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34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题专项练习题及部分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4 10:0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绿色 圃中小学教育网站所有资料试卷课件教案等,无需注册,在下面的附件中,选择右键,目标另存为,保存在你的电脑上直接打印即可!
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题专项练习题及部分答案.doc (101.5 KB, 下载次数: 9800)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5-24 10:07:50 | 只看该作者

  11. 略
  【详解】:
  1.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2.第一,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第三,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点拨:或概括为两方面:一是人情,二是财货。
  3.不能。按老、壮、幼的顺序,符合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
  4.总——分——总
  5.天下为公 老有所终 选贤举能
  12. 略
  【详解】:
  1.神探 或“破案高手”
  2.驴走得很急且身上流汗,说明不是正常走长途而是急忙赶路,不正常;赶驴人看见人便牵着驴躲避,说明心里有鬼。
  3.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13. 略 ;D ;B ;C ;略 ;略 ;C
  【详解】:
  (1)   (1)感到奇怪,诧异。
  (2)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没有实现。
  (4)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2) 去,离开
  (3) 房舍都很整齐
  (4) 桃源人大惊的原因是从未见过桃源以外的人。
  (5) 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6) 渔人说的大概是秦末以来的历史,人民的痛苦。桃源人为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不堪,为外面的人民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14. C ;略 ;略 ;略
  【详解】:
  (2) 示例:精益求精 多多益善
  (3) (侍从)又把太宗写的书法作品拿来给王著看,王著又像原来一样回答。
  (4) 王著是一个性格耿直(不阿谀逢迎)、要求严格、尽职尽责、深谙引导之方的人。
  15. 略
  【详解】:
  1.(1)通“缺”,空缺
  (2)顺流而下
  (3)急流
  (4)日光,这里指太阳
  2.山 峰高谷深的险要 夏季水势之盛和水流之急 春冬之时清幽 秋季肃寒凄凉
  3.夏水最盛,最迅疾,最有特点,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的特征也体现得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
  4.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之清澈。
  5.从侧面表达了秋天在猿声中更加凄凉、悲哀。
  6.示例:清清的泉水一路跳跃着,闪动着活泼的光;树木茂盛繁密,山峰高而挺拔,野草密密的,好像连风也吹不过。
  16. 略
  【详解】:
  1.山水之美
  2.仰视 俯视 平视
  3.描绘群鸟欢叫的和悦画面。“乱鸣”以动衬静,突出江南山水的幽静和勃勃生机。
  4.欲界之仙都 人间天堂
  5.热心仕途,心浮气躁的人是不会真正欣赏山川之美的,只有抛弃尘世喧嚣,寄情山水的人才能够欣赏山川之美。而这样的人,自谢灵运以后,就很少见了。
  17. 略
  【详解】:
  1.(1)解开(或:脱 脱下)
  (2)散步(或:漫步 走 行走)
  2.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3.(1)遂至承天寺。 理由:惟张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3)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4.(1)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2)仕途失意的落寞
  (3)自我排遣的旷达
  18. C ;略 ;略 ;略
  【详解】:
  (1) A项中“反”通“返” B项中“惠”通“慧” D项中“阙”通“缺”
  (2) (1)穿 (2)你 (3)下雨 (4)好像
  (3) 先前你穿白色的衣服去,而你现在却穿黑色的衣服来,它怎么会认得,难道要怪它不认识你吗?
  (4)   答案:要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蒙蔽。
  点拨:也可以说,当朋友误解自己的时候,不要脑子发热,动怒发火,而应该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19. 略
  【详解】:
  1.形:仅如银钱 色:玉城雪岭 声:如雷霆 势:吞天沃日
  2.对偶 比喻 拟人 证实钱塘江潮的壮阔景致,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它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3.(1)潮水图 (2)水战图 (3)弄潮图
  4.皆披发文身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0. 略
  【详解】:
  1.(1)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2.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3.“奇”在他乡遇知音,“奇”在孤高自赏的兴致。
  4.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5.作者把较多的笔墨泼洒在描写游人的雅趣和感受上。这样通过游人的雅趣与感受,动中写静,静中有动,衬托出湖心亭的美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点拨:此题考查了对文章艺术表现力的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4 10:07:42 | 只看该作者

  20.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翻译下列句子。
  (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扔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结合整篇文章,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二段写湖心亭奇遇,它“奇”在什么地方?
