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复制链接]
134#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4:08:54 | 只看该作者
释“皮草”
田小琳
再举个例子,粤方言的“皮草”一词,已在北京、上海以至东北的城市大行其道。“皮草”说的是毛皮的毛朝外的皮毛制品,如貂皮、狐皮都是贵重的皮草。和粤方言“皮草”一词对应的,普通话用词为“裘皮”,俗称翻毛大衣,或具体地说貂皮大衣、狐皮大衣。那么,粤方言为什么用“草”这个语素组词呢?我们从成语“不毛之地”可以印证。粤方言词“皮草”中的“草”,就是“不毛之地”中的“毛”,“草”和“毛”是同义语素。“不毛之地”指的是连草都不长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和地带。《现代汉语词典》说“不毛之地”是“不长庄稼的地方”,其实已经是引申义了,连草都不长,怎么会长庄稼呢?由此可见,看“皮草”这个方言词,要和历史上的成语“不毛之地”联系起来看。

至于有的人用很大的篇幅考证,说“皮草”是冬天卖毛皮、夏天卖草席而得来的意思,这于情理不合。因为毛皮是贵为几万、几十万的东西,而草席是贱为几块、几十块的东西,试问店家怎么会既卖毛皮又卖草席呢?其实,“皮草”就是“皮毛”,结合标准语、方言和古汉语三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4:09:08 | 只看该作者
“该”与“本”
“本”指自已方面的,如“本文”是指作者自己的文章,“本厂”是指自己所在的工厂。“该”是旧时公文用语,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如“该案”“该件”“该校”“该生”等。现代的公文很少用,一般的文章里更不适合。例如:“康明斯曾受出版社之托组某作家稿,发现该人根本不会写作,只好自己代写了百分之九十。”(《人民文学》1987年1—2期合刊240页)这篇文章不是公文,“该”字用得不妥。这里的“该人”,要么用大白话,说“那个人”;要么带点儿感情色彩,说“此人”“此君”,或者“这位老兄”。

“本”和“该”在使用时常常出现混用现象,连一些语言文字工作者也不例外。如《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补白《“抢”的对象》一文中这样写道:“1984年11月14日的《人民日报》有一篇新闻报道,题目是《钱老太被抢记》。光看这个题目,一定以为是老太太家里被匪徒抢去一些财物。看了本文才知道是老太太有四个孙子,都非常孝顺,抢着要把老祖母接到自己家去供养。”看了这段文字,让人疑惑的是“本文”指何文?是指《钱老太被抢记》,还是指《“抢”的对象》呢?从作者原意讲,无疑是指前者,但从文字表达来看,却是指的后者。修改办法是将“本文”改为“该文”或“正文”。

有一本《国外工具书指南》(陆伯华等编,中国学术出版社,1984),在图书介绍文字中把“该”误用为“本”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牛津英语词典》是著名的《牛津英语大词典》的节缩本。本词典初版于1933年,本版为第三版。”“《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语词典》是语言学界所公认的最有权威的英语语文大词典之一。这部最新辞书是继诺亚·韦伯斯特的《美国英语词典》后出版的一系列韦氏词典的第8部。本词典收词45万余个,所有收录之词都经过严格筛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4:09:18 | 只看该作者
“不易生锈”就是“不锈钢”吗
徐向东
我社的一本教师教学用书中讲到了刀具演变,说是原始人用石刀,后来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渐渐地人们用钢刀,铁刀。然后说:“铁刀容易生锈,铁中碳的成分降到很低以后就不易生锈了,这种铁不易生锈又很坚硬,人们叫它不锈钢,是我们现在制作刀具的主要材料。”

