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用问号还是叹号取决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用问号侧重于问,用叹号可使语气更强烈,感叹语气更明显。例如:

(1)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那里放枪呀!(孙犁《荷花淀》)

(2)写“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一类事物,和写“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类事物,文字风格怎能一样呢!(秦牧《散文创作谈》)

(3)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上,哪一处没埋葬过入侵者的累累白骨!(峻青《雄关赋》)

四、用于语气强烈的陈述句的末尾

(1)吴吉昌受到了近百次批斗。在恐吓和辱骂声中,他始终不屈地回答:“我研究棉花,一不图名,二不图利,我是在完成周总理给我的任务!”(穆青等《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昌吉》)

(2)六十一个同志的生命,危在旦夕!一千支注射剂,非得空运不可!(《中国青年报》记者《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3)他又伸出那个戴金戒指的手指,说:“这个,金的,也给你!”(小学语文《小英雄雨来》)

五、用于标语口号的末尾

(1)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伟大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万岁!

   劳动万岁!(《人民日报》1999.05.01)

六、用于感叹句的末尾

常用来单独组句的叹词有“啊”“唉”“哎呀”“呀”“哟”“哎哟”“哈哈”“哦”“呵”“咳”“哼”“呸”等。例如:

(1)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鲁迅《故乡》)

(2)哟!你这是什么话呀?(老舍《茶馆》)

(3)人家有心和你交朋友,可你……哼!那么随你便好了。(小学语文《贝壳》)

三例的“啊!”“哟!”“哼!”是叹词句。叹词如果不独立成句,同其后的句子成分联系较密切,后面用逗号,不用叹号。例如:

(4)你看你,告诉你真话,叫你聪明一点,你倒生气了,唉,你呀!(曹禺《雷雨》)

?*(5)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

例(4)的叹词“唉”后面用逗号。例(5)的叹词“嗬”同下文的关系比同上文的关系更密切,其后的叹号改用逗号,使两句合成一句较好。

七、用于单独成句的称呼语之后

姓名、外号、亲属称谓、职务称呼或通称等构成的称呼语,作为句子的一个成分时,后面的停顿一般用逗号;如果单独成句,可用叹号。例如:

(1)“外婆!”我欢叫着跑进院子。(小学语文《数鸡》)

(2)老乡!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呀!(夏衍《包身工》)

    演说词和信函开头的称呼语,常用冒号表示停顿,有时也可用叹号以加强语气。例如:

(3)同志们,朋友们!

在中国传统的新年来到之际,我们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共贺佳节,感到格外的亲切和高兴。

八、用于单独成句的呼唤语、应对语之后

呼唤语(“喂”“嘿”等)、应对语(“嗯”“是”“行”“好”“可以”“对”“有”“不”“不是”“不行”“没有”等)一般用逗号、句号表示停顿,语气强烈、单独成句的也可用叹号。例如:

(1)喂!该醒了吧。(黄春明《锣》)

(2)嘿!我说的你听见没有?(《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3)“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阿累《一面》)

(4)“不找了。都是你给的。五把扇子,五块钱……行了,就这样了。”

   “不!”她又将钱塞给我,“我不要。”(韩起《荷花》)

九、用于问候语和祝福语之后

(1)祝安好!问候你的夫人和孩子们!

   为国珍摄!(《毛泽东书信选集》)

(2)祝大家成功!(老舍《从记事练起  天天练认真练》)

十、用于斥责语之后

(1)懒虫!等太阳上山吗?(夏衍《包身工》)

(2)你混帐!(曹禺《雷雨》)

十一、用于突然出现的事物

狼!

火车!

枪声!

