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210|回复: 9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8:45: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庙号


庙号也是一种死后的称谓,但与谥号有所不同。庙,繁体作“廟”,从广(yǎn),朝声(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说文解字》:“庙,尊祖貌也。”(祖貌,祖先的形貌)指放置先祖牌位以供祭祀的宗庙(把供奉神佛的地方称作庙是后来的事)。据说周代以前,天子有五庙,中为始祖庙,左右分列父、祖父、曾祖、高祖(称作“四亲”)四庙,称为亲庙。至周代,以稷为始祖,以为文王、武王乃有德之王,创业功高,又加二庙,成为七庙。古代名位不同,礼亦异数,所以《礼记·王制》说:“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后“七祖”又成了王朝的代称,汉贾谊《过秦论》就有“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样的话。



宗庙为祭祖之所,而帝王的宗庙中立室奉祀的祖先又非止一个,这样就存在一个位次和称谓问题。位次的安排依祖先的世序而定(所谓左昭右穆),另外还需要追尊以特立的名号,这就是庙号,如某祖、某宗之类。



宋高承《事物纪原》认为,庙号的设立“备于商人”,如太甲称太宗,太戊称中亲,汉以后历代相沿。庙号由两个字构成,在一个字的后面再加上“祖”字或“宗”字,如汉高祖、唐玄宗。庙号用字和谥号比较起来,有两点不同:一、用的字少。二、所用均为褒扬之词,既没有“平”,更没有“恶”。以明代皇帝为例,十五个皇帝(惠帝朱允炆无庙号,不计在内)的庙号依次是:太祖、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从庙号前一个字的内容看,有表示开国之君奠定基业的,如高祖、太祖(太表次位次在前,太字的字义分析见年号一节);表示绍继大统的,如世宗、中宗;更多的是歌功颂德,如睿、德、穆、威、肃、神、英、仁这样一些字。庙号的第二个字是祖或宗。祖,甲骨文作“”,是“俎”的初文,是古代祭祀时用来放牺牲的一种礼器,甲骨文、金文用作祖先的“祖”,后加“示”写作“祖”。《说文解字》:“祖,始庙也。”指奉祀先祖的宗庙,又指祖先,在庙号中常指开国君主,取起始的意思。《穀梁传·僖公十五年》:“始封必为祖。”《史记·孝文本纪》:“始取天下者为祖。”如汉高祖、宋太祖。宗,甲骨文作“”,外面是房子,房中是神主,所以《说文解字》解释为“尊祖庙”,也指祖先,与祖并称,所以有“列祖列宗”的说法。宗作庙号,也取始的意思。古书上说始取天下为祖,始治天下为宗,加上“太”字,这个意义更明显,如唐太宗、宋太宗。



古人认为,题庙号,奉祖宗,“皆推其本统以事其主”,表示“祖宗继序,德厚流光之本意”(《宋史·礼志九》)。显而易见,庙号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目的是维护其世袭统治。祖有功,宗有德,在宗庙中奉安神主、尊祖敬宗是一种崇高的政治待遇。唐代以前,并非每个皇帝都称祖称宗,西汉十二帝,称祖宗者五帝;东汉十三帝,称祖宗者七帝。唐以后,皇帝死后一般都有庙号,开国者称祖,其余称宗(明成祖朱棣“靖难”登基,庙号初为太宗,明世宗认为朱棣重奠帝业,功拟太祖,后改尊成祖,是一个例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8:45:22 | 只看该作者
一字定褒贬,宠辱片言中──谥号
在中国古代,天子、诸侯或其他有地位、有名望的人死后,要另外给他一个特殊的称号,这就是谥号,如郑庄公、汉景帝、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称文正公、抗金名将岳飞称武穆王等。



“谥”在《说文解字》中作“諡”,据严可均《说文校议》,当作“谥”。《一切经音义》卷十三引《说文解字》:“谥,行之迹也。从言,益声。”对谥号产生的时间至今还没有一个一致的看法。《白虎通义·谥》说:“黄帝始制法度,得道之中。”看来缺乏根据。《逸周书·谥法解》谓周公旦、太公望“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谥号的产生是周共王、周懿王以后的事(见《观堂集林》卷十八《遹敦跋》第895、896页,中华书局,1959年)。无论怎么说,谥号的产生是比较早的事情,并且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开始的时候,周天子有谥号,诸侯并不全部赐谥。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除了诸侯,一般的卿大夫乃至贵夫人也有了谥号,还出现了私谥。周天子及诸侯死后既要避讳其名,就需要另有美称;生前称本名、称尊号,死后称谥号。谥号是一种讳称,所以谥法又叫易名礼或更名典。谥号既为“行之迹”,就需要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确定褒贬,以“进劝成德”,“劝善戒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人的行为既有善、恶与一般的不同,谥号用字也就区分为美、恶、平三类。《逸周书》有《谥法解》一节,据笔者统计,其谥号用字共计102个。其中有褒扬的,如:



