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教学临床指导》

[复制链接]
5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1 07:3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课堂教学临床指导》

归纳模式与演绎模式的比较



柳夕浪



同样是教儿童认识磁铁的性质,甲、乙两位老师的做法不一样。

甲老师是这样教的。

把成对的磁棒分传给各学习小组(每四人一组),每组准备一个封套,内装玻璃、纸片、铁钉、圆珠笔,等等。各小组进行自由活动。

组织讨论:在活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有关磁铁的情况。教师把学生观察到的东西归纳成一张表,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圆珠笔能被吸引,另一些则不能?

磁铁能吸住的   磁铁不能吸住的

钢笔       书籍圆珠笔

纸夹       纸片玻璃

铁钉       衣物

作出结论:被磁铁吸引住的东西是金属。

乙老师是这样教的。

复习讨论:自然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东西的特征?

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再来认识磁铁的特性。

板书:“磁铁能吸引一些东西,但不能吸引另一些东西,能够被磁铁吸引的这些东西是金属。”结合实例讲解什么叫“吸引”,举出金属的例子。

讨论:书能被磁铁吸引住吗?为什么?纸夹能被吸引住?为什么?将装有各种东西的封套交给学生,让学生预测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能。

甲老师的教学程序是这样的:老师举实例;指导学生观察、引导概括。这是一种归纳模式。乙老师的教学程序是:提出抽象概念、阐明术语、举出实例。这就是一种演绎的教学思路。归纳模式强调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儿童的思维概括能力,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机会,但认识有难度,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演绎模式强调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让学生理解、同化,高效、省时。但采取这种模式,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学生必须已经知道或能够提出成为大前提的或推理过程的抽象观念;第二,他们必须能够观察,主动思考,把特殊事例同抽象观念联结起来。年龄越小的儿童掌握科学的概念也就越少,宜多采用发现、探究式的归纳程序教学;随着年龄的增大,宜较多地采用演绎式的教学思路,以加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教学的效率。有时候需要将两种教学的思路结合起来进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1 07: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课堂教学临床指导》

常见的教学程序



柳夕浪



常言道:“教无定法。”教学无固定死板的程序可循。但对于新教师,对于教学根本没有上路子的教师来说,掌握一些常见的教学活动的序列还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介绍可供选择的几种常见的教学程序。

(1)概念获得模式。展开例证(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概念的初步确认(学生比较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的属性,提出假设并检验假设)──概念获得验证(学生对未标志的例证作出是与否的判断,教师证实假设、概念命题并根据基本属性重述定义,学生提出例证对概念特征进行分析)。这是一种典型的归纳式的教学思路。

(2)布鲁纳的发现教学程序。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性结论的实例──利用材料作出假设(通过比较、分析,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和组合,使假设得以形成)──检验假设,得出结论(学生在以事实为论据的检验过程中,对假设不断予以修正和完善,最后推导出概括性结论,与此同时,要让学生分析思维过程,弄清楚并记住它们在这一过程中是怎样思考的)──将获取的新知即发现的结论纳入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适当部位,运用于新的情境中,使其得以深化,形成迁移能力。布鲁纳要求按照动作式—图象式—符号式的序列来安排和呈现教材,由特殊事例上升到一般原理。这也是一种归纳式的教学思路,它在目前的教改实验中有许许多多的变种。

(3)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模式。呈现“先行组织者”(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首先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出发,结合实际将引导性材料讲述清楚,将新知的上位概念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任务或材料的呈现(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有层次地呈现教材内容,从抽象程度较高的概念和原理中分化出包摄范围较小的概念,穿插足够的材料和实例帮助学生掌握)──增强认知结构(在不断分化的同时注意知识的融会贯通),将前后学习的内容统一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一种典型的演绎式思路,它适用于以教师言语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

(4)记忆教学程序。注意材料(划线、列表、比较等)──建立联系(使用关键词、替代词等等,把新材料同熟悉的词、画、观念连接起来)──扩大感觉意图(运用滑稽的联想、夸张、修改意像),练习回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新知还是很有必要的,这一模式适用于对学生进行记忆的训练。

