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课堂教学临床指导》
讲授教学策略
柳夕浪
(一)把握讲授的时机
课堂上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却滔滔不绝地讲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需要把握好讲授的时机。一般说来,在下列情况下教师可以讲:
学习新知时必需的、学生又缺乏了解的背景知识;
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知识难点;
尽管难度不大,但却易被学生忽视的基本概念、原理、定律;
易被学生混淆的相关词语、概念;
知识单元、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衔接;
时间不容许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探索;
学生自学未形成系统而全面的知识体系,教师需要在这基础上加以适当的点拨、归纳、总结、概括。
在下列情况下教师不应当讲或少讲:
教材已经阐明、学生可以看得懂的知识点;
教材虽然未阐明,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思考而领悟的知识点;
与教学目的、教学的重点难点无关的事实材料的叙述;
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识点;
不是通过讲授所能解决的问题,如操作技能的训练、情感体验、高级思维品质的培养等。
按照惯例,学校在安排教学过程时总是依据一种传统的教育目标三级层次,优先重视获得知识。现在的教育以三个层级的颠倒形式体现出“突出行为培养”的新趋势。
传统的三级层次 新的三级层次
1.知识 1.态度和技能
2.实用技术 2.实用技术
3.态度和技能 3.知识
随着知识优先让位给情感态度和实践技能的优先,讲授教学的天地应当越来越狭小。仅就个人知识学习来讲,讲授教学的适用性也是有限的。我们所理解的认知学习(知识学习)通常应包括陈述性知识的习得、保持与提取,智慧技能及其形成,认知策略及其习得,问题解决学习与知识的迁移等若干方面。无论哪一个方面的认知学习任务,都是讲授教学不足以包揽的,有些认知学习任务,讲授教学基本上不适用。
(二)讲授内容应同学生已有认知结构适应
在言语讲授中要避免机械学习,关键在于传授的新命题、新概念要同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相衔接,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要有用来同化新知的相关知识。例如,学习概念“地形”,认识它是“具有共同形状和结构成分的陆地表面”这一本质属性时,如果学生没有建立“陆地表面”这一地形的概念,那么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地形”,必然造成机械学习。采取言语讲授教学,直接呈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意义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有层次组织教学内容,对概念命题作分析,建立起从抽象到具体的概念、命题系统。
●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准备教学。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概念用来同化新知,则可以设计一个概念包容水平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的“先行组织者”;如果学生难以接受概括水平更高的上位概念,则可以设计具体的模型,寻找与所学新材料极为相似的事物,让学生类推;如果学生原有知识不清晰、不巩固,新旧知识关系不清时,则可以设计指出新旧知识异同点的“组织者”,让学生比较,加深印象等等,此类设计旨在提供给学生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
●按照从整体到部分,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逐渐分化知识点(这是因为学生从一般中分化出特殊知识点要比从特殊事例中抽象概括出一般原理容易得多),一般可以通过结构提纲、图表的形式有层次地展开。
●帮助学生确定分化后的事实、概念、命题之间的相似点、不同点,使之同“先行组织者”联系起来,可以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三)脱稿讲授
捷克的一位研究者专门研究了采取宣读讲稿(读)和脱稿发言(讲)两种口头传播方式的特点和效果,结果发现,讲的方式比读的方式词语的数量增加了约50%,减少了名词,增加了动词,虽然更冗余些,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相对少一些,但是增加了局部信息,具有描述性、戏剧化的成分,节奏从容、自由,而且可以辅以情感(姿态、表情),因此适合于听者的感受和接收。仅从记忆效果看,通过讲的方式,人们约记住材料的33%;而通过读的方式,人们大约只记住材料的10%。这说明,从总体上看,讲的方式要优于读的方式。
强调在课堂上脱稿讲授,还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上,以及根据学生的这些反应,调整自己的教学步子。
(四)讲究言语表达的技巧
人们的知觉效果不仅依赖于由感觉器官传给大脑的信号,而且依赖于感知者内心的期待和关注。期待之,则感受之;否则,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讲究言语表达的技能,旨在唤起学生对讲授内容的期待和关注。
教师的言语讲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清晰准确,使学生听得清。说普通话,音量适中,口齿清楚,用词准确,语言流畅,尽可能地避免语法、修辞、逻辑上的错误。讲述时音量过小,不易被学生所感知;音量过大,易造成学生听觉器官的疲劳,使感受性下降,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
