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精细管理为手段,谋求中考复习高质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0:4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精细管理为手段,谋求中考复习高质量
毕业年级作为办学质量的终端显示,不可避免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五严”背景下,各校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压力和生存危机,而如何面对校情,因地制宜的开展“提质增效”工作,实现学校预定的质量目标,是我们面临的共同目标和任务。那么如何深挖潜力,充分发挥各校的自身优势,扎实有效的推进毕业班的教学工作?从学校教学管理的角度看,可以从计划制定、质量监控、深入一线、精细管理、中考研究、教师激励以及心理调控等环节入手,提高2010年中考备考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谋求中考复习高质量。

一、要善于做好计划和时间管理提高复习效能
精细化管理的首要步骤是应当统筹全局,综合谋划。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应当对管理的各个环节有一个由因到果的思考,对影响质量提升的诸多因素作一个合理的分析。妥当处理学生、家长、教师以及设备等各个变量的主要和次要因素,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努力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摸准学情与教情,精心制定复习计划。中考复习前,学校着重分析研究教情和学情是中考复习的起点和前提。一般来说,应先准确把握中考复习中存在问题。对学生而言,因为一部分学习习惯差,自学能力薄弱,导致学习缺乏持久性。对教师而言,因为对学生复习要求规定多,检查少,跟踪督查更少;同时方法简单,批评多,帮助少,要求多,关心少,师生关系紧张。从复习方法看,部分教师对复习内容和考点要求把握不到位,复习方式单一缺少变换;习题不精调细选,贪多求全,导致重复训练;对薄弱学生缺乏有效帮助手段和耐心;部分学科间的协调配合不到位,缺少均衡和全局意识,相互挤占时间;部分学校培优补差性针对性不强;作业布置没有针对性,试卷、作业不能做到及时批改。因此,学校在解决复习中存在以上问题应采取“三要”策略,即一要善于找问题、找差距、找生长空间。二要着力于班级的“整体推进”、薄弱学科的“局部推进”和边缘学生的“个别推进”工作。三要重视采取多样化的学情诊断方法。比如采用学生问卷、小纸条、试卷统计、课后询问、课前询问等多种方式了解复习情况,摸准学情,对症下药。
强化计划的实效,突出计划的针对性。一方面,依据中考复习备考进程,要做好纵向的时间节点的安排,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校内横向的不同学科之间备考计划协调。比如不同学科习题训练的计划与安排。什么时候练,练什么,怎么练,用多长时间练,通过训练达到什么目标,未达标的怎么办等问题都要周密规划,并且要细化到每个课时。


二、要善于从质量的过程监控中发现问题
我们既要看到每一次校内质量调研的数据的升和降,更要看清看懂一个过程的变化趋势。学校应认真分析三年来质量跟踪的折线图,反思质量提升或质量呈持续下滑的根源在哪里,举措有哪些?教学管理人员应充分发挥调研数据的调控、反馈与诊断功能,坚持让调研数据说话。学校要引导教师善于发现数据中蕴含的教学现象和教学规律,为教学改进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学校坚持通过数据发现问题,诊断问题,不把学科的质量分析简单化为单纯的均分的比较,要引导教师通过结果来追踪前一阶段在教学方式与学习指导、班级管理、年级管理中存在问题。尤其是低分率明显异常的班级,要协作诊断,相互配合、共同改进。学校要做好学生不同人群的跟踪以及异常变化的分析,对教师评价既要从数据中看到问题,也要从数据中看到进步。这样才能调动教师的内在积极性与主动性,把教师的思想集中和聚焦到课堂和质量的核心目标上来。另外,要还重视毕业班工作中问题解决的效果,避免议而不决,犹豫不决,这样会错过问题矫正的时机。

三、要善于通过“走动式”管理发现教学质量的制约因素
坚持走到教师中去。把准学情和教情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凝神聚力抓质量,脚踏实地抓管理,要把精细化管理落实到育人的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之中,领导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年级组和课堂,采取“走动式”管理,及时了解情况,把握信息,便于决策和做好后勤保障。因此教学管理干部要多走动,深入毕业班,尤其是深入年级组、备课组,走到教师研究活动中,与教师沟通,及时了解教情,分析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制约课堂教学效果不高的原因,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以及质量监控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
坚持随机听课制度。教学管理人员要加强毕业班课堂教学的随机视导,深入课堂听课,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评教、教师座谈等形式,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坚持班级“学科会诊”。发现问题是工作的起点,困扰我们的不是问题的本身,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抓准。切实加强校内“教学随机视导”和学科调研活动,抓好班级阶段性教学的“问题会诊”,有利于解决班级学科发展失衡现象。“学科会诊时要善于发现和找准问题,做好及时调整和措施跟进,不“等、靠、要”,避免错失补救机会和加剧问题恶化的可能。备课组要做好班级历次练习检测的成绩跟踪,分析各班级变化的数据。学校要引导教师不仅看班级在学校内的位置变化,更注意自己学科在班级整体学科中贡献力的大小,这样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和压力才会大得多,其工作的主动性更会自觉得多。



