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8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

(2)引导探究活动,培养多种能力

教师在各组开展探究活动前,提出几点要求。首先,要认真观察(可以借助放大镜),根据每组摆放的生物(标本),结合自己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运用以前学过的观察法,认真、仔细地观察、总结该生物的形态特征。其次,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前到后,同时要记录观察结果。第三,观察后,小组要进行讨论:根据本组生物(标本)的形态特点,猜想它们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与这种环境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哪些。第四,每组集体讨论后,一个人执笔,将大家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并选举代表向全班汇报。第五,汇报者的发言要简单、明了。

教师在小组代表发言时,可将该组生物(标本)的照片用投影打出,让同班学生都能边观察边思考:小组代表发言是否正确。待该组代表发言后,本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学生可以质疑甚至否定他的发言。

(3)激发环境意识,创设和谐美景

根据各组学生的发言,结合生物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教师引导: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并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例如,保护色、拟态等(出示相关照片),这些都是生物与环境的适应。

教师出示“整洁的实验室”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现在的实验室和照片上的实验室相比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造成的,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在自然界中,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随后,展示几幅生物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照片(包括有益的和有害的)。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列举生物对环境影响的事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维系环境的激情和提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生物圈的意识。

随后布置“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形式:课后小组完成。用意:亲身体会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6. 课后反思

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习惯于“讲授”,面对所有的问题更多使用讲授法去解决,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感受,主体与主导关系不清;而学生也习惯以“听”为主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天真烂漫的孩童逐渐“僵化”“老成”,随之而来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泯灭。新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位置转换,从过去的“权威”位置,转换成组织者、引导员,似乎像旅游团中的导游,带领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去感受发现和创造后的愉悦。

安排学生“给生物找个家”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为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活动),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重新审视。

本次课改特别是教材的改革,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教师在改革中成长,学生在改革中受益:教师通过长期的努力,营造宽松、活跃、愉快、平等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学生、教师良好的沟通,使学生直接或间接体验到科学的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8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


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课堂教学设计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六中学 王 清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活动理解什么是保护色以及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2. 通过活动同时理解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 了解动物与环境的相对适应性。

二、原理

颜色本身没有保护作用,当置于不同的背景下,颜色的作用才能显现出来。生物的体色是生物的性状,生物的不同体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三、材料

各种颜色的大彩纸,各种颜色的小彩纸片,黑色和白色磁钉各2个,磁性黑板、白板各1块。

四、步骤

1. 把黑、白两个磁钉吸附在黑板上面,让学生回答磁钉的数量,有学生回答2个、3个、4个,“为什么黑色磁钉在黑色的板面上不容易被发现?学生回答:“因为黑色是保护色。”

2. 把黑色和白色磁钉吸附在白板上,黑色磁钉很容易被发现,相反白色不容易被发现。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种颜色的小磁钉在哪一颜色的板上容易找到,或不容易被发现,从而理解保护色的含义。

3.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6人一组,选择一张大彩纸作为“生活环境”,在上面均匀地撒上4种颜色的小纸片各20片,象征4种不同体色的动物。其中3个学生为“捕食者”,从大彩纸上捡起小纸片,“捕食者”不能特意去寻找,注意速度要快,每“猎”一次“猎物”交给后面的同学记录。另外3个学生记录猎物的体色、数量和被猎的先后顺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8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

各组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量。

假若幸存者都产生3个后代,而且体色与幸存者相同,就在每一个幸存者的下面各放同样颜色的小纸片3张,将幸存者和它们的后代混合、重复上述实验,每轮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片数量。



4. 如果条件具备,本探究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在户外进行,具体步骤如下:

(1)选取一块草地(面积不要过大,以便操作);

(2)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在草地上放置事先制好的各种小纸片(注意应该有与草地颜色一致或相近的小纸片),另一组作为“捕食者”在草地上寻找小纸片。

及时统计小纸片的数量,并进行分析。

五、结果分析

经过几代的选择,幸存下来的“猎物”的体色与背景相近。

六、思考

1. 收集各组的实验数据,比较,想一想什么是保护色。

2. 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什么因素?

七、本实验改进点

1. 增加了步骤1、2用实验导入,目的性增强了。

2. 增加实验步骤4更容易验证自然选择的理论。

3. 实验表格改进,增加了背景颜色和“猎物”颜色一栏,有利于反应保护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8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


“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



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 姜迎春



“鱼的呼吸”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内容。我在认真分析教材和《标准》后,认为通过关于鱼呼吸的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的素养。因此,找把这节课的课题定为"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为充分沙发学生的兴趣,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并做了相关的课件、教具来帮助学生探究"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的原因。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鳃的位置、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进而理解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常用工具和仪器的实验操作能力。

2.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实际问题。

3. 通过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实验、自学和绘图等方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从常见的生活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实验,使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

