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省基本功竞赛成绩暂且不问,光这些天的专业知识恶补就受益匪浅,而且参加了几轮针对性的区、市级比赛、培训,更是让自己的专业素养有所提升。我充分的意识到:要成为本学科有发言权的老师绝不是另辟蹊径、自成一家,而是研标读本,悟透教材,而后用活教材,超越教材。
记得那一天市教研员庄老师对我们进行专项培训,我没多做准备,模拟课堂的时候,只是将上周刚刚在区里面开设的一节 “平行四边形(2)”的可说了一遍。满以为自己精心准备的这节课亮点挺多,一定会有所好评,可是结果出乎意料,我的课是一节十足的反面教材——没有悟透教材,只是自己凭感觉沿用原教材,加了些情景,做了些粉饰罢了!外行倒是可以糊一糊,遇到引领全市数学风帆的教研员那就底儿朝天,彻底露馅了。这样的当头棒喝,对于一个年轻教师而言无疑是对自己之前工作的全盘否定,我开始怀疑自己,但也正是如此,一个自我感觉不错的懵懂教师开始觉醒,接下来的日子里我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定位,知耻而后勇。
第一,烂读课标。课程标准之于我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东西。说它熟悉,因为数学教师每天都念叨它,说出个一二三;说它陌生,因为没有几个人真正细读,甚至通读过它,更别谈研究了。不读课标而教学,不敢说是每个教师如此,也至少是个普遍现象。然而这样的教学只能是盲目的,没有方向的教学,这样的老师也只能是生活在自己编织的世界里,不会有话语权的!读课标,将课标烂记于心,是必要的,但这仅仅是第一步。
其二,通读教材。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将静下心来读读教材,用心心去感受编者的意图。偶然间,很多看似平常至极的事情往深处、细处去做是那样的有收获。这不得不让我反思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根还没有扎下,就想着变换不同的招式,情景教学,重组知识,推陈出新,有时还排斥教材,今天看来是那样的幼稚可笑。一个连教材都没有细读,编者意思没有领会的人只是在自己的圈子里永远的打着转,除了有一些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外,一无是处。
第三,研究课例。我借来三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一遍遍、一本本的翻阅、甄选,遴选出优质课例、获奖案例、专家点评,不仅自己去读,好多次,我将自己当作施教者,身临其境,将一篇篇文字稿深印脑海,用自己的理解去解读,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我将每一次研读当作给自己磨课,每一次磨课就是与专家亲身交流,每一次磨课就是业务能力的自我提升。
或许这次比赛的成绩依然平平,但是通过这次比赛,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经验,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自己教育教学生涯的新起点,在觉醒的那一刻,我有了自己业务发展的真方向。此时,我不仅仅将获得教育教学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作为数学教师的我有了自己的发言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