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0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质及其把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7 07: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福建省教学研究室 刘文川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思品课”)的性质,其《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并指出它主要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一表述准确揭示了这门课程的主要特征,特别是提出了人文性特点,丰富发展了思想品德课的内涵。但它并没有明确概括出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没有说明思想品德课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而课程性质的准确判断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它直接关系到课程的主要功能、价值取向、培养目标和教学的目标与方式。只有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特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贯彻和落实,思想品德课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一、人文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特性



(一)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归属于人文学科



一个事物的性质,是决定该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依据。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它所包含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界定思想品德课的学科性质,需要厘清它的学科归类,把握其核心的、独特的目标与内容。



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教授曾说:“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性的链条。”因此,人们将科学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并将教育课程划分为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与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涵盖了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史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新闻学等学科。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侧重于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的。人文学科的思考方式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存在明显差别。北京大学叶朗教授认为,人文学科与回答“是什么”的客观陈述(科学)不同,它要回答“应当是什么”,也就是它要包含价值导向,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化。



根据上述的学科划分标准,对照分析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人文性是它的基本属性。



《思想品德》课程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来设计的,“我”,即学生自己,它反映了课程教育对象与主体的统一,突出了以“人”作为研究对象的特点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将课程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定位在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并在教育教学分类目标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首要的目标,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内心精神世界的塑造是课程的核心,这反映了它作为人文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辞海》解释“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各种”文化现象,包括了先进的、科学的、健康的、优秀的文化现象,也包括落后的、愚昧的、病态的、腐朽的文化现象。我们所说的人文,显然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健康的、优秀的部分。人文性即是这些先进文化中蕴涵的精神理念、价值取向的共同属性,其核心是“人”,即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其本质是符合人和人类利益与发展的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则是完整的人格、高尚的道德与科学的法律、制度规范。《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课程人文性特点的规范化表述和各类目标的规定,都充分反映了这样一种先进文化的要求。



可见,思想品德课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培养目标等方面看,应该划归人文学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7 07: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质及其把握

(二)人文性是思想品德课程各个特点的核心



一个复杂的事物往往具有多种属性,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认识它,并在多种属性中把握住主要方面,才能确定该事物在其所属系统中的定位。思想品德课除了人文性,还具有思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它们之间相互交叉与渗透,有一定区别,但又是统一的,其统一性是以人文性为基础的。



思想性是我国各类课程、特别是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共同要求,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它突出以科学的思想理论为指导,强调树立共同理想,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正确的思想情感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要求本身就是人文性的基本内涵,它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并进一步为人文性指定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离开人文性的思想性只能演化为空洞的“政治口号”。



实践性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要求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实践)提升生活经验,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外在的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再外化为道德行为,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实践性在这里是人文目标达成的手段,也是人文目标培养的最终目的。但在教育阶段,实践性要求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途径和手段。离开人文性的实践性只能是盲目的活动。



思想品德课程的综合性,主要指其内容的综合性和目标的综合性。一方面,从内容综合角度看,课程以学生成长为主线,对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多方面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反映了新科技革命带来的人文、社会学科交叉渗透的趋势和社会生活本身的综合性。在学习内容的四个方面中,心理健康和道德本身属于人文范畴;而法律教育重点在于形成法制意识和守法观念,而且法律本身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关注着人的需求、权利、利益和尊严,体现着人的价值判断;国情教育的重点在于形成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即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它也具有浓烈的人文特征。另一方面,从目标综合角度看,通过知情行有机结合,同时促进学生知识获取、能力提高、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体现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其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手段,而情意培养是终极目标。可见,不同方面学习内容和“三维”的课程目标都是有机的整体,其综合的基础和核心都是围绕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进行的,即逐步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离开人文性的综合性只能是多种知识技能的简单“拼盘”。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课程虽然广泛借助了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发展的成果,但它最根本的追求、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它的人文性。思想品德课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必修人文课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7 07: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质及其把握

二、认识和把握思想品德课人文性质的价值



所谓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课程标准》如是解释: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对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为:第一是人本性,即以人为本,真实地将学生看作为学习中的孩子,尊重学生作为人的特殊阶段的人格和权利,从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他们各自成长的需求、学习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提高可持续的发展能力;第二是体验性,即重视个体在仿真情境和实践活动中的自主体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尊重,在具体的生活事件中感悟事理,在各种冲突中体味判断与选择,在知情意的统一中提升品格;第三是文化性,即关注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交融,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为载体,吸取人类精神文明成果,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第四是导向性,即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为标准,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人类、热爱自然、热爱国家和社会,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品德课人文性,对于课程、教材、教学、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发展,乃至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课程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以往的初中德育课程,被当成政治教育课程,或者当成马克思主义常识、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知识课程,其教育效果不佳,而且往往被人评价为成人化、“假大空”,使它处于只能依靠行政力量和考试压力才能得以存在的被动地位。深刻反思之后,我们发现除了社会因素之外,根本问题出于课程设计过于理想化,偏重社会对人的现实需要,忽视学生个体需要,注重政治性或体系化的知识教育,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一言概之,即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突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将克服课程急功近利的“政治化”和“成人化”,使思想品德课的目标真实体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了自己明确的任务和领域,作为一门“科学的”和“学生需要的”人文课程进入初中。这不仅为思想品德课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大大增强了课程的独立性与主动性,而且也使初中教育进一步突出人文精神,使人文与科学,德育、智育、美育与体育并驾齐驱,教育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得以实现,初中课程体系趋于完善。



