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红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复制链接]
5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乖僻和怪癖







要谈这两个词,是从林彪引起的。读过有关回忆录的人都知道,林彪怕出汗、怕风、怕水甚至怕光。每次大便都要兴师动众,颈部以下要围上毛巾,四角还要几个工作人员按得严严实实。 2001 年 2 月 27 日《北京晚报》在披露这些“隐情”时,用了这样一个标题:“林彪怪癖的生活习惯”。这里的“怪癖”一词,正确的用法应是“乖僻”。

乖僻和怪癖,仿佛一对孪生兄弟,读音相近,词义相关,在实际运用中,往往纠缠不清。手头便有多例。某女作家描写一阔太太:“她旁若无人,走一步尖叫一声,陈妈想起了当年那怪癖的曹小姐。”某青年报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用了这样一个标题:“医生忠告:警惕孩子的怪癖人格”。这两处“怪癖”,显然也都应是“乖僻”。

乖僻和怪癖均可用来表现或说明人的性情和行为。乖者,怪也,“乖僻”因此也可写作“怪僻”;僻者,罕见也,难得一见自然也会让人觉得奇怪。“乖僻”于是便有了古怪的含义。从构词角度来说,“乖僻”是联合式合成词:“怪癖”则属偏正式,“怪”修饰“癖”。癖,指一种难于自控的、近乎反常的嗜好。聂绀弩先生在杂文中曾用“怪癖”来自嘲:“不过我们读书人,本有点爱作‘翻案文章’的怪癖。”这种“怪癖”说的便是非同一般的脾气、习性、毛病。

乖僻和怪癖的最大区别,是两者词色不同,前者是形容词,后者是名词。因为是形容词,可以说“他很乖僻”,却不能说“他很怪癖”;因为是名词,可以说“他有怪癖”,却不能说“他有乖僻”。这是汉语的使用习惯决定的。上引标题“林彪怪癖的生活习惯”,便是在这一点上迷失了方向,犯下了名词误作形容词的语法错误。如果作者想保留“怪癖”一词,那应该把词序调整一下,说成“林彪生活习惯中的怪癖”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如何”与“何如”



少 华



“如何”与“何如”,是古今汉语中使用频率都比较高的两个词。在句子末尾,它们往往同义。例如:“你先试验一下,如何?”“如何”可以换作“何如”。然而在句首,情况就不同了。例如:“何如向诗中寻梦做呢?”(刘大白《旧梦》)若是换作“如何”,那就大异其趣了:“何如……”是表示不如向诗中寻梦做,是提出建议;“如何……”是表示怎样向诗中寻梦做,是询问方法。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如,“何如”的这一用法是“如何”所不具备的,因而出现了微妙的差异。



钱钟书先生对此早有揭示:“‘何如’‘如何’无殊也,故‘不去如何’犹‘不去何如’,均商询去抑不去耳;然‘何如不去’则不当去而劝止莫去也,‘如何不去’则当去而责怪未去矣。”(《管锥编》170页)



香港《明报月刊》1992年10月号曾刊登丝韦的一篇文章,题为《何如一醉便成仙——杨宪益、戴乃迭和酒》,刊出时“何如”误作“如何”。事后作者提出异议:“‘如何一醉’是科学的探索,‘何如一醉’是美学的欣赏,含义不同。”十分中肯又耐人寻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流传”和“留传”



姚博士



问:“流传”和“留传”读音相同,意思相近。本人在民俗文化研究中,经常接触到这两个词,有时觉得容易混淆。你们能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基本区别吗?

——吉林长春  曹志伟



答:试试看吧。两词的共同点是“传”,但有三点不同:一是传的范围,“流传”既是纵向的,指时间上由前而后;又是横向的,指空间上由此及彼。“留传”只能是纵向的。“英雄的事迹到处流传”,这是空间的扩散,只能有“流传”而不能用“留传”。二是传的态度,“流传”往往是自然传播,“留传”则有主观刻意的色彩。“这套书是祖上留传下来的”,这里指的是前人把财产传给后人,只能用“留传”而不能用“流传”。三是传的对象,“流传”较为宽泛,偏于精神层面;“留传”多指具体事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说“吗”道“嘛”



徐益民



吗、嘛二字,一般人都很眼熟,以为正确使用不在话下。可偏偏就是这两个字,经常会张冠李戴,连中央电视台的2006年春节晚会也未能幸免:“开句玩笑吗!”本该用“嘛”却用了个“吗”;“我赔得起嘛?”和上一句正好相反,这里用“吗”才能表达疑问语匀。可见,吗、嘛二字不可小觑噢。



吗,明代的字书《字汇》说它是“骂”的“俗写字”。台湾出版的一部形音义字典还作了这样的解释:骂的本义是“以恶言斥人”,这当然要动口,故左面是个“口”字;骂人时往往处于情绪失控的状态,犹如烈马难以驯服,故右面是个“马”字。说得头头是道,可惜罕见书证。我们还是按下不表吧。



