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隔号的由来
斜线形式的标点(/),古罗马读书人偶尔用来作断句符号,13~14世纪西文常用来表示句内短暂的停顿,即作逗号使用。在15世纪末至6世纪中期,斜线形式的逗号(/)逐渐为豆芽形式的逗号(,)取代,(/)改作分隔号使用。
分隔号的基本形式为斜线(/)。英语有多种名称:大多依形式命名,称“斜线号”(virgule,slant line,slash mark,oblique stroke,solidus,diagonal);也有依功能制定的名称,叫“分隔号”(separatrix)除斜线分隔号(/)外,还有反斜线分隔号(\)、竖线分隔号(︱)等。
受西方语文影响,我国语言学著作较早较多地使用分隔号,例如罗常培、王均《普通语言学纲要》(1957年)使用双斜线(//)分隔音位符号,使用单竖线(︱)和双竖线(‖)分隔意群。《德汉词典》(1983年)Schr?gstrich条把(/)的名称译为“斜线符号”,把(//)的名称译为“分隔线符号”。《标点符号用法》修订组《〈标点符号用法〉解说》(1990年)把(/)作为标号的一种收入该书的附录,称为“斜线号”,苏培成在所著《标点符号实用手册》(1994年)中称“分隔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