民无能名曰神    经天纬地曰文

克定祸乱曰武    敬事供上曰恭

照临四方曰明    博闻多能曰宪

温柔圣善曰懿    五宗安之曰孝



有批评的,如:



乱而不损曰灵    好乐怠政曰荒

好内远礼曰炀    不悔前过曰戾

怙威肆行曰丑    好变动民曰躁

逆天虐民曰抗    动祭乱常曰幽



有表示同情的,如:



恭仁短折曰哀    在国逢难曰愍

年中早夭曰悼    短折不成曰殇



从谥号用字可以看出:



(1)谥号既是为了惩恶劝善,为身后所加,其用字命义,往往另有人为所赋予的特殊含义(有些解释似乎是随心所欲),不必紧扣字形字义,如所谓“迷(一作“述”)而不悌曰丁”“死于原野曰庄”之类。一个谥字常常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如对“文”的解释有六种:经天纬地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锡民爵位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愍民惠礼曰文。对“庄”的解释也有六种:兵甲亟作曰庄,睿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有时意义过于抽象含混,就不容易理解。春秋时,卫国大夫孔圉谥文,子贡不解,向孔子请教,孔子解释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2)立谥虽然有褒有贬,但褒扬的字眼居多(如明、钦、定、德、献、昭、烈等),而批评的为数有限。其原因,正如《白虎通义·谥》所说:“人臣之义,莫不欲褒称其君,掩恶扬善者也。”



(3)从用字多少看,上古谥号多用一字,也有用两三个字的(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大多用两个字),如:



魏安釐王 赵孝成王 贞惠文子



宣成侯(霍光) 忠武侯(诸葛亮) 文正公(司马光)



古代临葬定谥,关系到对死者一生的评价。盖棺论定,褒贬悬殊,用什么字不用什么字,就成了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左传·文公元年》记载,太子商臣冬十月以宫中甲士攻楚成王,丁未那天,王缢而死,未敛而谥之曰“灵”,成王竟死不瞑目;改谥之曰“成”,才合上双眼。谥号既然事关重大,对一个人的看法又很难完全一致,所以议谥时就难免有争议。春秋时楚共王病重,虑及死后立谥的事情,便告诉大夫们说,“不穀不德,少主社稷”,而“为大夫忧”,死后请谥为“灵”或“厉”(二字均为恶谥),让大家择取其一。共王死后,楚国的臣子一起议谥,子囊则认为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四海,以属诸夏”,而其君能“知其过”,应谥之曰“共”,卒成定议(事见《左传·襄公十三年》)。唐时,皇甫无逸在蜀地做官,其母病死于京城,无逸奔丧,于途中悸惧而死,太常谥曰“孝”。王珪则认为无逸在外地做官未能以母偕同前往,不得称孝,于是改谥曰“良”。



谥法是中国古代礼制的一部分,带有强烈的封建等级色彩。《礼记·郊特牲》说:“古者生无爵,死无谥。”(活着的时候如果没有爵位,死后不得有谥)《白虎通义·谥》更明确指出:“谥者别尊卑,彰有德也。”历代王朝对赐谥对象的资格都有很高的要求,帝王后妃之外,其他赐谥者(主要是文武大臣)需功勋卓著,或品节昭彰,或其行为有重大影响。至唐代,更规定三品以上职事官方得请谥(此规定一直延用至清末)。加上谥号本身又有种种区别,这样,立谥便成了区别贵贱尊卑的标志之一。



照理说,立谥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但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赐谥范围日益扩大,一些所谓节妇烈女、孝子烈士乃至方术之士、皇帝的乳母、功臣的父祖纷纷被赐谥。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国称帝,追尊其始祖力微以下共十四帝,尚嫌不够,又从始祖以上,追尊极远之祖,又共十四帝,共二十八帝。谥为行之迹,但历史上谥不符实者大有人在,隐恶扬善、请嘱失实之事屡有发生,难怪唐代李虞仲就说,如今近者二三年,远者数十年方请谥,人死既久,只好采诸传闻,难以考信,至于那些诔状之文,亦多浮词。这样,考实定谥,往往就成了一句空言。加之定谥的权力掌握在皇帝手里,个人的好恶对立谥常常有决定性影响,就更难做到名实相副了。南朝刘宋时,孝武帝宠姬宣贵妃殷氏卒,群臣议谥,尚书吏部郎江智深建议谥曰“怀”,孝武认为“怀”字“不尽嘉号”,由此对江很不满意,有一次骑马到了殷氏墓地,便用马鞭指着墓石柱对江智深说:“此柱不容有怀字。”江智深竟因此忧惧而死(见《宋书》《南史》本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8:45:45 | 只看该作者
千古兴废此间寻──年号
公元前841年,西周“国人”起义,周厉王奔于彘(今山西霍县),其年周、召(shào)二公共同行政(一说共伯和受诸侯拥戴,代行王政),被称为共和元年,中国历史上有可靠的纪年始于此。但西汉以前,只有年次而无年号,每一王公继位改换一个纪元;至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始用年号(建元以来出于追定)。明代以前,一个帝王不止一个年号,如汉武帝有十一个,宋仁宗有九个;明清两代,基本上一个帝王一个年号(如洪武、雍正等)。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皇帝,用中华民国纪年;新中国成立后用公元纪年。



