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07: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


探究鱼鳔的功能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三十六中学 吴荣文



【问题情境】

同学们,当你站在清澈见底的池边,或在家中养鱼缸旁仔细观察时,你会看到鱼儿在水中一会儿浮到水面,一会儿沉到水底,一会儿聚到一块,一会儿又纷纷散开,有时还稳稳地停留在某一水层。你知道鱼为什么能停留在不同的水层吗? 你能说出鱼鳔的功能吗?

【面临任务】

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观察鱼鳔的功能。通过此实验,了解鱼是如何停留在不同的水层的,进而激发认识鱼类的兴趣。

【探究建议】

材料准备:鲫鱼或金鱼、鱼缸、解剖器、解剖盘、5毫升注射器、5号针头、清水。

知识准备:查找资料,了解鱼类的有关知识。

组织准备:组建探究小组。

探究步骤:

1.取4条鲫鱼,将它们编号放入盛有水的鱼缸里,观察其沉浮情况。

2.用左手抓住1号鲫鱼,找到第5侧线鳞。右手持已安上针头的注射器,轻轻地斜插进第5、第6侧线鳞之间,并把第5侧线鳞向上挑起。

3.扶直注射器,针头垂直插入鱼体内。针头插入鱼体深度约为鱼体宽度的一半。拉动注射器推杆,向外抽出1 mL气体。

4.抓起2号和3号鲫鱼,重复做2、3步骤,但抽出的气体分别为2 mL和3 mL。

5.把抽气后的三条鲫鱼放在鱼缸内水面上,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并记录结果。

6.再把4条鲫鱼从水中捞出,迅速放在解剖盘里解剖,观察它们鳔的充气状况。

7.解剖对照鲫鱼,观察它鳔的充气状况。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小组成员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比较与假设是否一致。

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与讨论】

各小组向全班汇报小组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建议讨论涉及:

1.经抽气后的鲫鱼,放在水里就迅速下沉,并且不能再上浮的原因。

2.把两条鱼解剖后,它们的鳔有什么不同。

3. 鱼可以停留有不同的水层,原因是什么。

【注意事项】

1.尽量减少鱼体离水时间,抽气过程越快越好。抽气时,最好把鱼的头部浸在水中,仅使躯干露出水面。

2.抽气部位也可以在其他侧线鳞处,但不要选在背鳍基部前端和腹鳍基部前端的连线和侧线的交点附近,因为它的内部恰好是前后鳔室之间的部位。如果选第12侧线鳞处抽气,效果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07: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

影响金鱼生活的环境因素



黑龙江大庆市第三十六中学 陈桂珍



【问题情境】

金鱼是有名的观赏鱼,它体形丰满、性情温顺。金鱼的故乡在中国,自南宋时被发现后,迄今已有很久的历史。它是由一种被古人奉为“天工灵物”的金黄色鲫鱼发展而来的。我国金鱼品种众多,爱好者也很多。

你知道影响金鱼生活的环境因素吗?你想了解怎么饲养金鱼吗?

【面临任务】

设计一个探究方案,来了解影响金鱼生活的环境因素,掌握金鱼的生活习性。通过实验,要让学生了解金鱼的饲养方法,以及金鱼与周围环境因素的关系,培养关注生活与环境的意识,增强生态责任感。

【探究建议】

本探究实验是一个开放性实验,各小组成员可针对小金鱼的生活适应性分别提出不同问题(可能提出的问题有:水质、水温、氧、饲料、光线、声音、其他的鱼或生物等)。各组根据各自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操作方案,论证自己的假设。以下提供一个探究方案供你参考,相信你设计的方案会更好。

材料准备:金鱼、鱼缸、水温表、加热器等。

知识准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金鱼的有关知识。

组织准备:

1.组建探究小组,但要保证每个探究小组至少有一人家中养有金鱼;

2.制订探究计划,实施探究方案。

探究步骤:

1.准备三个小鱼缸,分别编上号;

2.三个鱼缸内分别放入放置了一周左右的清水,使1号缸内的水温保持在20℃~28 ℃,2号缸内的水温保持在35 ℃左右,3号缸的水温保持在0 ℃左右;

3.在保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每个缸内分别装入几条健康的金鱼;

4.持续观察并记录金鱼每天的生活状况(以半个月左右为宜);