写这段文字的作者,实在是太想当然了。照这样分析,宋代某大人物闹的笑话“坡为土之皮”,恐怕就不是笑话了。

钢,是含碳量0.025﹪~2﹪ 的铁基合金的总称。常含有锰(一般0.1﹪~1﹪)、硅(一般0.4﹪以下)、磷、硫(两者一般不超过0.05﹪)等杂质,不含合金元素的钢称为“碳素钢”,含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合金元素的钢称为“合金钢”。按冶炼方法可分为平炉钢、转炉钢、半镇静钢;按质量分为普通钢、优质钢、高级优质钢;按用途分为结构钢、工具钢、特殊性能钢等。

不锈钢,是具有抵抗大气、酸、碱、盐等腐蚀作用的合金钢的总称。一般含铬量不低于12﹪ 。熟知的有铬不锈钢和铬镍不锈钢两类。后者抗蚀性较好,并且有良好的机械和工艺性能。有奥氏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和沉淀硬化不锈钢四类主要类型。

上述关于“钢和不锈钢”的论述,来自权威辞书《辞海》。而本文引用的“这种铁不易生锈又很坚硬,人们叫它不锈钢,”显然应该是“这种铁……人们叫它钢”才对。因为它含碳少,是“碳素钢”。即使含其他元素,也是“合金钢”,和“不锈钢”,不沾弦儿。

大家都是明白人,不多说了。

结论:不锈钢是不锈钢,“不易生锈”未必就是“不锈钢”,今后写东西,小心为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4:09:29 | 只看该作者
“亿万”是指“一亿个万”吗
问: 我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亿万中国人民”的说法,感到中国人口被夸大了。从前常说“四万万中国同胞”,那时中国大约是四亿人,“四万万”正好是“四亿”。前些天中国刚诞生了第十三亿个公民,“十三亿”和“亿万”——“一亿个万”相差可远着呢。“亿万中国人民”是不是说错了?

——甘肃某国营企业秘书



答: 你的怀疑是有道理的。如“万元户”指的就是拥有的财产达到或超过“一万元”的家庭,“百万富翁”指的就是财产超过了“一百万元”的人,“十亿资产”就是说资产折合成人民币达到了“十个亿”。这些数字都是“实指”的,表示具体数量。这种用法古代就有,如“百夫长”“万户侯”等。

但是,汉语中还有一些数字是“虚指”的,并不是表示具体数量的。比如“百事通”中的“百”就是泛指多,而不是具体指“一百件事”,这个词还可以说成“万事通”,无论是“百”还是“万”都是虚指的。汉语中用“万”来泛指多的用法比较多,如“万年历”“万用表”等。而将数字组合起来表示数量多的用法更是寻常,如“千奇百怪”“千姿百态”“千山万水”“千军万马”等。

“亿万”也是“虚指”,泛指极大的数目。因此“亿万中国人民”并不是说有“一亿个万”的中国人,而只是泛指数量众多的“中国人民”。

“亿万”可以约略地等同于“成亿的、上万的”,它泛指的数量应达到“亿”。称呼拥有十几亿元财产的人为“亿万富翁”是可以的,但如果财产没有上亿,就最多只能称“千万富翁”。同样,说“亿万中国人民”没错,因为中国人口已经有十几亿。而澳大利亚的人口只有几千万,如果说“亿万澳洲人民”就不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4:09:38 | 只看该作者
“二位”与“两位”
“二位”往往用于称呼对方,尊敬的意味比较浓。例如:“二位先生,想用些什么?”如果对方不是长辈或要人,因为往往是当面称呼,语境很清楚,“二位”后面往往不再紧跟被计量的词语。例如:“二位请稍等。”“二位请上楼。”如果“二位”前面有了“您、你们”等,后面一般不好再紧跟被计量的词语。例如:“您二位把二校对着初校随便翻翻就可以知道。”“时间不早了,我说你们二位能不能快一点儿。”有时称第三方,而第三方又在场,话也要第三方听,有点儿把第三方也当对方,这时候也用“二位”,如:“请你把这二位送到南楼201房间去。”“两位”往往称第三方,计量的意味比较重。如:“你看,不是又来了两位。”“两位”往往称第三方,语境不很清楚,后面带被计量词语的情况比“二位”来得多一些。如:“有两位客人在楼上等你。”“你的两位老乡已经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4:09:47 | 只看该作者
不能如此“差强人意”
徐向东
前几天,看到这样一段有关企业文化的话,大意是:一些企业文化产生不了凝聚力,反而产生离心力。员工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公司一年也开不了一次员工大会。员工彼此互相倾轧,领导任人唯亲,风气不正,无端扣发员工工资,不给员工上保险等等,使员工难以和企业同心同德。

