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复制链接]
155#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09:19:56 | 只看该作者
“倍感”还是“备感”?
易水边 辑
应该是“倍感”。倍感是“更加感到”的意思。例如:“春节时收到这封家信,使他倍感亲切。”另外,要注意区分“备受”和“倍受”。

“备受”是说“受尽”,例如“备受关注”受到普遍关注,“备受煎熬”是说受尽各种煎熬“备受赞赏”是说受到各方面的赞赏。“倍受”是说“更加受到”,“格外受到”。例如“倍受关注”是说更加受到关注,“倍受煎熬”是说更加受到煎熬,“倍受赞赏”是说更加受到赞赏。这里的“倍”是“加倍”,“更加”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09:20:49 | 只看该作者
“目无长官”与“长官无目”
王培焰
1946年,精通训诂并且通晓英、日、德三国语言的朱季海受聘于南京国史馆。朱先生秉性刚直,对当时不学无术而又善于钻营的馆长十分看不惯,馆长虽多有不满,却碍于朱的学识,只能在背后嘀咕。一日,朱的好友告之曰:“馆长说你‘目无官长’……”朱季海一听,当即托友传话给馆长:“此乃‘长官无目’!”乃拂袖而去。

“目无官长”是责备人自高自大,无视领导;而“官长无目”则是讥人有眼无珠,不识人才。朱先生巧用馆长原话,以“回文”这一修辞手法反击对方,一语中的,力重千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7#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09:21:00 | 只看该作者
“胁从”误作“协从”
李荣先
从2007年2月到3月,《现代快报》连续选载了《明朝那些事儿》中的若干章节。刊登在3月15日的那一篇中,有这样一段话:

朱瞻基充分了解了战场局势和士兵心理,派人将敕令捆在箭上射入城中,敕令上说明首恶必办、协从不问的原则……

上引文字中的“协从不问”,正确的写法应是“胁从不问”。“胁从”,被迫相从者;也作动词用,表示被胁迫而随从别人做坏事。法律上有个名词,叫“胁从犯”,即被胁迫、诱骗参加犯罪的。可见,“胁从”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并非主动干了坏事;其二,并非主犯,更非首犯。

“协从”照字面理解即协助随从,并不包含“干了坏事”的意思,当然也就谈不上问罪与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09:21:11 | 只看该作者
“戴上紧箍咒”,对吗?
报端时常可见“给资源开发戴上紧箍咒”“恶意软件将被戴上紧箍咒”之类的说法,请问:“戴上紧箍咒”,对吗?



箍是箍,咒是咒

张荣初

《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孙悟空被唐僧从五行山下解救出来后,保唐僧西天取经。路遇剪径,悟空抡棍打死六个山贼,遭唐僧严厉指责。悟空一怒之下决定离开唐僧,回花果山去。

观音菩萨知道孙悟空顽劣,恐唐僧制不住他,就化作一老妪,授唐僧一套衣帽,嘱咐给悟空穿上,并说:“我那里还有一篇咒儿,唤做定心真言,又名做紧箍儿咒……他若不服你使唤,你就默念此咒,他再不敢行凶,也再不敢去了。”

悟空受到龙王的点拨,回到唐僧身边,继续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唐僧假称要吃干粮,悟空到包裹中去取,见到衣帽,穿戴上身。唐僧见他戴了嵌金花帽,不吃干粮,却默默念了那紧箍咒一遍。悟空头疼欲裂,满地打滚,伸手摸头,“似一条金线模样的”金箍紧紧勒在头上,取不下,揪不断,已生了根了。

《西游记》的故事说得明白,悟空头戴取不下的金箍,唐僧会念能使金箍缩紧的“紧箍咒”,从此,悟空受制于唐僧,再也不敢轻易忤逆师父的心意。“戴上紧箍咒”显然是将“金箍”与“紧箍咒”混为一谈了。



吴承恩只用“念”字

鹤  翔

“紧箍咒”因《西游记》而广为人知,吴承恩使用“紧箍咒”的方法,当是可资借鉴的范例。

十四回:“我念得(的)是紧箍经,何曾咒你?”