5.改变鱼缸内的水温:一号缸内的水温保持不变,快速将2号缸内水温降低10 ℃左右,将3号缸内的水温升高10 ℃左右,然后再观察金鱼的生活状况,并做好记录。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小组成员分析观察记录的情况,比较与假设是否一致。

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与讨论】

各小组进行汇总,交流观察的实验现象,讨论并总结影响金鱼生活的因素。进一步了解哪些因素是快速影响因素,哪些因素是慢性影响因素,然后撰写探究报告(以小组为单位)。实验结束后,继续饲养金鱼,并做追踪性考察。有机会也可访问有丰富养鱼经验的养鱼专业户,进一步丰富以上得出的结论。

【注意事项】

1.此实验是一个探究性的实验,外界的条件有时不太容易控制,所以实验时一定要精心、细致,要把握好实验的条件。

2.不同种类的金鱼对环境条件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实验时最好选用同一品种的金鱼。

3.养金鱼要准备:鱼缸照明用灯、除藻刷、足够长的软管、加热器、蓄水缸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07: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

对生物学教学中新课的导入初探



张家界市永定区罗水中心学校 童红樱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首环节,方法得当,能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既定的方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对重难点的理解。常言道:万事开头难。教学也不例外。新知的导入,要紧扣教学内容,为新课搭桥铺路,引导学生由已知过渡到未知,为学习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开端。同时,要揭示矛盾,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以创设学生学习新知的最佳情境。因此,“导入”这一环节,对整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一、提问导入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开门见山,直入课题固然好,但提出问题切入主题,造成某种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充满好奇地学下去,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我在上《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这一课时,就运用了设疑导入:“夏天,新鲜食品放置的时间长了,会出现什么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怎样处理吃剩下的食品?”以此引导学生说出食品腐败的概念。接着提问:“食品好好的为什么会腐败呢?”“你知道哪些保存食品的常用方法?”通过学生的讨论,轻松地导入新课。

二、举例导入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中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或事例导入新知识的学习。如在上《传染病和遗传病》这一课时,先叫同学们例举出自己得过什么病?家里人或邻居得过什么病?哪些病能传染?哪些病不会传染?这样一来,学生有内容可答,从而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三、复习导入

在复习与新知直接相关的旧知的基础上,通过对所复习内容的调整、组合、引伸、变化而成为新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如在上《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课时,先复习已学过的生殖方式,即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以及这两种生殖方式的特点,从而很自然地导入昆虫的生殖方式。

四、猜谜语导入

如在教学《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课时,我先说出一则谜语,请同学们猜测:

游泳唱歌是行家,

捕捉害虫把田下。

讲究卫生人称赞,

到了冬日不见它。

学生听后兴趣盎然,议论纷纷,积极动脑思考。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适时进入新课的学习。

五、操作演示导入

如在教学《神经调节》这一课时,教师先让同学们做膝跳反射的实验,这时,有的同学会问:“我的小腿为什么不受大脑控制?再怎么克制,小腿还是要跳起来?”学生猜想、交流,众说纷纭,这时,教师紧接着展示脊蛙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疑惑。造成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态势。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功的导入新课。

六、情境导入

如在教学《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这一课时,教师先播放介绍《寂静的春天》的课件和人类探测火星的资料,以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千里莺啼绿映红”等充满生机的图片资料,对比不同境况,让学生讨论:

1、人类为什么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寂静世界?

2、科学家猜测火星上以前可能存在生命,但现在没有了?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并讨论,从而导入新课。

七、热点讨论,激趣导入

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教师先抛出热点话题:

1、紫茎泽兰入侵云南……

2、水葫芦入侵珠江……

3、澳大利亚的野兔疯狂地生长……

让学生针对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得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从而导入新课。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所谓“学无定式,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实际,制定不同的“导入”策略,使学生的心情从观望、等待的离散状态进入情景交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07: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

探究鸟喙和进食方式







器材

·关于鸟喙的资料卡片

·鸟喙的基本形状的图片

·食物供应台(每组学生1个),其中包括一杯饮用水、一碗水(里面放上小卡片)、一盘面粉(里面放上被肢黏住的小虫)、一碗水(里面放上芹菜苗)、去了壳的坚果和葵花子、鸟食罐头。

·鸟喙模型(每组学生5个)