十二、用于单独成句的象声词之后

(1)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小学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

(2)海又动荡,波浪跳起来,轰!轰!(茅盾《黄昏》)

十三、表示感叹语气,不表示句末停顿

带叹号的话不是独立使用,而是作为句子成分,这时叹号只表示感叹语气,不表示句末停顿。例如:

(1)他是在老婆——这么个老婆!——手里讨饭吃。(老舍《骆驼祥子》)

(2)可是只要下雨(记得一年足足下了一个月!)家里和面的瓦盆、搪瓷脸盆,甚至尿盆就全得请出来,先是滴滴嗒嗒地漏,下大了就哗哗地往下流。(萧乾《北京城杂忆》)

(3)“老总”红光满脸,在扩音器内接连传出“火箭落入预定海域!”“直升飞机发现仪器仓!”的兴奋的声音中,他“嘿嘿”地笑个不住。(钱钢《火箭总设计师速写像》)

十四、表示惊异,不表示语气和停顿

叹号外加括号放在某些词语或某种说法的后边,表示惊异,带有否定的意味,这时叹号不表示语气和停顿。例如:

“把劳动资料提高为社会的公共财产”(!),应当说把它们“变为社会的公共财产”。这不过是顺便提一句罢了。(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把劳动资料提高为社会的公共财产”是哥达纲领的原文,马克思认为措辞不妥,用叹号表示对此有异议,并提出修改意见。

十五、叠用叹号以加强语气

叠用的叹号有双叹号和三叹号两种。例(1)用双叹号加强感叹语气,例(2)用三叹号加强祈使语气:

(1)结果怎样呢?同样地什么也没有做,只是举行了几次工人和煤炭辛迪加强盗的代表各占“半数”的旧的反动官僚式的会议而已!!(列宁《大难临头,出路何在?》)

(2)“牵动——”

   “点火!!!”

“射手”的拇指指向那只绛红色按钮用力揿去。(钱钢《火箭总设计师速写像》)

有时叹号先单用再叠用,以表示语气逐步加强。例如:

(3)米海洛夫斯基先生装做行家的样子,大谈其信奉抽象历史公式、必然性的内在规律等等荒诞无稽的鬼话!而且把这叫做“反对社会民主主义者的论战”!!(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

(4)泉河水猛涨!

史灌河水猛涨!!

淮河水猛涨!!!

于是,三河尖——这个位于三河交汇的乡村便于一夜之间被汹涌的洪水围困了。(梁书华《敢与天公试比高——固始县三河乡人民抗灾纪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8:23:00 | 只看该作者
问号和叹号的叠用  







问号和叹号叠用有两种形式。问叹号“?!”表示问中有叹,叹问号“!?”表示叹中有问,有时对两者不加区别,以使用“?!”居多。这种叠用形式表示语气既有疑问语气,又有感叹语气,具有把较复杂的感情糅合成一体的作用。试比较一下,“这是你的看法?”“这是你的看法!”“这是你的看法?!”这三句的语气是不一样的。第一句单纯表示疑问,第二句单纯表示感叹,第三句提出疑问时带有感叹语气,表示说话人想不到听话人竟持有这样的看法。再从下面一个实例体会问号和叹号单用和叠用的区别:

“……怎样才能解决长江洪水?怎样才能除害兴利?”“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既然修那么多支流水库还抵不上一个三峡水库,那为什么不在三峡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光明时报》1997.11.7)

前三个问号都表示单纯的疑问语气,最后一个提问带有感叹语气,所以叠用了问号和叹号。

一、用于带强烈感情的反问句的末尾

(1)“我招惹谁了!?”祥子带着哭音,说完又坐在床沿上(老舍《骆驼祥子》)

(2)他父亲做尽了坏事,他会是个好东西?!(曹禺《雷雨》)

二、用于带责难语气的疑问句的末尾

(1)陈忠阳接到电话很火,开口就责问他:“怎么能这样闹呢?!”(周梅森《人间正道》)

(2)这这这这干嘛?!(赵元任《中国的文法》)

三、用于带惊异语气的疑问句的末尾

“就凭这三本书,能——轰?!”

“可以肯定,这就是打开核秘密的三把钥匙。”(苏方学《两弹元勋邓稼先传略》)

四、不必要的叠用

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主要靠文字,不是靠标点。问号和叹号毕竟代表是两种不同的语气,叠用时要慎重,只有句中包含两种语气都比较强时才使用。在一般情况下要根据句子着重表达的语气,选用一种合适的符号。例如:

*(1)居同安说:“吴书记,坐了六个多小时的车,你也不累?!”