以上教学程序都是从学生认知角度提出来的。还有一些教学程序,超出了单一的认知活动的范围,扩大到情意领域的学习,强调自学能力的培养。

特级教师钱梦龙的“导读法”:自读—教读—练习—复读。

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黎世法“中学最优学习方式”: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

中学数学自学辅导实验的课堂教学:启—读—练—知—结。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1 07: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课堂教学临床指导》


导言设计的主要方法



柳夕浪



良好的开始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好的开端,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一上课就把学生的心紧紧拴住,使其怀着新的期待投入到学习新课题、新内容中去,为上好课打下基础。导言设计必须尽量引发学生思维上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联旧引新。有意识地抓住新旧内容之间的相似点或不同点,进行沟通、对比,以故引新,学新联旧,以旧启新,新旧相连。

(2)制造悬念,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一位教师在教《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这篇说明文时,导言是这样设计的:据说,德国柏林图书馆大门口,写着这样一句话(板书):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它的钥匙,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这里的钥匙是个比喻。人们把书目看成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板题)。那么,什么是书目?现代书目有哪几种?为什么书目能够像钥匙一样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呢?请仔细阅读课文。

(3)故事激趣。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设计导言时,可讲一段精彩的故事,描绘一下故事的曲折奥妙之处,以抓住学生的心,激起他的学习情趣。

(4)审题导入。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文题,可以看到作者写作的动机和构思的意图。通过释题,一开始就帮助学生由题目引入课文,由问题引入思考。

(5)铺垫导入。因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对部分课文(包括外国作品)的背景学生不甚了解,若直接进入课文就会影响学生的理解,所以,有必要先作些简要的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1 07: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课堂教学临床指导》


结语设计的基本方式



柳夕浪



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开头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还需要收尾耐人寻味。结语好似一条绳子,能使学生把零散孤立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犹如一出戏的“闭幕式”,它的“演出”成败同样会影响整个课的效果。结语设计基本方式有以下几种。

●总结重点,回应开头。总结一下本节课所教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几点或几条,重点是什么,强化理解、记忆。

●留有余地。留些内容故意不讲,只作简单提示,留给学生目己去做,课后去动手、动脑。

●质疑问难。讲完课后,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再作必要的点拨。

●课堂作业。结束前,抓住重点及关键性的问题,精心设计练习题,通过动手动脑,将知识转为能力。应尽可能把作业留在课内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1 07: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课堂教学临床指导》


课堂规则概述



柳夕浪



课堂秩序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良好的课堂秩序建立在合理而明确的课堂规则基础之上,是在课堂规则的生成与执行过程中实现的。没有适宜的课堂规则,就不会有良好的课堂秩序。

说到课堂规则,也许大家首先会想起张贴在教室墙壁上的“学生守则”“班级公约”“作息时间表”“值日生表”等明文规定,这些自然构成了课堂规则内容的一个方面。不过,对于这些外在机构施加给班级的,或者班级组织为取悦于某种外在机构而制定的比较空疏的规章,班级成员往往熟视无睹,如同夜晚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一般,约束力有限,有人称它为“虚幻的规章”。需要注意的是另一类大量存在的不成文的规定,如上课仪式、座位编排(捣乱者有所谓的“特座”、尖子学生给予“优座”等)、教学惯例、各种以惩罚为中心的“规章”。如常规检查表规定:“室内安静,无人下位讲话得10分;基本安静,有2~3人下位讲话得7分;不够安静,有4~5个人下位或讲话得4分;嘈杂声大,半数学生无所事事得。分。”某小学教师与学生约定:“上课多讲话,嘴上贴胶布。”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准备一块胶布,如果上课时忍不住要讲废话,就用胶布把嘴巴封住。”一次上语文课,一个学生问了几个业上的问题,这位老师就要他用胶布封嘴巴。这样至少有8名学生“自觉”地在嘴上贴了胶布。种种不成文的约定、规章与明文规定不尽相同。如作息时间表上写着下午一点半钟到校上课,而实际上班主任则规定学生一点前必须到班做作业。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一般镶嵌在课堂时空之中,通过时空的切割、组合表现出来。对时空的分配安排、纵横分隔的界线、精心测量并用墙壁隔开的封闭区间等形成固定的时间序列与等级排列,是纪律空间与众不同的地方。

