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复制链接]
127#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4:06:57 | 只看该作者
必须—必需
“必须”和“必需”,含义十分接近,两者的区别在于:“必须”的含义是“一定要”;“必需”的含义是“必不可少”。例如:“教师必须诲人不倦。”“教师是教育事业必需的人才。”前句中的“必须”表达的是“一定要”;后句中的“必需”表达的是“必不可少”。

同“必须”、“必需”相关的,还有“须要”、“需要”,它们的区别跟“必须”、“必需”一样。例如:“教育儿童须要耐心。”“发展教育需要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4:07:44 | 只看该作者
“似的”与“似地”
谭桂声
“似的”,音de,也作“是的”。“似的”是表示比况的助词,有“(好像……)一样”“(好像……)一般”的意思,用在名词、代词或动词性词语的后面,强调跟某种情况或者事物相像。常常同“好像”“仿佛”等副词配合着用,也可以单独使用。与“似的”同义的还有“也似()的”。例如:“这辆出租车飞也似的从他身边擦过。”但“也似的”现在只用于书面,不用于口语。此外,与“似的”同义的又有“似()”。例如《水浒传》第二回:“那后生就空地当中,把一条棒使得风车似转。”但现代汉语中已没有“似”的这种用法。

在用“似的”组成的短语作状语的时候,常有人将“似的”写作“似地”。例如:“她泥菩萨似地坐着一动也不动。”“中秋晚上,月光把大地照得白昼似地明亮。”“开战以来,西方和阿拉伯电视台都在比赛似地放美军被俘和伊拉克士兵投降的画面。”杨沫《青春之歌》:“女人受惊似地抬起了头。一看是个年轻的姑娘站在面前,她怔怔地望着道静嗫嚅着:‘你……你……要干啥?’”同书:“‘不,不是!’这女人最后的两句话,像针似地刺了道静一下子,她顾不得再说什么赶快走开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套用了“状语+地”的一般做法。这大可不必。其实,“状语+地”不能绝对化。例如:“你真的懂了吗?”其中的“真的”是副词作状语,在书面上就从来不写成“真地”。

“似的”是相当晚起的,它是产生于近代北方白话的比况助词,在传统上一般就写作“似的”。例如:

《官场现形记》第一回:“王乡绅下车,爷儿三个连忙打拱作揖,如同捧凤凰似的捧了进来,在上首第一位坐下。”《红楼梦》第一回:“横竖这酒蜜水儿似的,多喝点子也无妨。”

下面请看鲁迅作品中的一些例子。

《社戏》:“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

《风筝》:“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里发见了他。”

《藤野先生》:“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故乡》:“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下面再看其他一些名家名作中的例子。

萧红《呼兰河传》:“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茅盾《子夜》:“最后显现在他幻觉上的,是燕子似的连翩飞来的九封信。”

朱自清《荷塘月色》:“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飘渺的歌声似的。”

老舍《月牙儿》:“(那个月牙)老在我心中,比什么都亮,都清凉,像块玉似的。”

这些例句中均没有写作“似地”的,即使是组成短语作状语也毫不例外。

虽然也有一些语法书、辞书,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甘肃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王自强编著的《现代汉语虚词用法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等有“似的”组成短语作状语时可写作“似地”的说法,但一般的现代汉语词典特别是权威性词典,都不收录“似地”这种写法,这在实际上是以“似的”为规范词形,而弃置“似地”这一写法。

无论什么情况,都不应将“似的”写作“似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4:07:57 | 只看该作者
消—销
消,水字旁,本义“水流尽”,“消失”即本义;销,金字旁,本义“金属熔化”,固体变成了液体,原来的形态消失了,也有“消失”之义。故在古汉语里,消、销通用。在现代汉语里,消、销二字在“消失、除去”义项也通用。如“取消”、“消歇”也作“取销”、“销歇”,“撤销”、“销魂”也作“撤消”、“消魂”,但在使用习惯上,把“取消”、“消歇”、“撤销”、“销魂”作为首选词形。除此之外,二字不能通同。

“消声器”中的“消声”,义为“降低或消除气流噪音”;“销声匿迹”中的“销声”,义为“不再露面了”。“消除”和“销毁”,都有“使不存在”的意思;但“消除”用于除去不利的事物(如“消除隐患”、“消除误会”),“销毁”用于毁掉物资(如“销毁黄色读物”、“销毁化学武器”)。上述词语中的“消”和“销”不能互换。“消息”一词出自《易经》,本义“消长进退”,有“生灭盛衰”之义,引申为“音信”,取人事顺逆吉凶讯息之义。所以,“消息”不可写作“销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4:08:07 | 只看该作者
秋毫”是羽毛吗
董业铎
人们在比喻为人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时,常用“明察秋毫”这个成语。“秋毫”是什么意思呢?

