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红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1 07: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截止”与“截至”



人民教育出版社审读室 谭桂声




这两个词都表示行为、动作等完成的时间界限,但“截止”的意思是“(到某期限)停止”,“截至”的意思是“停止于(某期限)”。二者的用法也不同,前者置于表示时间的词语之后,后者则置于表示时间的词语之前,情况正好相反。例如:“这项工作到今年 6 月底截止。”“这项工作截至今年 6 月底。”

“截止到”“截止于”,在“截止”后加上 “到”或“于”,就与“截至”相当了,例如:“这项工作截止到(于)今年 6 月底。”又如:“截至2000年4月, 全国除北京、上海、天津、浙江、西藏 5 个地区外, 其余 26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现象, 累计拖欠额达 135.65 亿元。”“据统计, 截止到1999年,全国共有民办幼儿教育机构 37 000 所,在校学生数为 222.4 万人。”前一个句子中的“截至”与后一个句子中的“截止到”是可以互换的。

《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在【截至】词条中所举的例句为:“报名日期~本月底止。”此例句不当,其中的“止”是多余的,应将“止“去掉”,改为:“报名日期~本月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3 07: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似的”与“似地”



人民教育出版社审读室 谭桂声



“似的”,音 shìde,也作“是的”。“似的” 是表示比况的助词, 有“(好像……)一样”“(好像……)一般”的意思, 用在名词、代词或动词性词语的后面, 强调跟某种情况或者事物相像。常常同“好像”“仿佛”等副词配合着用,也可以单独使用。与“似的”同义的还有“也似(shì)的”。例如:“这辆出租车飞也似的从他身边擦过。” 但“也似的”现在只用于书面,不用于口语。此外,与“似的”同义的又有“似(shì)”。例如《水浒传》第二回:“那后生就空地当中,把一条棒使得风车似转。” 但现代汉语中已没有“似”的这种用法。

在用“似的”组成的短语作状语的时候,常有人将“似的”写作“似地”。 例如:“她泥菩萨似地坐着一动也不动。”“中秋晚上, 月光把大地照得白昼似地明亮。”“开战以来,西方和阿拉伯电视台都在比赛似地放美军被俘和伊拉克士兵投降的画面。”杨沫《青春之歌》:“女人受惊似地抬起了头。一看是个年轻的姑娘站在面前,她怔怔地望着道静嗫嚅着:‘你……你……要干啥?’”同书:“‘不,不是!’这女人最后的两句话,像针似地刺了道静一下子,她顾不得再说什么赶快走开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套用了“状语 + 地”的一般做法。这大可不必。其实,“状语 + 地”不能绝对化。例如:“你真的懂了吗?”其中的“真的” 是副词作状语,在书面上就从来不写成“真地”。

“似的”是相当晚起的,它是产生于近代北方白话的比况助词,在传统上一般就写作“似的”。例如:

《官场现形记》第一回:“王乡绅下车, 爷儿三个连忙打拱作揖, 如同捧凤凰似的捧了进来,在上首第一位坐下。”《红楼梦》第一回:“横竖这酒蜜水儿似的,多喝点子也无妨 。”

请看鲁迅作品中的一些例子:

《社戏》:“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

《风筝》:“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里发见了他。”

《藤野先生》:“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故乡》:“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 自己很以为功, 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 木盘上面有着栅栏, 内盛食料, 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 狗却不能, 只能看着气死), 飞也似的跑了, 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 竟跑得这样快。”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 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 跳鱼儿, 贝壳, 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 单在脑里面回旋, 吐不出口外去。”

“然而圆规很不平, 显出鄙夷的神色, 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 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再看其他一些名家名作中的例子:

萧红《呼兰河传》:“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茅盾《子夜》:“最后显现在他幻觉上的,是燕子似的连翩飞来的九封信。”

朱自清《荷塘月色》:“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飘渺的歌声似的。”

老舍《月牙儿》:“(那个月牙)老在我心中,比什么都亮,都清凉,像块玉似的。”

