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红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人谈语文学习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谈语文学习

吴昌顺说,学习语文要注意情感投入







吴昌顺老师是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有着丰富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和领导教育科研的经验,他在北京五中当过多年语文老师和校长,以教育科研带动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科研与教改双丰收、老师与学生双提高。日前,我专门采访了吴昌顺老师。

吴昌顺老师首先谈到情感投入问题。他说,不管学什么,最重要的是情感投入。你对学习没有感情,你怎么能进行深入的学习呢?平时,我们总是强调培养学习兴趣,还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最好用情感投入这个提法。前者是外化的东西,后者才是内在的动力。

吴老师说,在中学阶段除了学习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外,还要在看话剧、戏曲,听音乐,参加各种文艺体育活动中培养情感,对各项活动有了情感,就容易产生兴趣。情感之于行动,犹如能源之于发动机。情感是第一位的,有了情感,才会有行动。当然,情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学习语文与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的广博,语文的内容非常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科知识,各种艺术常识在语文里都能涉及到。所以,学好语文,需要多方面智能;要更新观念,打开思路;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投入情感,才能融会贯通。

吴老师说,要学好语文,就要注意观察、体验、思考,还要加上想像、幻想、联想、创新精神。热爱生活、喜欢参加各种活动的学生,对生活有激情、有情感的人,容易学好语文。他自己就是一个有多种爱好,喜欢参加文艺、体育、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人,广泛的兴趣爱好,真情的投入,使他多才多艺,思维敏捷,能言善辩,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吴老师说,鲁迅主张多读多写、坚持写日记,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他自己的学习实践,也证明这是一条学习语文的规律。他还对学生进行过抽样调查,尽管学文的和学理的学生有不同之处,但是语文学得好、语文能力强的,都是热爱生活、热爱时代、广泛参加校内外各项活动的。

吴老师说,学习语文除了注意情感投入,培养思维能力外,也得讲究一些学习技巧、学习方法。比如,中学生要注意积累,随身带着笔、本、卡片,把见到、听到、想到、感到的人和事,认识和感想,词语和句子,警句和格言,典故和数据等记录下来。积累的方法,一是摘抄,一是在读物里夹条。

吴老师建议同学们多一些自由写作。在内容上,写自己,写生活,写社会的热门话题,“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好人坏人各类人,人人可入文”。三言两语,片段,成篇的都可以;在形式上,可以写日记、周记、札记等;在写作技巧上,要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在时间上,可以定期,也可以不定期。在中学打好了写作的基础,将来继续学习和工作,就可以运用自如了。

吴老师提倡同学们把自己的作文,有意识地投给语文报刊,许多作家都有这种经历。一旦被选登,本人有一种成就感,就会增强写作的兴趣。不管你将来学文学理,从事什么工作,都要会写,不是为了当作家记者,而是为了生活、学习和工作。

最后,吴老师说,要让学生敢说、愿说、会说;怎么想就怎么说、就怎么写。一般说来,书面表达能力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比较强,反过来也是一样。

吴昌顺老师的一席话给我的总体印象是:现代意识观念新,经验丰富效果好,视野开阔思想活,见解深刻且独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07: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谈语文学习

王俊鸣谈生活与作文







王俊鸣是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他的教育思想、教学主张和教学实践,曾多次被新闻界报道。近几年来,他在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传媒举办的系列教学讲座,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由于工作关系,我多次聆听王俊鸣老师关于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的讲座,拜读他的文章,最近又读了他送我的语文论文选《让学生更聪明》。尤其是前不久,他在北京市西城区“作文与生活教学研讨会”上的精彩发言,给我和与会的广大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老师说,从作文与生活关系的角度研究作文教学,抓住了要害与核心。生活是作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活的内涵应该扩展一下,生活不光是自身之外的现实生活,还应包括自身的精神生活。中学生作文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他们认识生活、参与生活,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提高:包括积极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简言之,作文从生活中来,作文为了生活,作文为了做人。

为什么有的学生不爱写作文?因为他把作文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当他把作文当做生活、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时候,他就爱作文了。因此,首先要解决写作目的和兴趣问题。作文是为了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说真话、实话,而不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会使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说空话。

王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练笔,主张学生写自由文,说真话,抒真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积极地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使学生懂得写作文是为自己的成长和提高而写。当有的同学写社会阴暗面时,王老师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人生态度来面对现实,在关注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关注自己的灵魂和心理健康。

