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复制链接]
57#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8:57:32 | 只看该作者
服饰与人物代称
陈洪茂


古代的服饰以颜色、材料或质地等鲜明的特征,显示了穿者的尊卑贵贱或性别职业,故不少服饰词语成为


某类人物的代称,有的甚至通用至今。我们将此类词语辑录如下:


黔首:秦时平民用黑巾裹头,故代指平民。


巾帼:古代妇女戴的头巾,故代指妇女。


黄冠:黄色的束发之冠。因是道士的冠饰,故代指道士。


金貂:汉以后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饰,故代指侍从贵臣。


黄衣:道士穿的黄色衣服,故代指道士。


布衣:麻布之类的衣服。因布衣是平民的衣着,故代指平民。


青衣:古代婢女多穿青色衣服,故代指婢女。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故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或以白衣、白身称之。


青衿:也作青襟,古代读书人常穿的衣服,故代指读书人。


黄裳:太子的代称。


韦带:熟牛皮制的腰带。普通平民系韦带,故代指平民。


缙绅:古代士大夫大带子下垂的部分叫绅,笏插在皮带与带子之间叫缙(也作搢),所以缙绅代称高官。


褐夫:褐是麻毛织品,质地较次,是穷苦人穿的衣服。褐夫代指贫民。


裙钗:唐以后用裙钗代指妇女。


袍泽:古代士兵穿的衣服,故代指将士、战友。


左衽:古代衣襟又称为衽,襟要向右掩。左衽指襟向左掩,用左衽代指不服朝廷的远方敌人。


摘自《语文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8:57:41 | 只看该作者
“时不我待”与“时不待我”
杨 挺


我们知道,很多成语都来自古语。而古汉语的语法和现代汉语的语法有所不同,因而有为数不多的部分成语仍然保留了古汉语的一些语法特点。“时不我待”就是其中之一。这里的“我待”是“待我”的倒装。


在古汉语中,有这样一条语法规则: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未、莫”等,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不是一律)放在动词之前。如廖序东的《文言语法分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一书就列举了这样一些例句:


①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郑风·搴裳》)你不想我,难道还没有别的人?


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供养你多年,可是你不肯体恤我。


③先生复缚置囊中,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中山狼传》)而狼还不知道这一点。


④尔无我诈,我无尔虞。(《左传·宣公十五年》)你不欺骗我,我也不欺骗你。“无”,毋。


“时不我待”一语,就是因为有一个否定词“不”,又是以代同“我”作宾语,所以宾语“我”就放在动词“待”之前。这就是从意义上来说应该是“时不待我”但却要写作“时不我待”的原委。类似语法结构的成语还有一些,较常用的如“人莫予毒”。莫:无指代词,没有谁。予:我。毒:伤害,威胁。全句意思是:没有谁能够伤害我。因为有一个否定词“莫”,又是以代词“予”作宾语,所以宾语“予”就放在动词“毒”之前。


“时不我待”一词出现得较晚,但它的起源却很早。《论语·阳货》中已有“日月迭矣,岁不我与。”(《文选·与吴季重书》中有“然日不我与,曜灵急节。”《文选·幽愤诗》中有“实耻讼冤,时不我与!”无论是“岁不我与”或“日不我与”,还是“时不我与”,其义都等于“时不我待”;其语法结构也和“时不我待”相同。与:动词,等待。因为有一个否定词“不”,又是以代词“我”作宾语,所以就放在动词“与”之前。现以“时不我待”较为常用。如曹靖华《智慧花开烂如锦》:“忽而念及时不我待,只得像拉起一根葛条,不顾首尾,匆匆割取眼前一段。”


史式的《汉语成语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综合各家之说,给成语下了这个定义:


凡在语言中长期沿用,约定俗成,一般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组成成分,有其特定含义,不能望文生义,在句子中的功能相当于一个词的定型词组或短句,谓之成语。


