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4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童心在母语中“滋长”──我的儿童阅读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9 06: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商友敬



商友敬著名语文教育家,原上海师专(现并入上海师范大学)高级讲师,1997年退休。曾参与编写《新语文读本》(中学版、小学版),主编《教师人文读本》《过去的教师》。著有《语文教育退思录》《坚守讲台》。







今日教育的大背景是:以人为本。



今日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今日小学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儿童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今日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母语的学习,使学生全身心地成长和发展。



不必讳言:小学教育,儿童为本。







在设想儿童的未来之前,先认真地考察一下儿童的现状:他以一双童真的眼睛看世界,他以无邪的童言与别人交流,他以游戏来伸展他的童趣,他的心灵是纯洁的童心。一年级的孩子就是一年级的孩子,五年级的孩子就是五年级的孩子;不要一看到孩子就想到“培养大师”“历史重任”“远大前程”“传承国粹”。──鲁迅先生说得好:“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不要把大人应尽而未尽的责任,强加到孩子的身上。以剥夺儿童童年的乐趣为代价,不论你虚设的是何等伟大的目标,对孩子来说都是残酷的。







婴儿在母亲口中发现语言,幼儿在母亲的歌谣中悟得语言的神奇和美丽,儿童把母语化为自己的童言,温馨的生活帮助他在母语环境中一天天成长。仔细观察二至六岁儿童的语言发展,速度惊人,效率惊人,每个孩子都是语言发展的天才。为什么进了小学,正式学习了“语文课”,口也拙了,眼也呆了,心也迷蒙了?是老师硬要将孩子的童言“规范化”为大人的话语。“话要说完整”“句子要说通顺”“文章要写得有意义”,童言萎缩了,童心也萎缩了,孩子对语言文字、阅读作文有了畏惧,再加上考试的鞭子在后面抽打,小学语文教学是被我们自己整垮了的!







当然要进行必要的有序的语文教育,目的在于让孩子在童言的基础上,向规范的、形象的、生动的、优美的现代汉语一步步转化、发展。教师借助教材和课外读物,帮助(而不是驱赶)他们自然而健康地转化和发展,使孩子非但有自己的话语,还能熟悉和明白爸爸妈妈的“大人话语”,进而有机会有能力通过学习进入爷爷奶奶的话语──古代汉语。要注意:慢慢来,趣味为主,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舍本逐末。现实的生活,当下的语言环境,才是儿童语言成长的“根”。现代新鲜的种子,在现实的土壤中,是长不出古老的“根”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9 06: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童心在母语中“滋长”──我的儿童阅读观





透过母语的学习,孩子能得到什么?



首先是语言的知识和运用的能力。由知识转化为能力是个大问题,不能靠“做题目”,而要靠孩子对生活和语言的兴趣。兴趣是最伟大的动力,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在这个问题上,教师是榜样,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与情趣,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决定性作用。如果提得再高一点儿,就是语言的智慧。传递知识不难,传承能力也不难,能给学生以语言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明师。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这样充满智慧的明师。



其次是透过语言的知识、能力和智慧,使孩子得到情感上的熏陶,透过语言滋长他们的爱心。



还有,就是孩子们最可贵的想象力。想象力虽然不是儿童所独有的,但是儿童时代的想象力最丰富。优秀的儿童读物,都能引发儿童丰富的想象力,而僵化的训诫式的陈腐的教材、读物则堵塞乃至扼杀了儿童的想象力。想象力与诗是共生的,优秀的诗篇都是优美的语言与想象力的结合。20世纪80年代,林庚先生在北大最后一次讲诗时说:“什么是诗?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他说得多好啊!今日中国教育的重要失误在于无视孩子的想象力,甚至有意无意地弱化乃至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以“发展他们的记忆力”为名义挤走了想象力,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名,排除了他们的想象力,以“标准化考题”为一块大石头,压住了他们的想象力。须知,一个从小就丧失了想象力的人,长大之后不可能萌生出创造力,而民族的振兴和希望全在于每一个人的创造力。







由此,我们可以考虑:小学生应该读些什么?



