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科学》教案集锦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09: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科学》教案集锦

大自然的警报







(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22课 地震)

在地震前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人们习惯称之为“地声”。

据调查,距1976年唐山7.8级地震震中100公里范围内,在临震前尚没入睡的居民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听到了震前的地声。震前地声最早出现在7月27日23时左右,这些早期听到的地声比较低沉。如在河北遵化县、卢龙县,很多人在27日晚23时听到远处传来连绵不断的“隆隆”声,声色沉闷,忽高忽低,延续了一个多小时。在京津之间的安次、武清等县听到的地声,就象大型履带式拖拉机接连不断地从远处驶过。在剧烈的地动到来前半个小时到几分钟内,震区群众听到了不同类型的地声。据后来人们回忆,有的听来犹如列车从地下奔驰而来,有的如狂风啸过,伴随飞沙走石、夹风带雨的混杂声,有的似采石放连珠炮般声响,在头顶上空炸开,或如巨石从高处滚落。这奇怪的声响和平日城市噪声全然不同。

地声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或几十天内。实际上临震前几分钟内出现者居多。所以地声确是一种临震的信号。有的震区就是因为重视奇怪的地声现象,使人们躲过了灾难。

1830年6月12日河北磁县发生7.5级大震,震前人们听到地声如“雷吼”,若“千军涌溃,万马奔腾”,于是“争先恐后,扶老携幼,走避空旷之区”,紧接着发生了“屋宇倾颓,砖瓦雨下”的地震灾害。

1855年12月11日辽宁金县发生5—6级地震,当地人民“未震之时,先闻声如雷”,于是“早已预防”,从住房里躲避出来,所以“未经压毙多人,只伤男妇子女共七名”,大大减轻了伤亡和损失。

根据地声的特点,能大致判断地震的大小和震中的方向。一般说,如果声音越大,声调越沉闷,那么地震也越大;反之,地震就较小。当听到地声时,大地震可能很快就要发生了,所以可把地声看作警报,应该立即离开房屋,采取紧急防御措施,避免和减少伤亡损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09: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科学》教案集锦

德国排污费比水贵得多







(编者提示:人教版科学第4册第3单元 水)

几年前,笔者即将离开工作和生活多年的德国时,一位德国朋友设家宴送别。家宴并不很特别,但朋友将煮面水留下刷油碗的情节,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是一位个体经营者,独身,无儿无女,在德国怎么也能算是中产阶级。可是连煮面水都舍不得倒掉,是不是这位朋友太吝啬了。当时我不禁问,你为何如此节约?她笑着回答说:“世界上的饮用水是非常有限的,再说我们是要交污水费的。”当时我觉得不是采访的时机,就没有追问下去。后来我了解到,德国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和居民节约用水,企业和居民交水费的同时还必须交污水费。因为每个地区的供水设施和污水处理的费用不等,所以工业、城市、乡村的用水价格各不相同。德国《商报》驻北京记者盖特纳告诉笔者说,他在德国所住的地区,每使用1立方米的水约交4.15马克(1马克约合人民币3.8元),此外,还要交排污费6.20马克。也就是说,排污费比水费要贵2.05马克。

一锅煮面水,使我联想到许多:在德国,像我朋友这样的何止一人。不少家庭使用的是节水马桶;洗衣服的水拿来再拖地;淋浴时注意如何既节约用水又舒适。据统计,洗澡和卫生间用水要占人们日常用水的2/3以上,所以这方面节水潜力很大,建材工业则不断提供各种节水阀门和节水洁具。工业用水更是如此。各大小企业不仅注意节约用水,还要着力加强废水排放和建造净化设备。在德国,用于废水处理的费用大大高于供水设施建设的费用。如在首都柏林,供水费用的70%用于废水处理,30%用于供水设施的建设。对污水的收费标准逐步提高,并与废水的有害程度和有害物质数量相对应。联邦各州必须把这项收入再用来改善水系质量。德国的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谁肇事,谁负责的原则。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不仅由国家,而且由企业和民众共同分担解决。

