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8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盲目跟风要不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9 06: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宁夏自治区教育厅教研室 马兰



我们如果对课堂教学领域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伴随着“流行”也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问题,出现了忽左忽右的“钟摆”现象。面对“流行”,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不能盲目效仿;需要客观地分析,须知流行的不一定是适合的。我们不能盲目跟从,失去自我,失去方向。本文试就一些“流行”现象,分析盲目跟风的危害。



一、朗读教学的流行风



一段时间,“喜欢哪段就读哪段”“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大有风行天下之势。不管学生是不是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不管是以并列的构段方式还是以事情的发展顺序行文的文章,都让学生“喜欢哪段就读哪段”,结果学生或各抓一段,局部深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肢解课文,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只读了一些零零散散的句段,交流了一些零零散散的体会。留在学生脑海里的,不是整篇课文这座精美的“大厦”,而是七零八落的碎瓦残梁。大家知道,教学中不同的“读”是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目的的,为达成不同的目标就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读的方式,岂能“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我们再来分析“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句流行语。学生喜欢的读的方式又有多少呢?他们了解这些方式吗?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教师提出“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后,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在自由读或默读。那么,教师为什么不能直接根据需要,要求他们自由读或默读呢?我们也在杂志上看到学生在老师“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话音落地后站到凳子上去读,令老师尴尬万分的案例。这样的“流行”,这样的跟风,意义有多大就不言而喻了。



朗读也需要指导,朗读方式需要教师根据其不同的功能和目的进行设计。可一部分老师又对朗读过度牵制、过度指导。在有的课上教师用统一的语速、语调,把自己的感受转嫁给学生,统一学生对同一个词、同一句话、同一段内容的不同解读,让学生“异口同声”地读出教师满意的“感情”来。还有的课,教师用层层递进、饱含激情的煽情语言和音乐渲染来诱发学生的情感,而实际上那种靠音乐或教师煽动性的语言所“挑”起的激动不一定就是恰当的感情。也有的课,读书活动被教师用另一种方式所牵制,抱着两三段课文又是范读又是指导,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左读右读,没完没了,大有不读出“味儿”誓不罢休之势,最终“味儿”也许读出来了,却剥夺了学生自主体会、整体感知的时间,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把握也许还是“盲人摸象”。须知,“有感情的朗读”的核心要素是“有感情”,而某种特定的感情来源于对课文的理解,来源于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共鸣。因此,我们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悟感情上下大功夫,而不是硬要靠外部的手段引发出某种感情,或统一、命令出某种感情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9 06: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盲目跟风要不得

二、合作学习的流行风



课改初期,随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提出,许多教师曾一度把合作学习当作了万能钥匙,把合作学习由一种学习方式盲目放大为无所不能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充斥课堂。也有人把课堂教学中是否安排合作学习作为衡量教师是否转变教学观念的硬性尺码。致使许多课堂上,不管有没有必要,不管效果如何,动不动就小组讨论、扎堆合作。课堂上可谓“讨论声声声入耳”,一堂课在热热闹闹中结束,收效却甚微。这就是因为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盲目跟风造成的。只知道课改倡导合作,不知道倡导合作的要义;只知道合作学习的术语或定义,不知道其目的、用途和操作策略,势必导致有“形”而无“神”现象的出现。



面对泛滥的合作学习问题,许多有识之士包括一些专家通过撰文或报告的形式呼吁课改谨防“矫枉过正”,呼吁理性对待合作。合作学习就此应该开始走向规范了,可不曾想,一段时间内又出现了合作学习几近销声匿迹的现象。笔者曾观摩全国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某会场内17节课中除了香港的一节课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外,其他课均无合作学习。我们不禁要问:专家的意思真的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取消合作学习吗?合作学习真的不适用于语文教学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老师们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那样去做呢?可能我们的小语教学工作者们都从专家的呼吁中敏锐地“嗅”到了某些趋势,感觉出了某种方向,不约而同地制造出了“流行”。而极具影响力的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的某种“流行”,如果不及时引导,很快就会风行全国。对于专家的一些提法,我们也要结合其发表的背景冷静地分析,不能断章取义,盲目应和,走向极端。