照我们今天看来,历史需要纪年,本是自然而平常的事,但是在古代帝王和群臣的心目中,确定什么样的年号纪年则是一件重大而神圣的事情。古时改朝换代,新王即位统事,践阼为主,需要重定正朔,以显示奉天承运,上顺天道,下合人意,以年号纪年正是奉正朔的一种表示。据《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文物出版社,1973年),历代所用年号共708个,从内容看,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①表示受命于天的,如应天、天兴、天凤、天授、万岁通天。



②表示神圣祥瑞的,如龙凤、河清、如意、大圣、明圣、神历、神瑞、太平真君。



③表示改朝换代,更始自新的,如:太始、开元、皇初、皇始、泰始。



④歌颂文治武功,德行圆满的,如大德、上明、文治、圣德、显道、昭武、淳化、孝治。



⑤希图安宁平顺的,如安定、广顺、大安、永宁、咸宁、阜昌、天祜民安。



⑥祈求江山永固的,如长久、久视、天寿、长乐、延寿、延嗣宁国。



由于年号被认为是关乎国运之兴衰,有意无意地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汉书·哀帝纪》载,汉哀帝建平二年,“待诏夏贺良等言赤精子之谶(传说汉高祖刘邦感赤龙而生,自谓赤帝之子),汉家历运中衰,当再受命,宜改元易号”。哀帝于是降诏说:“汉国再获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于是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将元年。东汉时,公孙述据益州称帝。《后汉书》本传称,其时“会有龙出其府殿中,夜有光耀,述以为符瑞……遂自立为天子……建元曰龙兴元年”。



国号用字,一方面固当慎取;另一方面,又有玩弄文字游戏,用以预言吉凶者。《北史·齐本纪》载,齐文宣帝高洋初登阼,改元为天保,有深识之士认为,“天保之字,为一大人只十”,其在位不过十年,高洋果及期而崩。北齐宗室安德王高延宗,年号德昌,“好事者言其得二日”(二日指“昌”字),结果,“不间日而被围,经宿至食时而败”。



据笔者统计,708个年号共用字251个(极个别为音译字),这些字中使用10次以上的有45个:安、德、大、光、和、建、明、平、圣、天、太、兴、元、永、正、宝、初、昌、定、凤、国、嘉、景、康、开、历、龙、隆、宁、庄、乾、瑞、顺、寿、始、神、通、统、泰、武、熙、延、应、中、治,其中前十五字使用在二十次以上。“天”在甲骨文中写作“”,下像人形,上面特别突出人的脑袋。《山海经》中讲到有一个被天帝“断其首”的神人称作刑天,就表示了这个字的本义。头在人体的最上部,又转指天空,文献中又指天帝、君主、地位最崇高者。《尔雅·释诂》:“天,君也。”古代帝王称作天子,被认为是上天之子,秉承天意治理万民,同时又受到上天的保祐,所以历代年号中天字使用得最多(天宝、天明、天建、天命之类),达71次。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乾与坤相对,象征属于“阳”的一类事物,又特指天和君主。《易·说卦》:“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乾象即天象,乾纲、乾德即君权、君德,所以在年号中也用得不少(17次),如乾元、乾兴、乾亨、乾明、乾祐、乾隆等。元在甲骨文中写作“”,下像一个侧面的人形,上面是头。《尔雅·释诂》:“元,首也。”这是它的本义。头在人体顶部,引申为开始、第一。《说文解字》:“元,始也。”所谓纪元,是指历史上纪年的起算年代,所以《公羊传·隐公元年》讲:“元年者何?君主始年也。”古代新君继位,逾年改称元年,用新的年号纪年,一般不袭用旧君年号,称为改元;亦有一帝在位而中途改换年号的,也称“改元”。“元”的这一起始的意义用于年号(如建元、元兴、元初、元始),都含有新君登基、革故更新的意思。头支配人的整个躯体,是最重要的部位,由此“元”又引申为大的意义。《广韵·元韵》:“元,大也。”这个意义也常用于年号,用以炫耀帝王的德行、功业,如元徽、元德、元武、元康、元亨、元贞等。由于“元”有这两个意义,故在年号中使用的次数仅次于“天”字,为47次。和“元”字相类似的是“大”字,甲骨文写作“”,字形像一个大人,用来表示大小的大,在年号中也多有使用(35次),如大义、大丰、大圣、大安、大同、大德、至大等。另有一个“太”字,是“大”的分化字,意义相通,使用有20次,如太上、太宁、太安、太和、太康等。用“大”用“太”,无非表示其功德登峰造极,已经无以复加了。正,甲骨文作“”,下面是脚(止),上面表示目的地,本义是行,旅行,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征”。《说文解字》:“正,是也。”谓平正不偏斜,这是它的常用义,在年号中就用来标榜帝王们的中正无斜(使用21次),所谓“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书·洪范》),强调其统治的合理合法性,如正统、正德、正大、正平、正光、正治等。年号用字,均取吉祥喜庆意义。