德国并不缺水,但这儿的居民和企业为何能如此节约用水,并尽力注意不让水被污染呢?这是因为德国政府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通过价格来全面调控人们的行为,限定人们应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如我们期望达到长期的环保目标,就必须通过法律法规改变众多企业和家庭的某些行为。此外,在德国,环保不只是花钱的事,它已成为一种盈利的行业。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已达100多万,有近1万家研制环保技术和生产环保产品的企业,环保产业年经营额达800亿马克。德国在废水、废料、废气的处理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再生能源和生物技术的实际应用也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据统计,德国的一些环保产品已不断出口国外。德国环保技术的出口已占世界份额的18.7%,高于美国(18.5%)名列世界第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09: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科学》教案集锦


地表水污染







(人教版自然第6册第10课 水域的污染和保护)

五百多年以前,人们就认为饮用流经大城市的河水是危险的,而工业化、人口增长以及新的有毒化学品,使情况愈来愈糟。

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洁剂的使用有增无减,使我们的水道和湖泊中磷酸盐含量日益增多。这种过度营养导致藻类迅猛繁殖,消耗水中的氧,使鱼类死亡,生态系统恶化。由于工业上不妥善处理汞化合物和其它重金属,也造成严重的水污染。汞通过食物链的进程逐渐集中,最后对吃鱼的鸟或人类造成严重的神经损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09: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科学》教案集锦

地层的形成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化石形成的原因,了解化石在地质科学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知道地球从古至今曾经历过多次海陆变迁,从而向学生进行自然界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自然观的教育。

教学准备:石子、砂子、黏土、杯子、玻璃棒、放大镜。化石标本,已压固的沉积物若干份。挂图、教学录像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观察自己采集的化石标本和老师准备的化石标本。

2、讨论:岩石上的花纹像什么?它们是从哪里来的?

3、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学生新课

1、指导学生做模拟沉积现象的实验。

(1)谈话:为了了解岩石中的花纹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可以做个实验。把颗粒大小适当的石子、砂子、黏土掺和起来倒进杯中,往杯里倒进一些水,再用玻璃棒迅速地搅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停止搅拌过一会儿,杯里又会有什么变化?

(2)学生分组实验。

(3)各组汇报实验结果。重点是水中的沉积物是什么样的?分几层?排列顺序是怎样的?

(4)讨论:

①当用玻璃棒搅拌杯中的水时,黏土、砂、石子为什么会迅速地运动起来?

②当停止搅拌后,为什么水中的黏土、砂、石子会沉降下来?

③为什么混在一起的石子、砂、黏土沉降后会分开,成为一层一层的?

(5)师生小结:当我们用玻璃棒把杯中的水搅动起来,这些水就有一股力量,带着杯中的黏土、砂、石子一起运动。停止搅动后,水运动的速度逐渐变小,水搬运物体的力量也逐渐减小,所以较重的石子先沉在杯底;然后次重的砂粒也沉了下来,在中间;最后比较轻的黏土也沉下来,在上面。

(6)讲述:(出示幻灯片或挂图)像上面实验那样,自然界的沉积物胶结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某地的沉积物会越来越厚,层数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沉积物中一些具有黏性的物质会把沉积物胶结在一起,巨大的压力会使沉积物中的水分逐渐减少,变得越来越坚硬,从而成为一层层的岩石。自然界中的砂岩、石灰岩、页岩等就是这样形成的。由于这些岩石是沉积而成的,所以把它们统称为沉积岩。人们把地下这一层层的岩石又叫做地层。

2、引导学生了解化石是怎么形成的。

(1)提问:在沉积岩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古代动物和植物的遗体或遗迹。这些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叫什么?它们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同学们看看课文的阅读材料和插图。

(2)学生讨论,交流讨论结果。

(3)观看录像带:化石的形成。

(4)为什么说化石是记载人类历史的“特殊文字”?