*(2)种种迹象是否说明活页文选开始调整思路?!

*(3)这是什么话?!

这三句叠用问号和叹号是没有必要的。例(1)(2)保留问号,例(3)保留叹号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8:23:00 | 只看该作者

用作感叹代号的叹号  







有时叹号占据文字的位置,用作感叹的代号,这时它失去标点的性质,成为一种修辞手段。例如:

(1)“搞一个配套的大工厂,使你们厂翻一番!”

  “!”高树怦然心动。(张小兵《事业之树》)

(2)!!!——沉香岛的沉思之二(《<家庭>杂志精选本》)

例(1)是纺织部出口司司长张政文和南通国棉二厂副厂长高树的对话,第一个叹号是句末点号,第二个叹号是感叹代号,借用叹号的形象代替词语描绘高树心情激动。例(2)为一篇报告文学的标题,在开头一连用了三个叹号,据作者解释,是因为“没有找出一个更能表达惊讶、慷慨、焦虑、忧心如焚的心绪的字眼儿”,于是借用叹号代替词语来表达这种心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06:34:00 | 只看该作者
不要一逗到底







句号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停顿。语气舒缓的祈使句和感叹句末尾也可以用句号。句号的用法并不复杂,但使用中也常常会出问题。最常见的毛病是当断不断,甚至一逗到底,致使语意缠绕,眉目不清。例如:“现代都市人常常渴望逃出钢筋水泥的城堡,去体验乡间的淳朴生活,乡村旅游顺应了现代人追求自然的渴望,所以刚刚兴起便迅速走俏,相信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节奏的加快,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项旅游活动中来。”

这段话表述了三个意思。从开头到“生活”,是说都市人有了新渴望。从“乡村”到“走俏”,是说兴起了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从“相信”到末尾,是写作者对前面所述情况的评估。因此,应当在每一个意思表述完了的地方用句号断句。该例一逗到底,显得臃肿牵连。应把“生活”后、“走俏”后的逗号改成句号,以体现前后共是三个句子,表述了三个意思。又如 :“《山中海路》写于1956年12月,写的是我国地质工作者深入祁连山脉为祖国找矿的动人事迹,和《童话的时代》一样, 这篇散文生动地反映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前进,作者描写了大自然的奇丽和严峻,也描写了斗争的艰苦和挫折。”

这段文字说的都是《山中海路》这篇散文。也许作者觉得每一句话联系得都挺紧密,因此中间都用逗号。但实际上这段还是逐层逐句叙述了四个意思。联系固然有,但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或独立都是相对的。该例作四个句子看待更合适,否则拖拖沓沓,层次不清,读者看着也会觉得吃力。“1956年12月”后、“事迹”后、“前进”后的逗号都应改为句号。

(摘自《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语文出版社 1999年1月第1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06:34:00 | 只看该作者
逗号的用法







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使用逗号的时候较多,相对来说,逗号的用法也比较复杂。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1. 较长的主语后面,或虽不长但有必要强调的主语后面,或带着语气词的主语后面,常用逗号表示停顿。例如:“因亏损严重,无力清偿到期债务的柳州铁路工程建筑公司,日前被柳州铁路法院宣告破产。”“升学,是几乎所有的教师和家长都不敢小视的问题。”“她呀,已经毕业好几年了。”

2. 如果宾语较长,特别是当宾语是主谓短语时,动词和宾语之间常用逗号。例如:“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检查发现的问题全部出在联营柜台上。”

3. 全句开头的状语后面,一般要用逗号表示停顿;主语后谓语前的状语,如果较长,需要停顿,后面也用逗号。例如:“八五期间,我市增加了对能源工业的投入,推动了能源工业的技术进步。”“大型电视系列剧《东周列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加深了观众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4. 称呼语、插入语等特殊成分同句子中一般成分之间,常用逗号表示停顿。例如:“没事,老王,您就别说这些见外的话了。”“对这种人,毫无疑问,我们只能诉诸法律。”“童年的往事,无论是苦涩的,还是充满欢乐的,都是永远值得回忆的。”