一个年号一般用二字;也有四字的,如太平兴国(北宋太宗赵炅);更有四字尚嫌不足,多至六字的,如天授礼法延祚(西夏景宗赵曩霄)。然而年号历代有加而吉祥之字有限,好字眼人人想用,这样就不免会出现年号重袭的现象。史载宋太祖年号乾德,自以为于古未有。后于宫中见一面镜子,上有“乾德四年”字样,问翰林学士窦仪,才知道这是五代十国时前蜀后主王衍的年号,可见稍不留意,便有重袭的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8:45:54 | 只看该作者
怎样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湖北武汉第三初级中学 官树生
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美的语言,如果说文章是草,那精美的语言是草中之花,让人赏心悦目;如果说文章是大海,那么精美语言是海上的日光,令人心旷神怡。



怎样才能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呢?我认为离不开三个步骤:1.积累;2.仿写;3.创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的器在作文中就语言。作文其实就是利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否掌握和运用经典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作文成败的一个关键。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学会积累语言。我们应从杂志和各类书籍中收集一些精美的语言摘抄下来,然后每天熟练的背诵一遍,以培养自己的语言感觉能力。古人云“拳不多手,曲不离口”,只有每天坚持,才能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之所以要强调背诵,是因为这是形成语感的唯一途径。“天上从来不会掉下馅儿饼”、“成功从来只属有心人”。积累精美语言这一项工作虽然苦,但苦得值得,一方面,它为我们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定的基础;另一个方面,它也可以增广我们的见闻,因为我们要收集精美的语言,就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这就间接扩大了我们的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的阅读量上去了,还愁作文能力不能提高吗?



积累精美的语言可以培养我们的语言感觉能力,但是只有积累,没有仿写,我们就不能将这些积累的语言灵巧的运用到平日的作文中去。所谓仿写就是在原文的语言结构和字数保持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改动或增添一些词语和句子,使之表达不同的意思。例如沙宝亮的《暗香》: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香消在风起雨后,无人来嗅。如果爱告诉我走下去,我会拼到爱尽头。心若在灿烂中死去,爱会在灰烬里重生,难忘缠绵细语时,用你笑容为我祭奠。让心在灿烂中死去,让爱在灰烬里重生。烈火烧过青草痕,看看又是一年春风。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稍作改动就可以变为:当灯光照亮书本,思绪翻动。笔就在风起雨后,书写人生。如果爱告诉我走下去,我会拼到爱尽头。心若在灿烂中死去,爱让它在灰烬里重生。难忘父母眼神里,用你笑容为我壮行。让心在灿烂中前行,让爱在灰烬里重生。烈火烧过青草痕,看看又是一年春风。当灯光照亮书本,思绪翻动。仿写应与积累保持同步,每天坚持一次积累、一次仿写,时间长了,自然就知道运用语言的技巧了。



仿写还仅仅停留于模仿的基础之上,如果要真正形成有自己语言风格的文章,就必须学会创造。在语言积累和仿写达到一个月之后,我们就应开始着手于自己的创造了,所谓创造,就是用自己的精典的语言来进行表述。要学会创造,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语感外,还必须掌握一定语言表达技巧,一般来讲经典的语言应具备三个要素:1.语言的节奏;2.修辞手法的运用;3.典雅词语的运用。语言如同音乐、舞蹈,是有节奏的。所谓节奏就是由一对相反的因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的。如音乐的节奏是由声音的高低、续停等形成的;舞蹈的节奏是由动作的刚柔、快慢等形成的;而语言的节奏则是由语言的舒缓与激越形成。整齐的句子激越、散句子舒缓;短句子激越、长句子舒缓。因而要形成语言的节奏,就是必须长短结合,整散结合。其次,作文的表达追求形象生动,作文的语言力求典雅。因此,在作文时,我们还应恰当地用一些典雅的词语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饰手法。有创意地进行语言表达是语言表达的最高境界,但也是最难达到的一个境界。原因有二:1.懒。许多学生认为,我已经背了很多精美的语言了,为什么不拿过来使用,既方便又省事。2.刚开始写的时候,总觉得很多地方写不好,于是就放弃创造,选择仿写。其实,“阳光总在风雨后”,你在这个时候坚持下来了,成功就在眼前向你微笑;你放弃了,成功就会绝尘而去。黎明前的黑暗是最黑暗的时候,但也是离阳光最近的时候。在这个时期,最好是一周写一篇作文,在作文中尽量使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当然是有文采的语言了。同时不能放弃积累和仿写,因为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积累得越多,对自己的语言表达以至于思想积淀就越有益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愿大家都能行动起来,让自己的语言生花,令自己的语言添彩,在文学的天空下插上绚丽的语言翅膀自由地翱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8:46:47 | 只看该作者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梳理与回顾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常家中学 张伟昌
【主持絮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祖国,多么神圣而又庄严的称号。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语文、文化、民族、同胞,她意味着庄严、帜热、归属、依靠、温暖、力量。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有万水千山隔不断的情感。这个单元的课文,就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一样的情感,不一样的表达,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通过作者的不同描述,品味作者对祖国的热爱、赞美、追求。