3、引导学生根据化石资料,推测某地区古代地质情况。

(1)讲解: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史册”上的特殊文字,它可以告诉我们很多有关地球历史的事情。如果在某一地区的地层中发现了某种生物的化石,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研究、推断这一地区古代的自然环境以及经历过的地质变化。

(2)提问: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螺的化石,试推断这里曾经发生了怎样的地质变化。

(3)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按照推理的一般要求,有前提、有结论地完整表达自己的意见。

(4)小结: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了化石的重要作用,也了解了地质学家是怎样通过它来推想地球上古代自然环境及其经历的地质变化。

4、启发学生根据提供的化石,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经历的地质变化。

(1)谈话:同学们用放大镜观察下我们当地的化石标本,分析、推测当地在很久以前的自然环境和地质变化的情况。

(2)学生观察、研究、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观察、研究结果。

5、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13: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科学》教案集锦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对模拟地球公转实验的观察和研究,认识四季的成因。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

1、三球仪一个,小地球仪一个,电灯一只或蜡烛一根、24厘米长细铁丝一根。

2、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挂图。

3、我国进行南极、北极考察活动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提问:

(1)每年都有几个季节?冬天过去春天一定会来吗?

(2)不同的季节,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样的吗?

(3)不同的季节白天的时间一样长吗?你知道什么季节的白天长?什么季节的白天短?

(4)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温一样的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2、谈话:生活实践告诉我们,一年有四个季节,这四个季节是循环出现的,在不同的季节,太阳的高度、白天的时间、气温都有差别,这些差别与什么有关?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了解地球的公转。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三球仪中地球的转动情况,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②地球上的四季多长时间循环一次?地球围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应该是多少?

(2)讲述:观察三球仪中的地球和月球转动可以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这一点可以从我们平时观察到的星座始终是从东向西移动这一现象上得到证实。从地球上的四季一年循环一次这一事实出发,我们可以知道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3)谈话: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三球仪中地球的公转情况,思考下面的问题:地球公转过程中,它的身体总是怎样的?倾斜的方向有没有变化?

(4)小结: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它的身体总倾斜的。倾斜的方向始终保持不变。

2、研究四季的形成。

(1)谈话:我们居住在北半球,请同学们指出北半球在地球仪上的位置,同时指出地球的南半球、赤道、南极、北极。

(2)制作“阳光尺”。(以直径8厘米的小地球仪为例)

①取24厘米长的铁丝一段。

②在铁丝的1厘米、7厘米、17厘米、23厘米处标上点。

③分别以所标的点为顶点,按同一方向在同一平面内折成4个90度的角。

(3)示范“阳光尺”的使用方法。

①开亮电灯,让地球仪受灯光平射。

②找出地球仪南北两半球同一经线上处于明暗交替的两个点。

③把“阳光尺”的两端卡在这两个点上。

④根据“阳光尺”的两个端点在地球仪上的位置,就可以知道阳光直射在地球的什么地方了。

(4)谈话:同学们明白了“阳光尺”的用法,下面请同学们转动地球仪,借助“阳光尺”,看一看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受阳光(灯光)照射的情况。

(5)小结: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球上任何地方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都是不断变化的,那么北半球接受阳光照射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下面我们进行定点实验,观察讨论这一问题。

(6)讨论:

①当地球公转到A位置时,太阳光是否直射北半球?这时北半球的白天长还是黑夜长?气温应怎样?这时应是什么季节?

②当地球转到C位置时,太阳还直射北半球吗?和地球在A位置时相比,应有哪些变化?这时应是什么季节?

③当地球转到B和D位置时,阳光直射地球的什么地方?北半球的白天、黑夜一样长吗?气温怎样?这时分别是什么季节?

④综合上面的分析结果,你认为四季的成因是什么?

(7)小结: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北半球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不同:有时太阳光直射(太阳高度大),有时太阳光斜射,有时太阳高度适中,这样在一年中就出现冷热不同的四季变化。

3、进一步研究四季的成因与地倾斜着“身体”运动的直接关系。

(1)思考:假如地球不是倾斜着“身体”进行公转,一年中还会出现四季的变化吗?为什么?

(2)学生用地球仪实验、讨论。

(3)小结:如果地球不斜着“身体”转动,太阳光就只对赤道直射,因而地球上就不会出现四季。

4、地球上不同地方的四季变化。

(1)讨论:

①南半球的四季变化怎样?为什么?

②赤道附近有没有四季变化?为什么?

③地球的南、北极有没有四季的变化?为什么?

