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红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加油站——标点符号用法

[复制链接]
7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06:40:00 | 只看该作者

传媒栏目、专刊、专版的名称用引号还是书名号  







关于书名号的用法,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有一个示例是《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其中包含书籍的三个不同层次的结构单位,用间隔号分隔,每一个结构单位单独使用时都可加书名号,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依据同样的原则,报刊等传媒的不同层次的结构单位,包括报刊名、栏目、专刊、专版名,文章和新闻报道的标题,都可以用书名号。如果两头——报刊名和篇名——用书名号,仅中间的层次用引号,用法难以保持连贯性。例如:

*(1)《中华新闻报·新闻内幕》特色

翻阅中华新闻报的重头栏目“新闻内幕”,我以为它具有专、新、重、正四大特色。

*(2)《光明日报》决定创办一个面向全社会的“语言文字”专刊。……他成了《光明日报·语言文字》专刊最有力的支持者。

*(3)《杭州日报》在《开门办报》专版上常常可以读到这样的栏目:“金点子”、“读者评报”、“幕后新闻”……

例(1)正文中的栏目名“新闻内幕”的引号改用书名号,便可同标题中的栏目名“《中华新闻报·新闻内幕》”使用的标点保持一致。报纸专刊名同刊物名没有本质的区别。例(2)的“语言文字”是专刊名,要用书名号以便同《光明日报·语言文字》的用法保持一致,否则读者会产生疑问:都是专刊名,为什么一个用引号,一个用书名号?像“他为《光明日报》的《语言文字》专刊写了一篇《×××××××》”这样的语句,报纸名、专刊名和篇名三个层次都用书名号,理由自明,读者不会产生疑问。例(3)专版名用书名号是对的,栏目名也应当使用。

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栏目和节目名称的标点用法也不大一致。例如:

?*(4)该台现在的专题节目主要有:《今日美国》、《经济暸望》……《英文世界》、《音乐世界》(包括“乐坛纪事”、“新歌精华”……“乡村音乐”、 “爵士乐”等栏目)。

?*(5)请收听《广播商场》推出的“编织春天”节目。

?*(6)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的解说词

?*(7)《中国少年报》有一个专栏“知心姐姐”,中央电视台有一个“为您服务”节目,你在学习生活中有什么烦恼、困难需要他们帮助解决,请给他们写信。

例(4)(5)的大栏目/节目用书名号,小栏目/节目用引号,看不出有什么道理,也就不便于操作,因为大小是相对的,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栏目/节目不分大小,性质都是一样的,还是以统一用书名号为好。社会上书名号和引号的用法混乱也影响到中学语文课本,例(6)(7)是从语文课本摘录出来的,其中的引号都可改为书名号。明确书名号和引号的分工,能用书名号的用书名号,减少一点引号目前“兼职”过多的现象,有利于标点符号用法规范化。事实上有些报刊是这样做的,如例(8)(9)的栏目和节目名称都用了书名号。

(8)中美联合摄制的大型系列节目《资本浪潮》(中文版),4月30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二套《经济半小时》栏目中播出。(《中国电视报》1999.04.26)

(9)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代读书生活》广播专题节目的栏目设置有:社会导向型专栏《读书故事》,对话参与型专栏《读者点题》,……知识解读型专栏《书界百叶》专栏。(《出版参考》1999.0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06:40:00 | 只看该作者

间隔号的由来  







胡适在1915年9月18日的日记(收入1939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藏晖室劄记》卷十一)中主张在汉译的外国人的名和姓之间加(、),如“弗兰西司、培根”。这个句读符号用来分隔姓名容易叫人误会前后是不同的人,所以后来通行的是中圆点。陈望道1919年10月12日写的《新式标点的用法》(《教育潮》第5期)提出以(?)作“音界标”,说明“音声应该分读的,该用音界标标明”,所举实际用例为“腓路德南·冯·徐柏林者德之贵族。——学艺二卷”。1922年他在《作文法讲义》附录《新式标点用法概略》中改称“音界号”,说“音界号·表示此处字音应该分读”,示例有“亚历舍·托尔斯泰”等。1951年《标点符号用法》没有赋予这种“区别外国人姓名的圆点儿”以特定名称,把它视为“顿号的变种”,放入顿号一节中介绍其用法,说明它当时尚未取得法定的独立地位。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把它作为单独的标点符号之一种,称为“分读号”。张寿康的《标点符号手册》(1953年版)称之为“音隔号”。《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65年修订本也作为单独的标点符号之一种列入《常用标点符号简表》,并赋予今名——间隔号。1951年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1990年修订时增加了间隔号,从而确立了它的法定地位。

