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楼主 |
发表于 2012-5-15 22:34:30
|
只看该作者
(二)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三)单元教学目标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四)编排特点与意图
继承:
1、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
形成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也就是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教材除了介绍每个面积单位时,说明它的含义之外,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手比划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进一步,再让学生经历各种估计面积的实践活动,来巩固表象。
2、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这是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加强记忆的有效措施。以面积单位为例,教材所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是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面积单位概念。
新特点:
1、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也较重要。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较充分地展现了概念的生成过程。如,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启始概念,教材从比较封面的大小和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入手,由直接比较到间接比较,以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比较活动,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2、面积概念的描述稍有变化。
原来:物体表面、平面图形的大小是面积。
现在: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立体图形、平面图形)
3、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人们平时对面积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测给予较多的关注,在“做一做”、练习中有所体现,如“估计教室的面积”,“估计课本封面的面积”。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长、宽(或边长)计算出面积。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此外,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以及在部分习题中,都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在完成练习的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
(五)编排形式、内容结构及知识点:教材安排了4个例题,用7课时进行教学。
编排形式 具体内容 知识点 教学把握度
情景图 主题图、面积概念、面积单位 面积和面积单位 充分观察,获得感性认识。
问题情境 例1 长度单位与相应面积单位的比较 感受区别,促进概念的精确分化。
问题情境 例2 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 重视实验、验证、归纳
解决问题 例3 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应用 重视应用能力训练
问题情境 例4 探究常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加强操作实践
数学材料 公顷、平方千米 重视感受,获得直接经验
(六)教学建议与畅想
(一)常用面积单位
1、主题图
这是一幅教室场景图,图中提供了许多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学习信息。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加以理解。
2、面积的概念。
① 从比较物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引入面积的概念。
看一看,黑板和屏幕,哪个大?
比一比,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哪个大?
猜一猜,两个长方形,哪个大?
在此基础上,引入关于面积概念的描述。感知现象引出面积——充实素材体验面积——联系生活概括理解
② 一是观察比较,二是重叠比较。差异明显时,观察比较;相差不大,而物体又便于叠合时,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还有间接比较的方法,即用某种统一的图形作为标准,在被比较的平面部分内进行拼摆,数一数,各有几个这样的图形。课本第71页上的两个长方形就可以借助间接比较的方法,来比较大小。这一安排,为引入面积单位作了铺垫。
3、面积单位。
①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统一单位,及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首先,这两个长方形靠观察和重叠的方法都难以比较出大小。造成认知冲突,诱导学生用别的方法试一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
接着,在这过程中引发质疑: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不同行不行?大小不同行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最后思考: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② 介绍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规定,详教平方厘米,简教平方米,自学平方分米,通过语言描述,图形展示,实物比拟让学生感知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4、例1(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对比)
① 层次分明,将易混淆的1厘米与1平方厘米、1分米与1平方分米、1米与1平方米进行对比,在画、比较、交流中感受区别,促进相关概念的精确分化。
② 强调两种单位的区别,也应提醒学生注意它们的联系。区分了两种单位的含义、图形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应用的角度加以区别,如:什么时候使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使用面积单位。
(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例2(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设计思路是:实验→猜想→验证→概括。
① 通过数学活动:摆长方形,初步感受——量长方形,体会必然——想长方形,得出规律,为猜想:“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提供支持。
②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从长方形推理得出。
2、例3(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应用)
① 例3是一道实际问题,直接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能解决。
② “做一做”,是求课本封面的面积。可以让学生先独立估计封面的面积,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样估计的。最后通过测量和计算,看谁估计的比较准确。沿袭三上的“估计”。
(三)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公顷、平方千米。
1、例4(探究常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① 采用1:1的比例画出了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在正方形内用虚线画出了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算出边长1分米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② 引导学生讨论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则由学生自己依次类推。
2、公顷、平方千米。
① 以学生对体育场的广阔面积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两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并且考虑到学生尚未学习100×100、1000×1000等计算,所以平方千米、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不要求学生推算,只是介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具体规定。
② 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成表象确实有些困难。在教学中,可以先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地测量,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让学生看一看1公顷的土地有多大,以便形成明确的表象。再采用“你知道吗?”的形式告诉学生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140个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
【教学建议】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本单元从三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知道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管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实验,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有些内容,不如使用常规教具和学具,让学生真实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在本单元中,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等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