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2-5-21 08:46:47
|
只看该作者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梳理与回顾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常家中学 张伟昌
【主持絮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祖国,多么神圣而又庄严的称号。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语文、文化、民族、同胞,她意味着庄严、帜热、归属、依靠、温暖、力量。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有万水千山隔不断的情感。这个单元的课文,就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一样的情感,不一样的表达,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通过作者的不同描述,品味作者对祖国的热爱、赞美、追求。
【课文精髓】
《黄河颂》:这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2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赞颂了祖国雄奇壮丽的山河和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
《最后一课》: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他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觉表现了祖国被占领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是一篇杂文,它篇幅短小,不足千字,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来比喻历史前行过程,是在国运艰难时期对中华民族雄健精神的肯定和赞扬,说理形象,鼓舞人心。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他以呼告的形式抒写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在外的东北人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木兰诗》:本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深受人喜爱。
【文体知识】
一、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
1.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
2.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3.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4.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5.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6.律诗: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7.绝句: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8.新诗: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9.歌行体: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10.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有对偶、比喻、夸张、借代、拟人、设问(反问)、互文、双关等。
二、小说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1.篇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其中,人物的刻画是中心。
2.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作品前边还有序幕,后边有尾声。
3.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
4.按篇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及小小说。
5.按内容不同分为社会小说、神话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
6.按照篇幅的长短,小说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小小说。
7.小说中的人物描写主要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
三、散文特点
1.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取材自由,“神不散”是指立意必须明确而集中。
2.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3.散文分为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四、常见修辞方法
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双关等几种。
五、命题趋势
选材要更多地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关注社会、热爱祖国等。命题的重点是围绕精彩的语言、表达技巧以及作者思想感情,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字的爱国主义情操。
【用心识记】
1. 生字集中记
巅(diān)澎湃(péngpài)郝叟(hǎosǒu)哽(gēng)哺(bǔ)育炽(chì)痛
嚎(hǎo)鸣 谰(lán)语 亘(gēn) 镐(gǎo)头 污秽(huì) 斑斓(bānlán)
机杼(zhù) 可汗(kèhán) 鞯(jiān) 辔(pèi)头金柝(tuò) 胡骑(jì)
戎(róng)机著(zhuó) 朔(Shuò)气 傍(bàng)地
把自己容易读错的字写下来:
把自己容易写错的字写下来:
2. 理解体会下列词语
(1)澎湃:
(2)祈祷:
(3)崎岖:
(4)亦复如是:
(5)炽痛:热烈而深切。
(6)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7)污秽:肮脏的东西。
(7)斑斓:灿烂多彩,五彩斑斓。
(8)鞍鞯:马鞍下的垫子。
(9)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来到战场。戎机:战场
【自主回顾】
《黄河颂》
1.歌词中反复出现“啊!黄河!”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一是直抒胸臆,二是把“颂”的部分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2.读课文,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作用。
(1)“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用比喻手法,歌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2)“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臂膀”用比喻的手法写出黄河的支流,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黄河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的满清热忱和殷切希望。
《最后一课》
1.为什么说这是《最后一课》呢?为什么小说里的主人公,法国的孩子不能再念法语了呢?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在战争失败后与普鲁士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所以小说里的主人公小弗郎士,他就不能在学校里再学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小说里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他就不能再在阿尔萨斯这个地方的学校里,教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因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呢叫做《最后一课》。
2.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人物形象。
(1)“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2)“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他们分手。”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那么我什么代价都愿意拿出来。”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4)“我觉得我从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5)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3.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充分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4.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这叫做场景描写。这场景描写实质上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就是在那个时代、社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根源。场景描写,语言干净、简洁、寥寥几笔,勾勒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1.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文章中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告诉我们应该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对革命保持必胜的信念,要拥有豪壮雄健的气魄。全文流露出了革命的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怎样理解“艰难的国运”?
明确:包括两个方面:(1)自然:逼狭,崎岖,险阻。(2)国运:处境艰难(帝国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雄健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明确:雄健的精神:(1)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2)奋斗中能体味到成功的乐趣。
4.请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1)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2)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3)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4)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5)曲折回徊,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6)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7)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
(8)艰难的国运:“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9)雄健的精神: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
比喻的作用:此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层层设喻,步步推理,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丰富了文字的含义和作品的意蕴。
《土地的誓言》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含义: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木兰诗》
1.积累词语
木兰当户织当:对着户:门惟闻女叹息惟:只
问女何所忆忆:思念昨夜见军帖帖:文告
军书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数,很多的意思
阿爷无大儿阿爷:指父亲愿为市鞍马为:为了市:买
朔气传金柝朔:北方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
赏赐百千强强:有余木兰不用尚书郎用:做
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扶将:扶持著我旧时裳著:穿
当窗理云鬓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走:跑
2.本文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顶针、对偶、排比、互文等,举例略
3.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归纳: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份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征。
4.木兰形象分析
木兰是一位勤劳、善良、淳朴、机智、勇敢、刚毅、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国家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