【课文精髓】



《黄河颂》:这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2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赞颂了祖国雄奇壮丽的山河和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



《最后一课》: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他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觉表现了祖国被占领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是一篇杂文,它篇幅短小,不足千字,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来比喻历史前行过程,是在国运艰难时期对中华民族雄健精神的肯定和赞扬,说理形象,鼓舞人心。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他以呼告的形式抒写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在外的东北人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木兰诗》:本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深受人喜爱。



【文体知识】



一、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



1.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



2.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3.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4.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5.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6.律诗: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7.绝句: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8.新诗: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9.歌行体: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10.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有对偶、比喻、夸张、借代、拟人、设问(反问)、互文、双关等。



二、小说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1.篇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其中,人物的刻画是中心。



2.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作品前边还有序幕,后边有尾声。



3.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



4.按篇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及小小说。



5.按内容不同分为社会小说、神话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



6.按照篇幅的长短,小说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小小说。



7.小说中的人物描写主要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



三、散文特点



1.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取材自由,“神不散”是指立意必须明确而集中。



2.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3.散文分为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四、常见修辞方法



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双关等几种。



五、命题趋势



选材要更多地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关注社会、热爱祖国等。命题的重点是围绕精彩的语言、表达技巧以及作者思想感情,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字的爱国主义情操。



【用心识记】



1.     生字集中记



巅(diān)澎湃(péngpài)郝叟(hǎosǒu)哽(gēng)哺(bǔ)育炽(chì)痛



嚎(hǎo)鸣  谰(lán)语 亘(gēn) 镐(gǎo)头 污秽(huì) 斑斓(bānlán)



机杼(zhù) 可汗(kèhán)  鞯(jiān)  辔(pèi)头金柝(tuò) 胡骑(jì)



戎(róng)机著(zhuó) 朔(Shuò)气 傍(bàng)地



把自己容易读错的字写下来:



把自己容易写错的字写下来:



2.     理解体会下列词语



(1)澎湃:



(2)祈祷:



(3)崎岖:



(4)亦复如是:



(5)炽痛:热烈而深切。



(6)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7)污秽:肮脏的东西。



(7)斑斓:灿烂多彩,五彩斑斓。



(8)鞍鞯:马鞍下的垫子。



(9)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来到战场。戎机:战场



【自主回顾】



《黄河颂》



1.歌词中反复出现“啊!黄河!”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一是直抒胸臆,二是把“颂”的部分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2.读课文,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作用。



(1)“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用比喻手法,歌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2)“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臂膀”用比喻的手法写出黄河的支流,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黄河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的满清热忱和殷切希望。



《最后一课》



1.为什么说这是《最后一课》呢?为什么小说里的主人公,法国的孩子不能再念法语了呢?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在战争失败后与普鲁士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所以小说里的主人公小弗郎士,他就不能在学校里再学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小说里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他就不能再在阿尔萨斯这个地方的学校里,教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因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呢叫做《最后一课》。



2.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人物形象。



(1)“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2)“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他们分手。”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那么我什么代价都愿意拿出来。”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4)“我觉得我从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5)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3.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充分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4.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这叫做场景描写。这场景描写实质上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就是在那个时代、社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根源。场景描写,语言干净、简洁、寥寥几笔,勾勒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1.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文章中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告诉我们应该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对革命保持必胜的信念,要拥有豪壮雄健的气魄。全文流露出了革命的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怎样理解“艰难的国运”?