他要求学生每天练笔500字,每月编成一集,自己设计封面、栏目、插图,提高审美情趣。这既是对过去的总结,又为今后发展开辟了道路,使每个人都有成就感。

王老师在学生的课外练笔本上写批语,引导学生写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兴趣,字里行间洋溢着老师的一片真情:“能每天拿起笔写点什么的人是幸福的人。”“生活,犹如长江大河,是日夜奔流、万古长新的。每天都要从生活中发现点新的东西,美的东西,这不仅是写作的需要,而且是生活本身的需要,是培养高尚精神、发展创造性能力的需要。”“观察,每天都要从生活中发现新的、美的东西;思考,每天都要形成一点新的思想,自己的思想;写作,每天都要锤炼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警句。”“不仅要记录生活,而且要对生活进行分析;不仅要看到生活的五彩缤纷,而且要看到生活中蕴含的哲理。看不到生活的丰富多彩的人,他的生活是枯燥无味的;看不到生活哲理的人,他的思想是肤浅的。”“课外练笔是一块园地,而每一位同学都是主人。这块园地耕耘得如何,不仅关系到一个人在一段时间里语文收获的大小,而且可以凭此来判断一个人的追求、毅力以及对生活的态度。”从上面抄录的王老师的批语,我们了解到王老师对学生课外练笔的教学思想、殷切的希望和富于哲理的观念。同学们一定会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07: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谈语文学习


怎样写抒情散文







散文,是大家所熟悉和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形式灵活轻便、体裁多样,比其他文学形式容易掌握。侧重于抒情的散文叫抒情散文。有些同学问怎样写抒情散文,我谈一些看法,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勤于观察,抓住特征。同学们写散文时,往往就事论事,打不开思路;或者平淡呆板,毫无特色。要去掉这些毛病,就要在观察上下功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勤于观察,就是找米下锅;善于观察,就是要抓住各种人物、事物、景物的特征,写什么像什么。抒情散文,往往是借事、借物、借景来抒情,只有观察得细,抓住了特征,抒情才能贴切、自然。

好的散文,在物状上都能抓住特征,笔墨不多,却很逼真。茅盾的《白杨礼赞》是咏物抒情的名作,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干、枝、叶、皮的形象描写,突出地赞扬了白杨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团结一致、力争上游、努力进取的精神。这是由于作者观察得仔细,并准确地把握了白杨的特征。

怎样培养观察能力呢?鲁迅说:“留神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我们要处处留心,仔细观察,深入观察,反复观察。训练的方法很多,如写生活札记、观察笔记,练习速写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观察到的事物随时记下来,时间长了,就建起并充实了写作的材料库。

第二,巧于串珠,融入感情。有些同学虽然注意了观察,也积累了不少材料,但写出来只是材料的堆砌,单调平板,毫无感情,把散文写“散”了。要克服这个缺点,就要注意选材组材,像串珍珠一样用一条线索把各种典型材料串起来,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刘白羽的《长江三日》采用日记体的形式,以航程和时间为序来组织材料。作者既记叙了航行的情况,又描写了瑰丽的景致;既写了现实的斗争生活,又写了历史神话;既有对景物的浓烈抒情,又有对生活的精湛议论。复杂的内容,纷繁的头绪,组织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

我们要学会抓住线索选材、组材,在记人、叙事、写景、议论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我们要投身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观察和体验生活,歌颂我们伟大的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歌颂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

第三,工于描绘,创造意境。同学们写散文往往不会具体、细致地描绘,缺乏诗的意境。要避免这个缺点,就要学会具体细致描绘和创造意境的方法。

意境,就是把深刻的思想、健康的情怀,通过具体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做到内情与外物相融合,深意和境界相交织,从而深深地打动读者、感染读者、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杨朔散文的独特风格,显著的一点是在朴实无华的叙写中着力于创造诗的意境。《茶花赋》构成了一个美好的意境。构图的核心是茶花,全文处处以浓墨重笔写茶花,然而这并非客观地描写,而是有选择地写茶花的有关侧面。不论是写茶花形成海洋般的春意,还是写茶花的多彩多姿,以及写茶花旺盛的活力,都渗透着作者的感情。