二十七回:“‘……罢!罢!罢!但只是多了那紧箍儿咒。’唐僧道:‘我再不念了。’”

五十八回:“三藏见了,就念紧箍儿咒。”又:“望如来方便,把松箍儿咒念一念,褪下这个金箍,交还如来,放我还俗去罢。”

“紧箍咒”又名“定心真言”“紧箍儿咒”“紧箍经”等,与之对应,还有“松箍儿咒”。每次使用,这玩意儿都是“念”的,吴承恩没用过“戴上紧箍咒”。



且说《大话西游》

吴全鑫

在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中,传统的《西游记》被完全颠覆,老实、虔诚的唐僧成了一个油滑至不堪之境的人物。这位唐僧在劝导悟空西行时还唱了一首Only you,以图打动悟空。歌词中有一句便是“戴上紧箍儿(或:戴翻个箍)”。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大话西游》“无厘头”的风格,但是得承认,至少“戴上紧箍儿”没被荒诞成“戴上紧箍咒”。

被一个箍、一篇咒语制服的,在《西游记》中共有三个。除了孙悟空,一个是被观音收服之后成为落伽山守山大神的黑风山熊罴怪,一个是收服后成为善财童子的圣婴大王红孩儿。三个箍,功效相似,但名称及咒语各异。在收红孩儿的故事中,观音告诉悟空:“我佛如来赐我往东土寻取经人的‘金紧禁’三个箍儿。紧箍儿先与你戴了;禁箍儿收了守山大神;这个金箍儿未曾舍得与人,今观此怪无理,与他罢。”在金箍儿套住红孩儿后,观音要念咒语,悟空以为是要咒自己,很害怕,求观音别念。观音解释说:“这篇咒,不是《紧箍儿咒》咒你的;是《金箍儿咒》咒那童子的。

“金”“紧”“禁”三个箍,经过“戴”“套”,成了孙悟空、熊罴怪、红孩儿除之不去的束缚,而要发挥出“箍”的效能,则必须“念”“咒”。

可见,“戴上紧箍儿”,only you!



“紧箍咒”的比喻义

盛祖杰

上网搜索“紧箍咒”,它搭配的动词有:戴、套、悬挂、缠、摘……看来,“箍”“咒”不辨并非个别,而对“紧箍咒”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差异主要在“紧箍咒”的比喻义上。《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释义基本一致:比喻束缚人的东西。《辞海》:“比喻束缚或逼迫人而使人难受的事物。”商务版《成语大词典》:“比喻束缚人手脚的框架。”《现代汉语惯用语规范词典》提供的比喻义是:“整治人的言辞或措施”。“紧箍咒”的比喻义可以是“东西”“事物”“框架”,甚至“措施”,难怪与它组合的动词“丰富多彩”了。

“咒”,原本只能“念”。《西游记》中唐僧“诵习那定心真言,来回念了几遍,念得烂熟,牢记心胸”。但那“紧箍咒”出了《西游记》到了别人手里,就可“戴”可“套”可“缠”可“绕”,再也由不得吴承恩了。



不能乱点鸳鸯谱

李惠东

“套上紧箍咒”的说法为数不少,甚至《人民日报》都拿它作标题:“给权力套上‘紧箍咒’”(2006年10月18日第13版)。但这种搭配是无法自圆其说的。

有引申义的词语很多,它们搭配的词语必须适合其本义。比如“及时雨”,本义是及时、解渴的雨水,比喻在紧急关头解救危难的人或事物。灾民收到赈灾款项与物资,能说“感谢某某送来及时雨”,却不能说“感谢某某捐赠及时雨”,因为“雨”与“捐赠”搭配不当。

同样,“紧箍咒”有引申义,但与之配合的词语应该适合“紧箍咒”的本义。“紧箍咒”是定中结构,其中心词“咒”是“语句”的意思,与“戴”“套”等是无法相配的。



但“戴”无妨

宋桂奇

“戴”“套”与“紧箍咒”搭配的用法,时常见于图书报刊,一些辞书也已将这种用法收作例句。《汉语大词典》“紧箍咒”条有叶紫《丰收》二:“生活的紧箍咒,随即把这整个的农村牢牢地套住。”

其实,“戴上紧箍咒”之类属于修辞。“只截取一个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字的意义,而置其余于不顾,这种‘断章取义’的修饰手法叫‘断取’。”(《修辞新格》谭永祥著)“戴上紧箍咒”截取“紧箍”二字,弃“咒”于不顾。如此“断取”,既有文化味,又显得风趣生动,何乐而不为呢?