四、要善于研究中考以精细化复习提高效益
学校应引导各备课组立足于有效教学,实施精细化复习。具体要做到形成“一个共识”,避免“两个问题”。“一个共识”是指“聚焦课堂,有效教学,高效训练,避免 “两个问题”,即一是课堂教学效益低,二是复习训练效益低。
明确复习问题。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学生定位不准,不能根据生源实际情况确定起点,“低起点、小坡度、大容量、快反馈、强矫正”的复习策略未得到很好的落实;二是复习方法单一,该讲的讲不透,该让学生自主建构的不让学生自主建构,没有思维价值的满堂问、简单重复的操练占据课堂,造成学生该记住的没记住,该灵活运用的不会灵活运用;三是课堂教学深度不够,不注重知识的生成和联系,就知识讲知识,联系少、拓展少、变式少;四是知识应用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训练不足,忽视学生在新情境、新背景中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能力的培养。
注意进度协调。学校要确保教学质量奋斗目标的实现,关键在计划制定与过程落实,核心还是在管理。毕业班的教学应立足整体,善于协调,要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严格各门学科课程计划,定期做好教研组、备课教学进度计划的检查和活动情况的反馈,不盲目抢进度,避免一味追求速度,不重视效度。
合理分配课时。应对中考方案变化,加强课程计划的调控。结合2010年中考方案的微调,根据学校整体教学的需要,合理的安排学科课时,不挤不占,不抢不争,立足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避免学科间的“课时不均衡,推进错位”的现象,影响其他学科的合理发展空间,同时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因此,学校应细致分析毕业班各门学科发展的现状,从学生整体利益出发,立足于确保重点,兼顾薄弱学科,适时进行课时的优化,实行动态调整。
加强中考研究。在复习阶段的备课时,教师应加强对中考命题研究和“中考说明”的研讨,研究近年来中考的命题走向、题型和考试要求的变化,减少初三复习的盲目性。要充分重视全市的“中考宣讲”,明确考什么,怎么考。同时积极参加市区考前复习研究课中呈现的命题热点,引导教师关注中考,聚焦中考,研究中考。备课组应注意中考典型试题的收集,组织全体毕业班教师细心研究近三年的中考试题及各区县的中考模拟题,保证吃透“中考说明”,揣摩中考最新动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进度、教学重难点,做到紧跟中考步伐。
实施分层推进。加强“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努力让学生各科均衡发展。近几年,学校之间趋向均衡,但是生源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学校又面临生源参差不齐的困难。如果教学针对性不强,好学生得不到有效帮助,能力提升受到限制,学生会缺乏竞争力;基础薄弱的学生因为学习难度大,缺乏成功体验,厌学情绪浓,加上学生的学习习惯差,教师的教学难度就更大了。因此,学校开展教学辅导和分层教学时,要准确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并着眼于分层推进的措施细化,“抓中间促两头”。不仅关注学生的分类分层,备课组更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掌握情况,分层次确定教学内容。
备课突出实效。教师要树立“备课是投资,在备课上多花一分钟,可以节约所有学生一分钟”的意识,切实从教学设计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教师备课时一定要明确“要么不讲,讲就要讲到位,讲通。”如果“每一点都是一知半解,讲100遍也是没用的。”要关注每个学生,制定的课时目标让学生学会,学懂。如果当你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时,你就去照顾普通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总之,教师备课切实贯彻“三备四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三备”是指“备问题,备资源,备教法”,“四有效” 是指“目标有效达成,情境有效创设,时间有效利用,反馈有效落实”。
另外,复习教学中应注意优化复习提问方式:注意提问的针对性、选择性、启发性、诊断性。在提问时应关注以下问题:
n 注意章节诊断性练习评价暴露问题;
n 注意章节或专题的形成性评价暴露问题;
n 充分利用终结性评价暴露的知识缺陷,精心分析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3月结束课程考试中暴露的薄弱点;
n 充分发挥模拟考试全局性诊断、矫正功能,做好跟踪与监控。
把握教学定位。目前,课堂教学效益不高的根源和关键不是谁来上课,而是课该怎么上,也就是如何准确把握课堂的定位,就是扎扎实实贯彻教学要求,强调教学内容重在“双基”。比如教学难度按照7∶2∶1划分,教师应对学生分层分类提出学习要求,备课要避免“一刀切,一锅煮”。如果对所有学生统一要求,那么也就失去备课的没有针对性。因此,学校要引导教师关注的重点就是那个“7”,瞄准的主要对象是中下等学生,甚至最后十名学生。