我认为这个定义是比较恰当而全面的。其中“约定俗成,一般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组成成分”,更是各家一致的看法。准乎此,作为成语的“时不我待”已是约定俗成,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组成成分,就不宜改为“时不待我”,尽管“时不待我”意思并不错。


不仅如此,有一些语法结构和现代汉语没有大的差别、但用词不同的成语,也不应根据现代汉语套改。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意为“无”,现在已不用“靡”来表示“无”了,但也不必就将“靡不有初”改为“无不有初”。理由还是这些成语已“在语言中长期沿用,约定俗成,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组成成分”。


综上所述,从语言规范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用“时不我待”而不用“时不待我”。对于一般人来说,知道“时不我待”的意思就是“时不待我”就可以了;对于语文工作者来说,还应懂得为什么要用“对不我待”而不用“时不待我”。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第11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8:57:51 | 只看该作者
趣解汉语
叶旭东


1.切、分:“七刀”为“切”,“八刀”为“分”,“切”了之所以没有“分开”,是因为它还少一刀。


2.怯:“心”都“去”了,胆当然“怯”了。


3.狡:“狼、狈、狐、狸”之间“交”朋友,相互勾结利用,既“狡猾”又“狡诈”。


4.倏:倏(极快地,忽然)!“狗”忽然从“一个人”旁极快地穿过。


5.风:为什么台风、飓风、龙卷风令人害怕?因为它划去了平“凡”的那一点。


6.鹘:连“骨头”都吃的鸟,一定比老鹰还厉害。


7.拓:要想有所开拓,必须挪开自己的绊脚石。


8.我:之所以称“我”,是因为“找”到了我的缺点。


9.竞:竞争就要超过自己的兄弟们,也就是要“站”在“长兄”的头上。


10.杂:何以谓“杂”?原因是“八”“九”“十”都混在一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8:57:58 | 只看该作者
中关村
北京著名的中关村,原先叫“中官村”。1954年我进入北京大学学习的时候,在现今中关村街向海淀拐弯的地方,有一间小瓦房,墙上还有用石灰写的“中官村”三个字。著名学者候仁之先生的助手告诉我,据他们调查,当地老百姓有把这一地名叫做“中官儿”的,音讹又称“中湾儿”,前些年曾有文章称该地原叫“中官屯”,侯先生的助手疑为“中官邨”(“村”的异体)之误。“中官”指太监。《汉书·高帝纪》:“诸中官、宦者令丞,皆赐爵关内侯,食邑。”颜师古注:“诸中官,凡阉人给事于中者皆是也。”在清代,中官村是太监居住的地方。解放后选择这里建中国科学院,觉得“中官”二字不好,北师大校长陈垣(yuán)先生提出改名“中关村”。现在“中关村”名传海内外,年轻人已很少知道这一掌故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8:58:06 | 只看该作者
“衣锦还乡”的“衣”该怎么读
毕士雄


高中语文第二册陶铸的《崇高的理想》中,有“衣锦还乡”这个成语。课文未注“衣”的读音。这里的“衣”作动词用,当“穿”讲,查《汉语成语词典》,“衣”读yì音。但《现代汉语词典》将“衣锦还乡”的“衣”放在第一声,读yī。“衣锦还乡”的“衣”到底该怎么读?


众所周知,“衣”的本音读yī,读yì是文言中的破读现象。早在1980年,吕叔湘先生在他的《语文常谈》里,曾举过“解衣衣我”这个例子,就第二个“衣”字的读音,谈论过对被读问题的看法。他针对语言学界对破读的不同理解,指出:“作为语言史上的问题,可以进一步研究,但是作为现代人学习文言的问题,也未尝不可以另作考虑。”他认为:“现代的异读是活在人们口头的,尚且有一部分已经逐渐被淘汰,古代的异读只有在古书的注释中,自然更不容易维持。还有一说,文言里的字已经全用现代音来读,很多古代不同音的字都已经读成同音,惟独这些破读字不予通融,是不是也有点儿过于拘泥呢?”从这一段话来看,吕老先生是不赞成今人使用的现代汉语中还保存着古代大量的异读字的,因为异读逐渐被淘汰,是语言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汉语词典》对破读字是如何处理的呢?它采取了因字制宜,分类处置的办法。