明确:包括两个方面:(1)自然:逼狭,崎岖,险阻。(2)国运:处境艰难(帝国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雄健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明确:雄健的精神:(1)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2)奋斗中能体味到成功的乐趣。



4.请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1)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2)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3)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4)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5)曲折回徊,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6)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7)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



(8)艰难的国运:“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9)雄健的精神: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



比喻的作用:此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层层设喻,步步推理,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丰富了文字的含义和作品的意蕴。



《土地的誓言》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含义: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木兰诗》



1.积累词语



木兰当户织当:对着户:门惟闻女叹息惟:只



问女何所忆忆:思念昨夜见军帖帖:文告



军书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数,很多的意思



阿爷无大儿阿爷:指父亲愿为市鞍马为:为了市:买



朔气传金柝朔:北方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



赏赐百千强强:有余木兰不用尚书郎用:做



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扶将:扶持著我旧时裳著:穿



当窗理云鬓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走:跑



2.本文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顶针、对偶、排比、互文等,举例略



3.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归纳: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份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征。



4.木兰形象分析



木兰是一位勤劳、善良、淳朴、机智、勇敢、刚毅、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国家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8:47:11 | 只看该作者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梳理与回顾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常家中学 李春刚


【主持絮语】



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蹒跚学步,到健走如飞;从懵懂无知,到憧憬未来。我们的世界每天都在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我们每位同学也在不知不觉中健康、快乐的成长。在成长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在成长中接受着新的知识,在成长中品味着人间真情。



今天,我们新学期学习的第一单元课文,就是几篇与成长有关的文章。成长是一个永恒而又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每一个人都在成长中前进着,有些成长故事不经意读来,却每每总让我们深思、感动,让我们受益终生。学习本单元课文,对于我们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崎岖坎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增强我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给我们人生的启迪。同时也要主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脉络。



【课文精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叙了鲁迅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了解少年鲁迅在游戏、学习中所具有的童真和童趣,发掘他对生活的情趣和感受;体会文章精彩的景物描写。



《爸爸的花儿落了》:文章采用插叙手法,随着作者的思潮而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本文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是“一语双关”,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另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



《丑小鸭》:本文是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童话故事;作者以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把丑小鸭的经历描写得令人关注和同情,并写出丑小鸭最突出的特点是对美的向往和不懈的追求。思想启示:只要不懈追求,积极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向人们表明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诗歌内容简单,但我们要深刻体会其中的生活哲理,品味它对自己人生的启迪和感悟。《未选择的路》以自然之路,寓意自己的人生道路;要独立思考,慎重选择自己的道路;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诗歌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伤仲永》:本文借事说理,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语言高度概况、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



【文体知识】



一、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1.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



3.记叙文的线索(1)以时间为线索。(2)以事件为线索。(3)以某物为线索。(4)以某人为线索。(5)以见闻为线索。(6)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7)以感情为线索



4.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5.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环境等或正面,侧面)、议论、抒情、说明等。



6.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



7.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白描、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8.记叙文虽然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常常借助议论、抒情、说明来开拓意境,深化主题。很多是各种表达方工综合运用。



二、散文特点



1.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取材自由,“神不散”是指立意必须明确而集中。



2.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1)象征的特点是“托义于物”,即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来表达某种人或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以激发人们的感情。运用象征手法,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象征体与本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或相关性。



(2)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或两种事物在空间或时间接近的基础上产生联想,或两种不同事物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似所展开的联想。运用联想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力求自然,合乎情理。



(3)衬托以他体陪衬本体的写作方法,本体与他体有主次之分。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二是反衬,是用相反的事情来衬托。



(4)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



3.散文分为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三、童话的特点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四、现代诗歌的特点



1.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即能最凝练地反映生活,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富于想像,构思精巧,语言富有音乐性。



2.现代诗歌从表达方式上看,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五、常见修辞方法



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双关等几种。



六、命题趋势



选材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注成长、关注亲情等。命题的重点是围绕精彩的语言、表达技巧以及作者思想感情,但更应注重学生思想品格、意志情操的培养。



【用心识记】



1.生字集中记



确凿(záo)菜畦(qí)皂荚树(jió)桑椹(shèn)油蛉(líng)斑蝥(máo)



臃肿(yōngzhǒng)攒(cuán)敛(liǎn)人迹罕至(hǎn)秕谷(bǐ)蝉蜕(tuì)



倜傥(tìtǎng)叵(pǒ)拗(ǎo)锡箔(bó)鸡毛掸子(dǎn)咻咻(xiūxiū)



玉簪花(zān)骊歌(lí)环谒(yè)泯然(mǐn)木屐(jī)



把自己容易读错的字写下来:



把自己容易写错的字写下来:



2.理解体会下列词语



(1)确凿:确实,真实。



(2)人迹罕至:少有人来。罕,稀少。



(3)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



(4)骊歌:告别的歌。



(5)文理:文采和道理。



(6)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完全。众人,常人。



(7)环谒:四处拜访。



【自主回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是否让你觉得百草园很可怕?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令人向往,也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3.你怎样认识百草园的趣味和三味书屋的无味?