从现存西塞罗演说《在韦勒斯》1世纪抄本残篇可以看到古罗马人在词与词之间使用间隔点(·)作为分词手段(参见第二2.2)。现代间隔号(separation dot)来源于西文作为音界符号的“中圆点”(centered dot),例如在词典的词目中用来标示音节的分界,所以最初引进汉语时被称为“音界标”“音界号”(台湾至今仍称为“音界号”)。日本称(·)为“中黑”,在明治时期音译西方人名即用来分隔人名的各部分。英语用间空分隔一个人的姓和名,连续书写的人员名单中有时用中圆点分隔不同的人名。例如,《韦氏第九版新大学词典》刊载的该书高级编辑名单为:James G.Lowe·Robert D. McHenry·Roger W. Pease ,Jr.;美国出版界著名人士联名祝贺《出版商周刊》创刊125周年,刊载于1997年6月特刊的名单为:Ronald Firbank·F. Scott Fitzgerald·Gustave Flaubert(...)Delmore Schwart·eter Dale Scott·W.G.Sebal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06:40:00 | 只看该作者

间隔号的功能  







间隔号表示某些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还表示书名和篇名之间、报刊名和栏目名之间的分界。作品标题或传媒栏目名称由并列词语构成时可用间隔号分隔。表示月份和日期的数字需要分隔时也可用间隔号。

不同时期的政府文件关于间隔号的定义如下:

·间隔号表示外国人或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间隔号还可用来表示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界。(1990年《标点符号用法》)

·1)外国人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用间隔号表示。2)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界,用间隔号表示。(1996年《标点符号用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06:41:00 | 只看该作者

间隔号的用法  







一、表示某些民族(包括外国人和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

(1)赫伯特·乔治·韦尔斯

赫·乔·韦尔斯

赫伯特·G.韦尔斯

赫·G.韦尔斯

(2)爱新觉罗·玄烨

例(1)是英国作家的名字。“赫伯特·乔治·韦尔斯”和“赫·乔·韦尔斯”全是汉字,各部分的分界用间隔号表示是没有争议的,问题出在译名中带有外文字母时,其后用中圆点还是下脚点。目前两种办法都有人用,如:

赫伯特·G.韦尔斯——赫伯特·G·韦尔斯

赫·G.韦尔斯——赫·G·韦尔斯

H.G.韦尔斯——H·G·韦尔斯

因为“H”“G”这些人名首字母仍然是外文字母,没有音译出来,还不是汉字译名,所以译名中的外文部分还是按照外文的办法处理,用下脚点较好。《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和《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外国人名首字母用下脚点,如:J.格林、O.S.普凯、Г.И.丘马克。苏俄人民委员会出版局负责人TOBИЙ JI.AKceJIbpoД《列宁全集》中文第一版译作“托维·尔·阿克雪里罗德”。大概是因为第二个名字的全称查不到,便按字母音译为“尔”,俄语人名JI以开头的音节有JIa拉、JIe列、JIИ利、JIO洛、JIy卢、JIbI雷、JIЮ 柳等,实际上并没有以“尔”开头的人名,不按音节译而按字母译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这个人名便改译为“托·JI.阿克雪里罗德”(第34卷第655页),在字母JI后使用的是下脚点。同一个人名,既有中圆点又有下脚点,不大好看,但也只好如此。按照《标点符号用法》修订组解答问题时表示的意见(见《语文建设》1991年第9期第33页),外国人名译名中的外文字母后用下脚点,不用中圆点。示例有:D.H.劳伦斯、A.罗伯特·李、埃德蒙·S.卡彭特。用中圆点也好,用下脚点也好,重要的是全书用法要保持一致。苏联《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一书中译本的作者名字在扉页和版本记录页上为“B.A.伊斯特林”,这是对的,可是在封面上又作“B·A·伊斯特林”。作者俄文原名应写作“B.A.ИCTPИН”,在版本记录页上却误作“B·A·ИCTPИН”。全是外文的人名,首字母后要用下脚点,不能用中圆点。