现行高中《语文》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有“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一句,对“秋毫”一词注解如下:鸟兽秋天生的羽毛,意思是非常纤细。稍加品味,你就会发现这个注解有失准确。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羽毛“的解释为:1.鸟类身体表面所长的毛,有保护身体、保持体温、帮助飞翔等作用。2.鸟类的羽和兽类的毛。比喻人的名誉:爱惜羽毛。由此看来,若采用第一义项解释羽毛,则释义不全;若采用第二义项,又有重复之嫌。另外,通常情况下,一提“羽毛”,人们通常不会想到“兽类的毛”,而是会想到鸟身体表面的硬羽,可见,这个注解不妥。

从成语本身看,“秋毫”有细微之意,鸟兽秋天生的毛是出于保温的需要,用鸟兽秋天生的毛作比,也必然应该是细毛,以“羽毛”作解是不准确的。

我想,还是采用《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的注解: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比喻微小的事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4:08:18 | 只看该作者
“修辞手法”与“修辞方法”
谭桂声
在现在的语文教材中,对修辞格,或专称其为“修辞手法”,或既称其为“修辞手法”又称其为“修辞方法”,而一般不专称其为“修辞方法”。

以“修辞手法”或“修辞方法”指称修辞格(简称辞格),在字面上没问题,但在修辞学上,二者一般各有所指,而不混用。

一、关于“修辞手法”

在中国首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先生,其语言学专著《修辞学发凡》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开山之作。在该书“第三篇  修辞的两大分野”中,他提出修辞手法有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两大分野之说:

……因此修辞的手法,也可以分做两大分野。第一,注重在消极方面,使当时想要表达的表达得极明白,没有丝毫的模糊,也没有丝毫的歧解。这种修辞是抽象的、概念的。……其适用是广涉语辞的全部,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修辞法。假如普遍使用的,便可以称为基本的,那它便是一种基本的修辞法。

第二,注意在积极的方面,要它有力,要它动人。同一切艺术的手法相仿,不止用心在概念明白的地表达。大体是具体的、体验的。

此说影响极大,以至后来的修辞学研究者专以“修辞手法”指称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辞海》还以此说为基础,设立了修辞学的全部条目并作了相关的释义。例如,其中有如下两个条目:

【消极修辞】修辞两大手法之一。以明确、通顺、平匀、稳密为标准。科学、法令等解说文所用的方法属之。

【积极修辞】修辞两大手法之一。积极地随情应景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极尽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使所说所写呈现出具体形象、新鲜活泼的动人力量。如“瓜不离秧,囡不离娘,中国人民离不开共产党”(上海民歌),就是用了积极修辞的手法。

二、关于“修辞方式”

对积极修辞的各种方式,除称“修辞格(或辞格、辞式)”之外,多以“修辞方式”指称。例如,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立有“修辞的技巧和修辞的方式”一节,以“修辞的方式”指称修辞格;张志公先生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代汉语》教材,则以“修辞上的表达方式”指称修辞格;张弓先生的《现代汉语修辞学》,与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同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因而有“南陈(陈望道)北张(张弓)”之说,张先生即以“现代汉语修辞方式的类别”立章来分析各种修辞格,明确地以“修辞方式”指称修辞格;黎锦熙先生也专以“修辞方式”指称修辞格。例如:

修辞方式(又叫修辞格)……依我们看,它是修辞范围的主要形式,它好像语法方面词法的词类,句法的单句、复句结构等一样。语法学必须以词类和句法结构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修辞方式自然也应该算作修辞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对象。

目前修辞学界,有些人认为修辞学就只限于研究修辞方式,以为把修辞方式作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就算是完成了修辞学的任务,尽了修辞学的能事。这种看法不免狭隘。修辞学的对象有许多方面,而修辞方式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重要方面)。

另一些人恰恰相反,是否定修辞方式的重要性,甚至根本反对研究修辞方式,这是不正确的。无论怎样,修辞方式却是修辞范畴特有的现象,修辞学假如忽略或舍掉了这部分内容,就是疏忽了或放弃了这门科学研究的重要责任的一个方面,可以说是旷职。(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第24页)

那么修辞学本身要独立说明的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各色各样的修辞方式了。(黎锦熙《〈现代汉语修辞学〉序》,见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

三、关于“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统指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的各种方法,但一般偏重指前者。例如:

修辞学语言学的一门学科。……揭示修辞现象的条理、修辞观念的系统,指导人们运用和创造各种修辞方法表现所要传达的内容。(《辞海》“修辞学”条)

……修辞学上各种辞格,都是积极修辞的方法。(《辞海》“积极修辞”条)

二、关于修辞方法的论述

(一)古人论修辞方法

(二)鲁迅、郭沫若、叶圣陶等论修辞方法

(摘自张志公主编《现代汉语》的《汉语修辞资料摘编》目录)

四、应当怎样指称修辞格

在语文教材(主要是初中、高中语文教材)应当怎样指称修辞格?我们可以从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以遵守修辞学的习惯用法为宜。“修辞手法”一般专指修辞的两大手法,即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因此不宜以“修辞手法”指称修辞格;修辞方式,一般专指修辞格,但在教材中从未使用;径直用“辞格”或“修辞格”,既明白又省事,可以免于饶舌,但因其术语味儿竟然令人唯恐避之不及。所以只落得用“修辞方法”了。

