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复制链接]
197#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09:28:41 | 只看该作者
和、及、以及
三个词都是连词,单独是使用时可以连接两项,也可以连接多项。连接多项时,往往用在最后两项之间。同时使用时,连接多项,使用顺序是先用“和”,再用“及”,最后用“以及”。

和:(一)连接并列成分,表示平等的联合关系,可连接名词性词语,也可以连接动词性词语。例如:“拳头和眼泪解决不了问题,现在需要的是理智。”“这些法律条文要逐条地进行学习和讨论。”(二)在连接的两项之间表示选择关系。例如:“你的去向是要在工作和继续深造之中做出选择。”“他去和不去,都不会对我们的谈判有什么影响。”

及:多限于连接并列的名词性成分,后面可以用“其”。多用于书面语。(一)所连接的词语,意义重心在“及”前,例如:“邮票、火花及各种旅游门票都在他的收藏之列。”(二)所连接的各项词语并重。例如:“大连、青岛及上海等港口城市,在经济改革中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以及:表示并列的联合关系,使用范围比“和、及”大一些,除像“和、及”那样可以连接词语外,“以及”还可以连接小句。“以及”的前面可以停顿,“和、及”之前则完全不可以。“以及”后面可以用“其他”,多用于书面语。(一)连接同类事物,有时表示前主后次,有时表示先后有别。例如:“书本、文具以及其他学习辅助用品要事先准备好。”(二)连接不同类的事物,不分主次。例如:“怎么生产,以及怎样营销要事先策划好,要制订一个周密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09:28:50 | 只看该作者
“蓝筹股”的来历
问:我是一“炒股”新手,常见有“蓝筹股”的说法,知道它的大概意思和“绩优股”差不多,但说不清为什么叫“蓝筹股”。特此请教。

——江苏南京 巩 同

答:你的理解是对的。蓝筹股确实是绩优股。它是由经营良好、实力雄厚并在某一行业占支配地位的大公司发行的股票。行家认为这类股票收益稳定,具有高投资价值。为什么叫“蓝筹股”呢?据说和国外的赌场有关。赌场习惯用筹码结算,不同面值的筹码有不同的颜色。其中蓝筹面值最高,红筹次之,白筹最低。于是“蓝筹”便被借用来指称绩优股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09:29:00 | 只看该作者
“增值”与“增殖”
夏蓉华
“增值”与“增殖”是两个很难辨别的词。比如我们常见的“增值税发票”,就有“殖”与“值”两种写法。在一份有关词语辨析的高三复习专项练习中,就出现了这两个词的辨别题。该题是这样的:“金融界的人士都应该清楚地知道,在资本的转换和  过程中,人的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这道题目,学生的答案很一致,全班五十一位同学有四十九位选了“增值”,但事实上这道题的答案是“增殖”。

在《新汉语大词典》中,“增值”的意思是资产价值的增加。“增殖”的意思是增生、繁殖。根据一般词义辨析的方法,我们首先来区分一下“值”与“殖”的意思。

“值”:价格、数值。“殖”:繁殖、孳生、生殖,例如“畜牧增殖计划”。因此,从“值”与“殖”两字的意思看,“值”是与事物本身的价值有关,而“殖”则侧重于繁殖即个体增多。因此“增值”是指物体价值本身变大,而“增殖”是指物体因多了新的个体而使其价值变大。

现在回到题目本身,“资本”是什么含义呢?《现代汉语词典》上这么解释:①用来生产或经营以求牟利的生产资料和货币。②比喻牟取利益的凭借。在本道题目中,“资本”的含义显然属第一种,“资本”即货币。说得再白一些,是钱。

我们知道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钱本身的价值是保持相对稳定的,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假如我有一百元钱,这个月可以买五只鸡,下个月也可以买五只鸡。可是,如果我把这一百元钱用作资本投资,一个月之后也许会回归一百五十元,这样我的资本便增加了。我们分析一下,投进去的一百元钱的价值没变,但我有了一百五十元,增加了五十元。很明显,这五十元不是一百元本身的价值变大后产生的,而是由这一百元衍生出来的。这种由于个体增加而导致的总体价值变大,应称为“增殖”。本道题目的含义正是如此,因此答案选用“增殖”才对。

如果我们换一下题目,改成:“在房地产开发中,许多投资者往往会买上三四套房子,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楼市开盘,他们手中的资产就会大大  。”这儿就该使用“增值”,因为这儿的意思是由于种种原因房子本身的价值增加了。

