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红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3 07: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二位”与“两位”







    “二位”往往用于称呼对方,尊敬的意味比较浓。例如:“二位先生,想用些什么?”如果对方不是长辈或要人,因为往往是当面称呼,语境很清楚,“二位”后面往往不再紧跟被计量的词语。例如:“二位请稍等。”“二位请上楼。”如果“二位”前面有了“您、你们”等,后面一般不好再紧跟被计量的词语。例如:“您二位把二校对着初校随便翻翻就可以知道。”“时间不早了,我说你们二位能不能快一点儿。”有时称第三方,而第三方又在场, 话也要第三方听,有点儿把第三方也当对方,这时候也用“二位”,如:“请你把这二位送到南楼201房间去。”“两位”往往称第三方,计量的意味比较重。如:“你看,不是又来了两位。”“两位”往往称第三方,语境不很清楚,后面带被计量词语的情况比“二位”来得多一些。如:“有两位客人在楼上等你。”“你的两位老乡已经到了。”

                                            (摘自《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3 07: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略说“鼎足而立”



人民教育出版社审读室 史明迅



    鼎是古代烹煮或盛鱼肉以供祭祀或宴享之用的饮食器,其基本结构为有一定深度的腹腔、两耳、三足。我国新石器时代已有陶鼎,在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均有陶鼎出土。商周及汉代常用作随葬明器。青铜鼎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商周时期最为盛行。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是奴隶社会中“明尊卑,别贵贱”,即权力和等级的标志。据历史文献记载及考古发掘证实,西周时期存在列鼎制度: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当然,随着奴隶制的瓦解,用鼎制度亦不断变化。大盂鼎制作于西周早期,圆腹、立耳、柱足,此器重153.5公斤,为迄今所见西周最大的青铜器。大克鼎、毛公鼎则分别为西周中期和西周晚期的青铜鼎的典型。以上三例皆为圆形鼎,各有三足。除圆形鼎外,还有方形鼎。河南郑州张寨南街杜岭出土的商代早期青铜饮食器杜岭方鼎,为斗形深腹。商代著名的司母戊方鼎,腹为长方形,结构复杂,代表着商代高度发展的青铜铸造技术。常见的商代青铜方鼎,还有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辛方鼎,腹亦呈长方形。上述方鼎,均为四足。圆鼎三足,方鼎四足,都是满足器物放置稳定的需要。鼎身的重量均衡分布于鼎足,才能有最佳的稳定效果。

    关于“鼎”的词汇有“鼎足”“鼎峙”“鼎立”等。由于相对而言,商周的青铜鼎以三足圆鼎较为多见,故上述词汇都是从它引发而来。例如“势成鼎足”,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可以说鼎足而三。又例如三国鼎立,是指公元三世纪魏蜀吴三国分别在我国北方、西南、东南地区建立政权,而且在一定时期内三个政权的统治力量大体均衡,并立共存的局面。

    但是也有人对“鼎立”一词的理解不够透彻,因而出现误用的情况。

    我社出版的一本教师用书这样写道:“春秋时期,战争频繁,最终形成齐、宋、晋、秦、楚等几个大国鼎足而立的局面。”这是大有问题的。

    一是,春秋时期的大国不能漏掉燕国。燕国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诸侯国,其地在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的广大地区,是中原与东北的山戎、北戎、楼烦、东胡等民族进行政治联系和经济贸易的桥梁之地。燕国和晋国同为北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二是这里使用“鼎足而立”一词是不正确的。鼎有三足、四足,难道还有五足、六足不成?试问:春秋时期如此多的大诸侯国,如何能够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为此,关于春秋时期的这段史实,建议作如下表述:

    “随着周王室的逐渐衰落,各个诸侯国逐步建立起称雄一方的割据政权。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有郑、齐、晋、秦、楚、吴、越等大国。经过激烈的兼并战争,春秋初期一百多个诸侯国,到中后期缩减为十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

    在这里,“鼎足而立”一词是不能用的。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表述,我想,那就用“大国林立”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3 07: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请用“想象”



人民教育出版社审读室 谭桂声



“想象”与“想像”为全等异形词。二者之中以选用前者为宜。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已确定“想象”为推荐词形。选用“想象”为规范词形,合乎异形词整理的以下三项原则。

l.通用性:根据词频统计,选取使用最广的词形。国家语委领导的异形词课题研究小组,以《人民日报》 1995~2000 年全部作品为语料进行词频统计:想象 2350 ,想像 22 。前者的使用频度是后者的约161倍。

