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复制链接]
85#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1:44:25 | 只看该作者
“蔚然成风”有褒义
王惠莲
2008年10月31日《南方都市报》一篇题为“行业机密”的社论这样写道:“现在,掺假已经蔚然成风,成了公开秘密,特别是像往饲料中加三聚氰胺之举,早有专家提出警告……”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兴盛,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这是一个褒义词。往饲料中掺假的恶劣风气,不可用“蔚然”来描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1:44:42 | 只看该作者
是“不以为然”,还是“不以为意”
宋桂奇
13岁的小学生王大勇,两年前随母亲来到继父老宋家后,又有了新的户口簿;近日学校普查户口时,竟发现王大勇“婚姻状况”一栏写着“丧偶”!继父老宋跑到当地派出所询问情况时,有关人员则认为没有必要为“这么点小事”找来找去。《新民晚报》2007年7月15日A14版报道了这则新闻,其标题是“户口簿出错 小学生‘丧偶’两年/‘这么点小事’ 派出所不以为然”。笔者以为,题目中的“不以为然”使用不当。

“不以为然”义为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不以为意”则是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前述新闻中,派出所有关人员并没有否认户口簿上王大勇“丧偶”这一错误,只是认为“丧偶”之误乃“小事”一桩,没有必要要找来找去。由此可见,修改标题中“不以为然”为“不以为意”,就文题相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1:44:57 | 只看该作者
“登坛品酒”报告(二)
汉武帝能“拜佛”吗

毕兆祺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在《唯有儒家活水来》(56页)中,有“晚年他(汉武帝)迷恋黄老,烧香拜佛”一说,这不可信。武帝晚年“烧香”之事也许会有,但“拜佛”之事断然不会有。因为汉武帝时,佛教还未传入中国。

关于佛教,辞书的解说是比较一致的,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公元前后传入我国。佛教传入的具体时间,《辞海》记录了两种说法:一说为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一说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武帝是公元前140年登基,公元前87年驾崩的。就是说,汉武帝身后至少有85年之久(取佛教传入时间为公元前2年的说法),佛教才传入中国。

焦大并未说过

吴全鑫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171页—172页写道:“……焦大也说过,大观园里,除了石狮子,有几个人是干净的?”其实焦大这个《红楼梦》里的牢骚大王并没有骂过这样的话。

《红楼梦》第七回.焦大因不满大管家安排自己黑更半夜送人,便趁着酒兴大骂管家。贾蓉听了忍不住骂了两句,焦大便将矛头又指向了贾蓉,后来连贾珍也骂了,因此被赏了满满一嘴的土和马粪,捆倒在马圈里。他骂了很多,像什么“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都极尖锐。但他还骂不到“大观园”,因为大观园当时还没建成呢。

说“除了石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的人是贾宝玉、秦钟的至交柳湘莲。书中的原话是:“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这句话原来是对贾宝玉说的,结果把宝玉闹了个大红脸。

明朝哪来“靖康”事

杨  光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255页说到分封诸侯会带来政权不稳定,举了明朝的例子:“明太祖立国,复大封诸王领藩地,终有燕王朱棣靖康之役,赣王朱辰濠之叛乱。”

发生在明朝的不是“靖康之役”而是“靖难之役”。

“靖康”是北宋钦宗的年号。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兵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就此灭亡。岳飞著名的《满江红》词中反映了这一亡国之痛:“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靖难”是“平定变乱”的意思。1399年,明朝燕王朱棣以遵祖训、诛奸臣为借口,名义为国“靖难”,其实是公然夺自己侄儿的皇位。明朝的这次内战史称“靖难之役”。

另外,明代井无“赣王朱辰濠之叛乱”。应该是“宁王朱宸濠之叛乱”。《中国历史大辞典》介绍:朱宸濠乃明宗室。宁献王朱权四世孙,袭封宁王。他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起兵造反,后兵败被俘,处死于通州(今北京通州区)。

西汉已有指南针

王万里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中《汉武武大梦绕边关》一节说张骞出使西域风险极大:“公元前2世纪,没有精密地图,没有指南针,更没有越野车和GPS全球定位系统,没有人去过西域,月氏远在天边,如同传说。”