由此可以推论:某个厂家的原材料经过工人加工后变成产品,它本身的价值增大了,而国家因此征收的税收就应该叫做“增值税”,写作“增殖税”是错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09:29:24 | 只看该作者
“苏联”与“前苏联”
谭桂声
1990年,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三个加盟共和国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相继发表宣言。1991年12月,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不久,除格鲁吉亚外的11个共和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文件,并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这标志着苏联的解体。同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顶上的苏联国旗最终降下。在这世人瞩目的历史事变之后,“前苏联”之说很快兴起,延绵至今。但就一般情况而言,“前苏联”这一说法是经不住推敲的。

“前苏联”之说的不妥之处:

一、信息冗余,画蛇添足。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并且信息量必须恰当,多出或不足均属不当。在“苏联”之前加一“前”字,意在强调苏联已不存在。但只称“苏联”,并不影响人们对苏联已不存在这一事实的确认,因为不仅苏联的解体尽人皆知,而且“苏联”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历史名词而内含“已不存在”这一信息。因此,“前苏联”的“前”所提供的信息是冗余信息,即多余信息、无用信息,通俗地讲,就是啰嗦。

二、信息混乱,不合逻辑。“前苏联”之说在逻辑上有毛病,如“古希腊”“古埃及”“古印度”分别是相对于后来的或现在的“希腊”“埃及”“印度“而言,那么,除了“前苏联”是否还有“现苏联”“后苏联”?在历史变迁中消亡的大大小小、许许多多的国家或其他事物是否都要加“前”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更有甚者,在一定的语境中,“前苏联”之说在语义表达上还会造成歧义和难以理喻的荒诞。例如:“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斯·加加林乘坐载人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中观察地球全貌的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既有“1961年4月12日”这一时间条件的限制,却又称“前苏联”,二者互相打架:在“1961年4月12日”这一特定的“当时”,是不是已经有了“前苏联”?如果是(当然不是!),怎么竟会发生已不存在的苏联即“前苏联”的宇航活动?如果不是(的确不是!),后来才不存在的苏联怎么可能化为“前苏联”而腾越时空,使它的宇航员居然现身于“1961年4月12日”而在太空中大显神通?莫非历史真有神秘的时光隧道,可任人不无惬意地驰骋、自由自在地往来于过去、现在与未来?这样说,不免有小题大做、吹毛求疵之嫌,但按语义的逻辑来说,就是如此。又如:“最近,前苏联太空研究部宣称,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航行过程中,曾被两个不明飞行物尾随”(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也属此类情况,即因使用“前苏联”而时空错乱。

此外,“苏联”是国家名称(尽管它只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简称),而“前苏联”并非国家名称,因此作为国家名称绝不能使用“前苏联”一语。例如:某教材中列有《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时间》表,其中“国名”一项列有“美国”“前苏联”“英国”“中国”。但“前苏联”并非“国名”,表误,应将“前”字删去。(江苏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下册)。

但“前苏联”也有用得很恰当、甚至非用不可的情况。例如:“欧洲复兴开发银行预测:前苏联地区向市场经济过渡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前苏联12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7.4%,从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率仅次于中国的新兴市场国家。”(2004年11月12日《参考消息》)其中只能用“前苏联”而不能用“苏联”。

我们的结论是:在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前苏联”一语。我社教材、图书也大都不采用“前苏联”之说,特别是历史教材,严格地摒弃这种说法。“前苏联”一语是否可用,不能一概而论:它可以用于非正式的、非正规的语言表达,以及一些特定的情况;而正式的、规范的语言表达有其严格的信息要求、逻辑要求,必须准确、严谨、精练,因此在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教材的论述性语言中,不宜使用“前苏联”一语,而应采用“苏联”一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1#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09:29:33 | 只看该作者
“白金”的“白”是别字吗
问:在《报刊文摘》上读到一篇 《英国人的傻》,文中把“铂金”写作“白金”。这是写了别字吗?