3.通过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科学的价值。

4. 通过学生的合作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5.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包括鱼有从鳃到口的顺畅通道的动画演示、鳃的结构图、鳃丝的组成图、一些鱼的图片等),制作鱼鳃模型教具,新鲜的鱼鳃,一些鱼和鱼缸,红墨水,以供上课使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8 08: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一、导入
    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鱼儿离不开水呢?这节课我们来一起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思考。
    开门见山,联系实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二、新课
  组织学生讨论"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
  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下面的教学活动:
  1.组织学生探究鱼的呼吸情况。
  (1)组织学生观察并描述鱼在水中的呼吸情况;(2)探究鼻孔、口、鳃是否与呼吸有关;(3)用红墨水探究水流方向(指导学生实验);(4)点明鱼有一个由口到鳃的顺畅通道,这是鱼呼吸的重要保障之一。(用课件展示)
2.组织学生探究鱼的呼吸器官──鳃的外部形态结构、特点。
  (1)观察鳃的位置;(2)组织学生观察鳃的外部形态并绘图;(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鳃各部分名称;(4)组织学生讨论鳃中最重要的结构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总结。
学生分组观察、阅读、绘图、讨论。
鼓励学生相互沟通、交流、资源共享。
在实验、讨论等各项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鳃的部分结构,并请学生讲解,有助于学生自学、表达能力的提高。
    3.帮助学生了解鳃丝的结构特点。
    (1)用显微镜观察鳃丝的结构;
    (2)多媒体展示鳃丝的结构,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3)讨论鳃丝的这些特点对鱼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4)组织学生探讨鳃丝中血流方向与水流方向是否一致,这对鱼的生存有没有影响。
4. 组织学生讨论:空气中氧含量比水中多,那为什么鱼儿离开水后反而会因窒息而死亡呢?
引导学生用鳃模型来演示,解释为什么鱼儿离不开水。
5.教师总结鱼儿有了这套呼吸器官自然在水中优哉游哉,有些鱼甚至可以洄游千里,它们所需要的氧气是由鳃提供的。

学生活动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使学生从微观方面更好地认识鳃丝的结构,为解决课题打下基础。
使学生意识到鱼能采用最佳方式,快速高效地获取氧气并释放出二氧化碳。
结合前面的探究活动,并通过观察鳃模型及讨论,使学生能解决课题。
开拓学生视野,扩展知识面,使学生正确全面理解课题。

三、扩展知识,提问:“缘木求鱼”的故事你知道吗?你认为是否有会上树的鱼。还有其他的鱼可以离开水生活吗?这些鱼怎样呼吸?
    展示能够暂时离开水生活的鱼的图片。


    四、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讨论、探究、了解了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事实上自然界中的生物有着无穷的奥秘,这些奥秘有的已被揭开,有的还是谜,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能参与探索活动中,相信一定会带给你们更多的欣喜与收获。


附:课堂思考及统习题
1.鳃由几部分组成,请画图表示。
2.简要说明鱼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3.总结鱼儿离不开水的原因。
4.学了本节课之后,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请简要说明。
5.人类很早就幻想能像鱼儿一样畅游水中,请你设计一些方案,使人能模拟鳃的功能,让梦想成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8 08: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牢牢抓住学生,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一步步探究答案。先从宏观角度组织学生探究鱼的呼吸情况(包括观察描述鱼在水中呼吸的情况;探究鼻孔、口、鳃是否与呼吸有关;用红墨水探究水流从哪个结构进入鱼体),使学生认识到鱼有一个由口到鳃的顺畅通道,这是鱼呼吸的重要保障之一。然后组织学生探究鱼的呼吸器官──鳃的外部形态结构及特点(包括观察鳃的位置,观察鳃的外形并绘图,学生自学鳃各部分的名称,讨论鳃中最重要的结构)。接着从微观角度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鳃丝的结构,并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鳃丝的结构,组织学生讨论鳃丝的这些特点对鱼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探讨鳃丝中血液流动的方向与水流方向是否一致,这对鱼的生存有没有影响。最后在学生完成了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利用鱼鳃模型(自制)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出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

这些实验环环相扣,不仅丰富了教材原有的内容,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认识入手、从生活小常识入手,带着问题去设计和完成实验,由浅入深,很好地解释了相关的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了探究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学生感到收获很大,教学效果很好。

总之,作为一名处于新课改大潮中的生物教师,在教学第一线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敢于创新,更好地研究学生、钻研《标准》和新教材,精心设计完成每一节课、每一个实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生物课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并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8 08: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


“认识蚯蚓”课堂教学实录



河南省开封市第一师范学校 胡德成 杜复平



(课前,教师讲台上和学生课桌上都放有学生采集来的蚯蚓,这些蚯蚓放在透明的一次性水杯中。)

师:为了学习环节动物的代表──蚯蚓(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上星期同学们已拟定了有关蚯蚓的研究方案,现在我们请各小组来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大屏幕显示问题)

1.世界上有多少种蚯蚓?最大的有多大?

2.在什么地方容易找到蚯蚓?

3.怎样区分蚯蚓的头部和尾部?

4.蚯蚓的表面为什么又湿又粘?

5.蚯蚓的体表为什么是紫红色的?是保护色吗?

6.大雨过后,蚯蚓为什么会跑到地面上来?

7.蚯蚓怎么繁殖后代?

8.蚯蚓是怎样运动的?

