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翟京华
儿童迈向生活,每一步都是新奇陌生的,每一步都在探索未知。要激发儿童面对未知世界的勇气。调动他们的感官,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想得更远,看得更广,做得更多。开启他们的心智,引导他们在现实中去猜想,去惊奇,去思索。以自信和勇敢面对现实的世界,面对现实的生活,面对现实的环境。
学生学会学习,某种意义上也是学会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投入到发现、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探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赋予教师下列角色:其一,教师是学生研究学习的促进者,表现为帮助与引导: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目标,要探究什么,获得什么;搜集利用学习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方式;保持探究的良好心境;发现认识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情感趋向,在知识间、学科间沟通联系,引导总结方法、发现规律。其二,教师是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者。在研究性学习中应着重培养学生七种能力:(1)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3)跨学科学习的综合学习能力;(4)社会实践能力;(5)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能力;(6)沟通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7)团队组织能力,计划、执行、反馈和调整的能力。其三,教师是学生研究素养的引路者。引导学生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有良好的个性和心理素质,有健康的人格和审美情趣。
例如我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力求让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探究的过程。我规划了下面这样一个探究过程: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同学们已经做了预习,谁愿意把这两首古诗给大家读一遍?好,请你读第一首,请你来读第二首。我们一起认真听。
学生:《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学生:《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教师:嗯!两个同学读得都很准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在一些字的读音上有没有个探究的过程啊?
学生:我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有几个多音字。比如说“间”就有两个读音,在《泊船瓜洲》的第一句中,读jiàn还是jiān呢?我通过查字典、分析、研究,认为应该读jiàn,是隔开的意思。
学生:我还在《泊船瓜洲》中发现有另一个多音字,“数”它也有两个读音,一个是三声shǔ,一个是四声shù,到底读哪个音呢?我根据诗句的意思,“数重山”就是几座山的意思,所以我确定应该读四声shù。
学生:我也发现了一个多音字,在《游子吟》这首诗中,“行”也是一个多音字,它既有xíng的音,也有háng的音,在“临行密密缝”这句话中,我发现“临行”就是将要走的意思,所以我确定是xíng的音。
教师:你们说得很好!以后,我们遇到多音字的时候,就要这样做,要根据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来确定它们的读音。我们一起把这两首古诗读正确。
(学生读)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学这两首古诗。好,开始吧!
教师:这两首古诗,你们自己学懂了多少?是用什么方法来学懂的呢?我们交流一下,可以以一首古诗为例,也可以以其中的一两句诗为例来说一说。好,谁愿意说说?
学生:我在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时候,先结合了文中的注释,对第一首诗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后来又查了《唐诗鉴赏辞典》,这时我对第一首诗的了解更加深入了。这首诗是作者停船靠岸在瓜洲时看到的、想到的。诗的大意是说京口和瓜洲只相隔一条长江,离钟山也只有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的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学生:我也想说一说,我在理解诗意的时候也是通过反复阅读,又结合了课后的注释来读懂的。下面我想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慈爱的母亲手中穿针引线为儿子缝着身上的衣服,临行之前缝得密密的,只怕孩子迟迟不能回到家中,只盼小草的心能报答春天的光辉。
教师:好,我听明白了,你们是通过反复诵读再结合注释来了解诗的大意的。这个方法很好,我把你们的好方法写在黑板上。
(板书:了解诗意)
教师:同学们,反复读和看注释、查资料一般是结合起来用的。我们一起把这两首古诗的大意说一说,难说的句子多说两遍,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帮助。好,开始吧!
教师:好,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读诗更重要的是要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你们是怎样体会感情的呢?我们来交流一下,好不好?
学生:本来我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句诗的意思不太明白,后来我反复读,又看看插图,再想一想就基本上能弄明白了。母亲对子女的爱正如春天的阳光使得小草得以生长一样,做子女的又怎能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呢?
学生:我再来补充一点儿,我在体会感情时展开想象,诗句在头脑中变成了一幅画面。比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读到这儿,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夜深了,母亲还在一针一线为儿子缝衣服的画面。我对诗句就有了自己的感悟:母亲的情,母亲的爱,都缝入了衣服里。我特别想再为大家读一读这两句诗,因为母爱太感人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学生:老师,我在读《泊船瓜洲》的时候是这样体会感情的。首先是看插图,然后自问自答,我想诗人他看到什么?他心中会想到什么?江南一片绿色,离家已经很近了,却不能回去,我什么时候能够回到家乡看看亲人呢?这思乡之情多么浓厚!
