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教学建议与畅想
1、主题图
① 主题图提供的是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的航拍照片和相应的平面示意图。其作用和意图是使学生体验在生活中需要用到方位知识。
② 由于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所具有的相对性,学生观察的方向不同,描述也会不同,教师可抓住此矛盾,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模拟:在毛主席纪念堂的左边集合,为什么导游一个游客也没等到呢?),使学生体会方位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意义。
③ 本单元内容学习结束后,还可以再让学生观察这幅主题图,并用所学的方位知识对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的位置关系进行描述,体会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
④ 渗透德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校。
2、例1(认识东、南、西、北)
① 重视对情境图的观察,找出图中的关键信息“早晨,太阳在东方。”及小明和小精灵的话,利用已有的基本空间方位知识(前、后、左、右)为基础,与新知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建立了联系,从而认识这四个方向,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
② 体验生活中的方位。把学生带到操场,让学生找出四个方向,沟通图与实际生活中方位的联系,说出校园内四个方向的建筑,并用这些词语描述它们的位置。
③ 知道四个方向的关系,给一个方向能辨别另三个方向。要为学生识记方向提供支持: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西、北是按顺时针的方向。
④ “做一做”,让学生在活动演示与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结论。
3、例2(地图上的方向)
① 为学生提供思考“怎样才能完成校园示意图?”的时间和空间,对绘制的方法不必做统一要求,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在展示和交流中,比较哪种方式更简便、更清楚。
② 让学生体会到位置的相对性因参照物的变化而变化(可能将东边的建筑画在纸的上方),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绘制的。
③ 说明图意,提出活动的要求,整体完成图,标出主要建筑。
4、例3(路线图—四个方向)
① 对情境图展开交流,说说街区内各建筑物的位置,依次解决小朋友及小精灵的问题,通过图引导学生训练。可让学生用箭头标明方位,并写出其它三个方向。
② 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方位相对性的直接经验,提高学生把握方位相对性的能力。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地演习。
③ “做一做”中的图应充分应用,巩固描述行走路线的知识。
5、例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① 在辨认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会给一个方向,辨别另七个方向。
② 习惯上将“东”“西”放前面,如果说“南东”也不为错,应避免,不强化。
③ 可提供指南针帮助学生辩认,或制作方位卡,帮助识记。“做一做”中,交流方位知识的应用,十分有意义(年轮,树木),帮助学生记忆。
6、例5(路线图—八个方向)
① 把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引导学生明确描述路线图的方法。
②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交流,明确方法,通过说理展示思维过程。在图上确定点,方向要定清楚,体会方位的相对性。
③ “做一做”让学生充分交流,从“火车站”到“动物园”的路线,从“动物园” 到“火车站” 的路线,并要求学生写下来,体会两者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建议】
“位置与方向”比较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好上,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
注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方位的知识。通过各种活动建立空间方位。
注意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辨认方位。
这些方位概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比较抽象。而且由于地域的因素,有些学生在生活中也没有相应的经验支撑。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
(六)教学建议与畅想
(一)口算除法
1、主题图
① 从整体入手,按一定顺序,逐一理清每个小情境的意思,并提问,注意主题图的连续性。
② 本单元着重计算教学,由情境引出计算,不宜花太多时间。
2、例1(一位数除整十、整百和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① 重视对问题情境的观察思考,有次序地叙述问题,交流各自的算法,让学生获得如何才能快速口算的感受,既体现算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又有助于理解算理,掌握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
② 重视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将掌握的口算乘法的思维方法迁移到口算除法中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
③ 通过有层次地说过程、说算理,让学生自主归纳出口算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例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① 通过学生估算策略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策略,估算的结果也不同,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也能为学生感受估算的价值埋下伏笔。
② 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用估算解决的具体问题。
(二)笔算除法
1、例1(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
① 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时空,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给学生一个定位。
② 数形结合,将分小棒的过程与笔算竖式结合起来,图与算式对应起来讲,在分的过程中理解42÷2的算理,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写法。
③ 写法是难点,学生不易接受,告诉学生竖式的简便写法,弄清中间过程中的一些0、符号可省略。
2、例2(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十数位上的数不能被整除)
① 解决的问题是:当十位上的数除后还有余数,应该怎么办?