另外,复习课的课堂教学坚持“低起点,严要求,密台阶,快反馈”的要求,教学辅导坚持分层设计反馈试卷,突出针对性。同时关注学生学科发展的整体性与均衡性,避免学生偏科。要基于学校的学情,准确把握分层推进的教学要求,力争落实“堂堂清、周周清”的制度。要防止教师不从个人角度上归因,避免出现教师说“我都讲过了,都说过了”却不见成效的尴尬现象,而把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简单归结为“生源差”。因此只有通过及时的补偿性分层次教学,让学生在小步提升中找到自信,尝到甜头,把学习变成自己成长的内在需求,激发个体主动上进的内驱力。
重视及时反馈。在复习课的课堂训练方面,教师主要存在五个方面问题,即一是选题不精不新,拿来主义,不加吸收消化,陈题熟题较多,缺少新题和典型题;二是训练计划性不强、盲目性、随意性大;三是重视训练忽视学生练后反思,迁移与自我感悟;四是练习讲评缺乏针对性,就题讲题,不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方法指导;五是练习批改不及时,学情诊断不准确,矫正、巩固盲目,没有目的性。
备课组要克服“重讲轻练,不讲乱练,只练不评”的现象,重视课前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问题诊断。在每节课的开始阶段教师注意通过诊断性测试发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再适时调整教学步骤;同时应注意课上形成性测试的安排,坚持“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强矫正”的要求,从作业的二次检查和试卷试题的二次的反馈中发现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及时矫正。
同时,复习阶段,还要注意优化习题训练与评讲的方式,具体要关注以下几点:
n 明确科学复习的指导思想。即复习课要坚持是以练为主线,反馈矫正为手段,能力培养为目标;
n 扎实落实解题的规范训练。要培养好的答题规范和习惯,提出“让基本功扎实的拿到应拿的分数”的口号;
n 精心组织试卷的评卷纠错。要避免试题评讲就知识讲知识,不联系、不拓展、不变式、不注重方法指导。对于少数人错——点到为止;多数人错——仔细剖析;典型错误——重点分析;重点题目——变式训练;
n 切实落实错题档案的建立。要注意错题收集,错题重做。引导学生每练必反思,同时要重视练后二次矫正;
n 做好细小平凡的案头工作。为了便于了解和把握学生发展动态,教师复习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学习过程信息的记录,比如教师要将训练题、批改记录做好。
突出习题编制。要重视习题精选精练,精讲精练,宁愿教师多费事,少让学生做废题。复习中训练试题的筛选和编制,突出典型性、通用性,能举一反三,避免重复训练,杜绝用陈题、熟题重复训练学生的现象。建议教师备课时把手头的现成资料通过复印和“剪贴”,让学生获得真正适合自己特点的习题。备课组应独立编制单元反馈练习,在试卷编制上更突出层次性,不直接或尽量少用现成试卷,保证评价试卷贴近学生,贴近学情。
优化作业布置。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分层次布置作业,认真设计或选编学生的作业、练习,提高学生作业布置和批阅质量,并做好对学生的跟踪与分析,把学生从过重的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作业环节要做到“四精五必”,“四精”即精选练习、精编练习、精批练习、精讲练习;“五必”即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具体要求:批改及时,指导到位,辅导得力。教师要做好优秀学生的动态跟踪与分析,认真分析不同分数段人群的学科发展是否均衡,关注临界学生(52~65分),75分中等学生。对偏科而总分中等生要提供针对性帮助,加强分类指导,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全面关心有困难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和帮助。
强化资源共享。重视中考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加强各类资源筛选与利用,提高训练效益。从学校层面看,应加强校际交流,注意与本区其他学校分工协作,互动交流有机结合,整体上提升复习教学的水平。因此备课组应加强学科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收集与整理,为教师提供课件、试题等更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同时要保持与教研室的联系,及时掌握中考动向。还要充分发挥网上教研优势,促进学科间课程资源的共享,从而切实减轻毕业班教师备课负担。备课组在资源整理和收集的同时,要恰当处理好电子教案和纸质教案关系。如果教师课堂不精心备课,哪能保证课堂的高质量,高效率,学生课堂上如何才能获得新的发展。学校要引导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复习课,并坚持以学生实际掌握的效果来评估和检查备课的效果。
发挥小班优势。一部分小班化学校和一些接近小班人数的学校应当珍惜班级学生人数是较少的客观优势,因为它为教师客观上为及时反馈、实施个别化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和可能,因此学校应引导教师,尤其是毕业班教师,在备课要形成课堂作业的练习的“二次检查”与“二次”批改,减少一切教学环节的疏漏,从而切实抓实、抓细学生的每个学习环节。