这段话看上去,显然是贬义,是对该企业文化严重缺陷的批评。可是,您猜这段话的小标题是什么,竟是“企业文化建设差强人意”。“差强人意”大概该文作者就字论字,既“差”,当然不好,自然是贬义,就搬来用于批评啦。其实,该文作者着实是误用了这个成语“差强人意”,将其褒义误成贬义,完全颠倒了意思。

“差强人意”,典出《后汉书》卷十八吴汉传:“诸将见战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历器械,激扬士史……(光武帝)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意谓还能振奋人们的意志。在这里,“差”是“尚”“略”的意思,“强”是使动用法,即“使强”,是“使振奋”意思。这个成语后用来表示大体还算能使人满意。清末小说家刘鹗在《老残游记》第十二回写道:“王渔洋的《古诗选》亦不能有当人意,算来还是张翰风的《古诗录》差强人意。”是说对王渔洋编的书,不能令人满意,而对张翰风编的书,表示还算满意。《茅盾文集·自序》:“自然也不敢说样做了以后一定能写出差强人意的东西来,但既然这是正确的道路,就应当这样走。”是作者自谦不一定能写出能使人满意的作品,一定要坚持下去。可见,“差强人意”绝非贬义。

鉴于上述,上面提到的概括某企业不怎么样的那个小标题“企业文化建设差强人意”,分明是用错了。如此“差强人意”,怎能“差强人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4:09:58 | 只看该作者
作—做
“作”和“做”,都是常用字,音同,有时通用,所以使用时让人犯难,不知该用哪个字。

作,是古老的字,甲骨文里就有,最初的含义是“起”,现代汉语里仍然使用的“振作”、“一鼓作气”、“枪声大作”中的“作”,都是“起”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跟“做”不会打架,因为“做”无此含义。

“作”和“做”,都有“从事”、“制作”、“充当”的含义,所以容易混淆。

做,是后造字,最早出现在宋、元时代,当“即使”、“播弄”、“做作”讲。到明代,“做”成了“作”的俗字,渐渐演变成为“作”的同义词。

那么,在使用时怎样区别“作”和“做”呢?20世纪80年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吕叔湘先生认为:“区别的办法基本上还是用‘文’和‘白’做标准,但不是绝对的。那么怎么办呢?我说,遇到没有把握的词,宁可写‘作’不写‘做’。”到了20世纪90年代,吕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作”、“做”二字的用法做了如下补充:“习惯上,具体东西的制造一般写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文章’,抽象一点的、书面语言色彩重一点的词语,特别是成语里,一般都写成‘作’,如‘作罢、作废、作对、作怪、作乱、作价、作曲、作战、装模作样、认贼作父’。”

从吕叔湘先生的论述中,可以找到区分“作”、“做”用法的一般规律:

1) 区别的基本标准是“文”和“白”,内容抽象或书面语言色彩重的词语,一般用“作”,成语都用“作”。

2) 做单音节动词用,多数用“做”,少数用“作”的,其宾语内容也比较抽象。宾语是动名词的(如:报告,调查,榜样,处理,动员,贡献),一般也用“作”。

3) 表身份、成绩、行为等义的“作为”,用“作”。

4) 遇到没有把握的词,宁可写“作”不写“做”,但要做到局部(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统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20: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