(2)讲述:太阳光照射地球的变化规律告诉我们,南半球的四季变化和北半球正好相反;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光的直射点一直在赤道附近移动,因而赤道附近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南极和北极处在地球的两个端点,虽然有时也会有阳光照射,但对于这两个地方来说太阳高度都很小,阳光带去的热量非常少,因而地球的南、北极始终是寒冷的,没有四季的变化。

(3)谈话:根据南、北极的气候特点请同学们论证:到南极进行考察的最佳时间是哪几个月?为什么?我国科学家一般在几月份进行南极考察?

(4)学生讨论、论证。

(5)讲述:夏季来临时,太阳直射北半球,这时的北半球昼长于夜,而且越往北昼夜长短的差别越明显。北极圈内就几乎只有白昼而无黑夜了,因而北极考察一般选择在夏季进行。北半球处在冬季时候南半球正是夏季,这时候当然是考察南极的最佳时间。对两极的考察不仅要选好时间,还要有精良的设备和高超的技术,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名为人类造福的科学家。

5、总结结束本课。

课后感受: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了地球上四季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引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13: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科学》教案集锦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1、日出或日落的挂图。

2、注明地球、月球旋转轨道和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的挂图或反映地球、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录像带。

3、三球仪。

4、转椅一把。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到来了,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日出、日落图,结合平时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2、提问:

(1)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现象?

(2)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3、谈话: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导了地球昼夜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了解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情况。

(1)谈话: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转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有关录像)闭着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形。

(2)提问: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

2、观察实验,探求地球昼夜变化的原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月球绕着地球运动。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什么运动造成的呢?

教师演示三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

(2)提问:从三球仪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同时还进行着什么样的运动?

(3)讨论:你认为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于什么运动造成的?

(4)谈话: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弄清这个问题。

(5)分组活动,一个同学坐在转椅上,另一个同学使转椅转动。

思考:

①坐在转椅上不动时,看到周围的物体怎样?

②转动转椅,你看到周围的物体是怎样的?

③坐在转动的转椅上,你看到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转椅的转动方向有什么关系?

④坐在转椅上,从左向右转动,你看到周围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6)分组讨论:

①我们知道,在地球上看到太阳、月球、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的现象,这说明什么?(地球自西向东运动)

②由此可以推测,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在作什么样的转动而形成的?

(7)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借助火箭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南极和北极,穿过地球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地轴。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转动着。

(8)谈话: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那么昼夜现象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我们用下面的模拟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

(9)分组实验并思考:

①“地球上”的哪个部分被“太阳”照亮?哪个部分未被“太阳光”照亮?

②这两个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③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插小红旗的地方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黑夜?白天、黑夜是否交替出现?

④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⑤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10)小结:我们每天看到太阳自东向西运动,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一次昼夜变化的时间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3、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课后感受:通过本课学习,学生都能认识到地球的昼夜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13: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科学》教案集锦


地下没有鳌鱼







(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22课 地震)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

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对地震发生的原因,常常借助于神灵的力量来解释。在我国,民间普遍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他们说地底下住着一条大鳌鱼,时间长了,大鳌鱼就想翻一下身,只要大鳌鱼一翻身,大地便会颤动起来。用现代人的眼光分析这种传说,简直是荒诞不径。但持这种说法的国家,并不只有中国。

例如,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海神普舍顿就是地震的神。南美还流传着支撑世界的巨人身子一动,引起地震的说法。古代日本认为,日本岛下面住着大鲶鱼,一旦鲶鱼不高兴了,只要将尾巴一扫,于是日本就要发生一次地震。除此之外,埃及和印度也有关于地下住着动物在作怪的传说。

随着科学的进步,现在谁也不会相信这类迷信的说法了。

其实,地震就是地动,是地球表面的振动。引起地球表面振动的原因很多,可以是人为的原因,比如核爆炸、开炮、机械振动等;同样也可以是自然界的原因,比如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落地震等。

按照地震的不同成因,我们可以把地震划分为五类:

1. 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下岩层受地应力的作用,当所受的地应力太大,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破裂或错动,岩层破裂或错动时会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地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表时,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世界上85%~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2.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地震。

3. 水库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放水引起库区发生地震。

4.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5. 人工地震:由于核爆炸、开炮等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中国地震局宣教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6 10: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