从文字运用的实践来看,吗、嘛均可作译音用字,如吗啡、喇嘛。吗啡为英语Morphine音译,“吗”读音为。它是从鸦片中提炼出来的白色结晶体,临床可用于镇痛,但长时间使用会成瘾。喇嘛为藏语音译,“嘛”读轻声。喇嘛的意思是“上师”,本是藏传佛教中对高僧的尊称,只有有地位、有学问、有修养而且能够为人师表、带人修行的僧人才能称为喇嘛。汉族则用“喇嘛”一词统称蒙藏僧人。佛教中有六字真言:唵、嘛、呢、叭、眯、吽,“嘛”也是其中之一,读音为。



吗、嘛均可用作疑问代词。稍加考察,不难发现这原是一种方言用法。吗、嘛的意思是“什么”,读音为。“干吗”即“干什么”,也可写作“干嘛”。必须提请注意的是,现在辞书多倾向于以“吗”为规范。《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有一条提示:“干吗”不宜写作“干嘛”。《现代汉语词典》干脆没收“嘛”字“”的读音。不过,在某些方言区,“嘛”仍很有市场,“吃嘛嘛香”便是一句流传很广的广告语,用的便是“嘛”字。



吗、嘛还均可作为助词,用在句子当中,使句子出现较为明显的停顿。这一处理有提出话题、引起注意的作用。比如:“广告问题吗,我们留待下周再讨论。”“你若是一定要去嘛,别人是不便阻拦的。”这两个句子中,既可用“吗”,也可用“嘛”,在实际文字使用中,还经常用“么”。三个字的作用是一样的。



上面说的是吗、嘛的同,下面再说吗、嘛的异。作为语气助词,吗、嘛用在句末时,语气是明显不同的。



“吗”可用于是非问句句末,表达的是疑问语气。凡用“吗”其语调都是上扬的,如:“元宵节去看灯吗?”这里,用“吗”重点在问,不用“吗”重点在疑。“吗”也可用于反问句句末,表达的是诘问语气,如:“你这不是明知故问吗?”“吗”还可用于祈使句句末,表达的是商量语气,如:“带上孩子一起来好吗?”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提出,语气词“吗”是由“无”演变而来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中的“无”都可解释作“吗”。



“嘛”和“吗”的最大区别,是“嘛”不表示疑问语气,只能用于陈述句或祈使句,其语调是平直的。用于陈述句,表示事情本来如此或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如前面提到的“开句玩笑嘛”,用“嘛”意在强调自己没有别的意思,别人一眼便能看出不过是个玩笑。用于祈使句,表示建议或期望,如:“有话你就好好说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07: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学生鼓掌啦!



徐向东



  前两天看阳光卫视很有点儿名气的栏目《国宝背后的故事》,讲的是杭州西湖种种,挺有意思。猛不丁,瞥见了“鹹丰二十四年”字样,不禁一愣。想明白了,不禁又一乐。因此想到这么个小题目。



阳光卫视,面向全球华人,故而其荧屏字幕,有时候用繁体字。但因为种种原因,个别字的简繁转换,出了差错,比如说这个“鹹丰”的“鹹”,就给繁错了。还是应该用“咸”字。下面,说几句为什么。



“咸”,音“。义项一:都;全。组词如少长咸集、老少咸宜。义项二:姓。如汉代有人名叫“咸宣”。义项三:盐的味道。组词如咸菜、咸津津啥的。这个字还有好几个如今极少用的义项,像什么普遍、协、同、感应等,于此,就不提了。



当都、全讲的这个“咸”字,很吉祥,透着十全十美的意蕴,故而常常被用为帝王年号,诸如咸丰、咸康、咸雍什么的,中了上上签了。还有时候被用为各类名称,诸如城名、桥名、书名、人名等等,比如咸宁、咸阳,咸阳桥,咸宾录,赵万咸什么的,也挺不错。当姓用,有,例子不多见。而当盐的味道讲时,就有了它的繁体字“鹹”啦!想想看,从盐卤水里出来的,味道能不“鹹”吗?把它简化成“咸”,真不坏。但是反过来,把当全、都,姓等等讲的“咸”繁体成“鹹”,可是大大地不妥。因为此处的“咸”,根本就没有繁体。而“鹹”简化成“咸”,不过是同音假借,搬来用用罢了。



这种字还有,再说几个。



一个是“后”字。这个字的繁体为“後”,用于方位的描述,很是正确,比如前後左右、先来後到、後发制人、後院着火、空前绝後、十名之後、子孙後代等等。惜有人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管不顾,见“后”就“後”,将专用于君主和君主的正妻的“后”以及作姓用的“后”字也繁作“後”,可就错了。须知。这个“后”字是独立性很强的一个字,繁体可以,但要看用在啥地方,当繁才能繁,不当繁时不能繁。繁好了,锦上添花,繁不好,画蛇添足。简言之,碰上诸如“后王、后土、后羿、王后、皇后、太后、后妃”这类字眼儿,千万别动把“后”变繁体的念头。如此,则啥事儿没有。