首先,当然是儿童文学作品,这是孩子们自己的文学,是他们自己的读物。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有孩子自己的心灵花园,是孩子自己的趣味天地,用的是孩子自己的习惯话语(当然也是规范的、生动活泼的、优美形象的)。他们的趣味、情感、想象力和语言能力,都能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得到滋长。今天,一个人在童年时代没有读过安徒生童话,没有读过怀特的《夏洛的网》,没有读过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没有读过《哈利·波特》,没有读过曹文轩、梅子涵、秦文君等人的儿童文学创作,没有读过任溶溶老先生的儿童文学译作,他的精神世界是有缺陷的,他的童年是苍白无趣的。



我们首先要把孩子的财富交给孩子,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把中外古今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选入教材里,而且它们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体。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过这个主张。



其次,可以选读一些中国古代优美的诗词。它的好处是:第一,充分表现出我们的母语汉语的精华──由声韵构成的节奏感、韵律感,由对偶而形成的骈俪形式美;第二,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足以感发小读者的性情,或者说是“诗教”中的“温柔敦厚之旨”;第三,它把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基本意向,如登高怀远、见月思乡、折柳送别、临水遣愁等传递给孩子,打开他们想象的大门,领他们进入诗的世界。如能伴随他们的一生,语文教育就是极大的成功。



为此,教的时候就不能靠死记硬背。第一个好处,靠诵读;第二个好处,靠体味;第三个好处,靠领悟。教师要有一定的解说,而这种解说,应当如周汝昌先生所说的:“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又以你的诗心,鉴照我之诗心。三心映鉴,真情斯见;虽隔千秋,欣如晤面。”诗心人人皆有,只是有时候被蒙蔽了。教师在讲诗之前,先要打开自己的诗心,才能唤起学生的诗心。自己的诗心打不开,再讲也没有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9 06: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童心在母语中“滋长”──我的儿童阅读观





有一个问题不得不说:目前有一些论者,把“国学”推到惊人的高度,把“国学”的衰败归罪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甚至把“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批林批孔”混为一谈。这些话出于年轻不更事的人之口,还情有可原。我们有一点年纪的“过来人”,不能含糊,更不能附和,我们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先须反躬自问:当年,我说过什么?我做过什么?我是怎么想的?不要把罪责上推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前贤身上,这就把问题搅浑了。由此而想到“读经”。兹事体大,此处难以申说,好在彼时至今,这百年间许多学者写了不少文章,说得很充分了。我要说的小学生的“蒙学读物”,这不是“经典”,而是我们的祖先处在封建专制时代的传统教材。《千字文》是学识字的,编得很巧妙,拿来作为今天的识字教材,没有一个小学老师不头痛;《百家姓》是记姓氏的,不如用班级里的点名册;《三字经》的好处有二:一是三字一句,合辙押韵,朗朗上口;二是从精神世界到物质生活,包罗万象,言简意赅。其中充满陈腐的训诫,主要目的是一个──叫你驯从。一百年前,章太炎先生曾作过改写,结果不成功。如今已无章太炎,谁也没有这个本事改写,所以不如早点撤离为是。由此而想到,从古以来,在教师、学生、家长之中流传的“另类语文”,如童谣、儿歌、急口令、打油诗、谜语、对联、对口词、民间故事。这些“另类语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也是他们学习母语、热爱母语、探索母语奥秘的好材料。选读一些“另类语文”甚至把它们编入教材,远远胜过让孩子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儿童阅读的天地很广阔,孩子们应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今天的怪现象是:许多大人,各式各样的大人训诫孩子读这个读那个,要好好读书;反过来,孩子也可以问大人“你自己读得如何?”不了解孩子的现状,不熟悉儿童的读物,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徒增口舌之争,于事无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17: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