说“公元前2世纪”“没有指南针”是不准确的。

指南针是指示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战国时,中国人已经发现了磁石具有指向南北两极的性能,已经会琢磨天然磁铁矿制成指南针,并称之为“司南”。最早的记载见于〈韩非子·有度〉:“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正。朝夕,指东西方向。

《韩非子》的作者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韩非。韩非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其生卒年约为公元前280年到公元前233年,据此推算,《韩非子》是公元前3世纪的著作。

因此,最晚在公元前3世纪,指南针(“司南”)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

“逆龙鳞”不是“拔掉龙鳞”

李大新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148页,王教授写道:

汲黯两次抗旨,多次“逆龙鳞”(古代称皇帝为龙的子孙,“逆龙鳞”就是拔掉龙身上的鳞片,用来比喻触犯皇帝),汉武帝都没有降罪。

“逆鳞”一词出自《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同“撄”,触犯)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逆鳞,即倒生的鳞片。《韩非子》以龙比喻君主,龙有不可“婴”之逆鳞,君主也有不可触犯的尊严,后谓臣下直谏触犯君主和违忤旨意为“婴逆鳞”,简称“婴鳞”。

也有称“批逆鳞”的,比如《史记·刺客列传》:“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谓秦国强暴,不可触犯。

“逆龙鳞”之说,应是“批逆鳞”的再变化。其含义还是触犯君王。如宋梅尧臣《送司马谏议使北》诗:“每逆龙鳞司谏诤,又持为解释旄节使阴山。”然而,两个“逆”字的意思已经不同了。“批逆鳞”的“逆”指倒生,而“逆龙鳞”的“逆”指忤逆、触犯。

“‘逆龙鳞’就是拔掉龙身上的鳞片”一说是从哪里来的?还是请王教授指教。

貂蝉史无其人

乐  醒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172页说:“在中国历史上,用女人挑拨父子关系,徐来是第一人。后继者不乏其人。东汉末年,王允用貂蝉离间吕布和董卓,算是一次经典回放。”

徐来是西汉衡山王刘赐的王后,历史上确有其人。王允、吕布、董卓,也均为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而貂蝉却是一个虚构出来的人物,历史上并无其人。

貂蝉因《三国演义》而为人熟知。在这本小说中,她是王允家的歌妓。为助王允剪除董卓,自己献身,用“连环计”离间董卓和吕布,最后借吕布之手,杀死董卓。

历史上确有王允联系吕布杀死董卓这件事,但“王允用貂蝉离间吕布和董卓”却是小说家言。

《辞源》说“貂蝉”是“传说之三国时美女,初为董卓侍女,后为吕布妾”,并特别辨析道:“《三国演义》小说传吕布妻名貂蝉,为司徒王允家婢。按《三国志·吕布传》仅言布与卓侍婢私通,不记名字。”

王教授专门研究历史,当然分得清楚史实与传说的区别。之所以带出个“貂蝉”来,恐怕是一时口误吧。

“不耻”与“不齿”

郑瑶酩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123页有两个“不耻”:

公孙弘虽然为人不耻,为舆论不耻;但是,他既不是无才,也不是无能,甚至还做了些值得大书特书的好事.主要有一武一文两大功绩。

第159页有一个“不耻”:

究竟是什么成为淮南王的心魔,一定要放下书卷琴瑟,投进一场力所不及、世人不耻的叛乱呢?

这三个“不耻”都用错了,均应改为“不齿”。

“不耻”的意思是“不以……为耻”例如,“不耻下问”就是向学问、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认为这是让人羞愧的事。“不耻”能构成一个褒义的组合。如,“不耻相师”就是不以相互学习为耻。“不耻”要带宾语。如,“不耻最后”是赛马时不因跑在最后而感到羞耻,比喻做事不在于快慢,而在于坚持,只要持之以恒,就能达到目的。

牙齿是成列并排的,所以“齿”引申出了“并列”的意思。“不齿”最常见的意思即“不与同列”,表示鄙视。例如“不齿于人”,就是不能与人同列,指被人看不起。“不齿”组成的结构含贬义,如“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不齿”还经常用在被动结构中,如“为艺术名家所不齿”。

上面两段文字都是贬义的评价,因此都应用“不齿”。而且“不耻”不能用在被动结构中,后边必须带宾语,上文中“为人不耻,为舆论不耻”是被动结构,“世人不耻”没有带宾语,都是说不通的。

