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09:17:43 | 只看该作者
“同比”与“环比”有区别吗
“同比”就是跟上一年同一时期相比较,体现事物的相对发展速度,例如2008年3月份与2007年3月份相比较,就称为“同比”。“环比”是指这一个统计周期和上一个统计周期相比较,表明事物逐期的发展速度,例如2008年3月份与2008年2月份相比较,就称为“环比”。“环比”按其统计周期的长短,可分为日环比、周环比、月环比和年环比。一个完整的统计周期,可以比作一个“时间环”,相邻的两个时间环之间的比较,即谓“环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09:17:54 | 只看该作者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之五
郭灿金 张召鹏
“捉刀”“捉笔”意不同

现实生活中,时常有人为了考试能顺利通过,就找人替考。这种现象是严重的作弊行为,当然会引起大众批评。有人评论:“自己考不过,就找别人捉笔,实在可耻!”批评得很对,但是,这里的“捉笔”却用错了,这是不清楚“捉刀”和“捉笔”的意思,把两者弄混了。

“捉刀”一词出自《世说新语·容止》。说的是曹操有个名叫崔琰的武官,字季,长得仪表堂堂,胸前长须飘飘,更显威武不凡,连曹操都常认为自己相貌远不如他。有一次,匈奴派来的使者要见曹操。曹操为了让外国使者见而敬畏,就叫崔琰冒充他代为接见。接见时,崔琰穿戴魏王的衣帽,比平时更有精神。曹操自己却持着刀,毕恭毕敬地站在崔琰的坐榻旁,扮作侍卫,一旁观察匈奴使者。接见过后,曹操想知道匈奴使者的反应,便派人去暗暗打听。使者说:“魏王固然仪表出众,可是那个床头捉刀人,看来倒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这个故事后经演变,人们便称代人作文为“捉刀”。如请人代写文章,就叫“请人捉刀”;而替人作文的人,叫“捉刀人”。

而“捉笔”一词就很常见了。“捉”即“握住”“拿住”之意;“捉笔”的意思就是提笔、执笔了,并没有“替别人写作”的意思。(如果要想表达找人替写文章的话,可以改为“找人捉笔”。)例如:“崔永元:匆匆走上长征路,捉笔题词频出错。”再如:“美国国会法律顾问办公室是众议院起草议案的重要工作机构,担负着众议院绝大部分议案的起草工作,因而被称为‘议案的捉笔人’。”

这两个词其实很好区分,只要记住“捉刀”有“替”的意思,而“捉笔”则没有此意,就可以了。

“冠冕”并不皆“堂皇”

“冠冕堂皇”是一个成语,比喻外表很体面然而实际并不如此。但在古代,“冠”和“冕”二者的词义所指并不太一样。

帽子古代称首服,“冠”在古汉语里第一个意思就是首服的通称。古时,人的社会身份不一样,“冠”也就不一样:庶人戴的为缁布冠。缁为深黑色,缁布冠就是深黑色的布所制的帽子。而大夫和士戴的是玄冠,用黑缯制成。玄也是一种颜色,是浅黑色。冠的第二个意思是冠礼。冠礼是男子的成人礼,士二十而冠。

与冠相比,冕的地位要高得多,冕为首服之最尊者。冕的大致规格如下:上面是木板,木板外包麻布,上面是黑色,下面是红色。一般来说,只有天子、诸侯、卿大夫才有资格戴冕。

因此“冠冕”虽然连用,但二者却有严格的区分,冠和冕内部又有很多差别,所以冠冕并不皆堂皇。

白云苍狗究可哀

唐代诗人杜甫曾经写过一首题为《可叹》的七言古诗。诗中这样写道:“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感叹之意,溢于言表。

杜甫这首诗是为当时另一位诗人王季友写的。王季友,自幼好学,家庭困难,作风正派。可是他的妻子却嫌弃他,最后离开了他。和老婆离异总不是件光彩事,在不了解内情的情况下,很多人议论纷纷,诟骂丑化王季友。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确令人感慨。

杜甫的这首《可叹》诗,用兴比起句,意思是说天上的浮云分明像件清白干净的衣服,一会儿却变成一只灰毛狗的样子了;从古到今都是这样,人生道路上形形色色的事儿哪样没有呢!全诗针对那些议论而发,既不叹王季友好夫没好妻,也不叹他好人没好运,叹的是这样一个作风正派的人物,忽然被说成那样的低劣。杜甫的这首诗,本来用白衣苍狗来形容云彩形状的变化,后人就引申借用“白云苍狗”来慨叹人事和世态的万千变化、出人意料。