百草园中儿童与大自然接触,不仅增长知识,而且无拘无束,自有快乐;三味书屋的东西似懂非懂,枯燥无味。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因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指示,有趣的故事听不到了,只能听不懂的文章。



4.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你怎样看他?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方正、质朴、博学、和蔼。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对学生和蔼又严格。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旧的。



5.作者是怎样来写百草园美景的?



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对偶多种修辞方法,按由低到高,由静到动的写景顺序把百草园的景物描绘的绘声绘色,让人觉得真不愧是“我的乐园”。



《爸爸的花儿落了》



1.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2.本文的题目实际上具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



一是指爸爸中的夹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征禀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3.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但文中处处有伏笔,你能找出来吗?



文中多次使用伏笔,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比如文章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很悲痛。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在文中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4.爸爸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丑小鸭》



1.丑小鸭遭到哪些歧视和打击?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



在鸭群和鸡群中他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大家都要赶走他,连自己的兄弟姊妹也不欢迎他。喂鸡鸭的那个女佣人也用脚踢他。他独自流浪到一块沼泽地,讨好那些野鸭们,但野鸭也不喜欢他。他还差点被猎人打死。在黑夜里,他顶着狂风跑到一个农舍。但因为他不能生蛋,发不出咪咪的叫声和迸不出火花,又被母鸡和雄猫赶走。后来,丑小鸭还受尽严冬的折磨,差点被冻死。



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始终不屈不挠,相信自己,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艰难困苦。他相信即使身处逆境,经过不懈追求,努力进取,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幸福一定会来到身边。



2.联系上下文,根据问题的提示,理解下列文字的含义。



(1)“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可是他们会把我弄死的,因为我是这样丑,居然敢接近他们。不过这没有什么关系!这比被人们打死,被鸭子咬,被鸡群啄,被看管养鸭场的那个女佣人踢和在冬天受苦要好得多!”于是他飞到水里,向这些美丽的天鹅游去。这些动物看到他,马上就竖起羽毛向他游来。“请你们弄死我吧!”这只可怜的小鸭说。他把头低低地垂到水上,只等着一死。(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



丑小鸭之所以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是因为他心中有着恒久的梦想:向往美好,不懈追求,自己也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



(2)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只要你有理想,有追求,并为着目标而努力奋斗,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紧。



(3)他感到非常难为情。他把头藏到翅膀里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大家赞美丑小鸭,丑小鸭为什么感到难为情?“一颗好的心”是指什么样的心?)



丑小鸭感到难为情,一方面是觉得自己卑微、无力和渺小,另一方面是只有他自己清楚,他还是原来的他,只是环境不一样了。“一颗好的心”指善良的、美好的、有理想、有追求的心。



《诗两首》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2.你从《未选择的路》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3.《未选择的路》中的“路”运用了什么修辞?含义是什么?



双关的手法。表面上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伤仲永》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本文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



重要性。告诉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要接受严格的教育,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才。



3.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做有利可图。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于:比。于: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8:47:24 | 只看该作者
不朽的孔子 永恒的《论语》
  
纪念孔子诞辰2558周年专版



编者按: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至圣、万世师表。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首先提出“有救无类”的思想,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教学。



1988年,全球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会议上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汲取智慧。中国政府应各国政府要求决定在世界范围内建孔子学院。截至2007年7月1日全球已启动孔子学院156所。分布在54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各国人士学习汉语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此外,世界各地还有205个机构提出举办孔子学院的申请。在国内,央视《百家讲坛》推出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解读,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孔子的思想,弘扬传统文化。数千年前,孔子已在那里缄默地微笑着注视我们,。回应孔子,敬爱孔子,就让我们从阅读孔子的书开始吧!



《论语》二则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课.语文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课,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诵读欣赏。)



一点感悟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而今我们以“半部《论语》修自身”。孔丘先生没有拎着艰深晦涩的典故吓唬人,也没有堆砌玄奥难懂的语言麻烦人,只要用心体会,用行体验,每个人都会有怦然心动、乐在其中之感。



《论语》二则



子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美文链接



孔子教书



刘大杰



从某些方面说,孔子是一个好教师。“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的劳动热情.祖国文化遗产的整理工作等,都是他的光辉面。汉朝及其以后的孔子,弄得面目全非。那是后人给他化了装,涂了油彩。与孔子本人无关。原始的孔子,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在《论语》一开始,他就对学生们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好得很。他又说“过则勿惮改”.又说“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教训,放在我们今天的新社会里,还很有意义,还很新鲜。



孔子有三千学生,差不多等于一所综合性的大学,真是桃李满天下。孔子教书有好些特点。首先他注意道德品质的培养。颜回、曾参的粗衣淡饭。刻苦钻研的优良品质,孔子一再表扬。宰予懒惰,夸夸其谈,孔子严厉地责备过他,说他是一块不可雕饰的烂木头,并且感叹地说:“我从前对于人,听了他的谈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谈话,还要看看他的行为。”这不仅教育了宰予,也教育了我们。



