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示: 4、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5、通过对问题的观察,我们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板书:提出猜想)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还惊喜的发现,自己的那份猜想还得到了其它同学们的共鸣,就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几”。(板书完整规律) 【意图:引进计算器计算一些较大的数目,避免了繁杂的计算,把精力集中到探索规律上来。其次用直白的方式追问学生可能存在着怎样的规律,一是基于学生原有大量简单计算的经验;二是隐含了探索的线索,即从猜想——验证的过程。】 (二)验证猜想 初次验证: 师生共同完成例题中第一小题的验证。 1、猜想毕竟只是猜想,我们的猜想到底是不是成立呢?可以怎么办?(板书:举例验证) 2、在第一小题中,变化后的因数是多少呢?(60)现在的积又是多少?很快的用计算器算一算?(2160)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根据猜想,它的积应该怎样变化呢?(等于原来的积乘2)现在的积到底是不是等于原来的积乘2呢?也请你算一算。(是的) 3、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得到的积是2160,通过计算、比较我们发现,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2。符合我们的猜想吗? 4、小组合作完成其余小题的验证。 下面这三道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在做什么样的变化,得到的积是多少呢?跟原来的积相比,积又在做什么样的变化呢?也请同学们算一算。要求:小组内注意分工合作,可以安排一位同学负责填表,其余三位同学负责计算,并且验证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因数和积的变化。 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5、交流汇报验证的过程与方法,并形成新的需求。 6、提问:上面的三小题,先来观察一下因数的变化,再观察一下积的变化,是否也符合我们的猜想呢? 7、设疑:刚才我们通过计算,验证了四道小题,发现都符合我们的猜想。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认为先前的猜想就一定正确呢?(不是)看来同学们还有所担心?你们担心什么? 生自主汇报交流。 8、谈话:通过交流,发现同学们主要有两方面的担心:(1)由这道题目得到的其它例子可能不一定符合;(2)其它乘法算式可能不符合。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两方面进一步展开研究。 【意图:在交流、互动中传递验证的方法;在计算中体会猜想的是否成立;在对话中进一步感受追寻科学意义验证方法的迫切需要是本环节最核心的元素。学生在学习中,心理和认知上都有了不断地提升,既对自己的猜想获得初步的成立感到成功的喜悦,又对自己的验证进一步产生“质疑”,学生的思考力瞬间被“打开”,验证思路和方法上进一步实现了拓展。这是一个科学严谨“做数学“的过程,而不完全归纳的思想恰恰蕴含其中。】 再次验证: 原有乘法算式中,学生举例验证。 1、提问:还是在这个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你打算让它乘几,得到的积是多少?得到的积跟原来的积相比,又在做什么样的变化呢? 2、请同学们拿出这样的一张表格,可以先填一填,再算一算,观察一下是否也符合我们的猜想。 出示: 3、学生自由举例验证,汇报交流。 ①观察一下同学们举的这几个例子,发现都符合我们的猜想吗?(符合) ②其他同学通过填表、计算、验证之后,发现所举的例子符合自己的猜想吗?(符合)有没有谁举出的例子不符合猜想的?(没有) ③小结:在36×30=1080这道乘法算式中,我们发现,一个因数不变,无论我们将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都符合我们的猜想。看来,在36×30=1080这道乘法算式中,我们提出的猜想应该是成立的。 换一个乘法算式,继续举例验证。 1、谈话:刚才还有同学担心,在其它乘法算式中,这样的猜想是否还会成立呢?你觉得有没有必要来验证一下?要求:填表之前,可以先想两个因数,接着计算出它们的积,然后再根据猜想,举例验证。 出示: 2、生自由举例验证,汇报交流。 ① 评价: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因为学生是自由举例,并能运用计算器计算结果,所以在自由举例中作适当评价,所举的例子不管是一位数乘一位数、二位数乘二位数、三位数乘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都符合先前的猜想。 ②追问:其他同学任意所举的例子是不是都符合先前的猜想?有没有谁举出的例子不符合猜想的? ③小结:刚才我们举了那么多的例子,发现都符合我们的猜想。现在,你觉得先前的猜想成立吗?(成立) (三)发现规律 1、谈话:我们发现了乘法当中一条很重要的规律,一起把它读一读。 2、提问:发现的规律固然重要,但在今天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交流中更侧重于对研究方法的评价。 【意图:伴随着思路的“打开”,行为也就变得“清晰”和“有序”了,学生从原有乘法算式到一般乘法算式,从简单数据的乘法算式到复杂数据的乘法算式,经历了不断设计、不断验证直到发现规律的过程,也经历了不断感知、不断体悟数学方法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结论”,获得的更是“结论”怎么来的过程,获得是数学方法的内化。所有这些都在给我们强调数学教学的本真意义。】 四、拓展应用 (一)用发现的规律解释以前的知识。 1、口算24×20,想一想,我们是先算什么的? 2、24×2等于48,根据24×2=48,那么24×20等于多少呢?你能不能也用我们今天发现的规律来解释一下? 3、小结:用今天发现的规律还能解释以前的口算乘法,你看,数学知识间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二)完成相应的基本练习。 1、谈话:运用我们今天发现的规律,其实还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出示: 2、你能运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很快得算出每一列的积吗?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试着让学生用今天发现的规律来解释结果。 (三)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1、谈话:根据第一列的积,运用我们今天发现的规律,就能很快的算出后面几列的积。想不想再来运用我们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出示:买同样一种袜子,3双需要12元,如果买6双需要多少元呢?买30双、300双或900双呢? 3、你能根据第一列中的数量和总价,很快的算出后几列的总价吗?生尝试一一解答。 4、设疑:为什么这里的单价不知道,也能很快的求出后几列的总价呢? 5、小结:因为单价×数量=总价,而这里的单价一直都没变,也就是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乘几,积也要乘几。 (四)拓展延伸积的变化规律。 1、谈话:运用我们发现的规律不仅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实还能让计算变的更加简便。 出示:15×4=60 15×16= 150×4= 2、根据第一个乘法的积,能很快的算出第2、3两题的积。 3、根据第一个乘法算式的积,还能很快的计算出哪些题目的积呢?试着写一个。 4、自主操作,汇报交流。 5、指着算式150×40=6000追问,这个乘法算式和前面几个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两个因数同时乘以了10,积可能会怎样变化呢?(乘100)这也是同学们的猜想,这样的猜想是否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即(因数×10)×(因数×10)=积×10×10(可以)如果不都乘10,乘的是另一个数,这样的猜想可以怎么说?能像这样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启发学生用(因数×a)×(因数×b)=积×a×b来表示。 6、谈话:既然同学有了上面的猜想,看来乘法算式中蕴含的好像还不止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规律。如果是这样,根据你以往的经验,你觉得乘法算式中还有可能蕴含着怎样的规律?小组可以先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试着用像前面这样的一些算式表示出来。 7、展示学生的算式,并让学生根据算式说说自己的猜想。 A:(因数÷a)×因数=积÷a B:(因数÷a)×(因数÷b)=积÷a÷b C:(因数×a)×(因数÷b)=积×a÷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