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复制链接]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4:02:11 | 只看该作者
不可“参予”
青 芝
   “参加并一起活动”,这个意思,人们通常用“参与”或“参预”来表达。例如:

冯牧《澜沧江边蝴蝶会》:“我们简直是无法干扰它们参与盛会的兴致。”

吴秉杰《九十年代小说现象和文学课题》:“‘干预生活’的文学演进为更广泛意义上的‘参预生活’。”

“参与”和“参预”的“与”和“预”都读,字音完全相同,因此人们可以不加区别地任意选用“参与”或“参预”,都是正确的。不过,由于“与”字的笔画简单易写,现代人使用“参与”的频率相比而言要高一些。

1998年第5期《家庭医生》有3处用到了“参与”:

第15页《病后虚弱新释》:“参与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

第16页《聋儿康复,路在何方?》:“这才是聋儿……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唯一道路。”

第17页《家庭医生门诊专家介绍》:“主编和参与编写的论著五部。”

这三个“参与”用得无疑都正确。但另有一处却写成了“参予”:

第9页《手术后病人自我镇痛的新技术》:“由于患者自我参予镇痛,能积极主动地提高康复自信心和康复速度,减轻心理压力。”

“予”读作,义为“给予”,和“与”“预”的意义都不同,不能相混互换。所以,“参予”应当改为“参与”或“参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4:02:22 | 只看该作者
何映红
    在夜大学给学经济的学生上课,谈到广告的主要目的在于营利,这时有好几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营利’的‘营’应该写作‘盈’。”

果真写错了吗?实际上“营利”、“盈利”是一对同音词,都读作“”,而词义是有区别的。

“营利”只作动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谋求利润”,指的是通过经营赚取利润的整个过程。“盈利”一般作名词,《现代汉语词典》认为它等同于“赢利”,而“赢利”的第一义项是“企业单位的利润”,实际生活中“盈利”也可兼指一般的利润,如“商店的盈利”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小小汉英词典》中对“盈利”“营利”两词的区分是很明确的,“盈利”释为“profit(利润)”,“营利”释为“seek profits(谋求利润)”。

因此,我们可以说某种产品“盈利丰厚”,却不能说它“营利丰厚”。附图中的“企业营利”,便应该是“企业盈利”,只能用名词而不是动词。至于我在课堂上讲的广告的主要目的,则应是“营利”而不是“盈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4:02:30 | 只看该作者
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原意是赞扬事物尽善尽美。语出《左传》,吴公子季札在鲁国欣赏音乐舞蹈,当他看到舞“韶”时,赞美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情已。”意思是舞乐好到了极点,后以“观止”一词赞扬所看到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是褒义词。有人却把这个成语理解为“到了极点”,如:台湾交通混乱叹为观止。将“叹为观止”当贬义词用,显然不妥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4:02:42 | 只看该作者
“樟”“獐”之辨
徐向东
  这几年,拜读过几部有关地理的书。其中讲到我国的自然资源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列举一些树种名称,如红松、落叶松什么的,必不可少。“樟子松”字样常列其中,以为光荣。然而,这个“樟子松”打头的“樟”字,竟然用错了,而且是几近一种想当然式的错误,屡见屡错,颇有几分顽固。

  其实,这树正确的名称是看着不怎么顺眼的──獐子松。为此,引出本篇小文,是为“樟獐之辨”。

  看看权威工具书《辞海》对“樟”与“獐”是如何说的吧。 

  樟,植物名。亦称“香樟”,樟科。常绿乔木。叶互生,卵形,上面光亮,下面梢灰白色,离基三出脉,脉脉有腺体。初夏开花,花小,黄绿色,圆锥花序。核果小球形,紫黑色,基部有杯状果托。广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地,以台湾为最多。植物全体均有樟脑香气,可提取樟脑和樟油。木材坚硬美观,宜制家具。因其美观,又常为绿化树、行道树。

樟木箱子,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期,名头十分响亮。家里拥有两只,那时候即是“小康”。

樟,仅为樟科植物的一种。而樟科植物约有45属,近2 5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约有20属,423种,主产于长江以南各地,以华南和西南为最多,是构成森林的重要树种。那些看着和“樟”字距离挺远的楠木、肉桂、鳄梨等树种,均属此科范畴。