教师:是呀!我们怎么读能把体会到的作者的思乡之情很好地表达出来呢?请你们试着有感情地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读)
教师:刚才同学们是通过想象画面来体会感情的,再通过朗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这个方法我很欣赏。(板书: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想象画面就能够帮助我们进入到诗的意境当中,进入了诗的意境就比较容易体会诗的感情了。我们一起把这两首古诗分别要表达的母爱和思乡的感情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开始吧!
(学生读)
教师:同学们,你们的朗读都把我带到了诗的意境中,我也想把对诗的感悟、对诗的体会读给你们听。
(教师读)
教师:同学们,我们能不能试着把这两首古诗背一背呢?试一试吧!
(学生背)
教师:同学们,你们还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的?我们来继续交流。
学生:老师,我在学习这两首诗时,还上网查了相关资料,做了诗人小档案。请大家看:
王安石
朝代:北宋;字:介甫;号:半山。
作品:《元日》、《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
杰出之处:王安石变法。
写诗的背景:初春时节,江南一片绿色,诗人得到朝廷重用,心情愉快,但也表示希望能早些隐退,回家乡过清闲生活。
孟郊
朝代:唐代;字:东野。
杰出之处:诗作多反映乡间疾苦。
写诗的背景:作者五十岁那年在江苏溧阳县做县尉,把母亲接来写下此诗。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他这个小档案做得不错,挺有新意的。这个学习方法很好,帮助我们认识、了解诗人。(板书:了解诗人)我们了解一些诗人的经历、了解写诗的一些背景对我们体会感情是很有帮助的。
同学们,《泊船瓜洲》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这里面还有个小故事呢,谁知道?
学生:在《泊船瓜洲》的第三句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据说这个“绿”字,诗人改了十多次。第一次诗人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可是他在旁边批注“不好”,于是他圈掉“到”字改为“入”,“春风又入江南岸”,他还是觉得不是特别合适,又改成了“春风又过江南岸”,可是他觉得没有古诗韵味,又一次改为“春风又满江南岸”,觉得还不是特别合适,在他反复推敲之下,终于选定了“绿”字,“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特别有色彩,又把看不见的春风写得活灵活现,有生命力,给予强烈的动感。因此这首诗成为后人传诵的千古佳句。
教师:你说得很好!你看,一个“绿”字就把春风的神奇力量很好地表现出来了。一片春色,一派春光,生机勃勃!我们一起再把这样的句子好好地读一读。
师生:(有感情地朗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教师:今天我们学的两首古诗分别是抒发母爱和思乡之情的,你们还知道这两方面的古诗吗?我们交流一下。
学生:我还学过一首怀念家乡的诗,是李白写的《静夜思》。我现在读给大家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学生:老师,我还找了一首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下面我就读给大家听一听:“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学生:我还知道一首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教师:同学们会那么多首思乡的古诗,很好!同学们,你看,咱们这节课收获真大!你们用了这么好的方法学习这两首诗,下面我请同学们自己把这两首古诗背一背,可以吗?
学生:可以!
(学生背古诗)
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常规学习,有它自己鲜明的特点:
第一,研究性学习带有明显的探索、创新性──探索和创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活动。探索是一切创新的前提,而创新则是探索的目标追求。探索创新意识是良好的研究问题的素养。
第二,研究性学习具有拓展、开放性,表现在不拘泥于课本,不拘泥于课堂。
第三,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选择性,体现自立意识、独立意识、主体意识。
第四,研究性学习具有审问、质疑性,充满怀疑精神、好奇心。
教师要做的是给予鼓励、赞赏、支持和尊重。
所以,我们确定这样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和相信学生的潜能,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发挥才能,追求卓越,培养学生终身自我学习的态度。
在研究性学习中,我坚持三个同步发展:
(1)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的同步发展;
(2)课内研究与课外研究的同步发展;
(3)引导研究与自主研究的同步发展。
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是:突出自主性,体现儿童性,强化实践性,蕴涵发展性,贯穿活动性,讲求合作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