三、细节设计的流行风



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的教学细节组成的,细节虽小,但对于整个课堂教学来说是“基石”,细节的设计与处理常常关乎一堂课的效果。课堂教学的细节,体现了教学的功力和实力。某些小细节可以成就促进学生感悟理解、发展学生能力、掀起教学高潮等大作为。课改初期,出现了过于粗放的教学倾向,教师们似乎不敢或不屑于细节的设计,“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想对他(她、它)说些什么”等几个问题似乎能够适用于所有年级所有类型的所有课文。过于粗放造成的结果,要么就会出现因为缺乏细节设计而“脚踩西瓜皮滑向哪里是哪里”的自流现象,要么就使教学变成了李逵的“三板斧”。试想,教师说完上一句学生就能猜出下一句话是什么;教师的第一个教学环节还没有结束,学生就知道下一个教学环节是什么,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就一定会因为缺少期待和悬念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于是“教学是需要细节设计”的倡导应运而生,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加上做课教师的有效生成,如期预约了教学的精彩。这些精彩的课例,通过光盘、杂志上的实录加点评等形式很快为老师们所接受、所效仿。但盲目的跟风,走样的模仿,又造成了过度细节设计的流行。一个一个的精心设计,组成了线性的教学链条,教学又回到了步步为营、缺少弹性和余地的老路上,学生和听课人被环环相扣的细节推着走、牵着走,没有了思考的余地,没有了发展的空间。这样的课,教师上得很累,学生学得更累。教学是需要细节设计的,但这里的细节应该是多元板块设计中的细节,是可以根据教学情况随机调整甚至放弃的细节,而不能盲目理解为琐碎的设计和环环相扣的细节链,从而导致教学又退回到牵制、繁琐的套路上去,使改革出现回潮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9 06: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盲目跟风要不得

四、读写结合的流行风



以前,我们的语文课光说不写似乎成了一种时髦,“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练就了一张巧嘴,却留下了一双笨手。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但很少给予学生“妙笔生花”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得到听、说、读、写全方位实践的机会。“把写挤进课堂”“读写应有机结合”的提法和做法的不断涌现,大大改变了这种局面。读写结合,一举多得:写话的过程,是练笔的过程,也是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和升华的过程,有时候还是思想教育有机渗透的过程。但随之而来的是,“你想对×××说些什么,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又成了时髦。注重读写结合,当堂写话没有错,关键要看适合不适合,还要根据不同的课型变化练习的方式。有的课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比较多、比较好,适合写话练习,也有的课不大适合读写结合,硬性加进去,就会显得比较牵强;每一年段、每一单元、每一课训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每节课都加进写话练习的话,势必冲淡其他的训练。实际上,读写结合,不见得非得当堂实现。写,可以放在课内,也可以放在课外;读写结合的方式有很多,补白、仿写、续写、基于课文情境的写话练习等,采用哪种方式,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来设计,切不可牵强附会,更不能一个模式走到底。试想,学生对刘伯承说、对巴西总统说、对丑小鸭说、对青蛙说……对人说、对物说、对×××说,虽然对象、内容会有所不同,但说话的方式、训练的意义能有多大的差别呢?再者说,今天说,明天说,学生能不厌烦吗?实际上,写不写,什么时候写,写什么,是需要认真分析学生年龄特点和把握教材风格后精心设计的。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细细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推敲语言文字的独具匠心,针对不同的文章形式,找准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切入点,确定适当的语言练习的内容和方式。



改革中出现偏差、摇摆是正常的,因此“钟摆现象”可能还会出现,在教学的某一方面,激进和回潮的倾向也有可能再度发生,新的流行可能还会兴起。关键是向左走、向右走、跟着走,还是自己认清形势朝前走,这是需要冷静思考、正确把握的。当新的“流行”扑面而来时,我们需要冷静的审视、深刻的思考和高度的清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8-10-19 08: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盲目跟风要不得

不能一概而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10-19 11:3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盲目跟风要不得

要根据内容、学生的情况、教学手段等来教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10-23 07: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盲目跟风要不得

值得深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9 23:1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