二、表示书名和篇(章、卷、条)名之间的分界

《史记·项羽本纪》

《文选·屈原〈离骚〉》

《诗·小雅·十月之交》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中国史学史》

三、表示词牌、曲牌、诗体名和题名之间的分界

《沁园春·雪》

《天净沙·秋思》

《七律·冬云》

四、表示报刊名和栏目、专刊、专版名之间的分界

(1)《北京广播电视报·消费者评点台》(报纸栏目)

??《编辑学刊·理论研究》(期刊栏目)

??《中华工商时报·西部经济新闻周刊》(专刊)

??《新闻出版报·报刊评介》(专版)

(2)少华丽  多真情——评《青海日报·周末版·人生家庭》专版(《新闻出版报》1998.4.21)

五、用于构成作品标题或传媒栏目名称的并列词语之间

(1)《人·兽·鬼》(钱钟书短篇小说集)

(2)《壮美·秀美·奇美·和谐美——观摄影画册<神奇美丽的神农架》》(文章篇名,《新闻出版报》1999.05.21)

(3)《汉语语音·汉字》(张志公主编《现代汉语》上册第一编编名)

(4)《文化·教育》(《新华文摘》栏目名)

如果构成标题的并列词语中有一处使用了“和”、“与”或“及”等

连词连接两项,其余各项不宜使用间隔号分隔,例(5)(6)(7)的间隔号要改用顿号,如例(8):

*(5)《篱笆·女人和狗》和《辘轳·女人和井》(电视连续剧名)

*(6)《守节·再嫁·缠足及其他——中国古代妇女生活面面观》(书名)

*(7)《著作权·版权·邻接权及出版者的权利》(篇名)

(8)施东向《义理、考据和辞章》

六、表示事件、节日等词组中月日数字的分界

(1)“一·二八”(1月28日)事变“一一·五”(11月5日)批示“一二·九”(12月9日)运动

用汉字数字表示的月日简称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使用间隔号,外加引号,见上述三例。如果涉及其他月份,因不会有歧义,可不用间隔号,是否使用引号,视知名度而定。例如:

(2)二七大罢工 三八妇女节 五一国际劳动节 五四运动 六一儿童节 七七事变 八一建军节 九一八事变 十一国庆节 “五二○”声明  “九一三”事件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日月数字,不管是否涉及1月、11月、12月,都要用间隔号分隔月和日。例如:

(3)“9·18”事变 “3·15”国际维护消费者权益日 “1·14”锅炉爆炸事故 “11·7”纵火案

注意间隔号是中圆点,不是下脚点,如1999年2月5日一家报纸刊登“宁夏处理‘1.14’锅炉爆炸事故”,其中的下脚点要改为中圆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06:41:00 | 只看该作者

朝代和人地名之间是否用间隔号  







(1)元卢以纬的《语助》和清刘淇的《助词辨略》对虚词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戚雨村等编《语言学百科词典·语法学》)

(2)以散为主、骈散结合的散文著作,有北魏郦道元(466?—527)的《水经注》(中专语文《中国文学史常识》)

(3)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吴组缃《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4)南朝梁·刘勰著《文心雕龙》。

*(5)唐·李善注《文选》曰:“昔紫衣贱服,犹化齐风。”

