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复制链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1:10:42 | 只看该作者
灯火阑珊
“晚风徐徐,域市的阑珊灯火尽收眼底。”(见人民日报1997年4月15日“各地传真”版《自我撑起一片天》一文)

上例作者所描写的是某城市入夜的繁盛灯火,把“阑珊”的意思用反了。这个差错近几年在一些报刊上时有所见。

“阑珊”,辞书上列出五种含义,即衰减、消沉,如“诗情酒兴渐阑珊”;暗淡、零落,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残、将尽,如“歌断酒阑珊”“宴阑珊”“梦阑珊”“夜阑珊”;零乱、歪斜,如“字阑珊,模糊断续,都染就泪痕斑”。“南斗阑珊北斗稀”;困窘、艰难,如“官况阑珊”。

上列“阑珊”的五种含义当中,第二种所引辛弃疾《青玉案》那一句就是“灯火阑珊”的出处。当然,孤立地看这一句,似乎难以判定究竟说的是灯火辉煌还是灯火零落、暗淡。但是,综览上列五种含义,没有一个与“繁盛”相关的,倒是恰恰相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1:10:51 | 只看该作者
豆蔻年华
“这些女同志当初在豆蔻年华就干起了列车押运。”(见人民日报1997年3月6日“经济生活”版大样)

此例属于误用典故。作者只了解豆蔻年华指女子年轻时候,但忽略了这个词所指的年龄段是幼年,不是青年,因而致误。

这个典故出自唐代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赠别》。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寇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中明言所赠对象张好好是一个十三岁多一点儿的雏妓。诗人用“二月初”的豆蔻花来形容她,是诗眼所在。因为豆蔻是春末才开花的,“二月初”则离开花还早。前人注解说:“牧之诗咏娼女,言美而少,如豆蔻花之未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1:10:58 | 只看该作者
缘木求鱼
    某文中有这样几句话:他们根据那位青年提供的线索,先找到张某,要他供出是从哪儿贩来的,再缘木求鱼,终于把制造假冒名酒的黑窝子找到了。将“缘术求鱼”当“顺藤摸瓜”讲,是错误的。

缘木求鱼,语见《孟子》:“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缘:攀援。缘木求鱼,即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法、方向不对,结果徒劳无功,达不到目的。如《镜花缘》:“今处士既未立功,又未立言,……忽要求仙,岂非缘木求鱼,枉自费力么?”如:希望帝国主义放弃侵略,简直是缘木求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1:11:08 | 只看该作者
“精密”与“周密”
“精密”与“周密”都是形容词,都有紧密、细密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精密”侧重于“精”,意为“精确细密”,多指研究或制作的精确程度。如:我爸爸经常使用精密仪器。而周密侧重于“周”,形容做事周到、全面、细密。如:这学期,我制订了周密的学习计划。

小练习: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1.我们对这件事进行了(  )的调查。

2.这种材料,一定要进行(  )的加工。

3.詹天佑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  ),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4.要想搞好这项工作,必须进行(  )计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1:11:15 | 只看该作者
“不尽人意”还是“不尽如人意”
    问:有时候听别人说“不尽人意”,有时候又听人说“不尽如人意”,究竟应当怎样说呢?
答:应当说“不尽如人意”。这里的“尽”是“都,完全”的意思,“如”是“符合”的意思。“尽如人意”就是“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在前面加一个“不”,说成“不尽如人意”,意思是“不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也就是“仍有让人不满意之处”的意思。其中的“如(符合)”不能省略,说成“不尽人意”是不妥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1:11:48 | 只看该作者
“不以为意”与“不以为然”
陈麒章
   《北京晚报》今年元旦刊登的〈谁将市长推上被告席》一文中,说到河南省鹤壁市原市长朱振江,随着他位高权重,周围巴结奉承的人越来越多。开始,人家送上等烟、酒,他都不收,让人家拿回去,“时间长了,他就认为是小事一桩,犯不着太认真,也就不以为然”这末尾一句成语“不以为然”用错了,当用“不以为意”才对。

“不以为然”,意为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而“不以为意”,意为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可见,这两条成语是不能混用的。引文错用?“不以为然”,不但造成文句不通,而且导致前后文意思自相矛盾,逻辑混乱:既然朱振江后来对人家前来送礼(实为行贿)已经看作小事一桩不把它放在心上,照收不误了。怎么还会表示不同意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1:11:57 | 只看该作者
说“级”道“届”
徐世华
   《文汇报》1997年8月17日《众说纷纭论高考──高考制度恢复2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要》一文,对1977、1978级大学生的提法颇为混乱,摘录如下:

A.现在的大学校长多数是77届、78届的考生。

B.李国强(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博士生导师、78届天津大学学生)

C.两个女儿一个是77届,一个是79届入校生。

D.李平(……浙江大学78届学生)。

E.1977级、1978级大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经历。

F.上海77届还是78届复旦的卢新华写《伤痕》。

上述六种提法可分为三类:第一类:A.C.字面上很明确地指明1977、1978两年参加高考并入学的人;第二类B.D.F.意思不明确,但根据文章内容,可知其所指与第一类同;第三类E是全文唯一的正确提法。

“届”,《现代汉语词典》释为:①到(时候):届期。②量词,略同于‘次’,用于定期的会议或毕业的班级等: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本届毕业生。而“级”释为:①等级;②年级;③台阶;④量词。由此可见:“届”一般用于毕业的年级及其学生。如“老三届”大家都知道指的是1966、1967、1968三年的中学毕业生。没有人将他们理解为1966、1967、1968年入学的中学生。再如各校历年的毕业生留给母校的纪念物上的落款均为:“××届毕业班”。而“级”一般用于入学和在校的年级及其学生。如: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语言班。

“级”常用于“新生”,“届”一般,用于“毕业生”。同一期学生,既可用“级”也可用“届”。毕业的当年之前称“级”,毕业的当年及其后称“届”。当强调入学的年份时,可以用“级”;而强调毕业的年份则用“届”。照此,“1977级、1978级”大学生、也就是“1982届”本科毕业生。“1977级、1978级”与“老三届”一样,在中国当代教育史上有着特殊意义。这些人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两期学生,同年入学,同年毕业(一春季一秋季),不同的只是1977级高考时值年终岁末。用“级”比“届”更具时代内涵。

例句A.B.C.D.F.显然将“届”的意思理解错了,都应改为“级”。其中C句因怕人误解为1979届毕业生,特地说明是“入校生”。其实不必,只要将“届”改为“级”就行了。

《文汇报》1997年8月17日《众说纷纭论高考──高考制度恢复2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要》一文,对1977、1978级大学生的提法颇为混乱,摘录如下:

A.现在的大学校长多数是77届、78届的考生。

B.李国强(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博士生导师、78届天津大学学生)

C.两个女儿一个是77届,一个是79届入校生。

D.李平(……浙江大学78届学生)。

E.1977级、1978级大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经历。

F.上海77届还是78届复旦的卢新华写《伤痕》。

上述六种提法可分为三类:第一类:A.C.字面上很明确地指明1977、1978两年参加高考并入学的人;第二类B.D.F.意思不明确,但根据文章内容,可知其所指与第一类同;第三类E是全文唯一的正确提法。

“届”,《现代汉语词典》释为:①到(时候):届期。②量词,略同于‘次’,用于定期的会议或毕业的班级等: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本届毕业生。而“级”释为:①等级;②年级;③台阶;④量词。由此可见:“届”一般用于毕业的年级及其学生。如“老三届”大家都知道指的是1966、1967、1968三年的中学毕业生。没有人将他们理解为1966、1967、1968年入学的中学生。再如各校历年的毕业生留给母校的纪念物上的落款均为:“××届毕业班”。而“级”一般用于入学和在校的年级及其学生。如: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语言班。

“级”常用于“新生”,“届”一般,用于“毕业生”。同一期学生,既可用“级”也可用“届”。毕业的当年之前称“级”,毕业的当年及其后称“届”。当强调入学的年份时,可以用“级”;而强调毕业的年份则用“届”。照此,“1977级、1978级”大学生、也就是“1982届”本科毕业生。“1977级、1978级”与“老三届”一样,在中国当代教育史上有着特殊意义。这些人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两期学生,同年入学,同年毕业(一春季一秋季),不同的只是1977级高考时值年终岁末。用“级”比“届”更具时代内涵。

例句A.B.C.D.F.显然将“届”的意思理解错了,都应改为“级”。其中C句因怕人误解为1979届毕业生,特地说明是“入校生”。其实不必,只要将“届”改为“级”就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14: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