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红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加油站——标点符号用法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07: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标点符号用法

“自然段”是“标点段”  







文章通常是由若干层次和段落组成的。一个层次通常包含若干个段落,所以又称为“大段”或“功能段”。段落是文章内容在表达时由于分述、转折、强调等情况造成的停顿,是表现文章层次的最小结构单位。它在形式上有明显的外在标志(通常是首行缩进两格),一望便知,无须辨析,所以习惯上又称“自然段”。“自然段”可以看作表示话语停顿和篇章结构的一种标点形式。实际上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人为的“标点段”(punctuation paragraph)。段内的句子与句子、句子与句群、句群与句群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来安排,也体现某种层次关系。层次和段落有联系,又有区别。层次着眼于思想内容的划分,靠内在的逻辑性来显示区别;段落侧重于文字表达和读者理解的需要,是话语中相对独立的意思的外在表现。层次总是借助于一定的段落展现出来。一般地说层次大于段落,可以包含几个以至几十个段落,但内容简单的层次有时只有一个段落。分段是以标点手段显示层次,使读者通过段落来认识层次。文章除占多数的普通段外,还有开篇段、过渡段、结尾段;特殊的段落有对话段,多见于文学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07: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标点符号用法


分段的原则  







结构是文章的组织构造、内容表现形式。文章结构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头、结尾、层次、段落、过渡和照应。对文章结构总的要求是:有首有尾,脉络贯通,层次清楚,段落分明,详略适宜,衔接自然,照应周密,浑然一体。分段是表现文章结构的重要手段,目的是把作者的思路有步骤地表达出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各层意思和文章脉络,如“起、承、转、接”等。分段要注意以下原则。

(一)保持段落的单一性。一段只能有一个段旨,段内所有句子都是为说明这个段旨服务的,不能把不相关的意思放在一段里。在同一段落内各个句子和相互联系比与上一段或下一段的句子的关系更为紧密。

(二)注意段落的完整性。段落是作者思路的一个步骤,一个段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不要一个意思没说完就分段。

(三)段落长短要适当。分段过多,内容零碎,会使人觉得结构松散;段落过长,不容易抓住要领,读后留下的印象不深。段落的长短跟文章的性质和表达的需要有关。抒情的散文,段落较短;论说文和记叙文,段落较长。短的段落使读者有更多的停顿和思考的时间,因而更受欢迎。为了表示强调或过渡,段落有时可以短到一句话,但是长的就没有限度了。一个段落长达两三页是不可取的。过长的段落要考虑能否分开。特别是开篇的段落要引出文章的主旨,不宜太长。一般的段落有几个句子(一二百或三四百字)就够了。经验表明,段落以这样的长度表述的思想单位,读一次能较清楚地记住。报纸新闻报道的段落通常比学术著作的段落短,是有意缩短使适合快读的需要。

(四)段落之间要有内在联系。段落之间有多种多样的衔接手段,如重复关键词、使用指代词和关联词语等。有时在段落的末尾提出一个新的话题,然后在下一段开头重新提起,形成链式的文本结构。句子与句子之间存在承接、并列、选择、总分、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段落基本上也这样。在文章中常用来连接段落的关联词语有“首先”“其次”“后来”“接着”“再说”“那么”“可是”“然而”“又如”“此外”“因此”“所以”“总之”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07: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标点符号用法


分段的技术手段  







分段或标段的主要技术手段包括段落首行缩进或从第二行起缩进。段距(一个段落的末行与下一段首行之间的距离)通常大于行距(同一段内各行之间的距离),电脑排版各段之间的距离会自动加宽。分段列举的各项,有时在各段的开头加(·)、(●)或(——)等标点符号作为分项标志。

一、段落首行缩进

“段落首行缩进”(indention)指段落首行从版心边线缩进两个格,宽度在中文相当于两个字、在西文相当于一个m字母或两个n字母,这是分段最常用的格式。一般书刊包括第一段在内的所有段落的首行都缩排,有些书刊的篇、章、节第一段首行顶格排(flush),以后各段首行缩排。因为第一段首行前面是篇、章、节标题,单独排,不会产生与标题混淆的问题,所以第一段首行可以不缩排。古代书籍各段通常顶格书写,有时段末的文字正好写满一行,段落的界限便不清楚。

二、段落悬挂缩进

“段落悬挂缩进”(hanging indention或reverse indention)是从第二行缩进,常用于词典条目、书籍索引等。例如:

(1)【语系】y?x?有共同来源的一些语言的总称。如汉藏语系、印欧语系。同一语系又可根据关系疏密分成好些语族,如印欧语系可以分成印度、伊朗、斯拉夫、日耳曼、罗马等语族。(《现代汉语词典》)

(2)奥德赛(乌利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的主要人物,传说中的伊大卡岛国王,特洛伊战争时希腊军队领袖之一,以大胆、机智、善辩著称。传说他去过阴曹地府,同一些亡灵谈过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名索引》)

三、在段落开头加标点符号

(1)机械制造业的四种发展趋势将影响今后十年该产业的发展。

·技术融合。……

·服务性思维。……

·全球产品开发。……

·更新生产策略。……(《参考消息》1998.07.08)

(2)WebTV(网络电视)的生产商很多……。大家的共同目标是简捷化,去繁就简。所有产品不外有以下几种功能:

·可收发电子邮件。……

·可随意出入网站。……

·可储存个人爱好的网站。……

·可进行信息监控。……(《光明日报》1999.01.13)

(3)今后15年,必须认真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条重要方针。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

——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

——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

——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例(1)所讲“四种发展趋势”的段首以(·)标明。例(2)所讲的“几种功能”从段首的四个(·)一眼可知共四种。例(3)所讲的“九条重要方针”没有编序号,一条方针包含一段还是几段,九条方针讲到哪一段为止不能一目了然。段首的(——)帮助解决这个问题,由它领起的九个段落组成一个段群,其后的段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以(——)领起,据此可知不属于本段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0 06:34:00 | 只看该作者
句号的由来  







战国末期写成的《庄子·骈拇》已使用“句”字表示句子的概念。在古代使用过钩识号(  )、圆圈( 。)、尖点( 、)、中圆点(·)等多种符号及其变体作句号,这些符号也用来表示其他语言层次的停顿。现存五代后期敦煌遗书写本《于阗宰相画功德记》以( 、)为读号,以( 。)为句号。南宋以后有标点的书籍,用小圆圈作句号的较多。古人对“句”和“读”的区分有过许多论述。1919年《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提出了句子的定义和用法,确定句号的形式为小圆圈( 。)或小圆点( .)。1990年《标点符号用法》规定小圆圈( 。)为句号的基本形式;句号的另一种形式,即小圆点( .),在科技文献和外文中使用,以免同外文字母O、阿拉伯数字0混淆。

受拉丁语的影响,西方主要语言大都称句号为“点”(法point/德Punkt/俄точка/意punto),前面并没有像汉语加个“句”字,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因为“点”并不是一开始就固定作为句号使用。西文的点号在古希腊罗马的铭文和写本中已出现,其书写形式、位置和用法曾发生过多种变化。除像现在这样写在字母的右下角外,也写在字母的右上角或中侧。点号由一点或多点构成,点有圆形的,也有三角形或四角形的。在古代,高低位置不同的点号或其他形式的符号用来分隔大小不同的语言单位,包括分词、分句、分语段或诗节等,并没有严格的统一的用法。在12世纪以前曾先后使用过上圆点和类似分号的符号作句号。句子末尾用下脚点作句号,并加空与后续的句子分隔,句子开头用加大字母,到13世纪已比较常见。欧洲早期的印刷物的句号模仿中世纪晚期写本,常见形式为菱形点(◆),谷登堡的《四十二行圣经》和意大利1491年出版的《但丁》就是如此。从15世纪末起至16世纪中叶,菱形点逐渐为现代形式的小圆点所取代,这主要是意大利出版界倡导和在全欧推广的结果。西方语文的句号( .)的现代形态和用法至此基本定型。与法、德、俄、意语把句号简单地称为“点”不同,现代西班牙语把句号叫做“终点”(punto final),即句终点号。这样在名称上就与句内点号区别开来了。英语句号的名称period在1530年借自古希腊语。另一名称full stop,首见于1596年,字面的意思为“完全的停顿”,用以区别逗号、分号等表示“半停顿”或“不完全的停顿”的句内点号,1919年以前我国曾有学者译为“住号”或“住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0 06:34:00 | 只看该作者
句号的功能







句号具有双重功能:1)句法功能——划分句子界限,表示句末停顿;2)意义功能——主要表示句子的陈述语气。



不同时期的政府文件关于句号的定义如下:

·句号 °或 · 凡成文而意思已完足的,都是句。每句之末,须用句号。(1919年《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

·句号 ° 用于意义已完之句末。(1933年《标点办法举例及行文款式》)

·句号( ° )表示一句完了之后的停顿。(1951年《标点符号用法》)

