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案例场景:
一天,我组织中班小朋友进行“蔬菜印章”美术活动,要求每桌子上四人一组,共同在一张大的绘画纸上合作而成。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合作的形式来作画,相互之间的摩擦时有发生。
正在我来回观察幼儿作画时,一个夹杂着哭腔的声音传到耳边:“老师,你看呀。”我走过去了解情况:
“张璐,你怎么了?”
“强强把我这里弄成这样了,都不圆了。”他指着自己印的画,哭着说。
同组的嘉琪把头凑过来说:
“是强强撞了她的手。”
我转头看了看强强,看得出强强也不是故意的,她也正在为这事而难过。
我对张璐说:“别哭了,她也是不小心的,没有故意要弄坏你的画!”
但张璐依旧伤心地哭着,说:“她把我的画弄脏了!”
我见状轻抚着张璐,建议:
“张璐不要急,我们一起想想有没有补救的办法。”
我刚说完,他们一桌的人都动起了脑筋。不一会,嘉琪想出了办法:“可以再重印一个。”素雅却说:“用抹布擦干净。”强强说:“干脆在上面涂个太阳。”
“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我们来试试这个办法好吗?”
我马上对小朋友的提议给予肯定,并且询问张璐,是否同意。
张璐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接着,她就让强强在原有的印画上涂成了太阳,她的画看上去依然是完美的。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中两个孩子之间产生的矛盾是由于一人的无意间的动作,对对方产生了伤害。张璐因为自己努力完成的作品被弄坏了而十分难过和着急,责怪同伴。同时,她又不知所措,只好向老师求救,希望老师能帮她或告诉她该怎么办。可以看出,她完全没有意识到要自己解决问题,他所想到的是“我该怎么办”,而不是“我能怎么办?”对于发生的事情,我没有简单地做对与错的评价,而是将问题留给了孩子,有意识地让他们尝试自己想办法解决或补救问题。问题得到解决了,自然两人相互之间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幼儿之间问题的解决者,而是幼儿解决问题的引导者。《纲要》中提到:“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就应找准自身的位置,抱着一种与幼儿共同探讨的态度,才能使活动顺利进行。美术活动的过程,不仅是幼儿如何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过程。这要求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去捕捉幼儿的兴趣点,积极引导,共同创作。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孩子有自己解决的好办法,只是在面对问题时没有意识到要自己想办法。因此我们认为,在幼儿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中出现问题或遇到困难时,自己解决的关键不在于他们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于他们是否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心理主动性。
实践证明,美术活动是一门艺术教学,也是一门学问,教师要创设出各种符合幼儿身理、心理特点的活动,从小抓孩子的自主创新,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孩子的成长中如果能培养好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用自主、创新这样一条主线来带动孩子素质的各个方面,把孩子的观察力、想像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信心、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等都结合在一起,就能够使孩子在各个方面都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