  4.作者是怎样描绘湖中雪景的?请你用自己的话回答。
  5.文章的标题“湖心亭看雪”,但作者却只寥寥几笔写了西湖的景色。请问作者把较多的笔墨泼洒了何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一、简答题
  1. 略
  【详解】: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1)形状
  (2)书籍所记载
  (3)亲身经历过
  3.指《宜都记》的作者
  4.引用 欣然
  二、阅读题
  2. 略
  【详解】:
  1.多 长枝 生长枝干
  2.我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3.生长环境 清高风度 体态香气
  4.衬托莲花的美好品格。用菊花是从正面衬托,写牡丹是从反面衬托。
  5.莲子 色白而圆,中间有绿色的心。心有点苦味。白色的干莲子,是硬的,炖烂后才能食用。味道甘甜,而且粉扑扑的。
  3. 略
  【详解】:
  1.代词,代萧氏子 只 [评分标准]本题1分,每空0.5分。
  2.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评分标准]本题1分,多划不得分。
  3.示例:王安石贵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这在今天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从自身生活做起,杜绝奢侈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评分标准]本题2分。王安石的勤俭1分,学习这种精神1分。
  4. 略 ;略 ;略 ;略 ;C ;略
  【详解】:
  (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 (1)只,仅 (2)通“邀”,邀请。 (3)竟然 (4)离开 (5)告诉
  (3)   (1)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2)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4) 村中人 渔人 渔人 村中人 渔人
  (6)   答案: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点拨:也可说“不希望受到外人骚扰或侵袭”或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
  5. 略
  【详解】: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1.(1)第二日 (2)连续 (3)大约 (4)逆水流而走
  2.(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2)落英缤纷
  (3)缘溪行
  3.险要,地形复杂,这一特点印证了“遂迷,不复得路”。
  4.岩石的怪状嶙峋,似被泉水咬得犬牙交错,都像是怪异、神秘的景象。
  5.桃树大约有千余棵,两边如设锦帐。
  6. 略
  【详解】:
  1.就 只
  2.居住环境 交往人物 日常生活
  3.“上”形象地写出苔痕逐渐长到台阶上的状态。
  4.表明作者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圣贤一样安贫乐道,具有远大抱负。
  点拨:注意类比手法的运用。
  5.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表现了作者的“陋室”不陋。
  7. 略
  【详解】:
  1.多 沾染 洗涤 少
  2.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清高风度
  4.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5.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8. B ;略 ;略 ;略
  【详解】:
  (1) “摘而藏之”与B项中的“而”表动作顺接;A项中表“转折”;C项中表转折;D项中表并列。
  (2) (1)已经 (2)等待 (3)停止
  (3)   (1)用来消暑而暑气都被它退了,用来纳凉而凉气就生成了。
  (2)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
  (4) 《爱莲说》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主要是基于荷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许的品格。本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
  9. 略
  【详解】:
  1.语说告诉 绝极停止、消失
  2.(1)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2)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3.船头三人的肖像、神态。
  4.主题是大苏泛赤壁;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三个位置东坡居中。
  5.(1)摹泛舟人悠闲神情
  (2)A美髯公怡情泛赤壁
  10. 略 ;A ;A ;略 ;略 ;略 ;略
  【详解】:
  (1) 轩 楫 镂 弈
  (2) 注意语序的变化及出乎意料的惊叹。
  (3) 由观察对象所处位置选择不同视角。
  (4) 似乎
  (5) 列数字 打比方 摹状貌 空间顺序
  (6)   (1)《核舟记》中共刻有5个人物;而本文船舱面上有21人,舱中还有11人;
  (2)《核舟记》中刻有一个轩敞的大舱,而本文核舟上刻有三进二层的舱楼。
  (7) 学海无涯苦作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5-24 10:07:34 | 只看该作者

  (2) 依据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
  太宗益刻意临学________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又以问著,对如初。
  (4) 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
  15.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1)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
  (2)沿溯阻绝:________________
  (3)素湍绿潭:________________
  (4)不见曦月: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总写________,描写了________地势;
  第②段写三峡________;
  第③段写三峡________的景色;
  第④段写三峡________的景色。
  3.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水,而是把夏水置于首位?
  4.第③段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5.文章末尾引用渔者的歌词,其作用是________
  6.调动你的想像,用形象的文字将“清荣峻茂”的景色描绘下来。
  1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短文主要描写了________。
  2.短文描写景物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是________的角度。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这样描写,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中的“乱鸣”所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场景描写中有何作用?