课堂规则内容丰富,层次复杂,具有规范课堂行为、维持课堂秩序、培育良好行为、促进课堂学习的功能。适宜的课堂规则对课堂学习同样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规则如果制订不当,对学生肉体的规训、思想的束缚、心灵的伤害也是十分明显的。故而,指导者必须对课堂规则加以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1 07: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课堂教学临床指导》


课堂规则的制订



柳夕浪



教室常规是许多教师最头痛的问题。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常规出现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因。

(1)老师未作规定或规范不明确,前后规定不一致,学生不清楚老师所期望的行为表现究竟是什么。

(2)虽然制订了规则,但学生或许觉得不合理、不认同,因而拒绝执行。

(3)老师有口头甚至明文规定,但当违反规定的行为出现时,未被禁止及纠正。

制订适宜的课堂规则是十分重要的。所谓适宜,具体地讲,有这样一些基本要求。

明确“要检点自己的行为”,这种规则不明确,难于起到指导与约束作用。明确的规则说清楚期望的行为是什么,不是什么,某种行为的出现会有什么结果,以便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如“值周班长负责考勤,发现早晨上学迟到或早退者,写500字说明书”。

合理以正面引导为主,多用积极的语言,多规定“做什么”,少采用“不准或严禁做什么”之类的语言,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与期望,富有教育意义,既与有关法律法规相吻合,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上课期间禁止上厕所”,这种规则学生难以做到,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上课时要端正,两手要放在背后”,这种规则既不合理,也无必要。规则既要有针对学生的,也要有针对教师的,体现师生关系的平等。如特级教师李镇西制订的“班规”专门设置了“班主任”一项,规定每月出现下列情况中任何一种,均罚款两元或罚扫教室一次:①对学生发火超过一次;②上课拖堂两分钟以上;③错批评同学一次;④用不文明语言侮辱同学的人格;⑤未经同学允许占用自习课上语文;⑥执行本班规不严。班规还特别规定:全班同学每月以无记名形式对班主任工作投一次信任票,信任票未获半数,罚独自扫教室一次;连续两次未获半数,由班委向校长写投诉信。

有弹性规则赋予每个人特定的角色位置与行为准则,不排除设置若干有形与无形的屏障,但还要为教学交往、师生活动提供诸多可能性,提供必要的自由支配的时空。它既要规范人,又要解放人。规范人的目的是为了解放人。对不同程度的违规处理应有所分别。如果一种处罚方式已经丧失其效果,则应斟酌其他的替代方式,所以在文字表述上应有弹性。

适量课堂规则应当少而精,避免那些不相关或不必要的规则,抓住最基本的东西。有关研究者指出,课堂规则应“控制在十项以内”,规则较多时应按重要程度排列,删去次要的规定。如尚不够全面,也应等学生学会一些规则后再逐步增加。如果一次订得太多,学生一下子难以把握,出现反感;教师也难以控制,规则的执行就会落空。美国有位教育学家对应有的班规内容制订了六条原则性的规定。

(1)上课需用的文本文具,务必带齐。

(2)上课铃响应立即坐定,并完成上课前的准备。

(3)维持对人的尊重与礼貌。

(4)老师讲课或同学询问、发言、讨论时,应注意聆听。

(5)尊重别人的财物。

(6)遵守学校规定。

教室内常见的违规行为,如未带书本、文具,迟到,擅离座位,睡觉,聊天,擅拿别人的东西,破坏公物,制造脏乱,喧闹,打架等,都可以用上述六条规定来防范禁止。六条规定是原则性的,老师可再举例说明,如“尊重别人财物”一项,可以包括:维持教室的整洁;不得涂污、毁损公物;借来的东西要归还;未经同意,不得擅自拿别人的东西。