创造意境,一定要有画面,一定要饱含感情。我们要学会具体细致的描写,不管是用白描的手法,还是用比喻或形容的方法,都要写得具体,使人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第四,善于学习,敢于创新。有些同学在课内外读了不少散文,自己写起散文来却冲不破某些框框,有的甚至是机械地模仿。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时,注意结合自己的情况和自己的特点。“文章最忌随人后”,学习不是为了模仿,而是为了创造。学习前人,要努力超过前人。选材要新,立意要深。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可写的东西很多。只要肯动脑筋,恰当地运用寓意和联想,从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入手,完全可以从新的角度去选材,发掘具有积极意义的主题,就能使人读了有清新之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文无定法,但又有规可循。以上谈的只是提醒大家注意的几个问题,并不是什么“文章作法之类”。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由此引申:学习作文,工夫在课外。只要大家多看、多记、多想、多读、多写,加上老师的正确指导,一定会在实践中学会写抒情散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谈语文学习


读书要善于问







清代刘开在《问说》中说:“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这一精辟的论述,总结了历来的治学经验。许多有学问的人,同时也是善于提问的人。我国春秋时代的大学问家孔子就有“每事问”、“切问”和“不耻下问”的精神。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曾写过一首长诗《天问》,里面一共提了一百七十二个问题,从宇宙有没有开头,一直问到当时那种“君权神授”的主张是从哪里来的。这个不朽的名篇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许多科学家、发明家也是爱问“为什么”的人。美国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从小就爱问,别人认为自然而然的东西,他总要问个“为什么”,查查它的前因后果,经过刻苦钻研,终于有一千多项发明。英国科学家拉法第看到电能使软铁变成磁铁,就提出一个问题:电能生磁,磁为什么不可以生电?经过九年的刻苦钻研,终于创造了历史上第一台感应发电机,开辟了伟大的电力时代。

科学研究离不开问,时代要求我们具有科学研究能力,我们的学习也离不开问。毛泽东同志说过:“真正好学的人,必定是虚心好问的人。”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不会提问题,书上写什么,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样得来的知识是靠不住的。学习的时候多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把这些疑问解决了,知识也就真正学到手了。

同学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看一篇文章要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学习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可以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来思考:奥楚蔑洛夫有几变?他是怎么变的?因何而变?人对狗的称呼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等等。这样,我们就会抓住这篇小说的关键──变,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同时,认识主人公趋炎附势,欺压百姓的丑恶灵魂。又如,我们学习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怎样?为什么开始写不大喜欢?后来又是怎样逐步发展的?等等。这样经过思考,就会理解其中的妙处,理出作者的思路。

善于问并不等于想到一个问题马上就去问别人。老是找现成的答案,只能培养思想上的懒汉。最好是自己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先想一想,尽可能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时候,再对照自己原来的思路想一想。要有个“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精神。当然,有些问题自己解决不了,需要问别人。问的对象除去老师、家长、亲朋、同学之外,还可以问书本,向书本请教,书本也是老师。

顺便说一下,同学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注意课文后边的“思考和练习”。无论是思考的问题还是练习的题目,都是与文章的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有密切关系的。同学们应当亲自做一做,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深入钻研课文,为我们思考问题提供一些线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谈语文学习


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习惯,能收到事半功倍,甚至一本万利的效果。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语文学习习惯,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为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固的、自动的并变成自我需要的行为倾向。

因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一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好知识,培养学习能力,获得学习的成功;二是习惯成自然,可以相对减轻学习的负担;三是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道德情操,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在语文学习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语文学习习惯主要有哪些内容,又怎样培养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呢?

第一,认真阅读的习惯。从内容上讲,要养成全面阅读的习惯,既认真阅读语文课本(包括讲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课外自读课文),课外自读课本、高中选修课本,又认真阅读老师指定的与课内学习有关的其他课外读物,不断扩大知识面。从阅读的方式讲,要养成熟练掌握各种阅读技能的习惯。要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等方面的技能;养成相应的良好习惯。对一些重要的基本课文要做到熟读成诵,熟练背诵。从大语文学习角度讲,要养成随时随地学习语文的习惯。要以课内学习为轴心,向课外延伸,向整个社会语言实践活动扩展,处处留心,养成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影电视、参观游览、参加社会活动的习惯。此外,还要养成有目的的阅读,边读边思考,专心阅读,随时翻检工具书、注意阅读卫生(坐姿、眼与书的距离)等习惯。

