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红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复制链接]
5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身分”与“身份”  



苏培成



“身分”与“身份”哪个写法符合规范?对这个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并没有作出明文规定,要靠报刊的示范和辞书的引导。从使用情况看,本来用的是“身分”,过了一段时间后才又有了“身份”,于是“身分”和“身份”成为并存并用的异体词。据笔者的观察,在“文革”前还是“身分”占优势。1978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将“身分”“身份”合在一条,而把“身分”列在前面,正反映了这个事实。后来“身份”的使用频率突然高了起来,我猜想这和“居民身份证”用了“身份”有关。“居民身份证”是政府颁发的,这似乎意味着政府选用了“身份”这个写法。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作了相应的调整,“身分”“身份”都单独出条,在“身份”下注音、释义,而在“身分”下注:同“身份”。显然,天平在向“身份”倾斜。

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身份”这种写法为什么会出现,而且能够得到流传?我想这可能和分化多音多义字有关。多音多义字在使用时要音随义转,非常不便,人们希望把它改变为一音字。改变的办法有几种,一种就是改写。例如,“那”本来有和两个读音,分别表示指示和疑问。后来从“那”字中分化出“哪”字,读,专门表示疑问,“那”就只有一音一义了。照此办理,“分”有和两个读音,是常读。如果把读的“分”都写成“份”,“分”不就只剩下,成了一音字了吗?“身分”写成“身份”就是这样一种努力。可事实上,这样分化有困难。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读的“分”有几个义项:①成分:水分∣盐分︱养分。②职责、权利等的限度:本分|过分|恰如其分|非分之想。③情分;情谊:看在老朋友的分上,原谅他吧。显然,这些词语中读的字不可能都写为“份”。文字的使用有强烈的社会性,把这些都写为“份”缺乏社会基础,群众不习惯,不支持,何况还多了两笔。既然不可能用这种办法把“分”这个多音字改为一音字,单独把“身分”改为“身份”也就没有意义了。还要注意一个事实,多音字的读音,非常读有向常读靠拢的趋势,读的“分”在向靠拢。当前,在北京多数人是把“身份证”的“份”读为,很少有人读为。这种变化如果得到巩固,写的是“份”,读的是,“份”字岂不要增加的读音?“分”这个多音字的读音没有减少,而“份”又成了多音字,这又何苦呢?根据以上理由,我们认为还是使用“身分”的写法较好。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2年第2期上有篇文章,介绍了台湾“行政院秘书处”1985年颁布的《文字处理档案管理手册》,其中规定“部分”“身分”词中一律用“分”而不再用“份”。这值得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蜕化”和“退化”  



吕传友



《中国青年报》1997年5月31日《人不如猴?》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

“说它(猴子)通人性,能够主动维护市容卫生,还人们一个优美环境,没人会信以为真。的确,猴子怎么比人还聪明,还爱清洁?若果如此,岂不是说人反倒在蜕化?”

其中“蜕化”一词实为“退化”之误。

“蜕化”与“退化”虽一字之差,但意思却相去甚远。“蜕”,指蛇、蝉等动物脱皮,“蜕化”就有了像动物脱皮那样发生质变的意思,于是多用来比喻人变质、腐化堕落。“退”,指向后移动、后退。“退化”则有退步、减退的意思,于是多用来形容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而这个事物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原文是说一只猴子一次次上树摘取废弃的塑料袋,维护环境卫生(当然不是主动的,而是为了得到苹果而已),而人却随意污染环境,两相比较,作者说,在这一点上,作为万物之灵的人难道还不如一只猴子,不如它聪明,不如它爱护环境?显然是说人在“退化”,而不是“蜕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07: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损坏”和“损害”  



朱楚宏



《光明日报》1996年12月3日第7版《破除陋习移风易俗》一文中,有如下一个句子:

这种吃喝风,一浪费财富,二损坏形象,三有碍健康,百害而无一益。

句中,“损坏”应改为“损害”。“损坏”与“损害”都有使宾语蒙受损失、由好变坏的意思,但也存在着细微差异,不能混同。一是搭配对象不同。“损坏”多与具体物搭配,如“~公物”“~庄稼”“~路面”等。“损害”多与抽象物搭配,如“~名誉”“~利益”“~身心健康”等。二是意义的侧重点不同。“损坏”往往是使受事在外观形式上受到损伤,“损害”则往往是使受事在内容性质上受到损伤。同是与具体物搭配,“损坏牙齿”“损害眼睛”中的“损坏”与“损害”一般是不能互换的。因为前者侧重于指牙齿的外形上受损,后者侧重于眼睛的视力(即性质、功能)上受损,尽管前者也可涉及牙齿的功能。再如“损害身体”的“损害”,涉及的是内在的体质,所以不能换“损坏”。同样,上文所引句子的“吃喝风”“损害形象”的说法,不是指形象表面上受损,而是指内在的(品质上的)受损,因而,不能说“损坏形象”。

“损坏”表示外观形式上受损,不大可能与抽象物搭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07: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说“级”道“届”



徐世华



   《文汇报》1997年8月17日《众说纷纭论高考──高考制度恢复2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要》一文,对1977、1978级大学生的提法颇为混乱,摘录如下:

A.现在的大学校长多数是77届、78届的考生。

B.李国强(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博士生导师、78届天津大学学生)

