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6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论文:引领学生在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意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21:41: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引领学生在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意蕴
朱 瑛 特级教师 深圳市石岩公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低年级,从教学的最初步起,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由此可见,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的重要性。词语教学的成功与否,从某种程度上说直接影响到老师课堂教学的效果。新课标把语文学习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语文学习,字、词、句是基础,语文学习中若没有对新词汇的吸收与内化,语文素养的提高就会显得空洞与苍白。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其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



然而,作为重点的词语教学,历来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反思当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对生字和词语的把握和处理,一直是许多老师苦苦探索的“冰寒地带”,或尽力回避,或“浮光掠影”。词语教学中,脱离语境,就词解词的现象时有发生。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低年级学生对词语学习不感兴趣,继而产生厌学心态,从而致使词语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引领儿童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词语呢?



一、创设情境,理解词语含义



传统的查字典释义式或教师直接告诉词义的词语教学,不但调动不起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而且实效性很差,无法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象。语文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情境,不但有助于对词语的理解,而且有趣有效。如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对“议论纷纷、叫苦连天”两个词语的处理:





师:当猫头鹰命令动物们白天休息,夜里做事时,动物们会怎么说?



(学生纷纷发表不同看法)



师:小朋友,小动物你说一句,我说一句,这就是──(生:议论纷纷)



师:现在你能用议论纷纷说一句话吗?



……



师: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天天熬夜,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



师:刚才大家都在诉苦,用课文中的词语就是──(生齐说“叫苦连天”)



案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通过角色体验,在生动的言语实践中真正进入文本世界,词语所表达的内在意思只需稍加点拨,便能储存于学生的大脑中。学生不但轻松理解“议论纷纷”“叫苦连天”的意思,还能正确地运用,可谓一举多得。



二、唤醒表象,感悟词语形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言语,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经过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而来的,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折射着作者的感情色彩。为了让儿童获得深刻的体验,让词语焕发生命的光彩,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引领儿童通过想象画面、词语组合等方式唤醒词语表象,由抽象的词语进入具体的形象去感知、感悟。如教学《江南》(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3课)中的“田田”一词:




师:谁能猜一猜“莲叶何田田”是什么意思?



生:可能是莲叶很甜很甜的意思。



(显然,学生根据“田”与“甜”同音而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师:这里的“田田”可不是很甜很甜的意思。小朋友们,请仔细观察插图,看看莲叶是什么样子的呀?



(学生根据插图上莲叶的样子讲出莲叶大、绿、密的特点。)



师:真会观察!根据你们的回答,老师送大家两个词语“层层叠叠”与“茂盛”。



生:老师。我感觉莲叶像是喝了很多很多的水,看起来嫩嫩的。



师:真好,真会看图,还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生:(手举得非常高,小脸通红)老师,我也送给大家一个词语“水灵灵”。我妈妈上次买了桃子,她说“这桃子水灵灵的”,刚才小朋友说“莲叶像喝了很多水”,我看也可以说“莲叶水灵灵的”。(师生热烈鼓掌)



生:莲叶像一个大大的凉帽。



(小朋友立刻笑了,用小手在自己头顶上比画凉帽的样子)



生:莲叶像一把小伞。



师:真会想象呀!莲叶就像是高高举在手中的绿色小伞。



(小朋友立即高举小手做撑伞的动作,此时的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师:小朋友刚才说了这么多,其实已经说出了“莲叶何田田”的意思了。谁再来试一试呢?



生:莲叶长得很茂盛,像一把高高举起的小伞。



师:说得真好。这句话是赞美莲叶的。“莲叶何田田”中的“何”是“多么”的意思。我们也来赞美莲叶吧!(出示句式“多么的莲叶呀!”)



(学生声情并茂地赞美莲叶并齐读句子,读出了对莲叶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田田”一词的理解是教学的重难点。很难想象,若只用干瘪抽象的说教,一年级的孩子能理解“田田”一词包含的丰富意蕴。教学中,老师先是巧妙地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将“田田”一词化为眼前可视的“实物”,进而在对话中启发想象荷叶茂盛的画面,体会“田田”一词中作者渗透的由衷的赞美之情。在此过程中,还极自然的引出了“层层叠叠、茂盛、水灵灵”等一些描写莲叶的词语,在语境中不但理解了词语,而且有效地积累和运用了词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21:42:05 | 只看该作者
三、构建语境,丰满词语形象



传统教学中,习惯将词语作为个体孤立教学,如此一来,词语就会陷入呆板单调的泥沼,词语理解也会显得机械、枯燥。其实,许多词语之间存在着丰富的联系,而根据课文内容,构建新的语境,将零散的“词语”串联成线,不仅可以丰满词语形象,而且能放大词语教学功能。如《我为你骄傲》(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一课,在教学词语“道歉信封攒钱信箱继续骄傲顿时”这组词时,我们可以通过构建新的语境来重组词语:



小男孩在打碎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后,决定卖报纸攒钱,向老奶奶道歉。当他把信封投到老奶奶的信箱后,心里不再害怕、担心、不自在,而是顿时一阵轻松。小男孩终于可以继续他平静的生活了。我们为小男孩的诚实感到骄傲。



教学中,我们通过构建新的语境,把这些单个的词组合成一个“整体”,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机出示词语,阅读中学词,学词中推进阅读。因为有主线的串联,所以词语的理解便有依托、有方向,在具体的语境中这些原本孤立的词语因为相互间的联系而变得鲜活、形象,而连词成句成段的方式,在帮助回顾文本内容的同时,更把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蕴含其中,这样的词语积累和运用必然是更加有效的。