世事原本多沧桑,白云苍狗究可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09:18:03 | 只看该作者
流沙河的叠字联
滨 岭
1957年,颇有才气的流沙河先生因一篇《草木篇》而运交华盖,就像流沙一样沉入河底。在最艰难的时候,他曾拉过大锯。新时期到来以后,流沙河先生重新在文坛亮相,写散文,考汉字,十分活跃。晚年他钟情楹联艺术,曾写下这样一副夫子自道的叠字联:

短短长长,写些凑凑拼拼句;

多多少少,挣点零零碎碎钱。

自谦中兼有自嘲,耐人寻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09:18:11 | 只看该作者
“你要努力工作啊”
史 文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多次冒险奔赴灾区看望群众,指导救灾工作。一次,他在专程赴绵阳考察堰塞湖抢险情况时,到安置点看望了一位还差八天就过百岁生日的老人陈佳珍。温家宝拱手向老人提前祝寿。

“你要努力工作啊。”老人握住温总理的手说。

“听你的话,我会努力工作的。”温家宝认真地对老人说。

闻者为之动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09:18:20 | 只看该作者
是谁“振聋发聩”
闵 州
一代导演谢晋突然辞世,媒体连续发表报道,缅怀这位大师的杰出才能和高尚人格。2008年10月21日,上海《新民晚报》报道的主标题是:“他的离去应让电影界振聋发聩”。

我能理解这条标题的意思。谢晋在电影创作中,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热情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充满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对为了几个臭钱就出卖自己的导演不屑一顾、面对电影界的媚俗风,他曾大声疾呼:“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谢晋导演的离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敲响了中国电影回归崇高的警钟,应该引起中国电影界的集体反思。

然而,阅读的直觉告诉我,这条标题是有问题的。什么叫“振聋发聩”?“聋”和“聩”都是指耳朵失聪,所谓“振聋发聩”,就是巨大的声音使聋子都能听见,从而清醒起来,振奋起来。从《新民晚报》的这篇报道可以看出,振聋发聩的施事者是谢晋,或者说是谢晋突然辞世这一事实;振聋发聩的对象是中国电影界,特别是肩负着发展中国电影事业重任的导演。可是,这条标题说的却是——“他的离去应让电影界振聋发聩”,电影界本是振聋发聩的对象,却莫名其妙地成了振聋发聩的主体,这显然不符合作者的表达意图。

如果要保留这一句式的话,我想,至少应该在“电影界”后面加两个字:“他的离去应让电影界感到振聋发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09:18:30 | 只看该作者
“庆典”不宜搭“仪式”
李景祥
    在报纸上时常能见到某地举行“庆典仪式”的报道。如2008年9月22日《时代商报》报道华润雪花啤酒(辽宁)有限公司新厂落成的新闻所配发的照片上就有四个大字:“庆典仪式”。再如2008年9月25日《沈阳晚报》报道沈阳市图书馆建馆百年纪念活动的新闻中也说:“一向肃静的沈阳市图书馆门前,昨天却是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因为沈阳市图书馆建馆百年庆典仪式……在这里举行。”

庆典即庆祝典礼,即为某一个节日或某一件喜事表示纪念或欢庆而举行的隆重的仪式。“开工典礼”“开工庆典”“开工仪式”虽然用字稍有不同,但意思基本一样。既然庆典就是仪式,那“庆典”之后再加上一个“仪式”就重复了,二者用其一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09:18:46 | 只看该作者
“言听计从”的误用
谷士锴
《中国电视报》2008年第37期刊有《戴笠之死》一文,其中说:“蒋介石对戴笠十分重用,戴笠对蒋介石言听计从。但蒋介石很快发现戴笠的军统特务们人数已达到数十万之众,担心养虎成患,所以对戴笠始终心存防范。”

“言听计从”又作“言听计用”,或“言听计行”,形容说的话、出的主意都被采纳,表示某人非常受到信任。《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写张绣遣谋士贾诩到曹操那里议降,曹操见贾诩对答如流,便要留他在自己手下效力,贾诩说:“今从张绣,言听计从,不忍弃之。”意思是张绣对我说的话、献的计谋都听从,非常信任,我不忍心背弃他。丁玲《向警予同志留给我的影响》中也有这样一句话:“这时我母亲已把这位最小的阿姨看作一位完全的先知先觉,对她言听计从。”句中的意思是:“这位最小的阿姨”说的话出的主意,“母亲”都听从。

戴笠是蒋介石的部下,如果说他对蒋介石“言听计从”,就成了蒋介石说的话和出的主意戴笠都能采用。哪有主子给奴才出谋划策的道理?应该说蒋介石对戴笠“言听计从”才合理。也就是说,“言听计从”一般是上司对下属的信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1 15: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