2.理据性:根据构词的字义,选取便于理解词义和方便使用的词形。《说文解字》:“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季一乳,象耳牙四足形”;“像,象也。从人从象,象亦声”。“象”的“形状”“样子”之义,是表示动物之“象”这一象形字的假借义(借某字之形、音而表示其他词义)。“象” 和“像”是古今字,“像”的音、形、义源于“象”。“象”不仅与“像”词义相通,而且更方便使用。

3.系统性:同一系统,尽可能选用相同的汉字。“想象”的“象” 或“想”的“像”,与“现象、形象、印象、意象、迹象、假象、表象、物象、景象、气象、天象”等词中的“象”,在语义上属同一系统,均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在这一系统中,取“想象”而弃“想像”,可与相关的系列词保持词形的一致。而“人像、画像、肖像、遗像、图像、实像、虚像、录像”等词语中的“像”,在语义上属另一系统,均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象”“像”用法的这种分工,很好地体现了异形词整理的系统性原则。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所确定的关于“象”与 “像”用法的规范(包括对“想象”“想像”的规范),主要适用于科技名词审定,也可供社会科学领域参照使用。虽然这一规范是推荐性的规范,而未纳入正式的国家语言文字标准,但它是科技界和语言学界、辞书界共同研讨的成果,有其学术的依据、语用实际的依据,也有其一定的权威性,我们应予以适当的尊重。

目前在我社,除了两个编辑部门以外,已普遍使用“想像”。我们提倡用“想象”而弃“想像”。虽然用“想像”不算错,但还是以用“想象”为好。至于“图像”“录像”等,已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定为推荐词形,而纳入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却仍要用“图象”“录象”之类,特别是个别理科的课程标准竟也如此,则殊为不妥。一字之异,这样拗劲,大可不必,并不足取。语言文字规范不论怎样不济,也不论怎样为人轻视乃至备受指责,但毕竟还是有点意义的。对语言文字规范,我们是否可以稍稍给予应有的一点儿尊重呢?

下面有两个附录,供参考。

                            (谭桂声)



附录二:

“象”与“像”在名词义上的用法有新界定

 ——关于“象”与“像”用法研讨会会议纪要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 2001 年 10 月 18 日在中国科学院召开了“‘象’与‘像’用法研讨会”。教育部语言应用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商务印书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地质学、心理学、医学、电工等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有关专家、学者二十余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对在科技界“象”与“像”用法混乱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20 世纪 50 年代,汉字简化方案中曾规定以“象”代“像”。1964 年公布的 《简化字总表》将“象”作为“像”的繁体字处理,并在脚注中注明“在‘象’和‘像’意义可能混淆时,像仍用像”。1986 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确认“像”为规范字,不再作为“象”的繁体字,但未对两字的用法作明确分工。在这种情况下,1990 年全国科技名词委作出了“关于科技术语中‘象’与‘像’用法的意见”的规定,其中有一条是:在作形状,作名词性词素构成的复合词时用“象”,如:图象、录象、摄象等等。90 年代中后期几种权威性语文辞书在修订或出版时都处理为: 图像、录像、摄像等等。 对 1995~2000 年《人民日报》所作的词频统计(摄像 200 ,摄象 0 ;图像 736 ,图象 6 ;显像管 147 ,显象管 0 ;音像 1074 , 音象 0 ;影像 249 ,影象 2 等) 也支持这些语文辞书用法。

可以看出,“像”有简化为“象”和恢复规范字地位的过程;也有作形状、作名词性词素使用“象” 的意见。这些变换,社会各界了解和掌握不够,因此,在 “象” 、“像”两字的使用上出现了混乱。目前权威性语文辞书对此两字的使用与全国科技名词委 1990 年意见存在着矛盾,在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规范科技名词中也存在用法不一的情况,给使用者带来了不便。因此,全国科技名词委和国家语委认为有必要对此二字的用法作出明确的界定。

与会专家认为,“象”、“像” 两字用法混乱主要在于名词义, 因此应对“象”、 “像” 两字的名词义以及在词语中的使用作明确说明。而要明确这两字的用法,就需要明确区分这两字用法的判据。与会专家认为: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像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也包括光线经反射、折射而形成的与原物相同或相似的图景。据此,对全国科技名词委术语库中抽取的所有与“象”、“像”有关的名词进行了逐一审定,审定结果如下:

“象”、“像”两字的名词义和语词搭配实例

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语词搭配实例:

现象、形象、印象、意象、迹象、假象、表象、物象、景象、气象、天象、星象、浑象、蚀象、体象、危象、心象、想象(像)、构象(conformation)、磁象、磁象仪、异极象、全面象、分裂象、观象台、天象仪、晶格象、类质同象、同质二象、同质三象、同质多象、文象结构、心象地图、唯象理论、唯象系数、波粒二象性,等。

像: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也包括光线经反射、折射而形成的与原物相同或相似的图景。语词搭配实例:

人像、画像、肖像、遗像、图像、实像、虚像、正像、反像、逆像、倒像、阳像、阴像、鬼像、伪像、映像、镜像、影像、潜像、叠像、原像、前像、后像、余像、双像、网像、成像、电像(electrical image)、音像、声像、摄像、录像、放像、显像、视像、像章、像片、像差、像散、像元、像素、像点、像移、像幅、像距、像高、像对、像质、像场、像管、构像(imaging)、遗觉像、视宁像、网膜像、衍衬像、共辄像、离焦像、居间像、缩微像、寄生像、重建像、孪生像、正常像、反转像、余留像、同态像、浮雕像、幻视像、多色像、像主点、像底点、像平面、像空间、像变器、像电流(image current)、视像管、变像管、寻像管、显像管、录像机、摄像机、石像生、镜像心、摄像术、导像束、双眼等像、像方焦点、像等角点、像点位移、像主纵线、像地平线、像增强器、像消转器、无畸变像、态射的像、射电日像仪、太阳单色像、态射的余像、视野单像区、双眼像差异、分流直像管、求像作图法、凹凸正常像、凹凸反转像、像面全息术、双眼视像融合、合像式测距仪,等。

今后,审定科技名词时,应按上述审定意见正确使用 “象”、“像” 两字。如在实际工作中难于分辨、难于选择,可按约定俗成原则采用本学科的习惯用法,但应注意与相关学科的协调统一。全国科技名词委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执行上述意见,并适时修订己公布的规范科技名词,同时,停止执行 1990 年的“意见”。

本次会议的总体意见是科技界和语言学界、辞书界共同研讨的成果,主要适用于科技名词审定,也可供社会科学领域参照使用。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2001 年 10 月 26 日

附录一:

想象一想像

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想出它的具体形象;对于从没见过的事物,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创造新的形象;设想。例:古诗文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一个寄放自己自由心灵的空间。(《人民日报》 2000-11-01) | 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我在想象着明天的中国将会是什么模样。(《人民日报》 2000-12-30) | 择友,挚友比估计的多,诤友比想象的少。(《人民日报》 2000-12-30) | 我现在想像,他说这话时的笑容,还俨然如在目前呢。(瞿秋白《饿乡纪程》)

《现代汉语词典》以“想像” 为主条, 注明“也作想象” 。《汉语大词典》同《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以“想象”为主条,注明“也作想像”。《辞海》只收“想象”。

词频统计:想象 2350 ,想像 22 。

二者为全等异形词。“象” 和“像”是古今字。《说文》:“象,南越大兽。” 段注:“按古书多假象为像。”《说文》:“像,似也。” 段注:“凡形像、图像、想像字皆当从人,而学者多作象。象行而像废矣。” 由此可见,早在清代,“想像”就已多写作“想象”。2001 年 10 月 18 日全国科技名词委和国家语委联合召开的“‘象 ' 与‘像 ' 用法研讨会”己确定“想象” 为规范词形。

( 选自李行健主编《国家语委“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子项目<现代汉语异形词规范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 年 2 月第 1 版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3 07: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不能用这个“批露”



人民教育出版社审读室 徐向东



前些日子,读到一篇文章,讲到要完善信息批露制度,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什么的。