四、依托文本,丰盈词语内涵



引导学生对词语理解、感悟时,不能仅仅停留于表层内容、意思的理解,而要依托文本,将词语纳入文本的具体语境进行品味推敲,感悟词语潜在的、隐含的深层意思,领略作者的精妙用意。



如教学《灰雀》(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结尾处“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中的“欢蹦乱跳”一词时,可以这样处理:



师:读读句子,想一想句子里“欢蹦乱跳”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跳来跳去,很快乐的样子。



师:课文里还有哪些句子能帮助我们看到那只欢蹦乱跳的灰雀?可以联系上文找一找。



生:(默读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说“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这句话就是描写欢蹦乱跳的灰雀的。



师:哪些词语能让你体会到灰雀的“欢蹦乱跳”?



生:“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这几个词都是说灰雀在很高兴地唱歌跳舞。



师:你体会得很好,这句话里虽然没有出现“欢蹦乱跳”这个词,但是从灰雀的动作和歌声里我们都能体会到它的快乐。



生:老师,我还有补充,原来公园的白桦树上有三只灰雀,其实它们都是好朋友,可是那个小男孩捉走了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它们分开了。现在那只灰雀又回来了,它又可以看到老朋友了,可以和老朋友一起在树林里飞翔,一起唱歌了,所以它欢蹦乱跳了。



以上片断中,对“欢蹦乱跳”一词的理解,教师并没有停留在“快乐”这种模糊的、泛泛的理解层面上,而是将之放在全文语境中,引领学生通过联系上文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学生通过第一自然段中的语句,感受到了麻雀在“树枝间来回跳动”的快乐,还从“婉转地歌唱”中感受到了它那种情不自禁的歌声也是快乐动听的,更有孩子从“友情”的角度,发现了好友重逢的心情也令灰雀“欢蹦乱跳”。反复地品味推敲,让学生对“欢蹦乱跳”一词的理解更显多元化,立体化,词语的内涵也从中得以不断丰富。



五、链接生活,触摸词语情感



链接生活情境,是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利用学生生活中有过的经历和体验,打通词语和生活相联系的通道,唤起学生头脑中与词语相关的表象和情感,使词语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应,引领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理解词语。



如《笋芽儿》(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呼唤”一词教学:



师:(雨声)仔细听,这是谁的声音?



生:春雨姑娘



师:(雷声)这又是谁的声音?



生:雷公公



师:春雨姑娘来了,雷公公也来了,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来呼唤笋芽儿。



(出示词语“呼唤”,生齐读)



师:“呼唤”就藏在这两个句子中,自己读读,你能给它换个词吗?



生:喊、叫



师:所以,它们的偏旁都是“口”。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时候也可以用上“呼唤”这个词?



生:早晨,妈妈轻轻地呼唤我起床。



师:妈妈轻轻的、温柔的呼唤里包含着一份深深的爱。



生:心爱的小狗不见了,我到处呼唤它。



师:是怎样呼唤的?



生:着急地呼唤



师:把“着急”这个词用进去。



生:心爱的小狗不见了,我到处着急地呼唤它。



师:同样是“呼唤”,却能表达不同的心情。小朋友自己练一练,春雨姑娘和雷公公又是怎么“呼唤”笋芽儿的?(学生练读,读出了两种不同的“呼唤”)



片段中,对“呼唤”一词的理解,老师并没有停留在就词解词的教学状态,而是将它放在一个新的语言环境中,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生活中所熟知的“呼唤”,如此,“呼唤”一词便产生了一种新的语意张力。当学生生活中的相似记忆被唤起,触摸到词语所蕴含的独特情感,并产生全身心的体验时,词语的理解便也在学生的个性解读中被打上了鲜明的烙印。



六、互文参读,体会用词的准确



《乡下人家》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这句话中的“时令”一词,学生比较难理解,“顺序”一词与我们平时使用的又有些不同。有一位老师教学这两个词的方法,我觉得很值得借鉴。



课件出示含有“时令”“顺序”两词的句子。指名读后,老师问:“读着‘依着时令,顺序开放’这句话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学生交流,老师不作分析)



接着出示三年级《花钟》中的一段话: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让学生读读这句话,说说发现了什么?(一天中花儿按着时间次序开放)



再出示: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红十里……



教师朗读后请学生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一年中,花儿按着季节有顺序地开放)



最后,教师又回归文本语境,安排了一个拓展练习:乡下人家的场地上,春天桃花梨花竟相开放;夏天;秋天;冬天。喇叭花在夏天的早上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午时花在夏天的;夜来香在夏天的。真是依着,开放!



该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时,立足文本,利用互文参读的方法,巧妙地将词语置于一个新的语境,用新文本的相关性来创设“语用”情境,在新旧文本的互相交叉、借用、阐释下,复活词语的本来面目,使词语更加精美传神。学生在“语用”情境中不但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体会到用词的准确。



需要注意的是,低年级课文中需要教学的词语很多,若每个词都采用在语境中识词的方法,不但较难做到,而且处理不好的话,反而会影响到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因词而异。对于文本中一些学生可直接理解,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词汇,就可采用简单识词的方法,以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对于一些结构特殊,可通过理解关键字来揣摩意思的词汇,就可放手引导学生通过借助工具书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识词的能力。



词语,从来就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符号,当其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融入我们的精神生活时,它便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我们要做的是,多引领孩子在语境中体会意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10: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