(二)有利于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提高



随着对科学技术追求的执着和对科学主义信仰的加强,学校教育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近视的功利主义和技术主义倾向,忽视了科学与人文的应有区别,作为人文学科的思想品德课,也出现了种种技术主义的倾向,以程序化、标准化、技术化的方式去分析一切概念、原理,以科学主义的语言去解释社会人文现象,知识形成的过程被抛弃,课文中应有的神韵、隐藏于文字之间的情感、态度和精神丧失殆尽,学生成长中的需要被忽略,使本该生动、鲜活的教学变为政治信条的罗列、道德原则的背诵,使富有感召力和生命力的课程变得琐碎、贫乏、沉闷,使学生感到了厌倦。而人文性的彰显,将引导教师遵循人的基本权利和发展的真实愿望,关注人类久远而深刻的历史智慧和文化精华,重视人类自身的历史和现实生活,抛弃机械化的教学模式,开展生命化的教育活动,以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深深地吸引学生,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从而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大大提高思想品德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7 07: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质及其把握

(三)有利于学生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代的特征和社会转型期的迷茫,在当代青少年身上有着充分地反映。他们中的多数人富有理想,追求民主,敢于竞争,刻苦学习。但在物质化、技术化和功利化的环境中,他们面对巨大的考试和升学压力,沉浸于知识掌握和数、理、化、英习题训练之中,缺少来自社会、家庭和教育的足够教养,缺少对社会生活的精神感受,缺少应有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缺少必要的人文精神。科学给人以真,艺术给人以美,人文给人以善。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结合,才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完整,达到“诗与数统一” 的境界。如果说科学给人以力量,人文就给人以方向,只有方向正确了,力量才有意义。正确定位思想品德课的性质,重视其人文性的发挥,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生的文化品质,改善学生的思维品格,发展学生的人性,完善学生的人格,将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和个性化发展提供宽广舞台,为学生具体知识技能的精神升华提供正确导向,为学生道德境界的提升和科学价值观形成提供有效指导,为学生实际生活能力提高和全面发展提供恒久动力,从而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品德课的人文特性,对于教材建设和完善,对于教育者自身素养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青少年一代正确价值和意义体系的构建,还能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有利于塑造一种文明、开放、民主、和谐、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推动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人文性的把握



思想品德课内在的人文价值不是自发展现的,它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贯彻和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至少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理解教学目标的人文意义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能动性活动,教学目标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目标明确了,活动才会有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将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制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教学的总目标,并在分类目标中加以细化,其人文取向十分明确。在内容目标上,以认识自我、处理人与人关系、自己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作为教学重点,涵盖了初中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范畴。更有代表性的是,内容标准中各点教学要求,都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融为一体,同时提出,并将情感目标作为教学的落足点,反映了思想品德课的价值取向和人文意义。



《课程标准》不仅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上提出人文要求,而且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实施建议等方面,也都突出了人文取向。例如,在课程理念中,强调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提出对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引领学生感悟和形成”、“鼓励学生探究和体验”……,无不体现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因此,具体教学中要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人文内涵,在全面理解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教学建议的基础上,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把握教学内容,明确各个教学点的人文意义,并以此作为教学推进的核心要求,体现课程的人文性质。



对具体教学目标的把握,第一,要在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基础上,以情感态度价值为核心,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第二,要以当今时代背景下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追求个性化发展;第三,要遵循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自主成长需要的统一,促进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第四,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在现实的价值冲突中引导他们学会观察与思考、判断和选择,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第五,要让学生体验或领悟到自身生命活动的意义,学会提升自身生命质量,拓展生命价值。只有把握好这几个方向,才能反映思想品德课的本质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7 07: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质及其把握

(二)全面挖掘教材内容的人文因素



思想品德课教材在体现人文性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具有丰富而深刻的人文性。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从内容上看,教材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围绕学生的精神生活、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来设计,重视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生态教育、爱的教育、权利义务教育等等,使思想品德课回归生命与生活的本色,反映了浓烈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人文关爱。从形式上看,一是课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心理知识、道德原则、法律条文和国情知识的论述进行了合理简化,并遵循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规律,突出了案例和素材运用,使课文具有可读性和吸引力,关照了初中阶段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特点,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本性;二是课文以生活为主线来展现教学内容,而且一般都以主题探究、生活案例剖析的方式导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参与主动思考和体味,自主探索和感悟,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体验性;三是教材以丰富的图文资料、佚事典故、名言警句等多种文化素材为载体,生动活泼,文质兼美,反映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文化性;四是教材通过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行为模拟、实践活动等方式,在知行统一中引导学生体会积极情感,理解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掌握价值判断与评价的标准,以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反映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导向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的能力,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各类人文素材,学会灵活地处理和运用课本材料,体现其人文要求,使教材的人文光芒得以绽放。同时,要树立新的教材观,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善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材人文素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充分挖掘其他方面的人文资源,如学生的所思所想、时代的人文成果和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资料,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丰富教学的人文思想。