何处觅得“洪桐县”

汪明远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30章中有这样一句话:“都说‘洪桐县里没好人’,难道这赵国也是个贼窝?”这里把著名的“洪洞县”的名字弄错了。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这是京剧《玉堂春》中的著名唱词。“洪洞县”也因这句唱词而名闻遐迩。

《玉堂春》故事中妓女苏三(玉堂春)结识了宦官子弟王金龙,誓偕老白头,从此拒不接客,后被骗到山西洪洞县给富商沈燕林作妾。沈妻毒死丈夫,并诬陷苏三,苏三蒙冤获死罪,后被解至太原复审,适值金龙任八府巡按审理此案。王金龙微服探监,终于为苏三平反昭雪。这出戏,根据内容,又有“苏三起解”“洪洞县”等名目。

洪洞县,在山西省南部。汉置杨县,隋改洪洞县。以洪崖古洞而得名。“洪洞县”的“洞”的读音在一般词典里查不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有明确的标注,念(同)而不念,这在宋朝的《广韵》中已有记载。京剧中唱的也是“洪县”。

“洪洞县里无好人”,因苏三在此地蒙冤而流传。将“洪洞县”错成“洪桐县”,大概是读音相同造成的误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3:57:19 | 只看该作者
“一盒酥”质疑
李诗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收有《杨修之死》一文,其中“一盒酥”的故事原文如下: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盒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杨修为什么把“一盒酥”拆释为“一人一口酥”?按理应是“一人一口皿酥”呀!查四川省教育厅审订的《中学生练习册初中语文第四册》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均未提及。笔者进而查《三国演义》原著,原来曹操写的三个字,乃“一合酥”也。把“一合酥”拆释为“一人一口酥”,才有道理可言。

曹操为什么写“一合酥”,他是不是写了一个别字呢?只怕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北魏贾勰、《齐民要术·种槐柳楸梓梧柞》:“[梓]十年后……车、板、盘、合、乐器,所在任用。”石声汉注:“‘合’,即现在的‘盒’字。”可见,至少在北魏时代,现在的“盒”是可以写成“合”的。类似用例在以后的古籍中比比皆是。唐王建《宫词》之六七:“黄金合里盛红雪,重结香罗四出花。”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玛瑙面丸一两三钱,一圆合。”其中的“合”皆是“盒”。

其实,“一合酥”的故事究竟是不是真实的历史,曹操究竟是否写过“一合酥”,恐怕难以论定。此故事出自《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出自明朝人罗贯中之手。在明朝人的著作中出现“一合酥”一点也不奇怪。

课本将“一合酥”改成了“一盒酥”实在是不足取。如果曹操写的真是“一盒酥”,杨修却把它拆释为“一人一口酥”,并胆敢分而食之,曹操一定有理由当场就把他杀了。可见“一盒酥”完全违背了小说的匠心。

我认为课本应将“一盒酥”订正为“一合酥”,再在注释中说明在古代“盒”可以写作“合”。

(李诗文)

(选自《咬文嚼字》2008年第6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3:57:44 | 只看该作者
“做梦”与“圆梦”



孙建国

人人都会有梦想,但梦能够实现的关键是什么呢?哈佛图书馆的训诫是最好的注释:“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3:57:58 | 只看该作者
“做梦”与“圆梦”
孙建国
人人都会有梦想,但梦能够实现的关键是什么呢?哈佛图书馆的训诫是最好的注释:“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3:58:11 | 只看该作者
“三百六十度大转弯”?
宗守云
    《中国记者》2007年第8期有一篇文章说:“让我感到好笑的是,同样的媒体特派记者,针对同样一个人——中国队的主教练,仅仅事隔七天,仅仅因为一场比赛赢了,而另一场比赛输了,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来个三百六十度大转弯,赢球时对朱广沪爱得死去活来,输球后对朱广沪恨得不共戴天,‘成王败寇’,世态炎凉,莫此为甚!”

“三百六十度大转弯”显然错了。根据常识,人在转弯一百八十度后,正好面向和原来相反的方向,因此人们常用“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表示思想、态度、事情转到了相反的方向。上文要表达的恰恰是这样的意思:特派记者对中国队主教练的态度转到了相反的方向。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如果真的转了三百六十度,那不是又回到原点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1 11: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