背景资料

鸟喙的形状是鸟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适应环境的一个典型例子。鸟类的喙主要用来获取食物──捕食、叼住、撕咬以及从水中过滤食物,有时也用于攀登、修饰、争斗和筑巢。每种鸟的捕食习惯都与它们喙的形状和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可以从中明白的是,鸟喙的多样化使得它们适合吃不同的生物,这样多种不同的鸟就可以在同一个地域中生活。

很多鸟以谷物和种子为食。这是因为它们没有牙齿,它们吞下去的沙石必须在消化道里分解掉。野生鹦鹉有一个坚硬并带钧状的喙,以及一对强有力的爪子,所以它们可以撕开热带的果实,还能打开坚果壳。

一些鸣禽的喙呈锥状,比鹦鹉的喙要软,但它的底部能产生强大的压力。它们可以用自己的喙打开种子和谷物,只吞掉其中“好吃的”部分。松鸡也有一个短小的喙,它可以把喙伸进泥土里,寻找虫子、谷物和种子。

秃鹰的喙适于将动物尸体的肉撕咬下来。它们的喙和猛禽的一样,都可以撕下动物的肉,再把肉撕成小块咽下去。大蓝鸳能用自己细长尖利的喙在池塘或沼泽地里啄到鱼和青蛙。翠鸟用喙来捕食鱼、虾、螃蟹等小动物。鸟鹬的喙喙长而尖,主要用来觅食蚯蚓。

常见的加拿大黑雁用喙过滤水,以找到一些小的食物,还用它来拔草。普通秋沙鸭的喙的边缘是锯齿状的,就像牙齿一样。这样的喙可以让秋沙鸭捉到光滑的鱼。绿头鸭的喙边缘也有锯齿,但是与秋沙鸭的不一样,绿头鸭的锯齿状喙是用来撕开水草的。

进行方式

1.给每组学生一组鸟喙的图片。让他们思考一下:各种喙的结构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是什么?每种喙可以捕捉到什么样的食物?在捕食和吃食的过程中,喙的功能是什么?

2.给每组学生一个鸟喙的“模型”。让他们说出这是什么类型的喙,并解释为什么这个模型可以有效说明它的功能。指出食物台中每一种食物适于什么类型的喙食用。让学生用他们手中的喙来“捕捉或叼起”不同的食物。

3.让学生简单的说明他们的结果,把鸟的喙和它所吃的食物匹配起来。

4.给每组学生一套鸟类的信息卡片,让他们根据鸟喙结构的不同来分类。

知识扩展

鼓励学生利用资料书籍去了解其他鸟类的喙。鼓励学生办一个本地的生态系统的鸟类展览,并根据鸟喙的结构和进食习惯来分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07: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

走进蚂蚁世界



佳木斯市第三中学 王雪梅



【案例赏析】

一、进入问题情境

以“问题”为载体,注重实践是探究性学习的显著特征,为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入问题情境:“提出你对蚂蚁感兴趣的问题”。由于蚂蚁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小动物,平时学生就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对此项调查非常感兴趣,纷纷提出了自己对蚂蚁感兴趣的问题:蚂蚁的“家”是什么样的?蚂蚁是不是和蜜蜂一样有“头领”?蚂蚁的触角剪掉后还能找到自己的家吗?蚂蚁为什么能驮动比自身体重大好多倍的物体?蚂蚁能游泳吗?蚂蚁有IQ吗?……经统计共有140多个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二、进行实践体验

1.搜集分析信息。主要通过以下四个途径获得:咨询专家──东北三省著名昆虫学家张雨奇教授;上网下载;查阅书刊──《儿童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蚂蚁的食用和药用》等;通过电视节目──“奇趣大自然”、“动物世界”、“科技博览”等。通过搜集信息资料,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学会了查找相关资料的快捷方法,通过分析资料学会了识别有用资料淘汰边缘资料。

2.观察和实验。在观察实验中有的小组观察不全面,如研究“蚂蚁是昆虫吗”的课题小组,只观察一种蚂蚁就得出蚂蚁是昆虫的结论。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多观察几种蚂蚁再得出结论。有的小组设计的实验具有科学性,如研究“蚂蚁最喜欢吃什么食物”的课题组采用了列表统计数据的方法计时观察蚂蚁取食每种食物的数量。研究“蚂蚁为什么要打仗”的课题小组设计了两组对照实验:(1)将同窝蚂蚁放在一起看它们是否打仗,将不同窝蚂蚁放在一起看他们是否打仗;(2)将正在咬杀的不同窝蚂蚁用清水洗去身上的气味观察是否打仗,将同窝蚂蚁喷洒香水看回窝后是否打仗。有的学生在观察中善于思考:许建同学发现蚂蚁往洞中搬运大块食物时不是推而是拉。通过观察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树立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撰写研究报告。通过讲座掌握课题报告的撰写方法,本次课题报告主要有两种形式:(1)实验报告:问题—方法—结果—分析—结论;(2)小论文:题目—引言—正文—结论。