·1)句号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2)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1990年《标点符号用法》)

·1)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2)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1996年《标点符号用法》)



  不是所有文章已完足的句子的末尾都用句号,例如疑问句和感叹句末尾就不用,所以有必要具体说明句号用于什么类型句子的末尾。分清短语和句子的区别,辨明句子所属类型,是正确掌握句号及其他句末点号用法的前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0 06:34:00 | 只看该作者

句号的用法  







一、用于陈述句的末尾

陈述句占句子的大多数,用来判断、叙述、描写事实。

(1)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吴晗《谈骨气》)

(2)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森林越来越密。(小学语文《夜莺之歌》)

例(l)表示判断,(2)表示叙述,(3)表示描写。以上三句子都是主谓句。句号也可以用于非主谓句的陈述句。例如:

(4)传来了狗的尖叫声。(契诃夫《变色龙》)

(5)1946年的中秋。(茹志鹃《百合花》)

例(4)是动词性非主谓句,(5)是名词性非主谓句。

陈述句通常不带语气词,靠语调表示陈述语气。需要语气词时用“的”“了”“呢”“啊”“么”“嘛”“啦”“罢了”等。例如:

(6)所以思想性不是硬借来的,不是可以套用的,不是可以假装的,也不是忽然就有了的。(朱自清《论朗诵诗》)

(7)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杨朔《荔枝蜜》)

(8)这套主设备任何一条船也装不了,汉江号尽可以运别的货嘛。(柯岩《汉堡港的变奏》)

例(6)一连用了四个语气词“的”,以加重语气。例(7)(8)分别用语气词“呢”“嘛”。

语气词和语气不是一一相配的,有的语气词在不同的语气词来表达不同的语气,同一语气又可用几个不同的语气词来表达。重要的是判断全句表达什么语气,以便确定用句号还是别的句末点号。

(9)身体比以前好多了。

(10)这本书真的太好了!

以上两句都以语气词“了”结尾。例(9)表示确定语气,说明有了变化,是陈述句,用句号。例(10)表示感叹语气,用叹号。

(11)他大概已经走了吧。

(12)他大概不来了吧?

例(11)对所陈述的事情不很肯定,但句子的性质是陈述句,用句号。例(12)表示疑问,带有揣测的意味,用问号。

(13)这篇文章大概是他写的吧?

(14)这篇文章大概是他写的吧。

上述两句的文字包括句末的语气词都一样,不同的是标点。例(13)是作为疑问提出的,用问号表示疑问语气。例(14)是回答问题,用句号表示陈述语气。

二、用于语气舒缓的祈使句的末尾

(1)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2)你辛苦了,休息休息吧。(陈广生、崔家骏《雷锋的故事》)

三、用于间接问句的末尾

间接问句是包含在陈述句、祈使句中的问句,是大句的一部分,通常充当宾语。例如:

(1)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坐在教室里。(都德《最后一课》)

(2)他问你小黄还来不来。(《现代汉语八百词》)

(3)问问明天走得了走不了。(王砚农等编《汉语常用动词搭配词典》)

例(l)是包含特指问的陈述句,(2)是包含反复问的陈述句,(3)是包含反复问的祈使句,所以都在句末用句号。看到包含疑问代词或疑问格式的句子要注意分析是直接问句还是间接问句。下面是从语文书和刊物上看到在间接问句误用问号的例子:

*(4)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6)我曾向泰勒公司请教,用户是什么人?

*(7)我们写东西,要严肃、认真,不能让印刷厂工人去猜这是中文,还是德文?

例(4)(6)(7)的问号、例(5)的第二个问号用于间接问句,要改为句号。例(5)“明月几时有?”是直接问句,独立成句,用问号是对的。

问句形式除作宾语外,有时也可作主语,例如:

(8)“精密”和“周密”有何不同,“精密”该用在何处,“周密”该用在何处,都要仔细想一想。(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

句中三个带疑问代词“何”的问句形式作大句的主语,不独立成句,后面都用逗号。如果把逗号改成问号,即把句子改成:

(9)“精密”和“周密”有何不同?“精密”该用在何处?“周密”该用在何处?都要仔细想一想。

全句便由一个句子变成由三个独立疑问句加一个陈述句组成的句群。

四、用于语气舒缓的反问句末尾

(1)10年的时间,2 700多课时,用来教本国语文,却又大多数过不了关,岂非咄咄怪事。(《光明日报》1999.1.22)

(2)你看,谁管过你啦。(曹禺《雷雨》)