*(6)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切磋》引皇甫湜与李生书。

*(7)容与堂本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七回对下评语的词句加圈号。

*(8)参阅清·吴荣光:《吾学录初编》。

从上面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朝代与人名之间有加间隔号的,也有不加的,用法不一致。加间隔号的本意是为了标明分界,但从实际用例看,不加间隔号,一般不会发生混淆。“南朝梁”与“刘勰”、“五代”与“王定保”、“明”与“施耐庵”、“清”与“吴荣光”,哪些字代表朝代,哪些字代表人名,读者一般是能够分清楚的。可能混淆的是例(5)的“唐”与“李善”,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仿照例(3)“梁代萧统”的表述法,改用“唐代李善”代替“唐·李善”。再从语法关系看,朝代是定语,人名是中心语,两者是偏正关系,在行文中不宜用间隔号断开。同样,朝代和地名之间也不宜用间隔号分隔。例如:

*(9)数珠子观音是宋·大足石刻。

句中“宋·大足石刻”可改为“宋代大足石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06:41:00 | 只看该作者

在单位相除构成的组合单位中用作分数线,表示“每”







(1)如果速度以米/秒表示,加速度就以米/秒2表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加速度》)

(2)按规定,报刊转载作品向著作权人付酬的标准为25/千字。(《光明日报》1999.4.16)

(3)各职位的工资价位分别以高、中、低三个档次发布。其中,总会计师的高位数为67 890元/年,中位数为28 332元/年,低数位为9 939元/年(《北京晚报》1999.4.8)

组合单位“米/秒2”的名称分别为“米每秒”和“米每二次方秒”。“25元/千字”读作“25元每千字”,余类推。除号即分数线(/)的对应名称为“每”,在组合单位中使用了这个符号就不要再加“每”字。例如:

*(4)目前,俄罗斯自费上大学的学费各校差别较大,由1000美元/每年—4000美元/每年不等。

“美元/每年”中的“每”字要删去。“由1000美元/年至4000美元/年”,即把“由……—……”中的连接号改为“至”字,“由……”和“至……”搭配使用。单纯表示数值或量值范围,前面没有“由”字,则可改为“1000~4000美元/年”。

注意组合单位中要使用正式的单位符号。例如:

*(5)珠江平均含沙量在0.2公斤/立方米左右。

*(6)中国市内电话收费是0.2元/分钟,而长途电话(如上海至大连)也仅为2元/分钟。

例(5)“公斤/立方米”要改为“公斤/米3”因为“米”是中文符号,“立方米”是名称。同样,房价单位的中文符号是“元/米2”,读作“元每平方米”,不能写作“元/平方米”。例(6)的“分钟”不是时间单位的中文符号,要改为中文符号“分”。

依照国家标准的规定,组合单位中的斜线不得超过两条。例如:

*(7)物体从空中自由落下时加速度为980厘米/秒/秒。

句中的“厘米/秒/秒”要改为“厘米/秒2”。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还规定:“再用斜线表示相除时,单位符号的分子和分母都与斜线除处于同一行内。”据此,表示相除的组合单位不能拆开移行,把斜线放在行末或行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06:42:00 | 只看该作者
分隔号的由来  







斜线形式的标点(/),古罗马读书人偶尔用来作断句符号,13~14世纪西文常用来表示句内短暂的停顿,即作逗号使用。在15世纪末至6世纪中期,斜线形式的逗号(/)逐渐为豆芽形式的逗号(,)取代,(/)改作分隔号使用。

分隔号的基本形式为斜线(/)。英语有多种名称:大多依形式命名,称“斜线号”(virgule,slant line,slash mark,oblique stroke,solidus,diagonal);也有依功能制定的名称,叫“分隔号”(separatrix)除斜线分隔号(/)外,还有反斜线分隔号(\)、竖线分隔号(︱)等。

受西方语文影响,我国语言学著作较早较多地使用分隔号,例如罗常培、王均《普通语言学纲要》(1957年)使用双斜线(//)分隔音位符号,使用单竖线(︱)和双竖线(‖)分隔意群。《德汉词典》(1983年)Schr?gstrich条把(/)的名称译为“斜线符号”,把(//)的名称译为“分隔线符号”。《标点符号用法》修订组《〈标点符号用法〉解说》(1990年)把(/)作为标号的一种收入该书的附录,称为“斜线号”,苏培成在所著《标点符号实用手册》(1994年)中称“分隔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6: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