  4.作者对所见之景的直接评价是“________”,换为四字短语应是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7.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1)解衣欲睡: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粗的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18.杨朱①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②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①杨朱:人名。②缁:黑色。
  (1)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衣缁衣而反
  B. 甚矣,汝之不惠
  C. 予默然无以应
  D.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 解释加粗的词语。
  (1)衣素衣而出:___________
  (2)子无扑矣:_____________
  (3)天雨:_________________
  (4)子亦犹是也: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4)你从这则小故事中领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
  19.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第一段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入手写潮水的?
  2.第一段引用杨万里的诗句,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该句诗的翻译是________。
  3.课文前三段描绘了三幅壮丽的图景,试给这三幅图起个名字。(每幅画不超过四个字)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4.第三段作者抓住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情态,作传神的刻画。用“________”句写弄潮健儿的外形,表现出一种民间风俗特色;用“________”写弄潮儿的“勇”;用“________”句突出弄潮儿本领之“能”。
  5.“吞天沃日”一句使你想到了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_______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5-24 10:07:26 | 只看该作者

  11. (16.0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不同。
  1.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一句与本文中所写的哪些现象相似?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3.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序可否颠倒?为什么?
  4.本文采用的结构形式是:________。
  5.至今我们仍在使用的源自本文的成语有哪几个?
  12.董行成
  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怀州。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承伏。人问何以知之。行成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选自《太平广记》)
  1.根据故事情节,请你给董行成起一个恰当的绰号: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话说出董行成这次“策贼”的依据。
  3.文中画横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13.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岁,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
  (2)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_
  (3)未果,寻病终:___________
  (4)后遂无问津者:___________
  (2) 下列各项加粗词语意思或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中人语云      盖大苏泛赤壁云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
  C. 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D. 辞去         一狼径去
  (3) 对下面各句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D. 林尽水源。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4)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B. 选文第二段主要描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美好幸福生活。
  C. 桃源人见了渔人“乃大惊”,说明桃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D. “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5) 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汉语。
  (6)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渔人大概说的是什么?桃源人叹惋的是什么?
  (7)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俎④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谐。
  [注]①肆:尽力。②靡(m!):没有。③暧(4i):隐蔽。④俎(z():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  ]
  A. 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14.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j)):匆忙。
  (1) 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姓多闻其贤
  B. 其如土石何
  C. 其人视端容寂,若所茶声然
  D. 其一犬坐于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5-24 10:07:18 | 只看该作者

  8.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迨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渠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渠》,有删节)
  [注]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h4n d4n):未开的荷花。④异馥(f)):异香。
  (1)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而”与“摘而藏之”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A. 人不知而不愠
  B. 堕而折其髀
  C. 学而不思则罔
  D. 任重而道远
  (2) 解释加粗的词语。
  (1)及其劲叶既生:________
  (2)迨至菡萏成花:________
  (3)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________
  (3) 翻译句子。
  (1)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2)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4) 本文与周敦颐的《爱莲说》都是写荷花的,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赞美与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9.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指出下面加粗词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3.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4.选文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从文中找出理由。
  5.对对子
  (1)上联:赞雕刻者高超技艺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________________
  下联:奇巧人神技雕核舟
  10.新核舟记
  ①读过《核舟记》的人,都会为文中所描述的那艘核舟的精巧而诧异不止。一颗小小的桃核, ,舱________(xu1n)篷________(j0)一应俱全,苏子等五人须眉了了(注:清晰)。四百年来,这一核舟被誉为“绝世珍品”,似乎无有再出其右(注:超过它)的了。
  ②但是,不久前,一位艺人却雕出了一艘更为复杂精巧的核舟——鉴真东渡古海船。
  ③这艘用一枚广东橄榄核雕________(l^u)的古舟,首尾长38毫米,高16毫米。船身如弓,双帆似箭,重楼叠宇,芝麻大小的人物星星点点,径寸之间,巨舟巍然之势尽展。
  ④如果要对核舟细观详瞩,那就得借助高倍放大镜。透过镜片,你将会看到,在小小的核舟上竟是如此复杂生动的画面:船首甲板上的“芝麻”似乎都活起来了,有的  a  天际风云,有的  b  碧海潮流,有的正解缆起锚,有的在合十祈祷……哦!这些原来都是水手,正在作启航前的准备。细细一点,竟有11人!