五、要善于细化学校的管理举措和提高执行力
领导的认识高度决定精细化管理的力度,领导的工作力度,以及教学管理落实的程度。精细化的管理关键在领导有力,核心是敬业和精业。领导的率先垂范,对自己的教学管理满怀真情,不断精进,追求卓越,会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影响和带动周围的教师敬业爱岗,敬业爱生,积极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从工作中找到自己生活的价值、成就感和幸福感。
没有落实,再好的文件也是一纸空文;没有落实,再理想的目标也不会实现。各个层次的质量管理者要主动担负起管理的责任,要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敢管,善管,主动的管。要提高管理的执行力,必须增强教学管理人员主人公意识,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学校的发展由个别人关心、少数人操心变成大家操心,人人尽心,这样毕业班各项教学管理措施就容易真正执行到位,各项中考发展性质量目标就容易真正落实到位。因此,从某种角度看,落实中考质量发展性目标要求,关键不是单纯的做事,而是能把事情做成。

六、要善于用质量目标激励教师寻求发展新思路
精细化管理的硬道理,真功夫,最终要靠教育质量发展的绩效来让人信服。精细化管理是目标明确、责任清晰的管理。目标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管理。学校要结合2010年中考质量发展目标,科学的将管理权和责任分配到每个环节甚至每个细节,形成管理处处见,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负的运转机制。其实,目标有导向、激励与调控功能,科学对待目标是目标管理的前提。目标越明确,责任越具体,复习阶段的工作就会越见成效。因此,我们要对质量目标形成正确、科学的认识。即目标不是简单的数字加减,而应该是整体的、综合的、系统的,但目标的实现又是需要分类的、分解的、分步的。如同我们初、高中的发展目标,是要我们一年一年目标积累来实现的。目标不仅是数字,更是要落到具体工作,具体人,要有具体措施才能实现。目标不仅是结果,更是过程,因此要加强预设质量目标达成的过程监控。抓目标,在时间上不仅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抓目标,不只是拼时间,更要讲科学,讲方法。因此,通过目标推动,组长带动,榜样促动能促进预设质量目标的实现。

七、要善于化解教师在复习阶段的工作倦怠
现实的学校管理中,在浮躁情绪滋长的现实情境中,教师的心境也容易事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不太容易专注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而毕业班的管理就像马拉松比赛,既要有耐力,又要在后半程有冲刺的速度。因此长期面对高负担的教学工作,家长的苛刻要求,学生学业的进展缓慢的压力,学校高质量的期望和管理约束,对普通教师而言,尤其是毕业班的教师更容易产生工作倦怠。所以降低管理的重心,保证教学服务及时跟进到位,让教师感受到教学管理人员在与一线教师共同承担提高质量的重任,显得非常的重要。若要化解教师的对领导的厌烦情绪,学校教学管理人员需要下降管理重心,靠前指挥,让领导的服务教师能看得见、感受得到。具体可以采取以下管理举措:一是加强年级组建设,建立以年级长为核心的年级负责制,充分调动年级组的积极性,保证年级各项工作的落实到位,为毕业班的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发挥班主任的纽带作用,做好毕业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三是学校要抓好毕业班的班主任团队管理,对班级管理及年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反馈。即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动态,把问题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四是要善于抓住教师群体内的积极因素,鼓士气、树正气、促先进,进一步带动班风学风的建设。五是班主任更要积极主动配合各学科教师,探讨教育学生的方法,形成教育合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12: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