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复制链接]
113#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4:04:13 | 只看该作者
检察—监察
“检察”义为“查验审核”,专指司法机关审查被检举者的犯罪事实,决定是否起诉、逮捕。国家检察院履行这种职能。

“监察”义为“监督审视”,专指监督国家机关和公务员的工作,检举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和公务员。国务院监察部履行这种职能。

检察院是国家司法机关,监察部是政府监督部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4:04:41 | 只看该作者
“说道”不同于“说到”
隆 林
现代汉语中,常见“说道”的用法。“道”有“说”的意思,“说道”就是“说”,这是一个并列式合成词。相关的还有“谈道、讲道、叫道、喊道、嚷道、问道、答道、写道、唱道、安慰道、感叹道”等等组合。但在这些组合中,“说”的意思明显趋于弱化。在语言实践中,单用一个“说、谈、讲……”之类,有时似乎显得“秃”,加上一个“道”字,就显得四平八稳得多。“×道”(或“××道”)之后,如果是直接引用,其后一般用冒号,引用的内容要加引号;如果是间接引用,其后一般用逗号,引用的内容不加引号。如:

他说道:“明天我就不来了。”

他说道,他明天就不来了。

现代汉语中也常见“说到”的用法。“说到”是一个动补式合成词。“到”表示一种结果。“说到”有“说及”的意思,后面往往是说及的对象或内容,或者用于“某某说到什么时间、地点”的语境中。“说到”后面一般不能有语音停顿,书面上不加标点。如:

我们刚才还说到你。

他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

“谈到、讲到……”的用法可以此类推。显而易见,“说道、谈道……”不同于“说到、谈到……”。

在报刊中,把“×道”(或“××道”)误用为“×到”(或“××到”)可算作词语使用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请看:

(1)舒乙先生最后讲到:母亲的一生是完美的一生,她有一个完美家庭,一个完美追求,一个完美事业,最后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北京晚报》2001年5月23日)

(2)大阪市民已呈现出饱满的热情,申奥歌曲《同一星球的朋友》已广为传唱,歌中唱到:“虽然肤色不同、宗教不同,体育和音乐是世界共通的,大阪奥运会一定精彩。”(《体坛周报》2000年7月10日)

(3)杨澜说:人在特别自信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有自卑的一面?姜文回答到:“你说得对。……你刚才说自卑,其实我非常自卑。”(《作家文摘》2003年7月18日)

