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思路 |
一、导入
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鱼儿离不开水呢?这节课我们来一起探究这个问题。
| 学生思考。
| 开门见山,联系实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
二、新课
组织学生讨论"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
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下面的教学活动:
1.组织学生探究鱼的呼吸情况。
(1)组织学生观察并描述鱼在水中的呼吸情况;(2)探究鼻孔、口、鳃是否与呼吸有关;(3)用红墨水探究水流方向(指导学生实验);(4)点明鱼有一个由口到鳃的顺畅通道,这是鱼呼吸的重要保障之一。(用课件展示)
2.组织学生探究鱼的呼吸器官──鳃的外部形态结构、特点。
(1)观察鳃的位置;(2)组织学生观察鳃的外部形态并绘图;(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鳃各部分名称;(4)组织学生讨论鳃中最重要的结构是什么。
| 学生分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总结。
学生分组观察、阅读、绘图、讨论。
| 鼓励学生相互沟通、交流、资源共享。
在实验、讨论等各项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鳃的部分结构,并请学生讲解,有助于学生自学、表达能力的提高。
|
3.帮助学生了解鳃丝的结构特点。
(1)用显微镜观察鳃丝的结构;
(2)多媒体展示鳃丝的结构,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3)讨论鳃丝的这些特点对鱼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4)组织学生探讨鳃丝中血流方向与水流方向是否一致,这对鱼的生存有没有影响。
4. 组织学生讨论:空气中氧含量比水中多,那为什么鱼儿离开水后反而会因窒息而死亡呢?
引导学生用鳃模型来演示,解释为什么鱼儿离不开水。
5.教师总结鱼儿有了这套呼吸器官自然在水中优哉游哉,有些鱼甚至可以洄游千里,它们所需要的氧气是由鳃提供的。
|
学生活动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 使学生从微观方面更好地认识鳃丝的结构,为解决课题打下基础。
使学生意识到鱼能采用最佳方式,快速高效地获取氧气并释放出二氧化碳。
结合前面的探究活动,并通过观察鳃模型及讨论,使学生能解决课题。
开拓学生视野,扩展知识面,使学生正确全面理解课题。
|
三、扩展知识,提问:“缘木求鱼”的故事你知道吗?你认为是否有会上树的鱼。还有其他的鱼可以离开水生活吗?这些鱼怎样呼吸?
展示能够暂时离开水生活的鱼的图片。
|
|
|
四、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讨论、探究、了解了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事实上自然界中的生物有着无穷的奥秘,这些奥秘有的已被揭开,有的还是谜,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能参与探索活动中,相信一定会带给你们更多的欣喜与收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