(三)充分体现教学过程应有的人本理念



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展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教学的组织实施等环节,它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统一。教学方式是一切教学理念展现的舞台,它主导着学习方式,是课程实施的关键,也是课程人文精神体现的关键。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一切失败的课堂都是人文关爱缺失的课堂,所有失败的教学都是人性美未能体现的教学。为此,思想品德课的成功教学,必须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一,要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课堂环境。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对话的过程,思想品德课必须充分利用这种“对话”,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老师重在点拨、引导,让学生大胆抒发,真情展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使课堂充满尊重与理解,处于倾诉与倾听、交流与沟通的和谐氛围之中。



第二,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体现教师的人文情怀。思想品德课区别于一般学科,它是一种价值之知、人事之知,充满了个性之美。教学需要因尊重而带来的激动和理智,需要个体自主的感知、体验和情感上的认同。因此教学需要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实际水平,让学生做他能够做的事;教学需要宽容,要允许学生失误与反复,思考与调整,引导学生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境界。



第三,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人文资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之上,即要有东西可合作、可探究。而合作探究的重点不是课本上现成的结论和观点,而是这些结论和观点形成的过程、它们对人自身的意义,以及我们如何地运用它们。因此我们必须以富有人文价值的生活事件或历史文化素材为背景,通过设计仿真的情境或引用真实的情境,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置身其中,通过主动思考、民主讨论、合作探究,感受道德的力量,接受熏陶,收获喜悦。



第四,要建设开放的课堂,让学生的思想火花在碰撞中融汇燃烧。思想品德课程强调为学生自我发展提供帮助与指导,强调学生自主探索与获取,而不是灌输与说教,因此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开放中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引导学生在思维交互中形成符合主流思想的倾向。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打破封闭性,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都富有开放性。在开放性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教学智慧,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对立统一关系,充分调动和利用课堂生成,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和智慧,并加以发挥和引导,充分运用学生自身的人文要素。同时要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的小结阶段,不应该是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教学内容结构的简单展现,而应该是情感要素和人文思想的提升。



第五,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就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任何超越认知阶段和思想实际的做法,都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贴近生活,就是要贴近真实的、可触摸的生活,而不是远离学生的生活,充分挖掘出生活中的人性至善至美的东西,使教学充溢着人情美、人性美。贴近生活需要正视社会现实,而不是回避或歪曲,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在公共生活环境中一分为二地认识和对待现实,促进道德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内化和外现,使人文火种在学生心中播种和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7 07: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质及其把握

(四)高度关注考试评价的人文关怀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的教育实际上是“目中无人”的教育,原应成为调整改进、激励发展手段的分数,异化为学生发展的桎梏,使学生只有做不完的练习,补不完的课程,没有自主的时间,没有稚气的少年,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多彩的生活,没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没有稳定而深刻的兴趣和爱好,教学的人文性被分数淹没了。因此,改革考试评价,正确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在现实条件下,简单地取消思想品德课考试肯定是不可取的,应试机制不可能让对升学没有影响的学科有多少生存的空间,更谈不上人文了。在思想品德课的功利性无法完全去除的情况下,它的出路只能在于改革。为此要改革学校思想品德课评价方式,采用方式多样、主体多元、内容人文、注重过程的评价方式,关注每位学生的提高与进步,使评价反映课程的人文性质。但更为关键的是要进一步推进中考中招改革,凸显考试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为学校教学和评价提供正确导向。首先,要按照教育部要求,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在中考中招中的作用,大胆探索优秀生的保送升学办法,鼓励道德品质优秀的学生。其次,要采用学科成绩的等级记分制,淡化微小分数差别对学生的影响,突出学生学习的综合收获;第三要调整思想品德课考试内容,加强与学生真实生活的联系,根据具体情景来考核学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体现试题的人文价值。还要提高试题和答案的开放性,让学生自由发挥,体现能力,表达情感,考核学生的人文素养。最后要改革试题形式,突出试题能力要求的层次性,试题难度的普适性,加强作答的可选择性,反映学生学习的基础性和差异性。



思想品德课作为人文学科,它所根据的理念不是工具理性,而是价值理性;它不会烤出面包,但会让你把面包烤得更香;它不是认识和实践的工具,不是使你学到技术,而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提高你的道德素养和文化品格。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思想品德课正应该是这样的一棵人文之树、一朵人文之云、一个人文之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10-17 09: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质及其把握

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归属于人文学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09: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