在制订课堂规则时,教师应在观察学生表现的基础上,有针对生地提出初步方案,并组织学生共同讨论。这样做不仅是为了符合民主程序,更在于让学生了解规则制订的价值意义,了解规则的内函,进而达到认同、接纳、内化,成为自觉的行动。不理解、不认同,也就谈不上自觉地执行。特级教师李镇西担任四川乐山一中高中九0级一班班主任时,组织新生讨论三个问题:你们是否希望这个班最终成为一个好的集体?若要成为好的集体,需不需要每个人都克服自己的弱点?为了保证同学们克服自身的弱点,需不需要制订一个“班规”?在讨论中,大家明确“班规”与“中学生守则”不尽一样,“班规”应当结合本班实际,使“守则”中有关纪律要求具体化;确定了“可行性”“广泛性”“互制性”三条原则,特别强调了学生监督老师的意义。全班学生个个参加起草,每人交一份草案,并根据三个基本原则,对草案进行整理、推敲,最后形成包括“学习纪律”“寝室纪律”、“清洁卫生”“体育锻炼”“值日生”“班干部”“班主任”“其他”共8个部分40条(注意:不仅仅涉及课堂规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1 07: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课堂教学临床指导》

违纪行为的矫正概述



柳夕浪



课堂内儿童不遵守公认的课堂规则,不能与正常人交往、参与课堂学习的问题行为有两类。

一类是外向的攻击型问题行为,包括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不专心学习、不守纪律,具体表现为打骂、推撞、追逐、讪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私传纸条等过度亲昵行为;高声谈笑、口出怪音、敲打作响、滑稽表情、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故意不守规矩、不服从指挥、反对班干部和老师等盲目反权威行为;恶意指责、互相攻击、彼此争吵、打骂斗殴等冲突纷争行为等。这些行为直接扰乱课堂教学秩序,违背公试的班级社会规范,是违纪行为。

另一类是内向的退缩型问题行为,如过度的沉默寡言、胆怯退缩、孤僻离群,或者神经过敏,上课时凝神发呆、胡思乱想、烦躁不安、过度焦虑,白天稍不如意,晚上做恶梦等等。这类行为并不直接干扰课堂教学秩序,但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它们比较隐蔽,不易被发现,更多地是属于心理上的不健康,矫正时也更困难,单纯用改变外部行为的方法是很难奏效的,需要通过专门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来解决。这里,我们集中讨论前一类问题行为的矫正。

学生的学习与他们在学校功课上所花的时间有密切联系。一般说来,花费的时间越多,习得的知识也越多;学生注意力越集中,参与学习的程度越高,学习成绩也就越好。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把儿童学习时间区分为可利用的时间和用在任务上的时间。前者实际上是一个相当稳定的量,教育行政部门对此早已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它对所有儿童来说是均等的。但在同样可利用的时间内,一部分学生成绩优秀,另一部分学生则学业成绩不良,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同的儿童真正从事学习、积极主动地思考的时间大不一样;不同的班级里,学生用在任务上的时间与可利用的时间之比大不一样,因而学习效果也就大不相同。课堂上攻击型问题行为、违纪行为使儿童用在学习任务上的时间大为减少。在有些教学班上,常常一人或几人扰乱课堂秩序,全班学生受其影响,教学效率也就很低了。经常可以看到,某些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不差,文化素养也很好,但教学效果就是不理想,原因就在于此。有些教师由于缺乏课堂管理的经验,常常担心纪律问题,可能采取生硬的措施来控制学生,不惜一切代价来维持课堂纪律,使课堂里责备声不绝。这样一来,实际上是把学生看成了威胁教学的力量,师生情绪对立,结果课堂纪律反而越来越糟.因此,有效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有效的管理。对于某些教师加强对课堂内违纪行为的矫正指导,其意义也就在于帮助他们促使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学习,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11: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