C.两个女儿一个是77届,一个是79届入校生。

D.李平(……浙江大学78届学生)。

E.1977级、1978级大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经历。

F.上海77届还是78届复旦的卢新华写《伤痕》。

上述六种提法可分为三类:第一类:A.C.字面上很明确地指明1977、1978两年参加高考并入学的人;第二类B.D.F.意思不明确,但根据文章内容,可知其所指与第一类同;第三类E是全文唯一的正确提法。

“届”,《现代汉语词典》释为:①到(时候):届期。②量词,略同于‘次’,用于定期的会议或毕业的班级等: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本届毕业生。而“级”释为:①等级;②年级;③台阶;④量词。由此可见:“届”一般用于毕业的年级及其学生。如“老三届”大家都知道指的是1966、1967、1968三年的中学毕业生。没有人将他们理解为1966、1967、1968年入学的中学生。再如各校历年的毕业生留给母校的纪念物上的落款均为:“××届毕业班”。而“级”一般用于入学和在校的年级及其学生。如: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语言班。

“级”常用于“新生”,“届”一般,用于“毕业生”。同一期学生,既可用“级”也可用“届”。毕业的当年之前称“级”,毕业的当年及其后称“届”。当强调入学的年份时,可以用“级”;而强调毕业的年份则用“届”。照此,“1977级、1978级”大学生、也就是“1982届”本科毕业生。“1977级、1978级”与“老三届”一样,在中国当代教育史上有着特殊意义。这些人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两期学生,同年入学,同年毕业(一春季一秋季),不同的只是1977级高考时值年终岁末。用“级”比“届”更具时代内涵。

例句A.B.C.D.F.显然将“届”的意思理解错了,都应改为“级”。其中C句因怕人误解为1979届毕业生,特地说明是“入校生”。其实不必,只要将“届”改为“级”就行了。

《文汇报》1997年8月17日《众说纷纭论高考──高考制度恢复2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要》一文,对1977、1978级大学生的提法颇为混乱,摘录如下:

A.现在的大学校长多数是77届、78届的考生。

B.李国强(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博士生导师、78届天津大学学生)

C.两个女儿一个是77届,一个是79届入校生。

D.李平(……浙江大学78届学生)。

E.1977级、1978级大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经历。

F.上海77届还是78届复旦的卢新华写《伤痕》。

上述六种提法可分为三类:第一类:A.C.字面上很明确地指明1977、1978两年参加高考并入学的人;第二类B.D.F.意思不明确,但根据文章内容,可知其所指与第一类同;第三类E是全文唯一的正确提法。

“届”,《现代汉语词典》释为:①到(时候):届期。②量词,略同于‘次’,用于定期的会议或毕业的班级等: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本届毕业生。而“级”释为:①等级;②年级;③台阶;④量词。由此可见:“届”一般用于毕业的年级及其学生。如“老三届”大家都知道指的是1966、1967、1968三年的中学毕业生。没有人将他们理解为1966、1967、1968年入学的中学生。再如各校历年的毕业生留给母校的纪念物上的落款均为:“××届毕业班”。而“级”一般用于入学和在校的年级及其学生。如: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语言班。

“级”常用于“新生”,“届”一般,用于“毕业生”。同一期学生,既可用“级”也可用“届”。毕业的当年之前称“级”,毕业的当年及其后称“届”。当强调入学的年份时,可以用“级”;而强调毕业的年份则用“届”。照此,“1977级、1978级”大学生、也就是“1982届”本科毕业生。“1977级、1978级”与“老三届”一样,在中国当代教育史上有着特殊意义。这些人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两期学生,同年入学,同年毕业(一春季一秋季),不同的只是1977级高考时值年终岁末。用“级”比“届”更具时代内涵。

例句A.B.C.D.F.显然将“届”的意思理解错了,都应改为“级”。其中C句因怕人误解为1979届毕业生,特地说明是“入校生”。其实不必,只要将“届”改为“级”就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07: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手机振动”,还是“手机震动”?  







问:我是安徽某报纸的一名文字编辑,在审稿中经常碰到手机的一种设置状态zhèndòng,有的写作“振动”,有的写作“震动”。请问哪一种写法是妥当的?

——安徽合肥  刘女士



答:“手机zhèndòng”,应该写作“手机振动”。“振动”,是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返运动,这种运动是有规律的,其结果没有破坏性;“震动”,意即颤动、使颤动,是无规则的,其结果往往是消极的,甚至是破坏性的。我们知道,手机的zhèndòng设置,目的是提示主人有来电或短信,对手机本身无疑是没有破坏性的结果的,故而应写作“振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07: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胁从”误作“协从”  



李荣先



从2007年2月到3月,《现代快报》连续选载了《明朝那些事儿》中的若干章节。刊登在3月15日的那一篇中,有这样一段话:

朱瞻基充分了解了战场局势和士兵心理,派人将敕令捆在箭上射入城中,敕令上说明首恶必办、协从不问的原则……

上引文字中的“协从不问”,正确的写法应是“胁从不问”。“胁从”,被迫相从者;也作动词用,表示被胁迫而随从别人做坏事。法律上有个名词,叫“胁从犯”,即被胁迫、诱骗参加犯罪的。可见,“胁从”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并非主动干了坏事;其二,并非主犯,更非首犯。

“协从”照字面理解即协助随从,并不包含“干了坏事”的意思,当然也就谈不上问罪与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4: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