这些例句中均没有写作“似地”的,即使是组成短语作状语也毫不例外。

虽然也有一些语法书、辞书,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甘肃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王自强编著的《现代汉语虚词用法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等有“似的”组成短语作状语时可写作“似地”的说法,但一般的现代汉语词典特别是权威性词典,都不收录“似地”这种写法,这在实际上是以“似的”为规范词形,而弃置“似地”这一写法。

无论什么情况,都不必将“似的”写作“似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3 07: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苏联”与“前苏联”



人民教育出版社审读室 谭桂声



1990 年,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三个加盟共和国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相继发表宣言。1991 年 12 月,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不久,除格鲁吉亚外的 11 个共和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文件,并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这标志着苏联的解体。同年 12 月 25 日,克里姆林宫顶上的苏联国旗最终降下。在这世人瞩目的历史事变之后,“前苏联”之说很快兴起,延绵至今。但就一般情况而言,“前苏联”这一说法是经不住推敲的。

“前苏联”之说的不妥之处:

一、信息冗余,画蛇添足。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并且信息量必须恰当,多出或不足均属不当。在“苏联”之前加一“前”字,意在强调苏联已不存在。但只称“苏联”,并不影响人们对苏联已不存在这一事实的确认,因为不仅苏联的解体尽人皆知,而且 “苏联”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历史名词而内含“已不存在”这一信息。因此,“前苏联”的“前”所提供的信息是冗余信息,即多余信息、无用信息,通俗地讲,就是啰嗦。

二、信息混乱,不合逻辑。“前苏联”之说在逻辑上有毛病,如“古希腊”“古埃及”“古印度”分别是相对于后来的或现在的“希腊”“埃及”“印度”而言,那么,除了“前苏联”是否还有“现苏联”“后苏联”?在历史变迁中消亡的大大小小、许许多多的国家或其他事物是否都要加“前”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更有甚者,在一定的语境中,“前苏联”之说在语义表达上还会造成歧义和难以理喻的荒诞。例如:“1961年 4 月 12 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斯?加加林乘坐载人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中观察地球全貌的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既有“1961年 4 月 12 日”这一时间条件的限制,却又称“前苏联”,二者互相打架:在“1961年 4 月 12 日”这一特定的“当时”,是不是已经有了“前苏联”?如果是(当然不是!),怎么竟会发生已不存在的苏联即“前苏联”的宇航活动?如果不是(的确不是!),后来才不存在的苏联怎么可能化为“前苏联” 而腾越时空,使它的宇航员居然现身于 “1961年 4 月 12 日” 而在太空中大显神通?莫非历史真有神秘的时光隧道,可任人不无惬意地驰骋、自由自在地往来于过去、现在与未来?这样说,不免有小题大做、吹毛求疵之嫌,但按语义的逻辑来说,就是如此。又如:“最近,前苏联太空研究部宣称,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航行过程中,曾被两个不明飞行物尾随”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也属此类情况,即因使用“前苏联”而时空错乱。

此外,“苏联”是国家名称(尽管它只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简称),而“前苏联”并非国家名称,因此作为国家名称绝不能使用“前苏联”一语。例如:某教材中列有《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时间》表,其中“国名”一项列有“美国” “前苏联” “英国” “中国”。但“前苏联”并非“国名”,表误,应将“前”字删去。(江苏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下册)。

但“前苏联”也有用得很恰当、甚至非用不可的情况。例如:“欧洲复兴开发银行预测:前苏联地区向市场经济过渡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前苏联 12 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 7.4% ,从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率仅次于中国的新兴市场国家。”( 2004 年 11 月 12 日《参考消息》)其中只能用“前苏联”而不能用“苏联”。

我们的结论是:在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前苏联”一语。我社教材、图书也大都不采用“前苏联”之说,特别是历史教材,严格地摒弃这种说法。“前苏联”一语是否可用,不能一概而论:它可以用于非正式的、非正规的语言表达,以及一些特定的情况;而正式的、规范的语言表达有其严格的信息要求、逻辑要求,必须准确、严谨、精练,因此在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教材的论述性语言中,不宜使用“前苏联”一语,而应采用“苏联”一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3 07: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掣肘”不能丢掉“手”