三、研究成果交流

让课题组成员到前面介绍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台下的学生可针对研究的方法和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通过交流,学生分享了研究成果,在答辩过程中闪现出了思维碰撞的火花和灵感。

1.金点子。在研究蚂蚁的行为和蚂蚁洞的结构时需要挖开蚂蚁洞观察,但是他们不忍心破坏蚂蚁辛辛苦苦建起的家园,所以都取消了这个计划。王德浩认为到堤坝附近挖蚂蚁洞,既可以看到蚂蚁的地下宫殿,又可以防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一想法不仅解除了学生的后顾之忧,而且体现了很可贵的同情心。魏雨利同学在平时的观察中发现蚂蚁喜欢往洞穴中搬运香肠,于是她想在香肠中放入一架微型摄像机,当蚂蚁将香肠运到洞穴里面的时候就可以拍到蚂蚁洞的结构,这一方法虽然受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施,但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

2.小发明。研究“蚂蚁的家是什么样的”课题小组,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蚁穴观察盒”,用这个盒子可以清楚地看到里面的蚂蚁洞与洞之间的通道,有趣的是我们看到了蚂蚁排成队一个接一个地往外运沙砾的“壮观”场面。

四、感悟和体验

陆正:在观察蚂蚁取食时,我们看到蚂蚁发现食物时,不是自己独吞,而是招引同伴一起分享,我觉得蚂蚁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人类学习。

张宝达:当一只蚂蚁搬不动大块食物时,立刻就有许多蚂蚁来帮忙,它们齐心协力共同将食物拖入洞中。这个情景让我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的含义。

王辰:为了寻找蚂蚁的卵,我们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每个双休日都到野外去找,常常累得筋疲力尽,多少次我都想放弃不找了,幸好小组同学相互鼓励。终于有一天我们看到了蚂蚁的卵,我们高兴地欢呼跳跃,想不到“艰辛后的成功更快乐”。

陈昊:通过课题研究,我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交流我学会了采纳他人的建议,学会了理解、欣赏他人,这些都是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学到的。这会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大有帮助。

教师:半年的实践与探索,使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是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一个个“金点子”的产生,让我体验到了极大的惊喜与快乐,我感到学生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关键看教师怎样去开发。我为有他们这样的学生而骄傲和自豪。

【设计意图】

一、设计理念

立足改变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资源分析

蚂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学生平时就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他们对这个课题非常感兴趣。有关蚂蚁的资料在常见的科普读物、网站、媒体都有介绍,蚂蚁随处可见,观察材料易得。这些资源为探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学情分析

1.优势。在学生刚刚学完有关的基础知识后,开展此项活动,学生已具备了研究蚂蚁的知识基础。初中学生热爱生活,求知欲强,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提升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2.弱势。探究性学习是开放性的,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超出了教师的视野范围,他们的活动有很大的流动性,不便管理。对这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家长并不理解,他们反对孩子搞调查研究,所以不给孩子时间,这是致使研究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策略

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避免探究性学习陷入盲目境地。教师要研究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的困难,鼓励学生尝试多种途径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克服困难,既让课题顺利进行,又保证学生学习不受影响。当然,最关键的是做好家长的协调工作,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搞课题研究。

【案例评析】

1.开发利用了课程资源。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正成为课改的新理念,基于这种认识,王雪梅老师开发、利用了如下课程资源:(1)学生原有的认知储备;(2)家长的经验;(3)专家的知识;(4)网络资源;(5)各种媒体;(6)科普读物。

2.凸显科学方法的训练。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是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

3.教学呈现出开放的态势。从问题的提出、资料的获得到研究结果的得出,都突破了原来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获得了亲身体验,提高了实践能力。

4.重视研究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有许多感受与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与价值的基础。即使有些探究,学生走了弯路,遇到了挫折和艰辛,甚至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他们也会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

总之,“走进蚂蚁世界”的课程设计,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和具体的生活,为每个学生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此课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8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