② 用直观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突出52÷2的第二个计算过程,当余下1个十后应怎么办?
③ 学会笔算竖式的简便写法,初步形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不需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体验得出,并熟练应用。
3、例3(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
① 从整理照片为素材引出除法算式238÷6,然后呈现了两个学生估算和笔算的过程,一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另一方面体现估算、笔算各自不同的特点。
② 这个例题里面难点比较集中,估算与笔算同时出现,要进行比较;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除不尽,有余数。在教学例3时,可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如果大多数学生都有困难,教师可增加“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能整除)”的题目,在学生突破了“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这个笔算难点之后,再呈现例3。解决“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这个难点时,要重点解决“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的问题。笔算过程没全写出,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出:当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应将百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合并,看成几十个十来计算,因此商的首位应在十位上。
③ 突出238÷6的笔算过程的教学,引导生思考:先用6去除几?当2个百除以6不够商1个百时,该怎么办?23个十除以6,商应写在哪位上?以上三个问题解决了,则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难点也就突破了,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在理解处理的同时,形成笔算除法的一般思路。
4、例4(用乘法验算除法)
① 以计算100可购多少本练习本为背景教学除法的验算,使学生体会验算的的作用。
② 利用乘除法关系,教学用乘法验算除法,帮助学生了解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③ 验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在交流说理中,弄清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完全理解加上余数的道理,不忘记加上余数。
5、例5(有关0的除法)
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西游记》中的唐僧四徒展开情节,以生动有趣的“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为背景,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还可反过来验算,0乘3得0。
6、例6(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
① 注意收集梳理表格中呈现的信息和要求的问题。
② 规范竖式的简便写法,第(1)题教学商的中间有0的除法,在除的过程中,遇到被除数哪一位上的数是0(且前面没有余数)时,这一位上的商就是0,要在这一位上写0,这个0起着占位的作用,不能不写;第(2)题教学没有余数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写竖式时,可省略用0做被除数的过程。
(六)教学建议与畅想
(一)简单的数据分析
1、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① 通过对超市四种品牌矿泉水销售量的统计,让学生完成统计图,再交流下周的进货计划,使学生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利用统计结果作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② 横向条形统计图和纵向条形统计图在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有时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才把横纵和纵轴的位置进行对换,条形的方向也相应发生变化。
③ 例题图中,仍然采用一格表示5个单位,提供了品牌A的条形作为范例,让学生涂出其他品牌的条形。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加以掌握,此处不要求学生完整地制作条形统计图,只要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就行了,不要拔高要求。
2、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① 要让学生经历“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不一致”产生的必要。起始格的教学要让学生自己体验后感知作用。
思考:“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让不同小组实际画一画,通过展示交流,比较不同统计图,引起思维冲突(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
出示教材中的统计图,观察: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有什么不同?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完成统计图后,讨论: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② 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完成第二个统计图。
③ 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如加强锻炼)。引导学生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直观比较。
(二)求平均数
1、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① 重视例题图的应用,可以制成可操作的教具、学具,使学生直观感受“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着重理解“13”的含义:它是每个人收集到的实际数量吗?为什么有的人比它多,而有的人比它少?怎样直接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② 注意“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使学生理解: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这么多份。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③ 说出生活中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高度的问题,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平均数”。
2、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① 理解平均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② 体会平均数在表格中的作用,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
【几点说明】
1、为什么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几乎每一册书中都安排统计的内容?
根据《课标》的要求,从一年级开始安排统计知识的教学,以后的各年级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了统计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例子,让学生在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加深对有关概念、以及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2、认识横式统计图与认识竖式统计图在其他要求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感到这样的内容安排过长,可以在二年级统计知识的教学中,使学生对竖式统计图与横式统计图比较观察,更容易理解。
在本册安排“简单的数据分析”,除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通过这样一个素材作载体,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再一次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更好的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教学建议】
1、在问题情境中引出平均数。
2、在求平均数时体会意义
3、在应用平均数时体会作用。
4、体会平均数是移多补少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