第二,认真写作的习惯。首先,写各种文体的文章和日常应用文,都要养成书写规范、工整的习惯,字要规规矩矩地写,坚持每天练习毛笔字和钢笔字,不会写的字要查字典,不乱写被简化了的繁体字和被废止的简化字。叶圣陶先生在《改变字风》一文中说:“学生写字大多潦草,也是人们常皱着眉头说起的”,“学生一开始就养成写字的好习惯,也将终身受用不尽”。其次,要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的习惯,不要一逗到底,乱用标点符号,要学会常用文体的书写格式,不要乱写。再次,要养成作文前注意观察、体验生活,认真审题、构思、列提纲,选材组材,写完后认真修改的习惯。

第三,专心听话的习惯。良好的听话习惯是在长期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形成的。首先,要养成有礼貌的听话的习惯。在听别人讲话时,要有诚恳和谦虚的态度,这是做到认真听话的前提。要用和蔼的目光注视对方,并且点头、微笑向对方示意。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要随便中间插话,不要表示不耐烦,做小动作或打哈欠,更不要曲解说话人的原意。其次,要养成专注听话的习惯,抱着积极主动的态度,边听边记边思考,一是用脑强记,二是用笔摘记讲话的重要内容。在听老师讲课时,尤其要专心致志,听出老师讲课的思路,抓住老师讲的重点、难点、特点、疑点,适当地做笔记。再次,一边听,一边察颜观色,注意审视对方的表情动作,以便深入理解和准确判断说话人所表达的深层含义,这就是俗话说的“听话听声”。

第四,礼貌说话的习惯。良好的说话习惯,也是在长期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形成的。首先,要养成使用文明语言的习惯,在同别人说话时,要用向对方表示尊敬、友好的用语,如“您”、“请”、“谢谢”、“对不起”、“别客气”等,而自己则要注意用表示谦恭的词语,如“请允许我”、“也许我说得不对”、“希望您多多指教”;在一些公共场合要说必要的委婉语,如不直说“大小便”,而说“出去方便一下”。特别要注意不说骂人的话、脏话、土话;要带头说普通话,便于不同地区的人交谈,提高交际的效率,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其次,要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这有助于克服词不达意、嗦重复、话语混乱的毛病。无论是课上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还是在小组讨论、课外参加演讲、校外参加宣传等活动,都要在发言前动脑想一想自己要说的内容、观点、材料、顺序等,必要时还可以写一个发言提纲,把发言的思路整理一下再说。再次,养成敏于表达的习惯。在上课时回答老师的提问,要快速思考,主动举手,敢于发言;在班会、组会和其他公共场合,既要有发表自己意见的勇气,讲话时又要镇定自若、从容不迫。要注意锻炼自己驾驭语言和驾驭听众情绪的能力。此外,还要养成说话得体的习惯。要善于针对对方的特点,注意对方的性别、年龄、职务、身份、文化水平等,说符合身份的话,符合具体语言环境的话。说话时,看对象,注意分寸。

第五,坚持自学的习惯。1983年1月21日,叶圣陶先生在为《中学生》出刊四百期而作的《自学》一文中说:“同学们一定要努力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只知道捧着课本死记硬背是没有用处的,至多只能应付考试。学会了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将来离开了学校,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自我充实,自我修养,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叶老的话深刻地阐明了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具有深远的意义,不光对在校的学习,而且对离开学校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重要的作用;不光有益于不断地“自我充实”,而且有益于“自我修养”,有益于把自己培养成“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这就把学习和做人统一起来了。培养自学的习惯和培养上述四种习惯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自学习惯包括:(1)勤于动手,包括在阅读时,圈、点、批、划,做摘录,翻检工具书,坚持写日记、周记,写参观访问记,自己动手修改文章的习惯;(2)勤于动口,包括学会用普通话交谈,在课上、会上、公共场合积极参加课外朗诵、讲故事、演讲等活动;(3)勤于动脑,包括学会分析文章的内在联系、主题思想或中心论点,全面细致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多方向、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4)勤于观察,包括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条理、有选择地观察,眼、耳、手、脑并用观察的习惯;(5)善于积累,包括写阅读笔记、编索引、集剪报等。

总之,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自己的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特别是从小学阶段跨入中学阶段的初中学生,要充分发挥思想单纯、活泼好动、上进心强、模仿性强、记忆力强的优势,克服由于学习内容增多、深度加大、难度提高带来的困难,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既要打好语文的知识基础,又要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发展智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07: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谈语文学习