9.蚯蚓冬眠吗?

10.蚯蚓没有眼睛,它靠什么发现食物呢?

生:原来我们认为蚯蚓只有一种,就是我们面前的这种,通过查找资料才知道,地球上已知的蚯蚓竟有两千多种,其中最大的达1米多,真吓人。

生:采集蚯蚓时,开始我们认为很容易,到土中去挖就行了,因为我们都知道蚯蚓是生活在土中的,但是我们挖了几片干燥的地方都没有找到蚯蚓,大家猜测,蚯蚓是不是喜欢生活在湿润的地方呢?于是我们就想到了下水道附近的土壤,果然在那里采集到了较多的蚯蚓。通过查资料,我们知道了蚯蚓喜欢生活在湿润、疏松的地方,而且这个地方还要具有丰富的有机质。

生:怎样区分蚯蚓头尾呢?乍一看,蚯蚓两端都是尖的,哪是头部呢?它也没有眼睛、耳朵、鼻子呀!可是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它有一端活动非常活跃,我演示给大家看,(用投影仪演示)我们想这端可能是头部,为了验证猜想的正确性,我们就去看书。书上讲,蚯蚓有环带的一端是头部,我们一对比,发现蚯蚓活跃的一端都有环带,大家都很高兴,因为我们验证了自己的设想是正确的。

生:第4个问题比较简单,蚯蚓的表面又湿又黏,可以减少运动时的摩擦力。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有,书上讲,蚯蚓是通过皮肤呼吸的,它表面的黏液对它的呼吸很重要,它在干燥的地面上会窒息而死的,我们做了实验确实如此。

生:我来谈第5个问题。我们在采集蚯蚓的时候发现,蚯蚓体表的颜色和周围土壤的颜色差别很大,这是为什么呀?是不是因为一般较小动物都有保护色呢?或许是因为它生活在黑暗的地下?但我们在研究第4个问题时发现,蚯蚓的皮肤下面密布着许多细小的血管,血液的颜色透过皮肤显示出来,使它的皮肤呈紫红色。原来如此!

生:我们组好几个同学见过大雨过后地面上有时有许多蚯蚓,它们为什么要跑出来呢?我们分析的结果是,大雨不影响它的食物,也不影响它的运动,可能是水太多,它不能呼吸了,才跑出来的。为此,我们进行了实验,把蚯蚓放入花盆中,然后浇过量的水,过了一会儿,蚯蚓果然出来了。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做这个实验加以验证。

生:关于第9个问题,我们想蚯蚓可能是冬眠的,因为现在不是冬天,没办法证明我们的猜想,开始我们小组想放弃这个问题,后来,有一个同学提议用冰箱给蚯蚓制造一个冬天,经过多次实验、观察,我们发现蚯蚓确实有冬眠的特点,但在真正的冬天,它是否冬眠呢?我们准备到冬天继续研究。

师:想法非常好。

生:我来汇报我们小组对第10个问题的认识。我们认为蚯蚓不能看见东西,或许它是靠闻味发现食物的吧,可是我们给它不同气味的东西,发现没什么区别。蚯蚓也没有触角,不知它是怎么发现食物的,但我们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有了另一个发现:蚯蚓怕光。晚上它出来活动时用光一照或一开灯它就钻入地下,白天一掀盒盖儿,它也马上就往土中钻,不知它为什么怕光呢?

生:书上讲,将一条蚯蚓切成两段,可以变成两条蚯蚓,可是,我们切了之后,前半段活了,后半段却死了,不知为什么?

师:哪个小组还有问题?

生:关于蚯蚓的运动,我们用放大镜发现,它又细又小,根本不可能用它蹬地使身体前进。所以,它的运动肯定靠肌肉,但我们解剖了几条蚯蚓,还没有找到答案。

生:书上说,蚯蚓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但我们不清楚怎么一回事。

师:好吧,老师来讲这两个问题。

(教师用课件、图片讲了蚯蚓的运动:纵肌收缩,身体变粗短,环肌收缩身体变细长。教师讲完,学生观察。)

(教师用课件通过动画的形式介绍了蚯蚓繁殖后代的过程,顺便讲了环带为什么在蚯蚓的前端。)

师:蚯蚓是人类的帮手,达尔文讲,如果犁是人类最早的发明之一,那么远在人类生存以前,土地就已被蚯蚓耕耘过而且还将继续耕耘下去。另外,蚯蚓还可以做药材,它的粪便是很好的肥料,它还可以做饲料。现在人们又发现,蚯蚓在环保中也大有用武之地,某国一个大企业养了10亿条蚯蚓,每天处理造纸废水50吨,排粪便2.5吨。

师:关于这些新问题,请同学们下去继续研究,每组写一篇关于蚯蚓的研究报告。

生:这些蚯蚓怎么处理?

师:你们说呢?

生:养起来,继续进行研究,挺有意思的。

生:放归自然。

生:用来钓鱼。

师:按你们的想法去做吧!

点评:

执教者同时还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去寻找和发现,并和学生共同探索。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符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发展和学习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点评者:刘富林)

选自《中小学探究教学200例》 人民教育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8 16: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