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期末总复习提纲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5-16 19:28:44 | 只看该作者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主要内容: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
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具体措施如下: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权力,
管制证券业。
(2)复兴工业〖核心内容〗: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将生产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防止盲目生产引起过剩。
(3)调整农业政策: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
为受损农民提供补贴。。
(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加强社会福利保障措施;
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
★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且措施多以立法形式出现。
★作用: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新政以后,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3、★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二战结束到7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即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②到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各国进行调整,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混合经济”。
(2)、建立“福利国家”
①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问题。
②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经济安全。
③内容: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
④日益完备:到六七十年代。
⑤福利国家的利、弊:
利——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弊——到80年代,政府财政不堪重负。政府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3)、第三产业的兴起〖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①兴起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多样化。
②与第二产业的关系:相互促进。
③作用:提高经济竞争力,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
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
(4)、新经济的出现
①出现国家和原因:二战后,美国应用先进科技发展新兴工业↓
〖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激光等〗
②时代和名称由来: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持续增长,被一家杂志称为“新经济的胜利”。
③实质:美国的“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俄(或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探索的经济发展道路有那些?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十月革命后形势严峻: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
国外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
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结果: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
评价:这一政策实施,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同时它又是布尔什维克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尝试。但实践证明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只是战争环境下迫不得已的应急措施。
(2)新经济政策
①背景(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2月苏俄一海军基地发生兵变,迫使列宁等领导人决定调整政策。
②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③内容: 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方面,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
④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⑤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等探索的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3)“斯大林模式”
★主要表现:㈠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基金);
①过程: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结果: 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评价  功绩:①国家迅速实现工业化;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5-16 19:28:47 | 只看该作者




2、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基本历程
①赫鲁晓夫改革
内容→首先从农业(重点)开始: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鼓励垦荒。
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结果:收效甚微→因为: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②勃列日涅夫改革
内容:企业管理方面和工业(重点)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
改革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如: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但最终失败【如:1975年以后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期。】。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国情认识不清;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20世纪80年中期,苏联出现危机局面。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
内容:首先进行经济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原因:改革措施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传统做法。

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影响:苏联解体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教训:一定要抓好执政党建设;
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
要从国情出发;
要抵制和平演变和民主社会主义的侵蚀。
……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①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策,因此改革是必要的。
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应坚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经济政策要随着形势变化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和完善。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课件|教案|试卷|无需注册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⑴、背景:
①二战后,西欧(英国)经济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间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②美国企图取代英国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⑵、过程:
①1944年,美英法俄中等44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②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成立,
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和任务: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外汇管制,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
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
世界银行的宗旨: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的复兴;后来→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
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⑶、内容或特点: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
国际货币基金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⑷、作用:
积极作用: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消极作用: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饿特权和支配地位。

㈡“关贸总协定”
签订: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又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
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作用:积极——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消极——便于美国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
㈢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
通过“关贸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
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⑴、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背景:8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
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⑵、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①欧洲联盟:
欧共体建立的过程: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
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签订
(即《罗马条约》);
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签署《欧洲联盟条约》目标: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总之,欧洲联盟成员国的合作领域色括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这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2年12月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合作内容:将用15年时间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自由流通。
作用:加强了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往,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

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1)成立:1989,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澳大利亚等12国。
(2)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宗旨和目标:
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
区域内贸易壁垒。
(3)取得的成就: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经济技术合作
三方面取得了成就。
(4)但亚太经合组织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成员国
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5)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㈠世界贸易组织的形成: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正式建立。
意义: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宗旨)目的: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整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
贸易自由化。
㈡世界贸易组织作用:
①促使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贸易更加自由地运行,
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②促使各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③通过争端解决机制,为各成员国提供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方案。
④很大程度上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4、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㈠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47年参与签定);
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
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①机遇(作用):利于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
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
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
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
②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5、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影响):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成因:①二战以来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影响和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②工业革命使交通和通信技术迅猛发展;
③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
④两极格局的瓦解为经济全球化扫清障碍。
⑤许多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
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利: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弊: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发展中国家:
①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②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③对策—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4 01: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