二是用语须统一。在现在的语文教材中,往往既称修辞格为“修辞手法”,又称其为“修辞方法”,颇显随意,这有违于教材用语的严谨性。指称修辞格,不论是用“修辞方法”,还是用“修辞手法”,应选择其中之一。其实,即使用“修辞手法”指称修辞格也无大碍。例如,张弓先生就这样说:

修辞方式(又叫修辞格)是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根据民族的内部发展规律创造的具体修辞手法……(《现代汉语修辞学》,第24页)

但是须注意,指称修辞格,用语应当统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4:08:30 | 只看该作者
度—渡
“度、渡”二字,都有“由此及彼”的含义,但具体含义却有区别:度,义为“由此时及彼时”(时间);渡,义为“由此岸及彼岸”(空时)。例如:“度假”、“欢度春节”、“度过一生”,都是表示“时间”的,所以都用“度”,用“渡”是错误的;“渡江”、“渡过难关”都是表示“空时”的,所以都用“渡”,用“度”是错误的。

也存在特殊情况:“过渡时期”表示的是“时期”,却不能写作“过度时期”,因为“过度”是副词,不能作动词或形容词用。类似的还有“过渡政府”、“过渡金属”。

度字的本义是“计量标准”,“尺度”、“广度”、“深度”、“角度”、“长度”、“幅度”等,都是本义。度字的引申义很多,“由此及彼”是其中的一个;还有“跨越”(春风不度玉门关)、“胸怀”(器度,大度)、“章程、行为准则”(法度,制度)、“程度”(极度,知名度,透明度,气度)等义项。用作动词表示“计算、测量、衡量、推测、揣摸、谋虑”等引申义,如“度量”、“忖度”、“揣度”。在古汉语里,“度”常单独作动词用,如成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度字作动词用时,读。渡字没有度字的本义和除“由此及彼”以外的引申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4:08:43 | 只看该作者
说“雀”道“鹊”
卞 自
“雀”和“鹊”,读音都是,又都属鸟类,难怪常有人“雀”冠“鹊”戴。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这两种鸟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雀”是个会意字,下面是“隹”——短尾巴鸟的统称,上面再着一“小”字。鸟之小者,麻雀也,当然,也可泛指小鸟。麻雀给人的印象,首先是吱吱喳喳,所谓“雀喧知鹤静,鸭嬉识鸥闲”也。某小说写幼儿园的孩子,便喻之为“一窝麻雀”。当年有部片子《乌鸦与麻雀》,用麻雀喻指生活在底层的小市民。看完这部片子,你一定会对喧闹留下深刻的印象。成语“雀喧鸠聚”和“鸦雀无声”,前者有“雀”,后者也有“雀”,可见喧闹和安静,都和“雀”有关,它取决于雀的有声和无声。

其次是跳跳蹦蹦。麻雀腿短,翅膀也短,飞不高也飞不远,经常在场前屋后觅食,故有“门可罗雀”一说。而稍加观察便可发现,麻雀总是双腿并着跳来跳去的,由此产生了一个常用词:“雀跃”。人们常用它来形容一种欢快活泼的气氛。

麻雀还有一个特点,便是胆小。笔者家乡讽刺胆小鬼,总是说“麻雀子胆”。成语“雀目鼠步”,也是用麻雀和老鼠来比喻惶恐的神态。毛泽东在《念奴娇·鸟儿问答》中,曾作过这样的描写:“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鹊”则是个形声字,因这种鸟尾巴长,故以“鸟”作形符;因其“鸣声(音,象声词)”,故以“昔”为声符(“昔”是“唶”的省略)。在中国民俗中,鹊的鸣声预示喜事临门,涂上一层文化色彩,鹊便成了“喜鹊”。“鹊噪”其实并不悦耳,人们还是喜闻乐听,并美称之为“鹊报”“鹊语”“鹊喜”。冯延巳的词中便有这样的名句:“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一声鹊鸣给“留守女子”带来了无限希望。

鹊和雀不同,它敏捷,善飞,飞行速度极快,“嗖”地一下,似箭离弦。所以,形容一个人的知名度迅速提升时,便可以比之为“声名鹊起”。“鹊起”不能误为“雀起”,否则赞扬岂不成了嘲讽?

鹊和雀还有一点不同,鹊有做窝的本领,雀则有点得过且过,屋檐下、草堆中都可栖身。关于这点可举《诗经》为证,《诗经·召南》中有首《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朱嘉的解释是:“鹊善为巢,其巢最为完固。鸠性拙不能为巢,或有居鹊之成巢者。”这里的“鸠”,有人说指布谷鸟,也有人说指红脚隼,待考。后来形成成语“鹊巢鸠居”,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等。这里的“鹊”同样不能误写为“雀”,因为麻雀窝恐怕别的鸟也看不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08: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