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4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6 23:03: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毫米的认识”属于计量单位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有了一定的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尺上都有毫米刻度,学生虽然没有正式接触过,但对毫米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听了七位老师上的课,觉得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各有千秋。  

相似之处:  

1.课的导入部分,几位老师设计或在测量中遇到困难、或在复习旧知中产生冲突,自然地引入新课的学习。  

2.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计量单位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老师们都能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对毫米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3.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老师们举了很多例子:1分硬币、电话卡、信用卡、一沓纸等物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还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加深印象。  

不同之处:  

范老师的课中有两个练习:修改小马虎的日记和折纸(折到几折厚1毫米、2毫米),前者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题目有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兴趣很高;后者用一种新颖的方式让学生再次体验1毫米、2毫米的实际长度。  

王老师的课在认识“1毫米”的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1)你心目中的1毫米有多长?(2)认识标准的1毫米;(3)画1毫米(先用尺画,后凭记忆画)。通过老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自然能很好地建立起1毫米的长度观念。  

张老师的课有四个环节的设计有别于其他几位老师:(1)当学生从尺上找到1毫米后,张老师要求学生“口头表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从而使学生明白:相邻两根刻度线之间都是1毫米。(2)当学生从课件上发现“1厘米里有10个1毫米”后,张老师立刻追问:“是不是所有的1厘米里都有10个1毫米?”使学生对“1厘米=10毫米”的关系更信服,更具说服力。(3)在认识1毫米时,张老师举的例子特别多,且作了较详细的说明,这不仅有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观念,也使学生充分了解了毫米在生活中的价值。(4)学生认识毫米以后,给已学的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排序,使学生对这三个长度单位的大小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阮老师和许老师的课中,结合学习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明白学习要认真,不能“失之毫厘”。  

   

李老师的课,对1毫米的认识进行了着重处理。  

蔡老师的课,(1)对1毫米有文字的板书:细、小、薄,直观形象,符合低段学生的思维。(2)通过3道填空题,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自然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3)利用2个硬币(1元硬币、1分硬币)让学生充分体验了1毫米、2毫米、3毫米的长度,增加了感性经验,有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毫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21: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