读书与治学







书海无涯,优选其佳

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激增的时代,全世界每天都出版大量的图书、报刊、电子软件,令人目不暇接。仅以我国1994年出版物为例,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资料,全年出版各类图书103 836种,其中新版图书69 779种。面对浩瀚的书海,我们在读书之前首先要加以选择。优选那些与自己主攻的方向有关的图书,以免浪费时间,事倍功半。作为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者,我选择图书时就以语文教学的论著为圆心,以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为半径画一个圆,圆的周边是哲学、历史、新兴的学科。据有人统计,截至目前为止,有关语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的著作出版有40多种,我看了其中的30多本。通过学习,我对语文教学的性质、地位、作用、内容、方法、原则、评估、考试等问题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避免了认识上的片面性。

勤于动笔,读写结合

我赞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因为人的精力有限,记性再好,学过的东西也不可能全都记住。要想使学过的东西长期储存,随时提取,必须在读书的时候,随时做读书笔记或做文摘卡片,把书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精彩的片段等摘录下来,还可以写些读后感、读书评论之类的短文。因为做学问、搞研究,要有一个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平时的积累,光靠小聪明是做不成学问的;往往会出现“一看就懂,一放就忘,一用就错”的局面。几十年来,我结合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分门别类地做了几十本笔记。比如,阅读《论语》的笔记,内容就有名句的摘录、名家不同的解释、自己的见解、新的研究成果等,讲课时可以充实教学内容,写文章时可以随时引用。前几年,一家出版社约我翻译《历代哲人名言书法》一书的孔子名言部分,我翻阅平时的笔记,很快完成了任务。对于自己的笔记、卡片还要经常翻阅,根据不同的需要,重新整理归类,并不断补充新的研究成果。这样,旧的知识就可以常用常新,不致老化。

把书读活,厚积薄发

把书读活,一是把读原著同读有关的历史、地理、评论等背景知识结合起来;二是把读书与观摩、欣赏有关艺术活动结合起来。比如,阅读曹禺的剧本《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王昭君》等,就利用一切机会,观摩、欣赏根据这些剧本改编的电影、电视、话剧、音乐、舞蹈、美术等。这样,对于作品的认识就从平面到立体、从感性到理性、从表面到深层,有了质的飞跃。

我要求自己,书要多读,文章要少写。因为我们处在信息时代,新的信息层出不穷。一旦放松了学习,就会落在时代的后面。吃老本是不会长久的。我注意从书本中获取新信息,也注意虚心向各地的专家、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因为自己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自己学的东西还太少,“观天下书之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07: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谈语文学习

研究学习策略,提高自学能力







对语文教学现状的科学分析,是研究语文学习策略的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创造了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涌现出一批语文教学改革的先进典型,语文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但是,语文教学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不能尽如人意。

当前,语文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学习不甚得法,不会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不考的不教、不学;为了应付考试,加班加点加压力,盲目加大练习量,大搞题海战术,影响身心健康,得不偿失;被动学习,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实际的读写听说能力不强;知识面窄,课外阅读很少,思维品质不佳。

针对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是提高语文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学与习结合。“学而时习之”,是符合教学原则的精辟论述。记忆活动包括识记、保持、再认与重现。保持需以识记为前提,而识记了的知识必须通过复习才能保持。同学们不要听完课马上就做练习,而要先复习再做练习。边学习边复习,不但可以提高效率,查缺补漏,而且可以巩固记忆,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语文知识。另外,如果能够做到学前预习,效果会更好。开学初,大体了解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单元教学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课前了解本课教学内容。这样就会心中有数,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二、学与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多数专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思维力。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灵感思维的作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思维训练,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多想几个为什么,而不满足于知道是什么,思考的问题应该围绕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养成思考的习惯,就会增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学与问结合。孔子提倡“每事问”,“不耻下问”。首先要清楚问什么?问不明白的问题以求弄懂,问深层次的问题以求弄通。其次,有了问题问谁?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问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问不仅可以解惑,而且还可以扩大知识面,得到新的启发,增长新的知识。必要时,可以查阅有关书籍,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再次,怎么问?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再发问,不要不假思索就问别人。要及时把思考的结果记录下来。

四、学与行结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实践性很强。语文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书本上学的知识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才能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才能发挥其作用。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前不久,电视台播放了电视连续剧《水浒》,许多报刊发表评论文章,就电视剧的改编、制作、武打、人物塑造等问题,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智取生辰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课文,认真阅读原著,浏览有关的评论文章,就会大大提高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评论能力。坚持课外阅读、课外练笔(写日记、随笔、读后感、观后感等),把学与行结合起来,日积月累,语文的自学能力就会增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14: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