修辞在冲击语法

李培森

交际中的修辞活动总在不断突破与冲击已有的语法规则,“戴上紧箍咒”就是一例。

“紧箍咒”既不是单独的箍,也不是单独的咒,而是箍加咒组成的一个整体。由于加了咒语的箍最初是戴在孙猴子头上的,说“戴上紧箍咒”就比“设置束缚”或“束缚住了”要生动得多。读者一看到“戴上紧箍咒”,立刻会有孙悟空被箍得就地翻滚的形象浮现在眼前。说“念紧箍咒”虽然语法正确,但“念紧箍咒”的是唐僧,他的形象可没有孙悟空讨人喜欢。这大概也正是人们更喜欢用“戴(套)上紧箍咒”的原因吧。



就把“咒语”当“紧箍”

刘君敬

使用“紧箍咒”一词可再现《西游记》的情境,其中传递的信息量要比“箍”大得多。用“紧箍咒”来代替“箍”在《西游记》里已露出端倪:“那大圣一闻得说,他两个是人,止不住伤情凄惨,对唐僧道声:‘……今日是昧着惺惺使胡涂,只教我回去:这才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罢!罢!罢!但只是多了那紧箍儿咒。’”此例中的“紧箍儿咒”可以理解为“咒”,但理解为“箍”更恰当。“咒”是唐僧在念,大圣身上多出的其实是“箍”。

人们碰到“戴上紧箍咒”之类的结构,会很自然地将“紧箍咒”当作“紧箍”来理解。因此“紧箍咒”还可以“套”“加”“安”:“这是套在农民头上的紧箍咒”,“朝廷加在我头上的紧箍咒也该摘去了”,“咱可是自在惯了,不稀罕让人在头上安个紧箍咒”。“紧箍咒”也可以用量词“根”“道”修饰:“路,就像一根根紧箍咒”,“‘非市场经济国’亦像一道紧箍咒戴在我们的头上”。

“戴上紧箍咒”中的“紧箍咒”,其核心语义特征是“限制”,这也是交际者关注的焦点。至于“戴”等词语与“紧箍咒”的搭配不当问题,在交际中是可以忽略的,因为它根本不影响含义的表达与理解。



编者附言

“戴咒语”是说不通的,“戴上紧箍咒”也属于搭配不当。纵然这种用法可以解释(如归入“断取”的修辞格),即使这种用法不会误解,哪怕这种用法可能约定俗成,我们依然执拗地认为,汉语是应该有基本的规则的。“戴紧箍咒”“套紧箍咒”“安紧箍咒”……,在常规用法中均是误用。个别语例偶尔突破常规,不能成为推翻基本规则的理由。

大圣说过“但只是多了那紧箍儿咒”,有人将这个“紧箍儿咒”理解为“紧箍”。如果说对这个例子的理解是灵活的,那么,普遍地将“紧箍咒”等于“紧箍”就是机械的。试问,“一根根紧箍咒”这样的名量配合你能接受吗?

若嫌“念咒”不够生动,“戴箍”方才过瘾,不妨选用“戴上紧箍”。从语用实际看,目前“戴上紧箍”“念紧箍咒”的用法在增加,而“戴上紧箍咒”的数量在萎缩。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09:21:21 | 只看该作者
明日黄花
有些人将“明日黄花”错写为“昨日黄花”。“明日黄花”其本义是比喻过时的事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有些作者不了解这是一个典故,或者不了解这个典故的由来,以常理推测,觉得应该用“昨日”表示“过时”才对,从而致误。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他在《九日(即重阳)次韵王巩》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在《南乡子》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在这里,明日,指重阳节过后,黄花,即菊花。古人多于重阳节赏菊,把菊花当作重阳节的时令花。毛泽东也有“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之句。“黄花”就这样与重阳紧紧联系在一起。苏轼在诗和词中反复咏叹“明日黄花蝶也愁”,表达一种迟暮不遇的感喟。意思说自己像过了时的菊花似的,类似俗话所谓“挑水的打回头——过了景(井)儿了。”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09:21:30 | 只看该作者
“橘”可以写作“桔”吗





问:我在大街上看到水果摊前的牌子上把“橘子”写成“桔子”,这种写法对吗?
答:这种写法不对。“桔”只有一个读音,就是,“桔”跟“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桔”也不是“橘”的简化字,所以将“橘”写成“桔”是错误的。
在常用词语中,“桔”只用于“桔梗”(一种草本植物)和“桔槔”(一种汲水工具)两个词语。
据悉,国家语委正在研制的《规范汉字表》中,“桔”也不读,只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1#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09:21:39 | 只看该作者
有口皆碑
“有口皆碑”通常是用来称赞好人好事,不可用来形容缺点,如:北京××商店服务之差是有口皆碑的,而且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事实。

“有口皆碑”最早见于宋代佛书《五灯会元》卷十七:“劝君不用镌顽后,路上行人口似碑。”“碑”,指记载功德的石碑。好人好事受到众人异口同声的赞颂,称“口碑”。“有口皆碑”是歌功颂德的褒义词,例句用以批评商店的服务态度不好,是用错了,如果作者要以讽刺口吻表达对商店的批评,则应对有口皆碑一词加上引号,以表示反其意而用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4:1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