——江苏实验初级中学  周平川



答:不是。“白金”是“铂”的通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称谓比较冷僻或者比较专门往往另有比较通行的称呼,如乌鳢通称黑鱼,凤梨通称菠萝。“铂”是一种贵金属,化学元素符号为Pt,因其富延展性,可用来制作首饰。人们对“金”比较熟悉,对“铂”则有点陌生,于是便根据“铂”的银白色的特点,和黄金相对,称其为白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09:29:40 | 只看该作者
不能用这个“批露”
徐向东
前些日子,读到一篇文章,讲到要完善信息批露制度,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什么的。

批露信息与民知道,当然是好事。只是可惜,此“批露”非彼“披露”,不能用也。

“披露”才是正确写法。“披”“批”有何分别,这里略作辨析。

“批”用于文言,意为用手掌打,还作刮、削使用,组词若“批颊”,真打上够呛。用在现代文里,“批”的义项有四:一为写下对下级送来的文章、文稿、作业、请示、报告之类文字的评语或意见,组词如“报告批下来了”“批改”“审批”等等;二为批语、批注,大部分自己看,少部分给人家看看,组词“眉批”“夹批”什么的。三为批评、批判,让人闻过知改,组词“让老爸批了一通”“批驳”之类;四为大宗数量的事物,组词“一批干部”“批发”“批量”,颇显壮观。如此等等,只是个大概。

“披”字也用于文言,意为翻开,组词“批卷”“披阅”,透着有学问。在现代文里,“披”的义项亦有四:一为分开、裂开,组词“披荆斩棘”,有点儿勇猛味道;二为打开,翻开,组词“披阅”“披露”,又要翻翻书或公布点儿什么真相了;三为散开,组词“披头散发”,不大好看;四为盖或搭在肩背上,组词“披着皮袄”“披肩”“披坚执肩”,嘿!还满潇洒。如此等等,也是个大概。

简言之,“披”“批”义不同,故而,不能混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09:29:48 | 只看该作者
略说“鼎足而立”
史明迅
鼎是古代烹煮或盛鱼肉以供祭祀或宴享之用的饮食器,其基本结构为有一定深度的腹腔、两耳、三足。我国新石器时代已有陶鼎,在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均有陶鼎出土。商周及汉代常用作随葬明器。青铜鼎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商周时期最为盛行。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是奴隶社会中“明尊卑,别贵贱”,即权力和等级的标志。据历史文献记载及考古发掘证实,西周时期存在列鼎制度: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当然,随着奴隶制的瓦解,用鼎制度亦不断变化。大盂鼎制作于西周早期,圆腹、立耳、柱足,此器重153.5公斤,为迄今所见西周最大的青铜器。大克鼎、毛公鼎则分别为西周中期和西周晚期的青铜鼎的典型。以上三例皆为圆形鼎,各有三足。除圆形鼎外,还有方形鼎。河南郑州张寨南街杜岭出土的商代早期青铜饮食器杜岭方鼎,为斗形深腹。商代著名的司母戊方鼎,腹为长方形,结构复杂,代表着商代高度发展的青铜铸造技术。常见的商代青铜方鼎,还有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辛方鼎,腹亦呈长方形。上述方鼎,均为四足。圆鼎三足,方鼎四足,都是满足器物放置稳定的需要。鼎身的重量均衡分布于鼎足,才能有最佳的稳定效果。

关于“鼎”的词汇有“鼎足”“鼎峙”“鼎立”等。由于相对而言,商周的青铜鼎以三足圆鼎较为多见,故上述词汇都是从它引发而来。例如“势成鼎足”,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可以说鼎足而三。又例如三国鼎立,是指公元三世纪魏蜀吴三国分别在我国北方、西南、东南地区建立政权,而且在一定时期内三个政权的统治力量大体均衡,并立共存的局面。

但是也有人对“鼎立”一词的理解不够透彻,因而出现误用的情况。

我社出版的一本教师用书这样写道:“春秋时期,战争频繁,最终形成齐、宋、晋、秦、楚等几个大国鼎足而立的局面。”这是大有问题的。

一是,春秋时期的大国不能漏掉燕国。燕国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诸侯国,其地在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的广大地区,是中原与东北的山戎、北戎、楼烦、东胡等民族进行政治联系和经济贸易的桥梁之地。燕国和晋国同为北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二是这里使用“鼎足而立”一词是不正确的。鼎有三足、四足,难道还有五足、六足不成?试问:春秋时期如此多的大诸侯国,如何能够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为此,关于春秋时期的这段史实,建议作如下表述:

“随着周王室的逐渐衰落,各个诸侯国逐步建立起称雄一方的割据政权。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有郑、齐、晋、秦、楚、吴、越等大国。经过激烈的兼并战争,春秋初期一百多个诸侯国,到中后期缩减为十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

在这里,“鼎足而立”一词是不能用的。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表述,我想,那就用“大国林立”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4: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