  ⑤核舟中间是三进二层的船舱,格局造型与真船无异。甚至弧形舱顶上覆盖着如针孔大小的瓦片,都历历可数。舱楼周围设有走廊花栏,船舱两旁各有5扇小窗,高2毫米,宽3毫米。窗格细如蚊足,更使人惊异的是,用绣花针轻轻一拔,窗户竟豁然而开。  c  窗内,居然还有十一名和尚,或站或坐,谈笑风生。而舟中的主要人物——鉴真大师,则端坐在舱楼中央,表情从容慈祥,两旁各有弟子侍坐。
  ⑥船艄上却是另一番闲情逸致。一名小僧在炉前执扇鼓风,煮茗烧茶;两位长者在一边对________(y@)(注:下棋),一人正蹙眉凝思,棋盘中几颗残子,看来搏杀已到了最后阶段;又有两人俯盘观战,兴趣盎然。
  ⑦核舟四周舷边皆围以栏杆,五名僧侣在一旁凭栏闲望。核舟的船身、舱壁刻着精美的水潮变形图案。两片樯帆另有核片雕出,薄如蝉翼,高帆鼓风,气势倍增。
  ⑧这艘设计奇妙、凑刀精工的核舟作者,名叫董兰生,是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的一位年仅26岁的微雕新秀。董兰生的从艺生涯已有十年。他的作品多次被送往国外展销。这艘核舟的设计制作,他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真个是“艺海无涯苦作舟”。
  (1) 根据注音写汉字。
  舱________(xu1n) 篷________(j0) 雕________(l^u) 对________(y@)
  (2) 文中第①段应填的一句话是(  )
  A. 竟然刻成苏轼泛游赤壁的古舟
  B. 居然刻成苏轼泛游赤壁的古船
  C. 竟然刻成苏轼乘船泛游赤壁
  D. 居然刻成苏轼乘船泛游赤壁
  (3) 文中加横线的a、b、c三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
  A. 遥望  俯视  窥视
  B. 仰视  俯视  瞥见
  C. 俯瞰  仰视  窥探
  D. 眺望  仰视  窥视
  (4) 第⑦段加粗的“更”与上文呼应的词是________。
  (5) 本文第④⑤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⑤段介绍核舟中间部分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
  (6) 本文介绍的核舟与《核舟记》中所介绍的核舟相比“更为复杂精巧”。请举二、三例说明。
  (7) 结尾套用的名句原名是_______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5-24 10:07:10 | 只看该作者
 初中语文文言文类试题
         一、简答题
  1. 江水又东,径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同伴中水疾,书记及品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1.选文中说西陵峡“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在课文《三峡》中也有类似描绘:________
  2.解释句中的加粗词。
  (1)其石彩色形容:__________________
  (2)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________
  (3)目所履历,未尝有也:____________
  3.“及余来践跻此境”中的“余”是指谁?
  4.选文采用________方法,直接抒发了作者亲临此境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可用文中“________”两字来概括。
  二、阅读题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平众矣。
  1.解释加粗的字
  (1)可爱者甚蕃(  )
  (2)不蔓不枝(  )
  2.翻译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段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格。
  4.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介绍一种与“莲”有关的食物。(3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切成块的肉。⑥箸: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公约之饭(  )  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
  2.用“/”划出下句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层)。
  子 妇 之 亲 萧 氏 子 至 京 师。
  3.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________。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将文中画横线的内容补充完整。
  (2) 解释加粗的词语。
  (1)初极狭,才通人:________
  (2)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
  (3)乃不知有汉:____________
  (4)停数日,辞去:__________
  (5)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__
  (3) 翻译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 在下面括号中填入被省略的人称词。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5)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用一句古诗形容渔人此时的心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莫道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B.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6) 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达了桃源人怎样的意愿?
  5.再游桃花源(节选)
  袁中道
  明日过桃源县,至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璧。……
  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明日过桃源县(  )  (2)诸峰累累(  )
  (3)桃可千余树(  )   (4)溯源而上(  )
  2.这段对桃花源的描写,与《桃花源记》的描写,有极为相似之处,请在下面提示下,填出《桃花源记》中与之相近的句子。
  (1)“桃可千余树”___________
  (2)“花蕊藉地寸余”_________
  (3)“溯源而上”_____________
  3.从选文中的描写看,桃花源外景物有怎样的特点?这一特点刚好印证了《桃花源记》中的哪一点内容?
  4.“石为泉啮,皆若灵璧”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
  5.翻译下列句子。
  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
  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加粗的词语。
  则:________  惟:________
  2.文章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陋室的特点的。
  3.简述“苔痕上阶绿”中“上”的表达作用。
  4.文章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5.文末借用孔子的话来结束全文,试翻译全句,并说说作者想借孔子的话表现怎样的中心。
  7.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粗的词语。
  蕃:________  染:________
  濯:________  鲜:________
  2.翻译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第一段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莲的形象?
  4.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有何目的?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5 19: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