●简洁明白,使学生听得懂。运用语言的成功,在于懂得针对听众,找到最合适的抽象层次,用不太多也不太少的抽象字眼来表达。一味地强调口语化是不对的。言语讲授应强化学生对概念、命题的准确理解,应用科学的语言讲述。这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的谈话,但是应该以学生的可接受性为限度;学生难以理解时,当以通俗明白的儿童化讲解为宜。
●鲜明生动,使学生听得有趣。从头至尾,说话一个腔调,易变成学生的催眠曲,使人昏昏欲睡。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绪,把幽默引进讲堂,活跃课堂气氛,巧妙地调节控制语言的节奏和音量,使之快慢适度,高低适宜,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娓娓动听。“声调的运用所以具有意义,倒不是仅仅为了嘹亮地谈吐,而是为了能够更准确地、生动地、有力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北京市特级教师阎述诗谈教学艺术时曾经说过,他不只是用“口”在给学生讲,同时也是用他的“心”去敲击学生心上的键盘,并在那里得到回响,组成了一部师生心灵共振的思想和智慧的交响曲。他有时平平而叙,像小溪流过春天的原野,潺潺有声;有时满怀激情地讲解,像江河穿过峡谷,起伏跌宕,直泻奔流;有时紧接学生的错误思路阐发,嘎然而止,像一石子投入平静的池水,激起层层波澜,引起争论、思考,然后得出结论。
(五)讲究体态语言的运用
教师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态、服饰等等体态语言同一般语言符号一样,可以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具有不可忽视的信息沟通作用。
教师的表情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源,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交流的信息,是师生心理接触的重要“外显点”。教师的表情应亲切自然,用自然的积极性和热情去感染学生。切忌始终如一的威严、冷酷的模样,或开怀大笑,矫揉造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师生之间可以有效地交流情感信息。艺术素养较高的教师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处在教师的“注意圈”中,都有自己是教师的“注意中心”的感觉。教师微笑的眼神使每个学生感到温暖;教师镇定的眼神,使学生感到安全;教师信任的眼神,使学生感到鼓舞。一般情况下,教师应避免对学生久久直视或斜视。学生站立回答问题时,教师的目光不宜过多地旁落。至于讲课时眼看天花板或教室外面,东张西望,目光飘忽不定,更是不可取的。
教师的举止应该从容大方,讲授过程中伴以协调、简练的手势、指点,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某一视觉中心──黑板或正在发言的同学等。直线比划,传达下沉、下降、下决心的信息,快而有力,不容动摇;水平比划,传达平静、安定等信息;折线比划,传达突然变化、转折的信息。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二动,无不传递着一定的教学信息。
(六)教给学生有效听讲的方法
教师讲授的效果有赖于学生听的方式。国外学者研究估计,一般人聆听10分钟的谈话,大约仅有25%的效率(感知的信息量仅占全部信息量的1/4)。学生中不良的听讲习惯有:注意力不集中,对讲授内容不感兴趣;被对方说话的姿势所吸引,忽视说话的内容;只注意具体的事实、故事而忽视原理推论;由于大脑信息处理能量大约高于一般人说话速度的五倍,因而听者利用空档思索别的事。教师要注意纠正上述不良的听讲习性,遵循注意规律,安排讲授内容;指导学生记听课笔记,边听边记,从记下教者的板书到有条理地记下教师讲授的重点、难点,再到记下自己听课的收获;要求学生边听边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七)运用恰当的板书
板书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的一种书面交流方式。它可以标明教学的重点,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理清知识体系的脉络层次。对于学生听不懂的符号和不会书写的词语,通过板书给予直接的观照,便于学生感知和记课堂笔记,弥补口语表达的不足。学生通过对板书的直观感受,可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留下深刻的印象。
好的板书须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概括性对教学内容进行准确的概括,浓缩,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它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聚光点。
条理性显示知识体系的结构层次,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布局合理。
启发性提供给学生联想、记忆的“纲要信号”,推理、判断的线索桥梁,内容丰富,不仅明示“是什么”,而且隐含“为什么”。
示范性一笔一划堪称楷模,一丝不苟形象美观,充分体现教师的表率作用。
板书只是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方式,它代替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代替不了学生对实际的思想情感过程的体验。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板书的设计,一堂课下来,大括弧小括弧,布满了整个黑板,好像他的一切教学活动就是为了把事先设计好的板书格式填好,板书好了,填满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这种为板书而板书的现象是要不得的。已故小学语文教育家袁微子先生曾经建议小学语文课堂上要少用板书,非板书不可的时候,才可以板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