探究鸟的羽毛与飞行的关系







器材(4人一组)

·6种不同的鸟类羽毛

·放大镜和镊子

·测量尺

·秒表

·一小杯水

·鸟类分类书籍

大部分工艺店里都有羽毛出售,另外还有一些不错的来源,如卡罗来纳州生物网站(WWW.carolina.com)和本地的鸟类养殖场。你也许可以得到更多的羽毛,留着备用。但是,你应该到本地的卫生部门检验这些羽毛,以确保它们没有细菌。

背景资料

鸟的每一种羽毛都有不同的用途。羽毛的结构决定了它的作用。柔软的绒羽紧贴着皮肤,这些绒羽的间隙里充满了空气,鸟的体温使这些空气变得温暖。在绒羽上面是另一种羽毛,覆盖着鸟类流线型的身体。更大的飞羽组成了翅膀和尾巴,可以提供鸟飞行时需要的提升力和平衡力。

正是翅膀的形状使鸟类能够飞翔,而这种形状恰恰是由羽毛形成的。事实上,翅膀是一对变异了的前肢,有像手臂一样的骨骼结构。鸟的手骨比人的更长、更简单,并且愈合在一起。

“手”骨上附着的羽毛可以产生向前的推力。鸟类向前飞的动力是翅膀向后推的结果。鸟的初级飞羽向后推动空气,就像风扇的扇叶,但它们每次只转半周。翅膀向下扇动时,向后推动空气,然后翅膀向上扇动时,羽毛转动,还是向后推动空气。于是羽毛就随着翅膀的上下活动来回翻转。

进行方式

1.让学生思考鸟类羽毛的特征。然后让他们写出所知道的关于羽毛的知识,并画出他们所认为的羽毛的样子。

2.发给每组学生一个放大镜和6根羽毛,让学生知道这些羽毛分别来自哪种鸟。

3.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这些羽毛。提供水、测量尺和秒表。让学生在20分钟内尽可能多地了解羽毛的知识。他们应该设计一个实验,利用现有的工具收集数据。

4.提醒学生记录下观察结果和数据,为每根羽毛画一幅草图。

5.让学生将他们对真正羽毛的观察结果、草图和收集的数据,与他们在观察之前所写的进行比较。

6.然后要求他们解释说明各类羽毛的不同之处以及观察到的特性。

7.鼓励学生讨论他们的结论。每组同学说出本组的想法后,其他小组可以提问。

8.让全班学生列出羽毛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从中推断出某些结论。

9.让全体同学讨论这6种羽毛的差异及共同之处。

10.鼓励学生推断这些羽毛分别属于哪种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8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周 然

北 京 大 学 附 属 中 学   倪一农

新一轮课改强调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同时也是课程的创造者;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基于上述认识,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离不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那么,生物又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第一部分出示了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生物的生活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理解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2. 设计思想

一般在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往往会考虑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和图片,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得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二课时:重点组织学生做“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研究活动。笔者认为,第一课时若能用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相对真实的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能近距离、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和分析,深切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比单纯地看图、找资料、得结论要好得多。所以,我们想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再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通过“给生物找个家”的活动,让学生更直接、更亲近地去领悟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观察和思考、体验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认知层次,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生物也影响环境。

3. 教学目标

(1)结合图片资料和标本,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

(2)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理解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 课前准备

准备三四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几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生物标本(动物、植物),用布将这些标本罩上并编号;放大镜;学生分成七八个小组,围坐在放有标本的实验桌周围。

5. 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探究课题。

教师连续展示精心挑选的美丽的自然风景画,然后向学生提问:看完这些画,大家有什么感觉。

教师用语言来激发学生对自然界和谐美的共识;每当人们提到辽阔的草原,就会想到绿草和牛羊;提到茂密的森林,就会想到悠然自得的小动物;提到浩瀚的海洋,就会想起海洋中斑斓的海底世界和海面上飞翔的海鸥……但是,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牛羊在水里泡着、鱼在树上挂着、鸟在地上躺着,我们会觉得很不舒服,认为是不和谐的。

实际上,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就像鱼类具备鳃可以在水中呼吸,鸟类生长有翅膀可以在空中飞行一样。

教师引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在每个实验桌上,都放有一种生物(标本),请大家合作探究)这些生物(标本)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它们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请为它们找个家(小组代表随机抽取一个编号,找到相应的标本后,进行观察和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3: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