五、用于语气舒缓的感叹句的末尾

(1)他们还使我懂得,用那些多付的钱可以买到多少好东西啊。(富兰克林《哨子》)

(2)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0 06:35:00 | 只看该作者

怎样用好句号  







用好句号的关键在于明确句子概念。把西方语文的逗号改成句号通常要同时改动文字,至少要把被分出的句子改成大写字母开始。朝鲜语的句内停顿改为句末停顿,或把句末停顿改句内停顿,必须改动文字——变换词缀,换成表示句子已完的终结词缀,或表示句子未完的接续词缀。汉语逗号和句号互换时,一般不必同时改动文字,措辞和词序等都可照原样完全不动,只改标点符号。汉语的这一特点,使人容易忽视句子的界限,对句内停顿和句末停顿不注意区别,包含许多句子的一大段话往往一逗到底才用上句号。许多外语广泛地以性、数、格、人称、时态等形态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汉语不是用词的形态变化,而是用词序和虚词来表示语法关系的。句子太长太复杂,难于把各种词语组织好,也不便于阅读。所以汉语宜多用短句,少用长句。非法律文件和科学论文,如文艺作品和通俗读物,更要少用长句。

句号使用不当的根本原因在于句子的概念模糊,搞不清哪些词语构成句子。往往到话题明显转换时用句号,结果逗号用得太多,句号用得太少,句子偏长。例如一家电视报上发表的一篇介绍生活小常识的文章《巧炖骨头汤》,短文用长句:

(1)将脊骨剁成适当段放入清水浸泡半小时后,洗掉血水,[ 。]待沥去水分后,把骨头放入开水锅内烧开,将血沫滗去捞出骨头,用清水再洗干净放入锅内,[ 。]一次加足冷水,适量加入葱、姜、料酒,[ 。]先用旺火烧开,待10-15分钟再滗去污沫,改用小火焖煮约半至1小时,[ 。]煨烂后,去掉姜、葱,[删去逗号]及浮油,加适量食盐,[ 、]少许味精,溶匀就可盛入器皿内,再撒上蒜花、葱花或蒜泥食用。

全文143个字总共用了21个逗号和顿号,把整个制作过程写完直到可以下咽,才打上一个句号,读者不知道在何处有间歇,可停下来思考。其实,制作过程是可以分出先后不同的工序来的,一道工序完了,意思相对完整,便可用句号。句中四个逗号后分别加注[ 。],表示该处的逗号可改成句号,把整个长句化为五个短句。其他改动为:删去第二个“葱”字后的逗号,使“姜、葱及浮油”连起来;“适量食盐,少许味精”是两个并列短语作“加”的宾语,中间的逗号改为顿号或“和”字。

有些话字数不少,意思不能自足不能独立成句。例如:

*(2)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抓住时机,加快步伐,把本市乡镇企业的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这是虞荣仁同志在7日结束的全市乡镇企业行业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新要求。

这是一篇报道开头的两句话。第一个句号要改为逗号,因为句号前的话不是标题,在正文中不是独立使用的,因而不是句子。这些短语不过是采访记者转述别人(虞荣仁)的话,必须把话源交代出来,句子意思才完足。

不仔细考虑意思的上下关联,随意点点,是句号使用不当的常见原因。例如:

*(3)中央电视台与各省台合作,进行第二次电视观众调查,全国观众调查网建成并正式运行。有18个省的20多个电视台参加,1992年还第一次组织对外节目评比,组织编导到新加坡考察。

第二个逗号可改成句号,第一层的意思到此已完。“全国观众调查网建成并正式运行”不是与上句而是与下句合成一个复句,因此其后面的句号要改成逗号。“有18个省的20多个电视台参加”后面的逗号要改为句号,因为所参加的是前面所讲的全国观众调查网,而不是后面所讲的节目评比。修改结果如下:

(4)中央电视台与各省台合作,进行全国第二次电视观众调查。全国观众调查网建成并正式运行,有18个省的20多个电视台参加。1992年还第一次组织对外节目评比,组织编导到新加坡考察。

句号作为句末点号既区别于逗号等句内点号,又区别于其他句末点号。一个句子末尾该用句号还是问号或叹号,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容易掌握。例如柳永《雨霖铃》的末句便有下面三种不同的标点法:

(5)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王景琳、徐匋《中国古代文体丛书·词》)

(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胡云翼选注《宋词选》)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职高课本《语文》)

“……更与何人说”是疑问句,用问号符合常规;本句语气强烈,用叹号也有道理;用句号则淡化了句子的韵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6: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