这些例句中的“到”都应该改为“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4:04:52 | 只看该作者
“合拢”还是“合龙”
王明远
  今年1月下旬,连接深圳和香港的跨海大桥深圳湾大桥胜利贯通。2月10日,广东卫视“粤港澳零距离”播出一条新闻报道此事,标题是“深圳湾大桥深圳段与香港段合拢”。严格点说,“合拢”写作“合龙”才符合造桥行业中的“规矩”。
  修筑堤坝、围堰或桥梁,都从两端开始施工,最后在中间对接。自古以来,中间的对接口都称“龙口”或“龙门”,所以最后在龙口对接称“合龙”或“合龙门”。“合龙”是堤坝、围堰及桥梁修筑中的专门术语。“合龙”是整个工程成败的关键,稍有疏漏便会功亏一篑。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凡塞河决,垂合,中间一埽(读,堵口的材料),谓之‘合龙门’,功全在此。”工程合龙时,一般会举行重大庆典,民间有些地方还会杀猪宰羊,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祈求合龙成功。
  从语意上分析,“合龙”与“合拢”也是有区别的。“合龙”强调做到两端工程在龙口接合得天衣无缝,整个工程像一条龙一样浑然一体,用数学公式表示的话,“合龙”是:1+1=1。拢,意思是合上、靠近;“合拢”指两个或多个个体靠近、闭合。“合拢”后的个体一般还是各自独立的,并没有变成浑然一体的整体。如书本合拢,一张张书页还是各自独立的。用数学公式表示,“合拢”是:1+1=2。
  可见,如果堤坝、围堰或桥梁等工程的两端最后只是“合拢”的话,一定会留下无情隐患,是很危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4:05:02 | 只看该作者
“副”和“服”辨析
邓增松
  “副”和“服”()作量词使用时,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副,用于成套的东西,古已有之。如“大历元年七月五日敕,南郊太庙祭器,令所造两副供用”,就是一例。现在人们所说的“一副象棋”“一副杯筷”的“一副”,亦属于此类。
  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专指成双成对的东西,如:“一副手套”“两副对联”等。现在表述面部表情时,也多用“副”,如:“一副严肃的面孔”“一副迷人的笑脸”等等。
  “服”,是个多音多义词,用作量词时,读f”,中药一剂或煎一次,叫一服。北周庾信的《燕歌行》:“定取金丹作几服,能令华表得千年”句,就是这样的用法。
  时下,一般词典,对量词“副”“服”的注音和释义,基本一致,可见量词“副”“服”的读音、含义和用法历代相传,比较稳定。
  然而,现在却有以“副”代“服”讹误现象见诸报端,照录如下:“韩国广播公司电视台的现场评论员认为,韩国队今天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一点长处,在气势、技术和配合方面暴露出许多漏洞。这位评论员说,韩国队今天吃了一副苦药,但愿这副苦药能在九强赛中变成一副良药。”(《北京晚报》1999年9月8日《既迷惑霍顿又保存面子  韩国国奥队一比四惨败》)
  上面引文中的三个专指“药”剂的“副”字,均应改为“服f””字,才合乎规范用词的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4:05:14 | 只看该作者
“巧夺天工”的两种误用
俞敦雨
  用“巧夺天工”这个成语得有个条件,即必须是“人工”和“天然”相比,如“象牙雕刻的人物花鸟,生动活泼,巧夺天工”,是拿人工的人物花鸟(雕刻的)同天然的人物花鸟相比。不合这一条件的,就是错用。《咬文嚼字》去年第7期曾刊文谈过“巧夺天工”误用的问题。文章涉及了这个成语误用的一种情况,笔者发现常见的误用有两种情况:
  一、“天然”比“天然”。《文汇报》2001年4月6日《太湖,你为何不平静》中有这么一句话:“来此旅游的人们,面对着太湖的水色山光,又焉能不为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造化所惊叹呢!”正如作者所说,太湖的水色山光,确是“大自然”的“造化”,既是一种“天然”,又怎能再与天然相比呢?(另外,句中“所”应改为“而”。)
  二、“人工”比“人工”。《新民晚报》1997年7月28日刊登了歌星亚格制作的一幅火车站模型的照片,还配上了一篇短文,短文的标题是“巧夺天工”。“火车站模型”固然是“人工”,而同它相比较的对象,被模仿的“火车站”同样是一种“人工”,而非“天然”;可见,用“巧夺天工”来做标题是不妥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4:05:22 | 只看该作者
“扎啤”的“扎”
姚博士
问:到饭店就餐,点鲜榨饮料,总是以“扎”计量。说“一扎橙汁”“一扎苹果汁”。还有一种啤酒称“扎啤”。请问,“扎”是什么意思?

──江苏无锡  李戎生



答:我想,你一定已经注意到,这种鲜榨饮料是一种广口玻璃瓶盛装的。这种广口瓶在英文中写作“jar”。“扎”便是“jar”的中文音译。“扎啤”是指用这种广口瓶盛装的啤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4:05:34 | 只看该作者
“日以继夜”还是“夜以继日”
郑友消
  报刊常将“夜以继日”写作“日以继夜”,读来似乎朗朗上口,其实是不通的。“日”“夜”错位而不觉其非,究其原因,是对这一成语的构成不甚明了。
  “夜以继日”最早见于《庄子》。按古汉语语法分析,“夜以继日”,就是“以夜继日”,“以”当“用”讲。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用夜晚接续白天”。因此,如果误写成“日以继夜”,就成了“用白天接续夜晚”,显然与原意相悖了。
  在古汉语中,有把介词“以”的宾语放在“以”前的现象。比如,“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用长江、汉水洗濯它,用秋天的太阳曝晒它”。再如“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意思是“用一句话概括它”。可见,“夜以继日”中的“日”“夜”二字不能乱调换。当然,为了特殊的修辞目的而临时调换又当别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1 13: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