  獐,动物名,亦称“河麂”“牙獐”。哺乳纲,偶蹄目,鹿科。体长近一米。雌雄均无角。雄獐犬齿发达,形成“獠牙”。冬季毛粗而厚密,枯草黄色;夏季毛细短,微带红棕色,腹毛淡黄色,全身无斑纹。尾短,行动灵敏,善跳跃,能游泳。每胎3~6仔。分布于中国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等地;朝鲜半岛也有分布。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獐子松,植物名。松科。常绿乔木,高可达30米。小枝淡黄色。叶两针一束,长4~8厘米,粗硬。球果窄长卵形,先端渐狭,鳞盾隆起,鳞脐有微刺。产于中国大兴安岭地区,常成纯林;亦分布于蒙古及俄罗斯西伯利亚。最喜光,能抗旱寒,为沙地主要造林树种。木材供建筑、枕木、矿柱等用材。又为观赏树。

松科,裸子植物,10属,230种以上,分布极广。我国10属都有,约97种(其中引种栽培的24种),各省均产,为非常重要的林木。木材价值高,多被作工业原料用、药用、食用乃至观赏。而其10属之一种的“獐子松”,之所以常被顽固地误作“樟子松”,皆因人们对樟脑、樟油、樟木箱子太熟悉,以为就应该是“樟子松”的想当然。

  其实,“樟、獐”是有很大区别的。一个动物,一个植物,一个可以到处跑,一个站那儿跑不了。“獐子松”之所以“獐”子打头,命名时得于“獐”的“腹毛淡黄色”与“樟”的“小枝淡黄色”遥相对应引发的联想,亦未可知。

  行文至此,可以结束了。

  以后不要写错“獐子松”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4:02:57 | 只看该作者
“运气上门”
黄钰雄
石油液化气公司运送液化气的车曾经标着“送气上门”。顾客颇有微词──你送气上门,我们岂不是受你的气了吗?于是改以“运气上门”。“运气”除运送液化气的意思外,还有幸运之义,让人舒心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4:03:07 | 只看该作者
“杰出”与“优秀”
黄茂忠
舒婷和傅天琳是上世纪80年代活跃在中国诗坛的大红大紫、比肩而立的两位女诗人,又是至交;为此一些人爱将两人扯在一起,作“比较研究”。在公众场合,曾有读者递条子问傅:“你认为舒婷的诗怎么样?”甚至问:“你和舒婷的关系如何?”傅悠然答道:“舒婷是杰出的,我是优秀的。”舒婷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就此事作了如下点评:“这个川妹子(傅籍贯重庆)既保持了中国人谦虚的传统,又体现了她个人的自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4:03:18 | 只看该作者
“界限”“界线”辨析
傅炳民
“界限”“界线”是一对同义词,其读音、词性完全相同,且都具有作主语、宾语、定语等句子成分的语法功能,因而,一些人往往忽视其不同之处,不加辨析地使用。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

一、词义有同有异

“界限”“界线”都具有表“不同事物的分界”的义项,即在用于表述“不同事物的分界”的意思时,二者相通,可以任意使用。但它们还具有各不相同的义项。“界限”有“尽头处”“限度”之义。如①“这些人利令智昏,他们的私欲是没有界限的。”“界线”既指“某些事物的边缘”,又用来指“相邻地区(部位)分界的线”。如②“截至目前,全国共勘定县级界线三万多公里,其中新疆的勘界工作已基本完成。”(长江日报》1995年9月19日《解决地界争议的根本之路》)不难看出,①②两句中的“界限”“界线”是不能互换使用的。

二、适用对象有别“界限”所适用的对象一般是抽象事物;“界线”所适用的对象往往侧重于具体事物。如③“市场法制不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滞后,经济活动中的是与非、合理与不合理、合法与不合法的界限不分明。”(《半月谈》1993年第18期《反腐答疑录》)④“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鲁迅在和“蟋蟀们”告别时的立足点还在百草园,时间界限还在进书塾以前。(《语文知识》1993年第12?期《浅议过渡段的划分》)例句③、④中的“是非”、“理”、“法”、“时间”等是名词,表抽象之物,所以用来表示其正误、合悖、前后等分界的词语是“界限”。⑤“一般而言,公事目光的位置以双眼为底部界线,到额头中部止。这种位置的目光表示公事公办,不含感情色彩,多用于外交谈判、生意谈判等严肃的场合。”(《长江日报》l995年12月15日《人际交往中的目光运用》)⑥“分快慢班,为了服人,只能根据学生的成绩,而学生的成绩并非明显地分成‘好’与‘差’两大类,通常是呈阶梯状分布,各档次都有。那么以多少分作为快慢班的界线呢?”(《中国教育报》1995年6月19日《分快慢班行不通》)例⑤中,“目光的位置”指的是人脸庞上一个可观视、可触及的实实在在的区位;例⑥中用来分快慢班的是一个具体的分数,这个分数供操作时使用。二者都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之物,故表示其分界的词用“界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05: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