人民教育出版社审读室 徐向东



前些日子读作家文摘,看到一篇讲1948年蒋介石召开伪国大,弄出正副总统等等的旧事。文中说,虽然有了正副总统,但总统蒋介石、副总统李宗仁却面和心不和,相互制肘,显见国民党政府大势去矣。又想起若干年前听过一位大人物的报告,他谈我国英语教学重书面而轻口语,结果改革开放大潮一来,一旦和外国朋友对话,自觉拿分多多的英语,人家竟然听不懂!于是,大大zhì肘了与世界各国交流的效率。

这两处,一是看到的“制肘”,一是听到的“zhì肘”,但它俩统统用错了。“制肘”,把“掣”字的手给丢了;“zhì肘”,把“掣”字的音读错了。

“掣”,音chè,意为牵制,拉拽,组词“掣肘”,说是阻挠干扰别人做事。又有抽取,急行,疾飞的意思,组成词语,诸如什么“掣回手”,“风驰电掣”之类。“掣”字有手在“制”下,自然有举、托、拿的意思。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里,就有“刘玄德掣双股剑……上前助战”的文字。

“掣”字丢了“手”,音 zhì。有制作、限定、规则、式样种种意思,组成词语如“制造、复制、如法炮制、制动、限制、控制、辖制、自制、制度、体制、法制、制式”等等,就是没有“掣”的意思。因此,“制肘”这两个字,怎么看怎么想,也和酱肉坊接触亲密。肘子,猪蹄的上部,不“制”不熟,没法食用。做成酱肘子或红烧一番,倒是可以大快朵颐。

如此说来,作文,说话之际,用到这个“掣”字,可千万别把“手”丢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3 07: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这个“蓓”字您可认得



人民教育出版社审读室 徐向东



       看到这个标题,您可能不以为然,这个“蓓”字,谁不认得,不就是“péi (培)”吗!

       殊不知,还真是认错了。此字非“péi”也。

     “蓓”,音bèi,是形声字,由“倍”上加了个草字头构成。字义美好,指未开放的花苞。现在所用的“蓓蕾”一词是并列结构,“蓓”与“蕾”同义。蓓蕾欲开而末开,花苞待放,显得那么生机勃勃。于是,常被人们用作名字,尤其是女性的名字。

       于是,错误也就接踵而至。“beì”和“péi”,从汉语拼音看,真像;b、p颠倒,一样了。从形象看,“蓓”与“培”也有几分相似,而一贯被培养惯了的我们说惯了“培”,往往一不留神就将“蓓”也“培”了起来。只是可惜,这两个字是风马牛,根本不相及。

        影视剧演员刘蓓,挺火,多次获影视大奖。颁奖仪式上,主持人是一口一个“刘péi”地“péi”来“péi”去,刘蓓碍于面子,满口答应,不好意思纠正。结果,传媒广阔,不免以讹传讹。时间长了,说不定哪一天,有人较真儿,管刘蓓叫“刘beì”,她倒一时半会儿反应不过来,不知道叫谁呢!你还别说,时下叫这个“蓓”那个“蓓”的女士,不少。估计被大家“蓓”来”“蓓”去的,也不少。不信,找找看。当然,按约定俗成的说法,保不齐哪一天,这个“蓓”字给加个“peí”字的音,亦未可知。但是,现在还是读“蓓”合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3 07: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等”与“等等”



人民教育出版社审读室 谭桂声



    等  助词,表示列举,有两种用法。     

    一、表示列举未尽。用于部分列举,有省略或替代未列举部分的作用。未列举部分或因不重要或因项目太多而不必一一列出,或因知道得不清楚而无法列出。例如:

        (1)本次列车开往深圳,途经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等地。

        (2)在这届奥运会的田径、体操、游泳、射击等比赛项目中,我国体育健儿有出色

    的表现。

        (3)他喜欢的中国古典名著有《红楼梦》《西厢记》《聊斋志异》等。

        (4)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项目的一大类,包括各种跳跃、投掷、赛跑和竞走等。

    二、列举后煞尾。用于全部列举,有语气停顿、加以强调的作用。后面往往带有前列各项总计的确切数字。例如:

        (5)联合国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六种工作语言。

        (6)京剧舞台上曾出现过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四大名旦。

    等等  “等”的重叠形式,但只能表示列举未尽,而不能用于列举后煞尾。

    “等等”,与“等”的第一种用法基本相同,又有以下区别。

    一、“等等”有更强的语义色彩,往往强调未列举的项目较多。

    二、“等等”有一些特定的使用条件。

    后面一般不能再有其他的词语。如例(1)、例(2)中的“等”,不叠用为“等等”;如例(3)、例(4)中的“等”,可叠用为“等等”。即使后面没有其他的词语,有时也不宜用“等”,而要用“等等”。例如:

        (7)儿童是幼稚的、活泼好动的、好奇的、爱模仿的、做事喜欢成功的,因而也是

    喜欢成人表扬的等等。

    列举的项目是较长的语句,一般用“等等”。例如:

        (8)社会学者以其学科为工具提出了很少由教育家能提出的问题,例如社会利益、

    主流阶级的价值观重塑、学校与其他社会和政治机构之间的关系,等等。

        (9)我们国家的巩固,还由于我们的经济措施根本上是正确的;人民生活是稳定

    的,并且逐步有所改善;我们对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阶级的政策,也是正确的;等

    等。(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三、“等等”之前有停顿,可以加逗号、分号,如例(8)、例(9),例(7)的“等等”之前也可以加逗号;而“等”之前没有停顿,不能有标点,如例(1)至例(6)。

    四、“等等”有时可以重复。这有加强语义的作用,但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例如:

        (10)这批货物品种不少,包括洗衣机、电视机、电脑、手机、冰箱、布匹、服装

    等等,等等。

    五、可以构成短语“如此等等”,用法与“诸如此类”相同,具有列举和总括作用,往往在列举前边所说的情况之后,得出一定的结论。例如:

        (11)一个军事学校,最重要的问题,是选择校长教员和规定教育方针。一个民众

    大会,主要应注意动员民众到会和提出恰当的口号。如此等等。总之,一个原则,就

    是注意于那些有关全局的重要的关节。(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最后需要提醒的一点是,用省略号表示列举未尽的,省略号后面不能用“等”或“等等”。例如:

        (12)到了这个岁数,人叫起来只是把他们的姓上边加个“老”字, 像老陈、老

    泰、老常……等。

        (13)报章上满是关于“秋”的大小文章:迎秋、悲秋、哀秋、责秋……等等。

    (鲁迅《新秋杂识(三)》)

    其中例(12)应删去“……”,或删去“等”,只保留其一。例(13)既用省略号,又用了“等等”,二者重复,这是过去的用法,如今不应再这样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3 07: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师加油站——语言文字园地

“渡”与“度”







    “渡过难关”用“度”行吗?  度、渡是古今字,先有“度”,后有“渡”。在“ 渡”之前,凡是表示“过”的意思,一概用“度”;“渡”出现后,“度”的任务有所分化,其中“济”即渡水这一义项,由“渡”承担。但在实际使用中,分工并不严密,“度”仍可用渡水,如《汉书·贾谊传》“犹度江河亡维楫”;“渡”则不限于渡水,如《史记·高祖本纪》:“淮阴已受命东,未渡平原。”

    在现代汉语中,度、渡逐渐形成的分工是“度”的对象是时间,如度日、度假、光阴虚度;“渡”的对象是空间,如渡河、渡江、渡过难关。有一个简单的区分方法,“度”是自然而然的,非度不可的,比如你不想度周末也得度周末;而“渡”则须通过主观努力,没有船就不能渡河,不是群策群力,“难关”也是渡不过去的。

                                           (摘自《咬文嚼字》2005 年第1 期)

    度和渡  不容易掌握的是用在时日方面。表示“过(时日)”的,用“度”, 如“度时光、度蜜月、欢度国庆、虚度年华”。“渡”是“通过”,指不容易的时光,这种时光有“江河险阻”的意味,如“渡过困难时期、渡过今后关键的几年”。后面有“过”,用“渡”的比较多,但是还是要看表示什么意思,“度过暑假”的“度”指一般的“过”,所以不用   “渡”。此外,佛教术语“度人、超度”里,不用“渡”。

                                            (摘自《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08: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