“老王”是称呼语,“毫无疑问”“无论是苦涩的,还是充满欢乐的”都是插入成分,后面都用了逗号。

5. 句子成分不在通常位置上的时候,这个成分后面一般要用逗号。例如:“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挺好看的,他画得。”谓语动词“起来”因放在主语之前,补语“挺好看的”因放在主语和动词之前,所以后面都用了逗号,表示两部分之间有一个停顿。

6. 并列的短语如果较长或者有两层的并列关系,第二层已经用了顿号,第一层就要用逗号,以体现出层次性。例如:“影片散文式的结构,如诗如画的景色,简洁、纯朴的对白,以及那深长的、带着淡淡忧伤的笛声,都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

7. 表示序次的词语如“首先、第一、其次、最后”等之后,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例如:“首先,要加快开发、引进适合本地生产的蔬菜新品种,搞好加工。第二,要搞好产销衔接工作。第三,……”

8. 复句内各分句之间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例如:“恒星有各种各样,但全都是发光发热的气球体。”“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如果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9. 关联词语如“所以、可是、然而、否则、那么”等后面所引领的分句如果较长,这些关联词语后面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例如:“民族文化素质中的‘文化’,当然包括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为书本知识的多少,但是,从实践角度看,这仅仅是问题的一方面,而且不能说是根本的方面。”“化石为人们认识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重要的证据。然而,化石在证明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是相对的,它为人们认识地球上生物不断进化发展所起的作用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06:34:00 | 只看该作者
逗号的由来  







我国古代所讲的“句逗”中的“逗”相当于“句读”中的“读”,表示句内多种不同性质的停顿,常见的形式为尖点(、)。清末王炳耀在《拼音字谱》(1897年)中采用西式豆芽形的逗号(,)为“一读之号”。胡适在《论句读及文字符号》 1916年)中建议以(,)或(、)为“豆”号。陈望道在《新式标点用法》(1919年10~11月)中所讲解的“逗点”(,)包含今逗号和顿号两种用法。l919年《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所定的“点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句读符号(、),另一种是借自西方的逗号(,),用其中任何一种形式都可包含今逗号和顿号两种用法。陈望道在《作文法讲义》(1922年)中把它们分作两种不同的标点符号,分别定名为“顿号”(、)和“逗号”(,)。1930年《教育部划一教育机关公文格式办法》把逗号(,)和顿号(、)分别列为公文使用的14种标点符号之一。

逗号在西文有不同的名称。在属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中,英语称comma、德语称Komma、荷兰语和丹麦语称komma,源自希腊语k?mma(被切分出来的片段,短句段)。在属拉丁语族的语言中,法语称virgule、意大利语称virgola、葡萄牙语称virgula(也可称coma)、罗马尼亚语称virgulǎ,源自拉丁语virgula(小杆、细枝)。在古罗马,读书人偶尔使用斜线断句。自13世纪以来西方抄写员越来越多地使用斜线表示句内的短暂停顿。在中世纪晚期,斜线下移,为避免与下一行的字母纠缠,收缩成为半圆形符号(,),小马努提乌斯称之为“半圆点”(semicirculus)。15世纪末意大利出版家老马努提乌斯拟定了一个包括逗号(,)、分号(;)、冒号(:)、句号(.)和问号(?)在内的标点系统,用于他创办的阿尔丁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他选择现在已为大家熟悉但当时还很罕见的半圆形逗号(,)作为表示句内最小停顿的符号,在所出的拉丁文书籍中最先见于1495年印制的彼埃特罗·本博《埃特纳火山探险记》。逗号的这种形式和用法,随着阿尔丁版图书传播到全欧,逐渐为西方各国所接受,用以取代其他形式的逗号。例如,英国1525年印行威廉·廷德尔翻译的《圣经·新约》英文本仍使用(/)作逗号,当时称为virgil。1535年迈尔斯·科弗达尔将《圣经》全部译成英文出版,开始改用(,)代替(/)作逗号,l539年印行的《大圣经》也是如此。随着逗号的形式的改变,逗号英语名称在1554年由virgil改为comma。virgule在现代英语为斜分隔号(/)的名称,法语自1534年以来一直用来指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08: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