其次,孔子教书能了解学生们的优缺点以及他们的特长和个性。曾参的德,子路的勇,颜回的好学,子贡的聪明,孔子常常提出来。孟武伯有一次问孔子:“冉求怎样呢?”孔子说:“可以做个县长。”又问:“子路如何呢?”孔子说:“可以做个田赋局长。”又问:“公西赤如何呢?”孔子说:“公西赤吗?他穿起礼服来,招待外宾,那是呱呱叫的!”孔子对于学生的情况了解得那样清楚.等到统一分配的时候,那是多么方便。今天我们有些人就不然。人事科问到我们的毕业学生.谁当助教好,谁做研究生好,谁做编辑好……我自己就回答不出来。



孔子教书的重要特点,是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孔子教青年们学,更教他们思。要他们把学到的东西消化吸收,加以细细地思考。再创造出新的东西来。“温故”不只是抄笔记,背笔记,图考一个五分,主要的是“知新”:“知新”是从思考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只有这样,学术研究才有成就。孔子那样喜欢颜回,就是因为颜回的思考能力强,他能“闻一以知十”。闻一知十固然很难,如果青年学生只能闻一知一,那我们教书是失败的。然而在今天,闻一知一的情形却不是没有。教了《东山》就懂《东山》,不教《采薇》就不懂《采薇》;教了“三吏”就懂“三吏”,不教“三别”就不懂“三别”。没有培养学生们刻苦钻研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不能“温故而知新”。子夏谈“巧笑倩兮”那首诗,子贡谈“贫而无馆,富而无骄”的时候,孔子笑容满面。高兴极了,是因为看见高足们能运用独立思考能力,有了新的启发和见解。所以孔子



说:“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不思固然不好,思而不学也是不正确的。今年暑假开始,大学的教学计划修改了,学时减少了,学习的环境改善了。是不是以后只是“少学而多思”或“不学而专思”了呢?这种想法都是不对的。如果这样,那就是“空思”“单思”“片面思”“没有内容的思”,是思不出什么东西来的。我们只有在勤奋学习的基础上,在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发挥思考能力.才能有所去取,有所批判,有所创造;我们只有在学习、思考、思考、学习的反复过程中,才能有真的创见;我们只有把学习、思考辩证地统一起来,才能有真的成就。我们要多读原始材料,要多使用工具书:要能钻得进去,又能爬得出来。所以孔子说:“思而不学则殆”。



(选自《作文(中华书局版)》)



美文链接



交友之道——于丹《论语》心得



孔夫子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有三种好朋友,就是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第一,友直。直,指的是正直。



这种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他的人格可以影响你的人格。



第二,友谅。《说文解字》说:“谅,信也。”信,就是诚实。



这种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伪。与这样的朋友交往,我们内心是妥帖的,安稳的,我们的精神能得到一种净化和升华。



第三.友多闻。这种朋友见闻广博。



在孔子生活的先秦时代,不像今天有发达的资讯、各种形式的媒体。那时候的人要想广视听,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结交一个广见博闻的好朋友.让他所读的书,让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的直接经验。



孔夫子说,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有这三者“损矣”。



首先是友便辟。这种朋友指的是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人,他从来不会对你说个“不”字,反而会顺着你的思路、接着你的话茬,称赞你,夸奖你。



“友便辟”和“友直”正好相反,这种人毫无正直诚实之心,没有是非原则。他们的原则就是让你高兴.以便从中得利。



但是,好话听多了,头脑就该发昏了.自我就会恶性膨胀,盲目自大,失去了基本的自省能力,那离招致灾难也就不远了。



第二种叫友善柔。这种人是典型的“两面派”。



他们当着你的面,永远是和颜悦色,满面春风,恭维你,奉承你,就是孔子说的“巧言令色”。但是,在背后会传播谣言.恶意诽谤。



这种人虚假伪善.与“谅”所指的诚信坦荡正好相反。



他们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一不小心被这种人利用的话.就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第三种叫友便佞。便佞.指的就是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



这种人又和上面讲的“多闻”有鲜明的区别。就是没有真才实学。便佞之人就是巧舌如簧却腹内空空的人。



君子应该少说话,多做事。孔子最看重的。不是一个人说了什么.而是一个人做了什么。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孔子提倡我们结交益友.就是结交那些可以完善我们的品德.提高我们的修养.丰富我们的内涵的人。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选自《于丹(论语)心得》,有改动)



一点感悟



巴金说:“友情是生命中的一盏明灯,离开它,生存就没有光彩;离开它,生命就不会开花结果。”友情能给人的一生增添欢乐和勇气,能使人集思广益而不至于孤掌难鸣,但重要的是如何择友,如何建立和发展真正的友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4 10: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