一个是“里”字。这个字的繁体为“裡、裏”,用于衣服、被褥等物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纺织品的反面,比如被裏(裡)儿,衣服裏(裡)儿,这面是裏(裡)儿,那面是面儿。用于方位,和“外”相对,比如往裏(裡)走,裏(裡)屋,裏(裡)边请,手裏(裡),抽屉裏(裡)等等,都行。用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比如这裏(裡),那裏(裡),头裏(裡)等等也可以。如今,繁体的“裏”很少见了。北京景山公园的东西门上,悬着的“山裏左(右)门”牌匾,却是见识这个繁体字的好去处。



还是这个“里”字,当街坊,家乡,姓讲时,切记不可用繁体。比如邻里、里弄,故里、乡里,春秋时代晋国“里克”其人。倘把它们变成繁体,可就此事差矣。另外,作为长度单位使用的里,也切记不可繁体。比如三十里铺、四十里堡、一去二三里,倘把其中的“里”繁为“裏(裡)”,让衣服包裹起来,多臃肿、寒碜,走起来多累啊!



再说一个“巨”字。这个字的繁体为“钜”,在大、很大意义上,和“巨”相通,可以互用,只是于今很少用。如古籍中有地名“钜鹿”,现在一般写作“巨鹿”。它还有一义,即姓,如宋朝初年有大画家巨然。



“钜”字还独立存在,它还有硬铁、钩子的义项,十分硬朗,和大、很大不沾边儿。清代学者,著有《称谓录》一书的梁章钜,名讳里就有此字。如果作梁章巨,没准儿是另一个人了,亦未可知。



  最后说一个“发”字。此字由“發、髪”简化而来。说到这个字,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名:程十髪。程先生是位名画家,人物画尤其画得好,堪称画坛名宿。老先生名讳得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程,品也,十髮为程,十程为分,十分为寸。”“髮”即“头髮”的“髮”,当一种长度单位讲,相当短小了。组名“程十髮”,寓不断积累、不断长进之期许,别提多棒啦。但是,此“髮”字往往被人们不作任何解释地简化成“出发、发明、发展”等等意思的“发”字,殊不知,错了。离程先生名讳的寓意,差着十万八千里。有人说了,如今规定用简化字,不用“发”怎么办?办法有。在“发”后加个括号,里边注上“髮”的汉语拼音,注意是入声,应该是两不得罪的最佳选择。说来有趣,日前在街上见到标有“保盛髮”字样的农产品配送中心的车辆,该“髮”字,“妙不可言”啊。如此,学问用错了地方,本想着显示点儿文化,结果,反倒显得少了点儿文化,瞧这简变繁变的,冤不冤!



   这类字,还有不少,像“干、乾,桔、橘,余、馀”等等,有用场,但不多,于此就不细说了。



  任继愈前辈撰文,提倡学习汉字,宜用简识繁,切合实际,大有道理。我这里不揣浅陋,斗胆附骥几句,算是学生鼓掌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一柱香”还是“一炷香”



徐世华



  除夕烧头香,即上第一炷香,据说能给人带来好运。2005年1月20日的《中国商报》上,有一篇文章报道的就是上头香的新闻──《云居寺除夕“第一柱香”起价660》。标题中出现了一个常见错别字,“一柱香”应该是“一炷香”。
  “柱”,本义是支撑房屋的柱子。段玉裁说:“柱之言主也,屋之主也。”引申泛指一般的柱状物,如“顶梁柱”“擎天柱”“偷梁换柱”等。也指弹拨乐器上的系弦木,如“胶柱鼓瑟”,李商隐《锦瑟》诗中有:“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炷”的本字是“主”,意思为灯心。《玉篇》:“炷,灯主也。”借指灯、烛。引申指可以燃烧的柱状物。再借用作量词,用于点燃的线香,如唐代许浑《秋夕宴李侍御宅》:“烛换三条烬,香销十炷灰。”表示时间长短的说法,有一句俗语,叫“一炷香工夫”,谚语有“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可见,“柱”和“炷”两今字的功用不一样,互不通用。关键的一点是,“炷”字从火,用于指燃烧的东西,用作量词时,专门用来计量线香的数量。“一炷香”是不可以写成“一柱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不以为意”与“不以为然”



陈麒章



   《北京晚报》今年元旦刊登的〈谁将市长推上被告席》一文中,说到河南省鹤壁市原市长朱振江,随着他位高权重,周围巴结奉承的人越来越多。开始,人家送上等烟、酒,他都不收,让人家拿回去,“时间长了,他就认为是小事一桩,犯不着太认真,也就不以为然”这末尾一句成语“不以为然”用错了,当用“不以为意”才对。

“不以为然”,意为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而“不以为意”,意为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可见,这两条成语是不能混用的。引文错用?“不以为然”,不但造成文句不通,而且导致前后文意思自相矛盾,逻辑混乱:既然朱振江后来对人家前来送礼(实为行贿)已经看作小事一桩不把它放在心上,照收不误了。怎么还会表示不同意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7: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