第一类是破读字仍保留在今天的口语中,《词典》作为今音收录的。如:


好:本音hǎo,形容词,善,美好。


破读音hào,动词,爱好。


诸如“恶、乘、将、传、饮”等即是。


第二类是破读在口语中已消失,《词典》仍作为旧读保留的。如:


王:本音wǎng名词,君王。


破读音wàng,动词,称“王”。


诸如,“从、食、妻、雨”等即是。


第三类是破读在口语中已消失,《词典》也未作旧读保留的。如:


思,本音sī。动词,想;


破读音sì,名词,思绪。


此音《词典》中已不列,“思绪”的“思”仍读sī,不再读sì。诸如“文、行、闻、骑、远”等亦是。


那么,“衣”该属上述哪一种呢?当属第二种。《现代汉语词典》“凡例·三注音”中说:“传统上有两读,都比较通行的,酌收两读。”“凡例·四释义”中又说:一般条目中“标〈书〉的表示书面上的文言词语。”因此,在该词典中,“衣”保留两读:一是yī,衣服。二是yì,〈书〉穿(衣服),拿衣服给人穿,~布衣│解衣~我。也就是说,“衣”,在现代口语中只有一个读音,即yī;读yì,只表示书面上的文言词语。在现代口语中,“衣”已经没有作“穿”解的意义和用法,换言之,它在现代口语中已经完全消失了。


“衣锦还乡”作为成语,已经进入现代汉语的词汇中,既然“衣”的破读音在现代口语中已经消失,就没有必要一定要求今天的人们一律“拘泥”于破读音来读。因此,《现代汉语词典》约定俗成,将“衣锦还乡”的“衣”注为yī音,就顺理成章了。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五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8:58:22 | 只看该作者
《杨修之死》字词总汇
一  字

庖(bāo)            鸡肋(lèi)      惇(zhūn)     禀(bǐng)

主簿(bù)  辕(yuán)门   恃(shì)才放旷(kuàng)

褒(bāo)贬(biǎn)            丞(chéng)相            匙(shi)

寝(qǐn)            佯(yáng)     簏(lù)

迳(jìng)            伺(cì)      谮(zèn)       邺(yè)城

阻当(同“挡”)            叱(chì)麾(huī)            阜(fù)      拈(niān)弓   绰(chuò)

二  词语

[庖]  厨。

[班师]  出征的军队回归。

[恃才放旷]  依仗自己的才能而无拘无束。

[迄]  完毕。

[佯]  假装。

[迳]  直接。

[伺]  守候。

[谮]  诬陷,中伤。

[诈]  假装。

[麾]  指挥。

[绰刀]  抓取战刀。

[适]  刚巧。

[数犯曹操之忌]  屡次,多次;禁戒。

[人皆不晓其意]  知道,懂得。

[丕如其言]  按照。

[植然其言]  是,对。此处译为“认为……对”。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只要;就。

[匹夫安敢欺我耶]  怎么。

[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就。

[曹操既杀杨修]  已经。

[操方麾军回战马超]  刚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8:58:30 | 只看该作者
《在烈日和暴雨下》字词总汇
一  字

憋闷(biē)            吆(yāo)喝(he)            柏(bǎi)油               

铺(pù)户                 打盹(dǔn)                       汲(jí)水

痧(shā)                    胆怯(qiè)                        裤褂(guà)

空膛(táng)            储(chǔ)藏   腻(nì)烦               

馊(sōu)                    嗝(gé)      漾(yàng)     攥(zuàn)

蒲(pú)扇            幌(huǎng)子            利飕(sōu)           

瀑(pù)布                 拽(zhuài)                     蹚(tāng)

二  词语

[打盹]  打瞌睡。

[爽性]  索性,干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17: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