批露信息与民知道,当然是好事。只是可惜,此“批露”非彼“披露”,不能用也。

“披露”才是正确写法。“披” “批”有何分别,这里略作辨析。

“批”用于文言,意为用手掌打,还作刮、削使用,组词若“批颊”,真打上够呛。用在现代文里,“批”的义项有四:一为写下对下级送来的文章、文稿、作业、请示、报告之类文字的评语或意见,组词如“报告批下来了”“批改”“审批”等等;二为批语、批注,大部分自己看,少部分给人家看看,组词“眉批”“夹批”什么的。三为批评、批判,让人闻过知改,组词“让老爸批了一通” “批驳”之类;四为大宗数量的事物,组词“一批干部”“批发”“批量”,颇显壮观。如此等等,只是个大概。

“披”字也用于文言,意为翻开,组词“披卷”“披阅”,透着有学问。在现代文里,“披”的义项亦有四:一为分开、裂开,组词“披荆斩棘”,有点儿勇猛味道;二为打开,翻开,组词“披阅”“披露”,又要翻翻书或公布点儿什么真相了;三为散开,组词“披头散发”,不大好看;四为盖或搭在肩背上,组词“披着皮袄”“披肩”“披坚执锐”,嘿!还满潇洒。如此等等,也是个大概。

简言之,“披”“批”义不同,故而,不能混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3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坚忍不拔”还是“坚韧不拔”







问:在一篇文章中, 作者写的是“坚忍不拔”, 有人主张改为“坚韧不拔”, 但编辑部意见不统一。你们认为要改吗?

                      ——上海一期刊编辑



答:似不必改动。“不拔”,不可拔除,意即不可动摇。“坚忍”可以“不拔”,“坚韧”同样可以“不拔”,两者是同义词。“坚忍”的“忍”,强调的是一种状态,以极大的毅力忍耐、忍受;“坚韧”的“韧”,强调的是一种评价,意志百折不挠、万难不屈。就词语的历史来看,“坚忍不拔”在前,苏东坡《晁错论》中便见应用:“古之立大事者, 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现代汉语中则以“坚韧不拔”更为常见,《中国成语大辞典》以“坚忍不拔”立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坚韧不拔”立目,也许便反映了这一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3 07: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亿万”是指“一亿个万”吗







问: 我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亿万中国人民”的说法, 感到中国人口被夸大了。从前常说“四万万中国同胞”,那时中国大约是四亿人,“四万万”正好是“四亿”。前些天中国刚诞生了第十三亿个公民,“十三亿”和“亿万”——“一亿个万”相差可远着呢。“亿万中国人民”是不是说错了?

                     ——甘肃某国营企业秘书



答: 你的怀疑是有道理的。如“万元户”指的就是拥有的财产达到或超过“一万元”的家庭,“百万富翁”指的就是财产超过了“一百万元”的人,“十亿资产”就是说资产折合成人民币达到了“十个亿”。这些数字都是“实指”的,表示具体数量。这种用法古代就有,如“百夫长”“万户侯”等。

但是,汉语中还有一些数字是“虚指”的, 并不是表示具体数量的。比如“百事通”中的“百”就是泛指多,而不是具体指“一百件事”,这个词还可以说成“万事通”,无论是“百”还是“万”都是虚指的。汉语中用“万”来泛指多的用法比较多,如“万年历”“万用表”等。而将数字组合起来表示数量多的用法更是寻常,如“千奇百怪”“千姿百态”“千山万水”“千军万马”等。

“亿万”也是“虚指”,泛指极大的数目。因此“亿万中国人民”并不是说有“一亿个万”的中国人,而只是泛指数量众多的“中国人民”。

“亿万”可以约略地等同于“成亿的、上万的”,它泛指的数量应达到“亿”。称呼拥有十几亿元财产的人为“亿万富翁”是可以的,但如果财产没有上亿,就最多只能称“千万富翁”。同样,说“亿万中国人民”没错,因为中国人口已经有十几亿。而澳大利亚的人口只有几千万,如果说“亿万澳洲人民”就不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3 07: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白金”的“白”是别字吗







问:在《报刊文摘》上读到一篇《英国人的傻》,文中把“铂金”写作“白金”。这是写了别字吗?

                                   ——江苏实验初级中学  周平川



答:不是。“白金”是“铂”的通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称谓比较冷僻或者比较专门往往另有比较通行的称呼,如乌鳢通称黑鱼,凤梨通称菠萝。“铂”是一种贵金属,化学元素符号为 Pt,因其富延展性,可用来制作首饰。人们对“金”比较熟悉,对“铂”则有点陌生,于是便根据“铂”的银白色的特点,和黄金相对, 称其为白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7 10: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